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小美好 第37章

作者:你好好想想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蔡老太太无语了,半晌说道:“你有什么具体计划,说来听听。”

  具体计划啊,还真没有……她就打算先坐上火车到内蒙古,有顺风车就坐,没有就靠两条腿随便走走。

  反正她有空间在手,不愁吃不愁喝不愁住的,又有功夫在身,打架逃跑都不怕。

  她是奔着第一套人民币里的“牧马图”“蒙古包”“绵羊”去的!“牧马图”贵的一两百万一张,“蒙古包”和“绵羊”也几十万一张!重生一回,岂能错过?

  这些都是只在内蒙古地区发行的纸币,上次段良玉给她的那些里没有。

  但是这些怎么跟蔡奶奶说呢……

  哎!

  “一定要去?”蔡老太太突然问了一句。

  封华点点头:“一定要去。”

  “你去把梁青山叫来,我让他给你开介绍信。”蔡老太太道。

  “啊?”

  “我的三个儿子都牺牲在外头,一个葬在新疆,一个葬在云南,一个葬在广西,我从来没去看过。对外就说我让你替我去看看他们吧。”

  封华沉默了半晌,认真道:“奶奶,我一定去看看叔叔们!”

  “不用,那么远,还危险,你随便走走就回来吧。”蔡老太太道。

  封华笑笑,没有再说,不过她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之前从没想过这方面,蔡老太太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失去了丈夫,失去了3个儿子,是何等的痛苦?更痛苦的是这么多年竟然从来没去看看儿子……

  不知道心里是何等的煎熬。怪不得每天沉默寡言,近乎自闭。

  “蔡奶奶,那您有孙子孙女吗?”封华小心问道。之前从没考虑过,看蔡老太太一直一个人就理所当然地觉得她没有亲人,但是,也不一定啊。

  蔡老太太沉默了一下道:“有啊,有好多哪,每个儿子都留下了孩子。但是现在住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

  封华的心狠狠痛了一下,为这个可怜善良的老太太。

第62章 粮票

  三个儿子都留下了孩子!现在竟然都杳无音信,不知道是不在了,还是,不联系。

  不管是哪种,都令人心痛。

  “你说说名字,我顺便打听打听,又不费事。”封华道。

  看蔡老太太并没回答,只是坐在那里发呆,封华回屋拿了本子和笔,又问了一遍,态度坚定地等着蔡老太太。

  蔡老太太看了她半晌,慢慢地说出了每个儿媳妇的姓名,地址,曾经的工作,还有孙子孙女的名字。最后又说了她们最后的地址。

  老大死的早,只留下一个儿子。外祖家是首都的,也许现在在首都。

  老二留下的多,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当初媳妇随军,也在云南,之后儿子牺牲了,她也不能再呆在部队。媳妇又没有娘家,这个就不好找了。

  老三留下一儿一女。外祖家是上海的,也许在上海。

  “蔡奶奶,她们没有写过信来吗?”封华忍不住问道。

  “之前几年都写过,但是好久没有再写了,有,十来年了吧。”蔡老太太轻声道。

  三个儿子当然不是一块死的,每个儿子牺牲之后的头几年,儿媳妇和孩子会给她写信问候一下,但是慢慢的,联系就断了。

  封华仔细收好这个本子,也没对蔡奶奶做什么保证,现在说什么都是空的,找到人才是真的。

  再说以现在的通讯条件,交通条件,能不能找到人,她还真不敢保证。

  不过现在找不到,再过40年,发个广告,上个新闻,肯定就找到了。

  但是那又有什么意义?那时候蔡奶奶肯定已经不在了。所以她现在会尽力,尽全力去寻找。

  蔡家大儿子和媳妇是革命伴侣,媳妇是他所在部队医院的护士。这个媳妇蔡老太太都没见过,只通过几次信,知道她娘家是首都的,具体是哪里的一概不知。

  这样的话,第一站就要从内蒙拐到新疆,去蔡家大儿子生前的部队问问了。

  封华起身去找梁青山去了。

  她之前真没打算要介绍信。

  介绍信是公职人员,企业职工出门需要的,买卧铺票,住店,去对方单位办事,都需要介绍信。

  因为现在的人还没有身份证,很多人的户口又都是集体的,根本拿不走。所以出门在外,想证明自己的身份就需要介绍信。

  农村人出门也需要介绍信,在封华的老家,哪怕是出门10里,去隔壁的生产大队探亲,只要留宿,住在亲戚家,就需要开介绍信,然后去对方大队登记一下。

  但是如果不留宿,当天去当天回,就不需要介绍信。

  当然现在没有什么是全国统一政策,据封华后来了解,有的地方探亲就不需要介绍信。哪怕很远,哪怕住很久。

  还有一种人,出门不需要介绍信。只要不住店,不办事,不需要向谁证明自己的身份,完全不需要介绍信。

  这种人,往往是乞丐……

  乞丐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的,在这个饥荒的年代,按理说乞丐会很多。但是因为管的严,不让大批乞丐进城,也不许大批乞丐出去流浪,所以行走在外很少看见成群的乞丐。

  但是偶尔一个两个的还是有的。他们村一个月总要过去几个乞丐。这些人可不会有介绍信。

  封华不打算当乞丐,但是她打算跟乞丐走一个路子,风餐露宿,不住店,自然不需要介绍信。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要去部队打听蔡家大儿子的情况,没有介绍信不行。

  梁青山跟着封华来到蔡老太太家,一路上心情都不平静。这老的小的都在想什么?一个小孩子千里迢迢去上坟?

  见到蔡老太太,蔡老太太亲自跟他说了一遍,他还是无法接受。

  “蔡奶奶,这一路上太远了,她一个小女孩,行吗?”梁青山小声提着意见。

  “行。”蔡老太太淡定道。

  梁青山……

  “行!那我就去开介绍信!”你们老的敢想,小的敢去!我还不敢开个介绍信吗?再说,人家烈属要去扫墓,他已经没有条件支持,就更没理由拦着。

  封华跟着梁青山来到了大队,梁青山刷刷几笔写好介绍信,本村村民封华,经光荣烈属苏君贤的要求,要去xxx为儿子蔡有为扫墓。特此证明。

  最后盖上公章,完事。

  封华在才知道蔡奶奶名字原来叫苏君贤。一听这名字,就不是一般人能起出来的。

  “我再给你开个证明,你去换点粮票?”梁青山主动道。

  现在每个人粮食都是定量的,城里人,农村人。

  城里人有工作,需要出差的时候单位开一份证明,然后工人拿着自己的粮本去粮站兑换粮票。拿着粮票出门在外买干粮,或者下饭店。

  不是单位另外给你粮票,兑换的量也不能超过每人每月定量的数量,比如说学生每月31斤,干部27.5斤。超过不给兑。

  农民有事要出远门需要粮票也得公社开证明,然后拿着自家粮食去粮站兑换粮票。

  11斤玉米换10斤本地粮票,然后粮站再给你几毛钱的样子。粮食不一样,兑换比例也不一样。10斤稻谷换6.5斤粮票,外加几毛钱。

  这种兑换也不是随便的,你想去就去,得有正当理由,有公社好几个领导同意,最后因为出门还得扣工分。

  比如说学生出门上学,总不能背着粮食自己做饭,就需要兑换粮票。

  比如封华这种替烈属扫墓,就是正当理由。

  封华要是说我要去旅游,你给我开个证明……那得挨顿批评教育!

  而且这只是兑换本地粮票,或者本省粮票,如果出省的话得兑换全国粮票,那个还得去中心粮站兑换,数量还有限,不是你想兑多少就有多少的。

  本地和全国粮票之间还不是一比一兑换的,因为全国粮票里有一定份额的食用油,很珍贵。

  总之,很麻烦!再说封华也拿不出粮食去换,有也不能往外拿啊。

  “不用了,队长大叔,蔡奶奶攒了很多粮票,都是之前上面来人看她的时候给的,够我用的了,我吃的少。”封华说道。

第63章 手绘地图

  梁青山点点头,这样最好,不然真的很麻烦,他得跟着去公社跑好几趟,现在春耕,实在走不开。

  谁知封华回到家,蔡老太太真的拿了几张粮票给她,还真是全国粮票,也确实是上面来人给她的。

  不多,只有10来斤的样子。

  蔡老太太正在和面,看样子是要烙饼,让她带着。

  封华一时间犯了愁,就家里这点粮食她还嫌留的少,不够蔡奶奶一个人吃呢!

  “奶奶,你快别做了,我好多粮票呢,都吃不完。”封华赶紧劝道。

  “出门在外,有时候你就是有钱有粮票都没地方买吃的。”蔡老太太道。

  这倒也是……特别是在60年,国营饭店都倒闭了一大半的情况下。

  “奶奶,那我还有钱呢!我在火车上买,火车上买吃的不要粮票!”封华道。

  “不要粮票?”蔡老太太好奇地问了一句,她还真不知道,她不出门很多年了。

  而粮票才施行5年,她能知道还是上面给她送的时候特意解释了,说是以后出门吃饭或者买个糕点,必须用这个。

  但蔡老太太只是顿了一下,又继续手上的动作:“那也带上。”

  封华无奈地坐在一边打下手,不过心里却非常温暖。但是她坚持烙了10张饼就再也不让蔡老太太动手了。

  每张饼都有10寸大小,发面的,多了拿不动,再说天也越来越热了,怕坏。实际上还是心疼浪费家里的存粮。

  蔡老太太又翻出两个罐头瓶在,把家里仅有的两样咸菜每样装了点。

  这个封华收的很开心,蔡老太太的手艺是真不错,咸菜做的特别好吃。

  而且院子里的蔬菜最多一两个月就下来了,小白菜小油菜下来的更快,马上就能吃了,家里不差这点蔬菜。

  最后包了两件衣服就算打点好行李了。

  吃完晚饭,蔡老太太并没有回东屋睡觉,而是跟封华一起回了西屋。

  这一天晚上,蔡老太太就像从来没有自闭过一样,跟封华讲了许多在外行走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何坐车,如何住店,如何跟人打交道;什么样的人好惹,什么样的人不能惹;惹了事情怎么办,甚至连如何逃跑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