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85章

作者:王廿七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科举 团宠 穿越重生

陈琰抽身回来一趟,盯着平安换上了圆领素服。

平安压低声音问:“爹,璐王真的是病死的?”

“太医说是病死的,就是病死的,到了灵堂上不要乱说乱看,吊唁完就赶紧回家,别让爹娘担心知道吗?”陈琰道。

“知道的。”平安道。

陈琰用一块白布将他的乌纱帽裹起,又蹲下身来帮他系上腰绖,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带子,束在腰间系结,并要保持两端松散下垂——亲自将平安打理得无可挑剔。

璐王一死,珉王的声望势必水涨船高,作为珉王一起长大的伴读,博兼堂这几个孩子不知要被多少人羡慕,越是这种时候越是应该谨慎,好在平安向来乖巧,陈琰又仔细交代了几句礼仪上的注意事项,便目送他出门了。

这是平安第一次来到璐王府,在大门外下了马车,递上名帖、香烛纸帛,由接待吊唁的王府执事引入正殿灵堂。

吊唁的勋戚刚刚读完祭文,殿内响起一片悲恸的哭声,平安精准的识别出珉王的声音。

“我的好三哥哟,你怎么年纪轻轻就这么走了,丢下我这不成器的弟弟,可怎么办哟!”

没人在意这话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反正按照惯例,就得这么哭。

平安咬牙低头憋红了脸,站在原地跺了两脚。

“小陈大人身体不适?”清吏司的官员受到郭恒叮嘱,一直关注着平安来着。

平安深吸一口气:“没什么,殿下的哭声太有感染力了,让我想到了一个刚刚去世的朋友。”

昨天那只弃他而去的蟋蟀小明。

官员道:“小陈大人真是性情中人,咱们进去吧。”

平安跟着一众官员进去,对着璐王的灵位行四拜礼,再向世子李宪及其他眷属作揖致哀,说一些“节哀”的话。

珉王和李宪站在一起向他们还礼,待这一波吊唁结束,珉王披了一件素色披风,跟着平安走出了灵堂。

平安奇怪地问:“你怎么出来了?”

“出来透透气。”珉王嗓子都哭哑了,让平安陪着他,去正殿后面一个僻静的园子里歇一会儿。

太监端茶上来,给他润润嗓子。

“还真是辛苦。”平安道。

“我还算好的,毕竟是早上才来,我三嫂和几个侄子侄女儿,从昨夜到现在水米没打牙呢。”珉王啜了口茶。

平安四下张望:“哪里有吃的?偷一些给他们送去。”

珉王极少踏足璐王府,人生地不熟,茫然四顾,却发现灌木丛后一个狗狗祟祟的小身影。

“小老四!”

那小孩儿一下子愣住,窸窸窣窣地往回跑。

“站住,再不站住我喊人了?!”珉王又道。

小孩儿懊恼地跺一下脚,才从灌木丛里钻出来,一身麻布斩衰,前襟里不知塞了什么,塞得鼓鼓囊囊。

“怎么一下午都没看到你?”珉王也就能在这只小屁孩儿面前,展现一下当叔叔的威风。

“大哥嫌我打瞌睡,把我和六姐姐撵回去睡了一觉。”李寅道。

瞧他一脸理所应当的样子,两人对视一眼,有哥哥的小孩就是幸福,守灵都可以偷懒。

正想再逗他两句,只见一颗橘子从他左边衣袖里滚了出来,咕噜噜滚到了平安脚下,平安还没来得及帮忙捡,就被小老四一个箭步冲上来捡走,因为动作太大,右边袖子里又滚出一个苹果……

珉王一把将小屁孩儿薅过来,扯开松松垮垮的斩衰前襟,立刻惊呆了。

平安凑上去一看,里面垫着个油纸包,满满一兜小酥饼……

珉王正好饿了,豪不客气地从中拿出一个塞进嘴里。

“小王子,你要出去卖饼吗?”平安错愕地问。

李寅不好意思地说:“我家人口多嘛,这点饼也只够垫垫的……四叔你不要再吃啦!”

珉王忽略小老四凶巴巴的眼神,又拿了一个给平安。

平安听到这话还哪还舍得吃,只说自己吃过饭来的,赶紧给他塞了回去:“你就这么明晃晃的捧着进去,万一被人看见,会很麻烦的。”

李寅一脸苦恼。

珉王吃完一个小酥饼,拍拍手上的碎渣:“你在这儿等着,我进去让他们假装解手,一个一个出来。”

李寅忙不迭点头:“四叔真好!”

珉王去了正殿,李寅坐在平安身边,头发乱蓬蓬的。

平安帮他摘下脑袋上的枯叶。

“平安哥哥,告诉你一个秘密,不要告诉别人。”小老四四下看看,小声对平安道:“我家有刺客。”

平安:??!

“展开说说。”平安道。

“昨天傍晚我看到几个面生的太监往我父王的寝殿里抬进一口大箱子,我问孟公公那是什么,孟公公说我看走了眼,还让我回西三所去不要乱走动,到了后半晌,我父王就走了,哪有这么巧的事。”

平安眨眨眼:“所以呢?”

“我怀疑箱子里有刺客,杀了我父王。”小老四一脸机智地分析道。

平安心惊肉跳:“这话你跟谁说起过?”

小老四掰着指头数:“大哥、二哥、三哥、大姐、二姐、三……”

“好了好了,别说了,”平安已经猜了个七七八八,他这回真的感觉害怕了。

“我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不知道。”他说。

“怎么大家的反应如此一致。”小老四纳闷地咕哝道。

李宪终于来了,他揉着小老四的脑袋:“寅儿,又在胡说八道了。”

“大哥,我没有。”小老四说着,掏出一个小酥饼递给他:“大哥最爱吃的,甜的!”

李宪接过酥饼,眼眶微红。

平安起身给他行礼。

“别这么多礼,”李宪道,“祖父要将我改封岑州,王府建成之前,我们一家还不能就藩,祖父说了,让我带弟弟们仍回博兼堂读书。”

平安道:“这是好事啊,又能像从前一样了!”

小老四疯狂点头。

治丧期间,李宪不便谈笑,但平安从他眼底看到了一丝愉悦。

“平安,谢谢你。”

“谢我?”

李宪还未来得及回答,便有太监找到此处,又有官员前来吊唁,请世子回灵堂接待。

李宪拍拍平安的手臂:“我先回去,一会儿换母妃和弟弟出来。”

平安点点头,看着李宪不高大却很挺拔的背影,突然觉得长大只是一瞬间的事,李宪只比他大了不到两岁,已经可以顶门立户,准备承袭王位了。

欣慰,小小的老夫甚是欣慰。

……

阿蛮要在运河上冻之前启程上任,带走了大部分被解救的妓女和娈童,余下的被平安送回盛安县,最大的织坊与陈家交情不错,可以代为照顾,红菱和清芷姑娘的积蓄足够后半生衣食无忧,但还是选择跟大家一起去盛安,说是想游览江南名胜,其实是担心年少的姑娘们受欺负。

平安这段日子比谁都忙,又受了“惊吓”,师长们待他极为宽容。

可宽容总有时限,因此在送走阿蛮的当天下午,平安就被大师祖喊到了沈宅。

师祖母亲自做了老豆腐炖花鳅,要给平安补补身子。

“这孩子近来遭了什么罪啊?脸都瘦了一圈儿。”师祖母道。

“到了抽条的年纪是会瘦一些,却也长高了。”大师祖道。

师祖母道:“倒是好像长高了,也俊了,全随了爹娘的长处。”

平安品尝着鲜香的菜肴,花鳅的滑嫩融进豆香,鲜掉眉毛,一个字——幸福!

平安近来长个子,饭量大增,师祖母一边担心他吃不饱,令人给他添饭,一边又担心他积食,饭后拿来山楂甜茶给他消食。

吃罢了饭,沈廷鹤图穷匕见:“以后每日散学先来家里,我带你重读‘四书五经’。”

平安有点得意地说:“我带注都背了两遍了,很熟了。”

“还不够,在明年六月份之前,程朱蔡胡的注述要全部吃透,烂熟于心。”沈廷鹤道。

“半年时间……为什么这么急呀?”平安问。

“才听礼部的官员说,陛下有意提拔你爹,让他担任明年京城的乡试主考,又被你二师祖拦了,说你爹年纪太轻,应该再缓一缓。陛下说,那就四年后,不能再缓了。”

平安点点头:“可是,关我什么事?”

“如何不关你事?四年后,你爹做主考,你哪有资格应试?”沈廷鹤反问。

平安笑道:“我可以回原籍考嘛。”

“这不是不想你长途跋涉,太过辛苦吗。”沈廷鹤道:“横竖又不损失什么,这一场考不过,四年后再回原籍便是。”

这是几位师长联合亲爹做出的重大决定,都是一样的天资聪颖,陈琰和平安的性格大相径庭,陈琰读书时性急冒进,进取心强,需要压着;平安懒散贪玩,惰性强,需要赶着催着。

何况陈琰从小经历了无数次考试,过关斩将才拥有秋试资格,平安只要通过北直隶的科试,就能直接在京城参加秋闱。而孩子长到这么大,还从未经历过一次考试,所以明年的秋闱,对平安来说只是积累经验,重在参与,考上更好,考不上,也能起到加勉的作用。

平安不干了,什么逻辑!长途跋涉辛苦,夜以继日的读书就不辛苦!九天六夜的□□和精神折磨也叫不损失什么?损失大了好吗?!起码折寿几个月!

沈廷鹤不温不火地笑道:“我记得你爹跟我说过,你从小处心积虑阻止他科举当官,旁人让你体谅他读书考试辛苦,你说什么来着?‘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那是什么意思?”

“…………”

“小孩子胡说八道啦。”平安赶紧转移话题道:“这些读完,就可以参加秋闱了吗?”

“非也非也,历代古文,诸子百家,都要读一些。”沈廷鹤道:“这不用你来操心,师祖帮你安排好了,时间还算充裕。”

“啊——”平安拖着长腔哀鸣。

“别叫了,你爹当年也是这样读书的,不吃苦,哪来的金榜题名?”

“啊——啊啊!”

沈廷鹤说着,揽着一路打鸣的平安去了书房。

正在柴房忙碌的仆妇丢下一捧柴火撵到院子里,还以为刚买回来的大公鸡越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