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272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小孩扭头一看,欢快地跑过去:“二伯!”越过他爹,抱住他爹身后的二伯的双腿。

薛二哥很疼侄子,因为侄子摊上个狠心的爹。薛二哥弯腰抱起他:“想我啊?”

小孩使劲点头:“二伯,我要糖葫芦!”

“二伯带你去买。”薛二哥抱着他转身出去。

林知了不禁叹气。

刘丽娘失笑:“他可太知道这个家谁疼他。”

薛理在林知了身边坐下:“二嫂,年初四就叫二哥回去!”

刘丽娘:“我们原先想着住到十五再回去。”

薛理毫不客气地说:“要是这样,我把薛林送给你们!”住到十五,薛林能被他二哥宠成林薛。

刘丽娘好奇:“他的糖葫芦呢?”

薛理:“原先飞奴叫他们在东院等着,他骑马出去买三串。你家那俩一人一串,他和飞奴一串,四六分,他的四个吃完不乐意想耍赖,飞奴不惯他,一口咬掉剩下两个,他气得把小竹签甩地上,飞奴也不理他,就跑来找你们。” 隔着一堵墙,薛理在主院只听到寥寥几句也能还原整个过程,因为这种事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刘丽娘:“飞奴怎么忍心跟他计较?”

薛理:“他吃独食的性子就是飞奴打过来的。这个家里飞奴唯一不舍得打的人是他姐,不舍得打的牲畜是他狗儿子!”

林知了听着他酸溜溜的口吻,好气又好笑:“他舍得打你?”

薛理朝东边抬抬下巴:“来了,自己问!”

林飞奴到他姐身侧停下:“问我什么?”

林知了:“一直忘了问你,元朗和子乔考得如何?”

薛理瞥一眼林知了,怎么不问?

林知了装没看见,指着不远处的圆凳子叫弟弟坐下。

林飞奴不想坐,倚靠姐姐坐的椅子:“姐夫没说?”

薛理:“我只有早朝的时候才会见到章大人。你觉得章大人会特意告诉我他儿子堪堪考过吗?”

林飞奴:“让您猜对了。他和夏子乔一个倒数第四一个倒数第五。章大人已经决定叫他们去工部,当个没品小吏。”

刘丽娘第一次听说:“还有没有品级的官吏?”

林知了:“临时工。”

林飞奴点点下巴。

刘丽娘:“日后呢?”

林飞奴:“工部的事做不下来,就去给件作搭把手。三百六十行,总有一行适合他们。章大人不会叫他在家混吃等死。夏子乔说他爹说的,人闲下来客易生事。如果样样不行,就给他买几亩地,叫他下乡饲候土地。”

刘丽娘神色诧异地看向林知了,大户人家都是这么教育孩子吗。

林知了:“二嫂有所不知,很多人家聪慧的孩子在朝为官,聪明不足的儿子回家种地,且成千上万亩祭田。以前祭田不用交税,一子种田积攒家业,一子在朝当个清官,全家名利双收。如今怕是不行了。”

薛理点点头:“以前令奴仆收割,又没有赋税,一亩可以赚两百文。现在最多百文。”

刘丽娘:“是不是官宦人家的奴仆也要交税?”

薛理:“没有地的奴仆无需交税。然而那些人家地比人多,他们希望朝廷不收地税收人头税。偏偏朝廷反其道而行。若非太上皇先提出无地之人无需交税,笼络了民心,后又提高军费开支,牢牢握住兵权,此令出不了京师。”

刘丽娘震惊:“那些人的势力这么大?”

薛理:“百姓和兵卒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很容易被有心人的巧言令色洗脑。你吃到肉包子,他人告诉你肉包子不好吃,你还会信他?同此事一个道理。”

刘丽娘明白了:“难怪人家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读书人真能骗!”

林知了朝薛理看去。

薛理:“我是读过几本书的百姓,跟囤积上万亩土地的人分属不同圈层。我是他们最鄙视的人之一!”

刘丽娘:“我见过你说的那些人,嘴上夸你二哥医术好,可是神色高高在上,就像叫你二哥诊脉是对他的施舍。”说到施舍,突然想起一件事, “弟妹,如今仁和楼还施粥吗?”

林知了点头:“每年腊八,慈恩寺。”

刘丽娘:“丰庆楼呢?”

“在慈幼局。”林知了想起今年在慈恩寺发现出家人个个白白胖胖,添香火钱的百姓瘦骨嶙峋, “寺庙的土地要交税吗?”

薛理:“问我?”

刘丽娘:“全家只有你一个当官的。你说呢?”

薛理仔细想想:“好像不用?”

林知了:“倘若有些人把土地放在出家人名下?”

薛理思索片刻:“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林飞奴:“前些年大规模灭佛,把出家人吓得一个比一个谨慎,他们还敢知法犯法?”

薛理:“当年‘天街踏尽公卿骨’,按照族谱挨个杀,此事才过去多少年,又出现许多大家族!”

林知了:“说回寺庙,要是叫出家人交税,陛下会不会被百姓戳脊梁骨?”

刘丽娘:“肯定会!”

薛理微微摇头:“也许不会。此事要看如何筹划。”顿了顿,“你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不信出家人个个心怀慈悲!”

刘丽娘皱眉:“他们作恶就不怕遭天谴?”

林飞奴听不下去:“二嫂,真有天谴还要三法司做什么?”

刘丽娘被问住。

龙凤胎跑过来,林飞奴不希望几人的谈话被他们听见,不待他们靠近就迎上去,把他们哄出去。

林飞奴的话令薛理想起一件事,朝廷通缉的许多要犯这些年跟凭空消失了似的。

刑部和大理寺都怀疑这些人躲在深山之中。可是山中多凶兽,一条不超眼的毒蛇就能要人性命,亡命之徒也不想死的如此窝囊。再说了,作恶多端的人哪能耐得住寂寞。如果不在深山之中,上了通缉特的人也无法大隐隐于市,寺庙倒是个好去处。

七日后,薛理回到大理寺,令人把这些年通缉的要犯画像找来。

大理寺卿听闻此事就来找薛理:“怎么突然想到严查要犯?是不是这几日在街上碰到过?”

薛理胡扯:“前几日陪夫人上头香,感觉有个出家人看着眼熟。他不可能去丰庆楼和仁和楼,可是卑职平日里除了在家和这两处酒楼,就是在大理寺。”

大理寺卿听明白他的意思堪称震惊:“你是说?”

薛理点点头:“如今坊间百姓还在过年,虽然我们开始做事,但在百姓看来我们应该无心做事,若是这个时候查他们,他们一定没有任何防备。”

“这个时候也会卸下平日的伪装?”大理寺卿补充。

薛理:“去刑部找几个生面孔,再挑几个机灵的评事,再带几个拳脚功夫不错的,换成他们自己的衣物,扮成陪女眷上香的样子,严查城中各大寺庙?”

大理寺卿看到画像下方的悬赏金额很是心动。

如他自己先前所言,仇家很多,所以他不敢贪,担心被仇家下套。以前买的地要交税,百亩土地一年的进项不够全家用上一个月。夫人又不擅长经营。大理寺卿还要维持他身为朝中大员的体面。这两年越发感到捉襟见肘。

大理寺卿指着赏钱,看向薛理。

薛理:“大人可知仁和楼如何发赏钱?根据俸禄多少平分下去。”

大理寺卿算算他的俸禄,倘若评事得一贯,他可以分到十贯, “通明的主意极好,你在这里安排,本官这就去找刑部尚书!”说完他就出去令人备马。

年前刑部把要紧的案子办完了,如今上到尚书下到没品的小吏都在屋里打哈欠。

大理寺卿见着刑部尚书就提议趁着要犯过年放松警惕,两家出其不意,届时把赏钱分了。

没人跟钱过不去,何况刑部众人很清闲。刑部尚书令生面孔侍郎带队,大理寺这边令右侍郎带队,两家抽调上百人,一个寺庙五六人,同时行动。

右少卿带人陆陆续续出去,大理寺卿想起一件事:“通明,为何只查寺庙不查道观?”

薛理:“道观不是说句我想出家就能进。招摇撞骗的假道士也要看几本风水术。假和尚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化到斋饭!倘若你是急需躲藏的江洋大盗,你是剃成光头,还是学风水进道观?”

学风水就要识字,即便不识字,也要买本书找人读给他听。有这功夫都够跑到关外了。

大理寺卿:“我们就在家等消息?”

薛理去厨房找来一个火盆,二人在廊檐下围炉煮茶。

大理寺卿不懂:“为何不在室内?”

“门窗关上,容易被炭火熏晕过去。若是门窗打开,室内和室外有何不同?”薛理问。

大理寺卿闻言感到匪夷所思:“你怎么什么都懂?”

“卑职很小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很冷,有一户村民睡前在屋里点个火盆。翌日等邻居觉得奇怪,太阳都出来了,这家人怎么还没起就去敲门。然而无人应答。邻居意识到出事了,报官后撞开门,身体都江了。”薛理小时候是有这么一件事,但不是发生在山东村,而是发生在丹阳县城,“死者亲友认为他们全家是被人毒死的。后来请来临安府的仵作,仵作确定是中毒,但是炭火中的毒!”

大理寺卿不禁说:“本官也看到过类似案件。”

薛理顺嘴问,哪一年的案子。

两人聊了几起案件,太阳升高,眼看要到饭点,喝了一肚子水的大理寺卿出恭,回来看到院中仍然安静极了,“通明,先用饭吧。我看还有得等。”

薛理:“卑职感觉他们回来了。”

大理寺卿摇摇头去洗手。

薛理把火盆等物收起来,洗洗手从室内出来,果不其然,满院子人,还有三个和尚。

听到动静匆匆跑出来的大理寺卿看着光头不可思议,哪怕已有心理准备。

薛理走过去:“只有这三人?”

三个和尚抬头。

薛理:“认识我吗?”

三人跟没听见似的。

薛理:“大理寺少卿,薛通明!”

三人陡然睁大眼睛。

薛理:“看来听说过本官的大名啊。想必几位也听说过,薛通明言出必行!”

三人神色微动。

“坊间有句话说,坦白从宽,牢底坐穿。在我这里,坦白从宽,我可以叫家人同你们见上一面,或者留个全尸。若是有重大立功表现,此生还有可能出去。”薛理不待几人开口,令人把他们带下去分开审。 右少卿累得口干舌燥,想说饭后再审,然而评事等人太听话,薛理话音落下,他们就把人带下去。

右少卿噎了一下,待人走远才想起来说:“通明,他们都饿了——”

大理寺卿打断:“这个时候他们的防备心最弱!要是叫他们吃饱,想想自己犯的案子,交代出十个同伙也不可能免了他们的死罪,他们定会跟刚才一样闭口不言!”

右少卿恍然大悟:“卑职真是饿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