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子程
宋大嫂感动抹泪:“你这些年没少往家邮寄东西,怎么还给?”
宋庄就属他们家有钱,逢年过节,小姑子就寄东西,里面少不得夹杂一些钱票,宋保柱写信让宋兰花不要邮寄,宋兰花不听。
宋保柱就告诉几个孩子,记得姑姑的好,将来有出息报答姑姑,几个孩子都记在心里,想到这里,她把孩子喊过来,让几个孩子给宋兰花磕头。
几个孩子实在,高高兴兴喊着姑姑,跪下就要给宋兰花磕头,宋兰花连忙拉住他们:“磕什么,咱们都是一家人,只要你们好好的,你爹娘少操心,我也就放心了,好好学习,高考总有一天会恢复高考,到时候你们都去上大学,国家分配工作,吃供应粮,也能给你爹娘挣脸。”
宋保柱家的老大是男孩,叫宋国庆,今年13,上初中,懂得比其他人多,自从知道不能考大学,学习兴致比以往低了许多,成绩平平常常,不显山不露水,说白了就是在学校混日子,听了自家姑姑一番话,心中翻涌起来:“小姑,国家真会恢复高考吗?”
“会。”宋兰花回答的斩钉截铁,“国家需要人才,人才哪里来,当然是通过高考选拔人才,有了人才,国家才能进步,才能发明出更多的高精尖武器,护国重器。有了这些东西,咱们国家在国际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宋国庆觉得姑姑说的有道理,发誓好好学习,再不混日子。
一帮人说着话,到了宋父家门口,还未开口喊人,就听见宋父的爽朗笑声:“哈哈,你们知道我在岛上的日子吗?闺女孝顺,我自己有工资,隔几天就能吃到肉,岛上不缺鱼,只要你想吃就能买到,四面环海,去哪里钓鱼都能捞上来几条。”
宋兰花推开门,见几个比宋父大的人看过来,笑着问宋父:“忙着呢?”又顺着记忆挨个喊人。
那些人也热情与她打招呼。
宋父就害怕小闺女,看见她的一瞬间,笑容僵在脸上:“我们闲聊呢,我许久没回来,跟他们说说我在岛上的情况。”让小闺女他们进来,送朋友们出去,走到门口,还不忘约下次聊。
人都走后,宋父问宋兰花:“保柱说去看你,你怎么来了?”
“我许久没回来,不仅要看看大哥他们,也要看看大伯和大伯母。”宋兰花把给大伯一家的东西拿出来,让大牛他们在院子里玩,她去去就来。
宋父怕她不认识门,要带着她过去,宋兰花摆手:“不用,我知道门。”说着人已经出了院子。
宋家大伯母和大伯正在说宋父:“老二变了,见人就笑,对咱们也尊重了,不像以前,看见谁都耷拉着一张脸,跟咱们欠他几百块一样,要我说,就是葛二妮的错,把老二教坏了,兰花娘没死那会儿,老二多听话呀,孝顺娘,敬重你,自从葛二妮进门,一切都变了。”
宋大伯狠狠抽口旱烟,吐出烟雾,面前烟雾缭绕,隐约间见他嘴角上扬:“还是兰花厉害,能镇得住老二,听说兰花也回来了,几年没见,这丫头更厉害了吧。”
“谁知道,她回来肯定来看你,你是她亲大伯,又对他们兄妹照顾的很,她能不来看你吗?”宋大伯娘在纳鞋底,看一眼门口,心中不确定。
宋大伯没说话,又抽口烟,起身拍拍身上的衣服:“我出去一趟。”
大孙子也十八了,高中毕业,不能上大学,他想找顾南城,把孩子弄进部队。
孩子想当兵,让他走走兰花的关系,他不想让孩子失望。
宋家大伯母也知道男人在愁什么,放下鞋底说:“要不我找看花说说,成不成都给孩子一个交代。”
这时门外响起宋兰花的声音。
“大伯大伯母在家吗,我是兰花?”
第116章 我娘当家
宋家大伯母听见宋兰花的声音喜上眉梢,催促宋大伯赶紧出去迎人,又怕宋大伯更直说错话,特意嘱咐道:“一会儿我说,你别说话。”
宋大伯嗯了一声,跟着媳妇出去。
大伯母打开门就见宋兰花提着东西站在门口,笑问:“你可回来了?”见宋兰花提了东西心里更加高兴,嘴里说着客气话,“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你父亲回来送了两条鱼,还给你大伯两瓶酒,两包烟。你大伯不舍的抽,放抽屉里了。”
“大伯,大伯母。”宋兰花不知道宋父给大伯送东西,不过也替宋父高兴,终于知道做人了,“他手里有钱,给你们就收着,千万别客气。”
“收了,没客气。刚才我还和你大伯说你爹呢,和葛二妮离婚后变了。”宋大伯母是真高兴。
宋兰花也替老头高兴:“是变了不少,以前人人嫌弃,现在去哪里都受欢迎。”
说着话三人进屋,宋大伯母说起葛二妮的事:“咱们村有亲戚是他们村的,听说过得不怎么样,别看嫁给城里人,可城里人不把她当人看,就是请个免费的保姆,比跟着你爹惨多了。幸亏你爹离婚了,不然哪有有现在的好日子。”把东西放桌上,越看越满意,又问起宋兰花一家的情况。
宋兰花一一答应着,又问她和大伯及家人的情况。
“家里一切都好。”宋大伯抽着旱烟,坐在一旁又问上一句:“你爹还年轻,还打算娶吗?”
他是真关心弟弟,怕弟弟老了没人照顾。
宋大伯母不希望宋父再娶,就那耳根子软的,再娶个搅家精回来就麻烦了。
宋兰花如实回答:“还不清楚,那边也有人给他说媒,他被葛二妮伤透了心,不打算娶。他有吃有喝手里有钱,准备把钱存立起来养老呢。”
宋大伯沉默,半晌才说:“这样也好。”
宋兰花坐着说一会儿话,借口家里孩子在要走,大伯娘拉着她,让她留下吃饭,而宋大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大伯,大伯母,你们有事就说,我也不是外人,能帮忙我一定帮。”
宋大伯这才说大孙子要当兵的事,大孙子和他说了几次,宋大伯不得已求到宋兰花面前。
宋兰花知道顾南城有办法,本想给侄子们用的,侄子们更想上学,于是许诺,回去问问,成与不成都给他们个准话,她觉得问题不大。
宋大伯母高兴的差点落泪,直说孙子有指望了。
宋兰花不希望老人寄予厚望的孙子军旅前途短暂,将来退伍回家,嘱咐大伯母和大伯,就算当了兵,也要学习,高考迟早恢复,在部队里考军校,出来就是军官,到了一定级别还能家属随军,工资也高。
宋大伯和大伯母把这话放在心上,送走宋兰花感慨兰花心好,随后去儿子家,把这事告诉孙子。
宋兰花不知这边的事,回了宋父的院子里,就见大哥和父亲聊天,两人一脸愁容。
宋保柱看见宋兰花就说:“兰花,爹说你医术好,你能不能给咱舅看看?”
宋兰花这才想起,她还有一个舅舅,比大哥大两岁,当年家里穷,一直没娶上媳妇,他是叔叔婶婶养大的,与自家姐姐年纪相差大,三岁时父母去世,就跟着叔叔婶婶过。
宋母也想把弟弟接到身边来照顾,宋奶奶也同意,奈何叔叔婶婶不同意,他们说舅舅是男丁,哪里能跟着姐姐姐夫一家过,会让人笑话他们柳家。
他们哪里是真心疼爱舅舅,是想霸占舅舅家的田地,牲口和房屋。
自从舅舅跟着叔叔婶子过日子,所有东西都成了叔叔婶婶家的,宋母怕弟弟小遭嫌弃,经常送东西过去,叔叔婶婶更高兴,明面上对舅舅好,背后没少虐待舅舅,但总归给口饭吃,没让人饿死。
舅舅长大,叔叔婶婶怕娶媳妇分东西,给舅舅相看的姑娘总有残疾,舅舅不同意,也不知怎么的,媒婆就传出舅舅难说话,要求高事多的言论,渐渐不再有媒婆给他说媒。
后来知青下乡,舅舅救了一个落水的知青,坏了人家名声,迫不得已娶了知青。
舅舅娶妻时,宋兰花去了,见过那个知青,很漂亮,一看就是城里人,哪里看上舅舅这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
知青舅母觉得舅舅害她名声,婚后冷落舅舅。
两人好不容易有一个孩子,结果还体弱多病。知青家里也看不上舅舅,前几年找关系运作回城了,只留下舅舅带着孩子过活。
算算时间,孩子六零年出生,比大牛大一点,应该十岁了。
宋兰花知道舅舅病重,比大哥还着急,准备现在就去,也不耽误她回去。
大牛他们在院子里玩,听到宋兰花要去给人看病,就问她去哪里,他们能不能跟着,姥爷家不错,可他们还是希望跟着亲娘。
宋兰花没让,让他们待着姥爷家,她看病回来还从这里过,会把他们带回去。
宋父也喜欢几个外孙,要带他们去挖泥鳅,回来给他们油炸,三个孩子才不闹。
宋兰花以为看个病,很快就能回来,结果到傍黑才回来,再回来提着包袱,身后跟着一个黑瘦的男孩儿。
大牛看见宋兰花,上前喊人,眼眶微红:“娘,你怎么才回来?”
他们以为你不回来了。
宋父不认识小舅子家的儿子,盯着男孩问:“这孩子是谁啊,怎么跟着你们回来了?”
宋保柱牵着孩子进屋,红了眼眶:“小舅家的,以后跟着我过。”
宋父诧异:“怎么跟你过,他爹呢?”
小孩儿听到爹,哇的一声哭出来,哽咽着说:“我爹死了。”
宋兰花提着东西,牵着二壮招呼着大牛和顾平安回屋:“我们去的时候,舅舅就剩一口气,这孩子两天没吃饭,趴在舅舅床边直哭,还知道给舅舅喂热水,可舅舅油尽灯枯,大罗神仙也难救,临终前把这孩子托付给我们就走了,我们买了棺材,草草把舅舅下葬了。”
孩子是舅舅唯一的骨血,他们不能把孩子扔在那家,说不定哪天孩子就去了。
来的路上,她和大哥商量了,他们家的孩子多,养不了,她可以养着。他们已经找那边大队开了证明,以后这孩子就是顾家的。
宋保柱不同意,怕顾南城有意见,让宋兰花和顾南城商量一下,宋兰花很笃定,不用商量,就算顾南城知道,也会让收养。
宋父叹息:“咱们养着吧,一家给点,也不至于让孩子饿死。”这是老妻弟弟唯一的孩子,难几年孩子也就长大了。
宋兰花和宋保柱对视一眼,无声笑了,这话的意思是他也要出力,本没指望老头子,见他主动帮忙,还是挺欣慰。
宋父这里没法开火,宋大嫂做的饭多。
她用钢筋锅给他们送过来的,这钢筋锅还是宋兰花给寄的,不仅有钢筋锅,还有一个砂锅,是宋兰花去海市买的,特意给哥哥一家寄过来的。
此刻砂锅里盛着白菜炖鸡肉,里面还有许多粉条,上面油汪汪的,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宋大嫂把热腾腾的白面馒头拿出来,招呼大家赶紧吃,忍不住和宋兰花抱怨:“你从哪里弄的布匹,够做好几身衣服,还有工业票布票,都给了我们,你们日子不过了?”
“布是瑕疵布,我去周边几个城市的百货商场换的,孩子们都大了,去学校不能太寒酸,让人笑话,布票也是找人换的。我好不容易来一回,不得给我侄子侄女淘点好东西,不然我都不好意思上门。”宋兰花忙活一天,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拿起馒头狠狠咬一大口,还不忘夸宋大嫂手艺好。
大牛几个也对宋大嫂竖起大拇指,说中午的泥鳅很好吃。
饭后宋兰花要回去,宋保柱不放心,要送他们娘几个。
宋兰花要带小表弟走,宋保柱说什么也不愿意:“带走孩子可以,和南城商量过后才行。”
他真怕妹妹和妹夫因为孩子吵架。
大牛眨着无辜的大眼说:“大舅,俺们家都听俺娘的,俺娘说带着,俺爹不敢有意见。”
一句话引得众人发笑,没想到顾南城这么怕媳妇,这下在宋庄都出名了。
宋兰花嫌弃大牛的口音:“怎么又俺俺的?”好不容易改过来。
二壮立刻解释:“大哥说这是入乡随俗。”
顾平安也帮腔:“俺觉得挺好听。”怕大舅不让亲娘带走孩子,又和宋保柱解释,“大牛,你听俺娘的就行,俺们家俺娘是老大,俺爹不会反驳,俺爹说这不叫怕媳妇,这叫疼媳妇。”
宋大嫂笑得肚子疼,让宋兰花把孩子留下,这不是当家不当家的事,得尊重顾南城。
她看出来了,小姑子真心领养孩子,还是心疼哥哥,怕他们一家有负担,这份恩情,她记住了。
宋兰花坚持带走孩子:“就算找南城商量,也要回去商量,难道让我再来一次,这路费不要钱,我也不能总是请假。”
宋保柱和宋大嫂拗不过宋兰花,让她带走孩子。
宋兰花回到刘家屯时,已经是晚上八点,现在人睡得早,很多人都睡了,只有顾家和顾大花家还亮着灯。
宋兰花带着孩子快到家门口时,让宋保柱回去,宋保柱看见门口有人,嘱咐几句转身离开。
“是兰花吗?”顾大花站在顾家门口,朝这边看过来,声音里带着急切。
宋兰花带着孩子走过去,喊一声:“大姐,是我。”
顾大花松一口气,迎上来问:“你们怎么才回来,你们再不回来,我们都要去宋庄找你们去了。”
宋兰花解释:“出了些事,进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