作者:王廿七
“您看,就是这样油盐不进。”狱卒摇摇头,带平安沿着漆黑的甬道往外走。
第166章 平安,不要怕
“赵明远呢?”平安又问。
“比高泰配合得多,就是滑不溜手,嘴里都是实话,没一句有用的……”狱卒道:“此人又不比高泰强壮,弱不禁风的太容易死,得靠慢工出细活。”
平安点点头,站在栅门外,狠狠瞪了那个冠冕堂皇的畜生一眼。
……
为防消息泄露,凌瑞和平安约好,将他们发现慈儿井线索的事保密十日。
这十日里,清芷姑娘在大家悉心的照料下终于醒了,幸而那支发簪扎偏了几分,没有伤及脏腑,只是失血过多,气虚体弱,没个三两年补养不回来。
赵明远家有得是钱,老家还有亡妻留下的两个孩子,红菱这几天频频往外跑,趁着赵家老家还没来人,将家里值钱之物变卖一空,窖藏的银两拿了一小半,唯恐官府抄家时追责,才没有多拿,总之是可着劲儿的帮清芷转移财产——反正姓赵的也出不来了。
平安也没闲着——好吧,是六太保没闲着,被他使唤的团团转,传令齐州卫所,到处搜集证据。
八月初一,是平安和小师兄约定的日子,顺天府外,沉闷的鼓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今日皇帝罢朝,所以一大清早,平安就带着宴月楼的艺妓们来到了顺天府。
“什么声音?”三班衙役都有些懵:“又有人击登闻鼓告御状啦?”
“这声音听着怎么这么近呢……”
“是咱门口的鼓!”一个班头率先起身,招呼大家:“快快快,有人击鼓鸣冤,准备升堂!”
登闻鼓响,堂官必须立刻升堂,这是祖制,但不代表上下官吏鼓励这种话激进的诉讼方式。
一群衙役提着沉重的水火棍冲出大门,正准备给击鼓之人一点颜色瞧瞧,班头刚迈过门槛便愣住了,后面的人一个挨一个地撞在前人身上。
“乖乖,我不是在做梦吧?”为首的官差眼珠子险些掉出来。
天知道顺天府外的空地上站着五十多个当红名妓,会给一个普通底层警务人员带来多么的大的视觉冲击。
土猴子误闯天宫之感……
平安扔下鼓锤,伸出手在班头眼前晃晃,让他回回魂:“本官司值郎陈平安,为宴月楼艺妓作保,提告宴月楼诱拐、略卖良人、逼良为贱,请周府尹立刻升堂。”
……
今日难得不用早朝,周府尹又在签押房里歇了一觉,迷迷瞪瞪被鼓声敲醒,下人来报说大事不好!宴月楼全体艺妓站在了顺天府大门口,看热闹的百姓已经把门口大街堵了个水泄不通。
“有伤风化,有伤风化!”周府尹赤脚下地,一边催促侍从为他更换官服皂靴,一边问匆匆赶来的师爷:“宴月楼被查封,里面的妓女小童都被教坊司扣押了,怎么会到这里来?”
“有人作保。”师爷伏在他耳边道:“陈部堂的儿子。”
“陈平安?”周府尹惊讶道:“这孩子闹得哪一出啊?”
“不知道,不敢问。”师爷道:“是否派人去兵部知会陈部堂一声?”
“快去。”周府尹道。
“是,”师爷又问:“外面的人怎么办?”
“带进二堂。”周府尹道。
一般处理机密或敏感的案件,会在二堂审理,以防舆论影响,五十多个妓女娈童击鼓鸣冤,简直闻所未闻,谁敢在大堂公开审理?
师爷一脸为难:“登闻鼓响,必须升大堂,这是规矩。”
周府尹“啧”地一声:”这孩子真会让我作难……击鼓升堂吧。”
大堂外站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周府尹终于露面了,阔步走到大案后端坐下来。
堂下百姓给大老爷磕头,如倒伏的麦田。
周府尹令众百姓起来,一拍惊堂木道:“堂下何人击鼓?”
“回府尊,是司直郎陈平安。”直堂吏道。
“请上堂来。”
京兆尹位居正三品,用银官印,视同封疆大吏,只需对皇帝负责,平日里除了对首辅、吏部尚书,都察院正副都御史等大佬恭敬逢迎,其他人一概不用买账,自然也不会太把平安一个半大孩子放在眼里。
但他看在郭恒的面子上,对平安还算假以辞色:“平安,今天没有上学吗?”
“回府尊,下官今日告假了。”平安道。
“平安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读书最忌讳一曝十寒,你为一群青楼艺妓告假,也太不知轻重了。”
平安闻言反问:“请教大人,什么是重?什么是轻?”
“对读书人来说,修齐治平继往圣绝学是重,三教九流豪厘之争是轻。”周府尹不假思索道。
平安昂着脑袋:“可师长告诫下官,天生孔圣,仁教爱人,继生亚圣,教化后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至理。”
周府尹似笑非笑:“你读得是哪本《孟子》?”
平安闻言一愣。本朝官方指定的科举教材中,《孟子》比前朝版本阉割了整整八十五段,这些“民重君轻”的激进思想,统统被太祖他老人家做了删减。
当然,在后来士大夫们的不断据理力争之中,全本《孟子》渐渐在坊间开放,只是不作为科举考试用书,而不再被视为禁书了。
平安没想到,周府尹竟然在这种细枝末节上对他上纲上线起来。他总不能在大堂上当着众多百姓的面说:“我就是不遵祖制,读了《孟子全篇》,你来抓我呀!”
平安灵机一动,道:“这话不是在书上读的,家父在国子监任职期间,陛下多次亲临讲学,下官有幸旁听,亚圣的这句话是讲到太祖遗训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八个字时,陛下亲口引用,难道府尊大人忘了吗?”
“这……”周府尹噎住了。皇帝赴国子监讲学,他这个京兆尹自然在场,可陛下说了那么多话,谁记得住每一句?
“本官自然记得。”周府尹沉着脸道。
场外百姓一头雾水,说好的逼良为娼的大案呢?怎么专讲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平安心知肚明,周府尹说这么多,一是为了给他一个下马威,掌握主动权;二是为了教训他,惹出这么大的麻烦;三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家长来把他领回家去胖揍一顿,然后说几句冠冕堂皇的漂亮话糊弄百姓,草草结束这场官司,把影响降到最低。
周府尹心里也苦,他与陈琰同僚一场,并不是有意为难陈平安。但毕竟宴月楼案牵涉到璐王殿下,涉及宫闱秘辛,他有几个脑袋敢公开审理?
说话间,陈琰到了,周府尹如见救星,婉言让他管管他家儿子。
谁知陈琰一脸客气地笑道:“琰乃兵部官员,照说无权旁听顺天府审案,不过既然府尊热情相邀,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周府尹:??!
“彦章,你……”
话音刚落,一众官差拨开围观的人群,护送两个红袍官员一前一后走进来。
一位胸前补锦鸡,另一位则是獬豸。
天子脚下的百姓都是有见识的,眼见这么大的官都来了,知道定是个通天的大案了。
“郭部堂,沈副宪。”周府尹一脸惊讶地起身行礼。
京兆尹与兵部侍郎虽然平级,但陈琰为表尊敬,还是会自称一句“下官”,郭恒和沈廷鹤则不一样,属于少数几个可以牵制周府尹的大佬。
“明府不必拘礼。”郭恒道:“我二人无意插手顺天府审案,只是此案由陛下亲自过问,本官和沈副宪代表吏部和都察院,过来旁听一二。”
周府尹脸上一阵青白交错,终于憋出一句:“给三位大人设座,升堂。”
平安这才收起一脸惊讶,朝两位师祖作揖,一时也有点不知所措。
他只是寻常捅了个马蜂窝而已,怎么把两位师祖都给捅出来了?
“平安,不要怕,拿出诉状来念。”沈廷鹤提醒道。
平安心思稍定,展开诉状,开始朗读。
周府尹简直要疯了,有没有这样惯孩子的?没有房顶拦着,你们要送他上天是吧!
但诉状读到一半,周府尹就发觉自己小看这个孩子了,这份诉状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功底十分扎实,十二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也难怪这些个大佬都对他另眼相看。
且平安的声音抑扬顿挫,煽动性极强,寥寥数语,令围观百姓群情激奋。纷纷嚷着请大老爷为这些无辜女子和小童做主。
谁家没有孩子?
连御史的儿子都会被拐卖,谁敢担保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家头上?
“肃静!肃静!再敢喧哗,以咆哮公堂论处!”衙役呵斥一声,百姓的情绪被扑灭下去。
周府尹令人调取了所有艺妓的户籍和卖身契备案,立契人除了这些艺妓之外,一概都是荷蓁蓁,亦有官媒见证。
这些契书格式正确,原籍现籍都有备案,艺妓们也都承认亲笔画押,单从文书上看,找不到任何问题。
平安却将一沓文书呈上:“下官略费了些功夫,挨个去他们的原籍向里保查问过,结果令人震惊,五十七名艺妓,无论男女,一律查无此人!”
平安此言一出,百姓又是一片哗然。
周府尹皱眉翻看那些文书,来自齐州的多个州县,都是契书中原籍里保出具的证明,不同的纸张、不同的字迹纷纷指向一个事实,艺妓们的原籍确系伪造!
周府尹和师爷都在惊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你管这叫“略费了些功夫”?
转念想想这孩子平时跟谁搅在一起,倒也合理了。
周府尹从签桶中扔出一根火签:“提宴月楼鸨母荷娘子及涉案官媒过堂。”
两刻钟后,荷娘子被带到堂上,她做寻常妇人打扮,穿一身普普通通的马面裙,粉黛薄施,姿态优雅,一脸的从容干练。
敢在京城地面上开青楼的,自然有恃无恐,旁的不说,顺天府上上下下少不得上供打点,从艺妓们击鼓鸣冤开始,她就收到了消息,在家梳洗打扮,等待公差上门。
但当她看到那些里保出具的证明文书时,才略显慌乱,五十七个里甲,五十七份文书,居然在十日之内收集起来,还要刨去来回通信的时间,这是如何做到的?
“府尊,民妇是冤枉的……”荷娘子强自狡辩道。
大堂外看热闹的百姓,都是被平安的诉状煽动过的,其中又巧妙的安排了几个气氛组,带起一片谩骂。
“逼良为娼还说自己冤枉。”
“开青楼的果然没有好东西!”
“衣冠禽兽!”
眼见臭鸡蛋烂菜叶子就要往堂上招呼,皂班的衙役排成一排挡在了大门口,水火棍往地上一戳,这才免于一场哄乱。
荷娘子胡乱解释道:“府尊明鉴,这些女子都是没有户籍的流民黑户,流亡至京城后,无以为生计,自愿投身乐籍,民妇为了收留她们,便在文书上做了一些手脚,虽有违法之处,但也是出于善心,没料到墙倒众人推,被反咬一口,万望府尊恕罪。”
周府尹一拍惊堂木:“荷蓁蓁,你可知伪造户籍已经酿成大罪?”
“民妇知道,愿缴纳罚金,从速整改。”荷娘子道。
天子脚下都是骄民,岂是那么好糊弄的,围观百姓再次喧闹起来。
“收留,说得如此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