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她在八十年代发家致富 第635章

作者:渐进淡出 标签: 穿越重生

张锐逗她,抬手敬礼:“遵命!”

李秋凤:“……”

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张锐笑着去挟那只形状比较丑一点的饺子。

他认得出这才是初学的她包的。

他也知道李秋凤是听他说过他们过年吃饺子,才做的饺子。

李秋凤还说他们这边不种小麦,只种水稻,没有面粉,只有大米粉和糯米粉,所以村里过年从不吃饺子,村民也不会包饺子。

村民世代传下来只有粘米粉和糯米粉做成的各种小吃。

村民不仅不会包饺子,包子,馒头也不会,凡是用面粉做的吃食几乎全都不会做。

李秋凤也是去了京市后,江夏教她包饺子和包子她才会的。

当然二舅妈经常去找邻居玩,并且送出家里的小吃,然后自然而然就从邻居那里学会了做许多北方的吃食。

两母女现在饺子,包子,馒头都会做了。

吃过早餐,几个年轻人就上山挖笋。

采蘑菇还没到季节,一般三月份才开始有蘑菇采,今年过年又早。

蘑菇没有,但是冬笋却是有的,不过也要靠经验才能挖出来。

几人来到了山上的竹林,张锐扛着锄头,一根笋都没有看见,但他也知道冬笋是藏在地下的,他问李秋凤:“小表妹,你教我挖。”

李秋凤:“我也不是很会,每年都是我爸和我哥他们挖的,我和我妈则去摘山茶花,你让我表哥教你吧,我表哥是挖笋高手。”

挖笋太费力气了,会是会,但是李秋凤上面有父母和兄长姐姐宠着,还真的没怎么干过挖笋的活计。

她在家里干的多数是洗衣做饭,种种菜,插秧,收稻子,晒稻子这些活计。

一般干的都是最轻松的活计,除非实在忙不过来。

张锐:“……”

他还想着和小表妹一起挖笋培养感情。

李秋凤对江夏道:“表嫂,我们去那边的山头摘山茶花。”

山上还有野生的山茶花,今年的山茶花也开了。

“好。”江夏没有力气挖笋,她也不会挖,冬笋没有长出来,要靠经验来判断的。

一会儿采完山茶花再学。

江夏对周承磊道:“多挖一些带回去。”

“好。”周承磊知道江夏打算用竹笋来研发一种食品作为食品厂新产品。

正好张锐一身蛮力无处使,他对张锐道:“来,我教你挖笋。”

二舅和周承磊都是挖笋的高手,于是他们留在这边教张锐挖笋。

江夏,李秋凤和二舅妈就去采山茶花。

这种山茶花是可以食用的山茶花。

山茶花可以制成花茶,平常他们村里的人招待客人都是拿山茶花泡茶的。

不过花也不多,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上山摘来晒干做成花茶,送礼的送礼,招呼客人的招呼客人,所以花不多。

有也是这两天新长出来的。

三人一共采了一篮子,就走回去他们挖笋的地方。

然后江夏看着周承磊沿着一条竹鞭挖出来的笋惊呆了。

第771章 慢慢等着

周承磊沿着竹鞭挖出了十二根竹笋。

江夏看着一根根挖出来的大小不一,胖嘟嘟的竹笋一脸惊讶:“这么多?这都是一根竹子长出来的?”

张锐挖了半天才挖到三根,忍不住道:“嫂子,你快教育一下四哥,他这是将人家竹子的子孙后代一窝端了。不怕挖光了,以后没竹子?”

江夏也感觉这一刻“多笋”具象化了!

二舅失笑:“不会,冬笋一般长不大的。挖的时候不要挖伤竹鞭就行,春笋才能长成成竹。要是挖光了冬笋长不出竹子,我们也担心啊!村里许多人靠卖竹子,竹制品赚钱的,不会这样干的。”

其实冬笋相当于竹林的“备胎计划”。

毛竹会大量孕育冬笋以保证少数能在严冬存活,成为春季成竹的补充。

而春笋才是成竹的“主力军”,地表温度回升后集中破土,依靠春季丰沛雨量和光照快速成竹。

村民采挖冬笋,特别是那些深埋笋种弱笋还能减少竹鞭养分浪费,使留存春笋获得更多资源,成竹质量更高。

这和种菜疏苗,种果树疏果一样的道理。

周承磊就是让江夏看看的,知她没有见过,见她来了,他才拿锄头小心将笋根锄断,保证不伤到竹鞭。

江夏立马上前收笋,一点也没手软。

笋都收走后,周承磊用泥将竹鞭填好。

张锐找了半天没头绪,对李秋凤招手:“小表妹,你来找竹笋,我来挖。我找得没有四哥和李伯伯准。他们都挖了半箩筐了,我才挖了两根。”

李秋凤见他确实少得可怜,就教他。

江夏也跟着周承磊学挖没冒头的冬笋,挖不挖是一回事,会不会又是另一回事。

万一哪天又穿越了,需要用到呢?

几人挖了半天笋,周承磊挖了两大箩筐,张锐在李秋凤的指点下也挖了一箩筐。

二舅和二舅妈也挖两大箩筐。

时间不早了,笋也挖够了,几人高高兴兴的下山回家。

周承磊和张锐每人挑着一担竹笋,二舅也背着一箩筐竹笋,几人一起下山回村。

半路,遇到了村里的人。

那婶子笑着和周承磊打招呼:“阿磊,小夏又来看外公外婆?”

周承磊应了声。

江夏也笑着喊了声:“二婶。”

村里的人基本都认识周承磊,毕竟小时候周承磊来外婆家,一住就是一个月。

整个村子的人都认识他,周承磊甚至在这条村都有从小就玩得好的兄弟。

只要他过来探望外公和外婆,都会和小时候的玩伴聚一聚。

去年周承磊就带着江夏认识了不少他的兄弟。

不过大家都结婚了,有些孩子都上小学了,当时几个家庭一起聚餐,只有周承磊的娃还没出生。

今天中午周承磊也要和这边的朋友吃饭,江夏就不参加了,三个孩子带过去也不方便,他带张锐去。

二婶看了张锐一眼,笑着问二舅妈:“这是你家秋凤的对象吗?长得真俊,又高大!哪里人啊?”

二舅妈看着稳稳的挑着一担竹笋的张锐,很是满意,她没否认笑道:“京市人。”

张锐昨天又找了机会问李秋凤考虑得怎么样,李秋凤算是答应了。

然后张锐就向他们两老表明来意了,也表明了他家里人都同意了,等到初五回去京市,初六那天再带李秋凤回家。

两边的家长见过后,两人就算是过了明路的正式开始处对象。

张锐听不懂方言,但是京市人三个字听懂了。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李秋凤,果然,又脸红了。

大概猜到了对方说什么。

他问李秋凤:“这位阿姨怎么称呼?不给我介绍一下?”

李秋凤只好道:“是村里的一位婶子,喊二婶就行。”

张锐立马向对方打招呼:“二婶,我是张锐,你叫我小锐就行。”

村里的人最喜欢这么热情的人,二婶笑道:“小锐啊?小凤可是个好姑娘,又勤快又孝顺,你真有眼光,小凤也有眼光,你一看就是个好同志!和阿磊一样是当过兵的吧?”

张锐笑着点头:“是,我和阿磊哥是战友。”

“当兵的好,都是好人。”

张锐笑了。

二舅妈笑道:“我们先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一路遇到村民,大家看见张锐和李秋凤走在一起都会问上一句,有交好的甚至让李秋凤带张锐去她家里吃饭。

但凡换一个害羞点的人,都不好意思应对。

幸好张锐性格开朗。

这一路李秋凤也习惯了,从脸红到大方的回一句:“是啊。”

张锐很高兴李秋凤的认可,他笑道:“村里的人真热情。”

“我们村里都是同姓人,所以都带点亲戚关系。”

江夏笑道:“我去年来的时候也是这样,谁见了都问一句。”

张锐:“嫂子是去年才第一次来吧?”

江夏点头:“嗯,就去年过年来过一次。”

张锐:“还是嫂子利害,只来过一次,现在看见谁都能喊上一声。”

他又对李秋凤道:“我没有嫂子认人的本事,下次我来,你记得提醒我对方是谁。”

李秋凤点头:“嗯,我先喊人,你跟着喊就行了。”

张锐笑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