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子程
宋兰花嘲笑他:“你可以不去,断亲呗。”
顾南城:“亲戚怎么说断就断。”然后拿起电话往营区打电话,让小马去买票,他收拾行李,下午就回去。
宋兰花没闲着,去卧室收拾行李。
两天后,他们到了刘家屯,看着村里修上了柏油马路,村里很多人家盖起了新房,老乡们的精神面貌好的不行,两人凑到一起说悄悄哈。
“改革开放就是不一样,农民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宋兰花说。
顾南城:“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导的好。”
有人看见宋兰花和顾南城,连忙上来打招呼。
这人变化挺大,宋兰花有些不敢认,就问他是谁。
年轻男人笑着摸头:“婶子,您不认识俺了,俺是铁蛋。”
宋兰花想起来了,不就是赵萍的死对头的孙子,当年他奶奶还想让他去当兵呢,然后又问:“你奶奶还好吧?”
铁蛋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俺奶去年走的,走得挺安详,临走说到了您,说因为您,俺们的日子都过好了,让俺们都记着您的好。”
宋兰花摆手:“这可不是我的功劳,都是国家发展的好,还有你们勤劳的原因,我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你们要是不干,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模样。”
“婶子不愧是文化人,就是会说话。”铁蛋不敢耽误宋兰*花和顾南城:“叔婶,你们累了吧,赶紧回去吧,大花婶子还等着你们呢。”
宋兰花和顾南城回来,早有人去给顾大花传话了。
听到弟弟和弟妹回来了,顾大花扔下手里的活就往外走,看见顾南城和宋兰花就说:“你们可回来了,大爷回来了,俺让他住俺们家,他不愿意,现在在你们家住着呢。”
宋兰花忙问:“他人怎么样,这么多年没消息,去了哪里,身子骨怎么样?”
第225章 二壮结婚
顾大花被他问懵了:“我也不清楚,没问,就觉得大伯太瘦,无儿无女很可怜,我光顾着怎么给他补身体了,从来没问过他以前去了哪里。”
宋兰花一听,觉得顾大伯这些年过得不好,便跟着顾大花和顾南城回家。
他们刚到家门口,就见一个瘦高老人拄着拐杖站在他们家门口,往这边张望着。
顾大花看见他,眼里迸射出惊喜,上前几步搀住住老人的胳膊:“大伯,您怎么出来了,快回去歇着。”
“不碍事。”顾大伯却看向顾南城,眼里的喜意越来越浓:“你就是南城,果然不凡,比你那弟弟强。”视线又落在宋兰花身上,“你是南城媳妇吧,好,很好,不愧是南城看上的人,是个有福气的。”
顾南城走过来,伸手握住老人的手:“大伯。”
顾大伯提醒:“你既然过继到我名下,就是我儿子,怎么还喊我大伯,你该叫我一声爹。”
宋兰花:“……”
合着当初给自己认了一个公公回来,
顾南城也不矫情,当初既然过继出去,现在便不能反悔,恭恭敬敬喊了声爹,又扶着顾大伯回家。
宋兰花跟在他们身后,到了屋里,顾大伯回屋再出来手里多了一个盒子,走过来塞宋兰花手里:“这是我给你们的见面礼,几个孩子的到时候再给。”
抱着沉甸甸的盒子,宋兰花心情复杂喊了声公爹。
顾大伯更高兴,拉着几人坐下,说起了他这些年的经历。
当年他投身红党参加革命,后来去白党那边做了特工,他小心谨慎,慢慢进入高层,被白党领导看中,因此为红党提供很多重大情报。
建国前,他以为见到了胜利的曙光,能摆脱特务身份回到组织,谁承想被领导带到了对岸,再想回来难上加难。
顾大伯即便到了对岸,也为红党提供不少有利消息。
后来在一次任务重中受伤,逐渐被白党领导嫌弃,被边缘化,便请辞去了乡下养老。
在乡下的这些年,他无时无刻想想回大陆,想找到父母。
改开后,他回大陆寻亲,却找到不到自己的家人。
顾大伯动用了很多关系才找到刘家屯,得知父母早已不在,弟弟和弟媳也埋入黄土,心如刀割。
这时候大侄女却告诉他,侄子和弟弟关系不好,当年闹得很僵,还把他们一家过继到大房这边。
顾大伯一辈子没孩子,听到这消息喜极而泣,感叹他后继有人,得知侄子如今成了司令,更是感叹虎父无犬子,这样的儿子就应该是他的。
弟弟一家无福消受。
顾南城听到他的经历又问:“组织认可了您的身份吗?”
顾大伯笑了:“要是不认可,我能见到你们,我的身份经过层层核实过,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不是那些审核,我早就来见你们了。”
顾南城自然不全信他的话,表面承认,心里却是另一番计较,得找人核实一下。
他身份敏感,不可能相信平白出现的人,即便这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顾大伯也看出他的疑虑,拿出一沓资料给他:“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这是复印件,原件需要保存,我不会骗人,你可是我的儿子,咱们华国人讲求落叶归根,我也八十多了,还能活几年。”
宋兰花也插不上话,看向顾大花,给她使个眼色。
顾大花和宋兰花出来,问什么事。
宋兰花走向厨房:“时间不早了,我寻思该做饭了,咱们吃点什么?”
顾大花摆手:“你别做了,孩子爹做着呢,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法做,实在不行咱们去国营饭店买点去,村里新修了公路,到公社不费事,很快就能回来。”
来的时候宋兰花也发现了:“咱们村越来越好了。”
顾大花:“还不是因为你办了工厂,公社有钱,为了厂里方便运送货,才不得不修路的。”
宋兰花早知道这件事,顾大花以前提过,便没接话,问她在厂里怎么样,累不累。
“累啥呀,比干地里活轻松多了,家里分了几亩地,下班后俺和你姐夫还能下地干活呢。”顾大花想起现在的日子,觉得越来越有盼头。
宋兰花和顾大花去了厨房门口,一眼看见了顾向东和他媳妇,便问:“他们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顾大花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笑着道:“挺好的,闺女没考上大学,但考上了大专,将来肯定分配工作,两口子现在都在洗化厂上班,家里的地也都在,一年能存不少钱呢。”
顾向东一家日子滋润,都是托了弟弟一家的福,要不是弟弟一家,他们家肯定是村里最穷的。
宋兰花刚要开口,顾向东两口子走过来,笑着和宋兰花打招呼:“大嫂,你回来了,晚上去家里吃饭吧。”
“不去了,大姐夫做了,晚上就在大姐家吃,你们挺忙,不用管我们。”宋兰花态度很客气。
张小翠不孝顺是一回事,但她养大了顾微微的女儿,就说明人不坏。
她和顾向东过得好就行,不然还得麻烦大姐他们。
顾向东和张小翠也知道宋兰花不会去家里吃饭,说了几句话便走了。
这时候大姐夫来喊吃饭,顾大花答应一声,和宋兰花回去扶着顾大伯去了顾大花家。
饭后他们又陪着顾大伯说了一会话,准备去顾招娣家看看。
谁知顾招娣和李洪树先一步到了。
几个孩子没跟着来,他们都有工作,不在村里,都在宛城。
宋兰花也清楚几个外甥有工作,娶的媳妇不错,还夸顾招娣会带儿媳妇。
顾招娣有些脸红,要不是弟弟和弟妹,她哪能娶到那么好的儿媳妇:“多亏了你和南城,三个儿媳妇都挺孝顺。”
比大姐家那个大儿媳妇强,大姐家那个整天就会闹,大姐很生气,很少去青蒲那里,几个孙子辈也不和这边亲。
大姐说这些事时,顾招娣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既高兴又为大姐难过。
幸亏青砖媳妇不错,两个女儿也孝顺,不然大姐得呕死。
宋兰花摆手:“可不是我们的原因,还是你们家几个孩子好,要是儿子不孝顺,指望儿媳妇孝顺不可能,咱们没生人家没养人家,人家怎么可能孝顺,她们孝顺是情分,不孝顺是本分。”
顾大姐听了这话,一下子想开了,附和道:“你说得对。”
她以后再也不说儿媳妇的不是了,只要儿子孝顺就行了,儿媳妇不和儿子吵架就好。
晚上,顾南城和宋兰花躺在原来的床上说着话:“你说,大伯回来有目的吗?”
她曾听说过,白党高官改开后有回来的,但没见过,道听途说终究不真。
顾南城给她盖了盖毯子:“不知道,查查不就行了,他是长辈,又是革命军人,值得人尊敬,人年纪大了,咱们能孝顺就孝顺。”
宋兰花觉得有理:“他以后住在哪里,你问了吗?”
“干休所,帝都那边有他的地方,这次来刘家屯是为认亲。”顾南城道,“他还说,他在国外有个账户,账户里有不少钱,是给几个孩子的见面礼,我没要,建议大伯捐了。”
这些钱都是曾经搜刮的民脂民膏,就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宋兰花侧身看向顾南城:“心性坚定,没被糖衣炮弹腐蚀。”
顾南城手搭在她的腰上:“咱们又不差钱,以后退休国家还给钱,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几个孩子也不缺钱。”
“大伯听你的吗?”宋兰花问。
“听啊,见我不要钱,他更高兴,说顾家人有风骨,不愧是他的子孙。”顾南城叹息一声,“当初过继,也没想到他还能活着回来。”
已经八十多的老人了,养就养吧,现在能请保姆,护工,他们不用亲自动手,挺好的。
只是他没想到,顾大伯寿命长,得知自己有后,心里有盼头,一直活到一百多岁。
临走时把所有财产捐给了国家。
宋兰花又问:“咱们走时带上他吗?”
顾南城摇头:“我让他跟我去岛上,他不去,他说以前在帝都生活,现在的干休所也在帝都,想去帝都,顺便见见几个孩子。”
宋兰花:“明天给几个孩子打个电话吧,到时候让他们去接人。”
大牛几个得知有个爷爷时,都是一脸懵,随后又问宋兰花新爷爷怎么样,是不是和以前那个爷爷一样。
宋兰花紧了紧手里的电话:“你想什么呢,你大爷爷没有儿女,是英雄,怎么可能和顾大山一样。”
然后把顾大伯的情况说了。
几个孩子得知大爷爷要把遗产给他们,也连说不要,对于他曾经做过的事,既敬重又骄傲。
他们都有工作,又年轻,哪能要一个老人的东西。
宋兰花挺欣慰:“老人孤独,你们有空多去陪陪他。”
大牛几个保证,有空就去看看大爷爷。
宋兰花嘱咐完,又问顾南城:“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顾南城摇头:“没什么了,以后见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