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科举 第46章

作者:风暄和 标签: 穿越重生

一靠近村口,张皓文就感受到了攀丹村和一般村庄的不同之处,村前虽然也栽着一片和天赐村口一样高大的榕树,但树下竖着一块高大的青色石碑,上面笔力苍劲的写满了字,听说是唐氏先祖为训诫后代子孙所立。如今经过数十年的洗礼,碑角已经有些发灰,带着几分沧桑,但却为这村子平添了一层岁月沉淀后的质朴和厚重。

进了村子,张皓文和张传荣打听清楚,直奔书院而去。一路上,所见到的不仅仅是扛着锄头的农夫,竟然还有几个戴方巾的士子,似乎也是赶往书院方向去的,还有人则在榕树林里书的吗?!”

“爹你说的没错。”唐臣给张皓文的那封信上,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攀丹义学书院的信息。原来这书院叫做攀丹义学堂,近几年由于名声响亮,来读书的不少都是县学、府学的秀才,周知府方才跟唐臣商量着,改了个“书院”的名字。这样一来,更是引得琼州士子纷纷前来读书,一时间竟然无法容纳,去年年底还由府衙出钱扩建了一番。

不过,如今想入攀丹义学书院读书,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由于前来的士子太多,唐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考核策略。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考过县试、府试,成为童生,所以张皓文考过府试之前,即使他救了唐娟的性命,唐家也不会让他入书院读书的。其次,还要经过书院里的先生的考核,最后是山长的面试,才能入学。

这么一来,进攀丹书院读书的,不仅仅有童生,还有已经考过了道试的生员。县学和府学只需要三年两次考核,并不用天天按部就班坐在那里读书,所以,府城里的生员在这儿读书的,确实不在少数。

“那小子最精,又不好对付,你给三叔盯好了他……”

眼前是长长一道围墙,长的几乎看不到尽头,只见那深灰色的堆砌得整整齐齐的层层方砖不断延伸,融入了绿葱葱的榕树林中。

围墙的正中间,隆起的飞檐下悬挂着牌匾,阶下停着一顶软轿,旁边围着几个有些熟悉的身影。

只言片语落入张皓文的耳朵,让他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和张传荣停住脚步,往前看去,又是那讨厌的王老三,他的身边正是和张皓文、张皓言一起考中了童生的王金汇。

在这两人身后,还站着一个张皓文没见过的男子,他岁数不小了,胸前的长须已经有些斑白,身穿一件价值不菲的褐色杭绢长袍,个子不高,倒背着手,微胖的脸上挂着和气的微笑,看似漫不经心四处扫视的目光中却带着一丝生意人特有的精明。

看见张皓文走近了,他轻轻咳嗽了一声,打断了王老三的话:“呵呵,送下金汇就好,有什么话,回去说吧。”

“是,是,郭大老爷!”王老三对这微胖的男子十分恭敬,一副卑躬屈膝的模样,仿佛这位“郭大老爷”屈尊来送他们叔侄两个,对他们来说是个天大的荣幸。

一转身,王老三看见了张传荣父子,他似乎并不惊讶,呵呵笑着走上前来,盯着张皓文道:“哟,这不是咱们琼州府今年的府案首么?金汇,过来,你和皓文往后在这书院里又是同窗了,虽说现今你们张家赚了大钱,搬到府城镇上住了,你两个娃儿到底是一个村子头出来的,要互相照料些呀!”

“这位……”王老三说着抬手一让:“就

是府城镇上广茂布行的郭大老爷,说起来,和你们张家还是同行呢!”

“原来是郭掌柜,久闻大名了。”张传荣对郭掌柜拱了拱手。要是几年前,他见了郭掌柜这样的人,是绝对不敢平视的,不仅如此,还得弯着腰向他行礼,低着头喊他一声“大老爷”。

如今他家里做起了生意,不再以务农为生,最关键的是,现在他们张家已经有张传云、张皓言、还有张皓文三个童生,张皓文还是今年府试的案首,他张传荣就算是在琼州府首屈一指的富商面前,也是直的起腰杆来的。

“呵呵,哪里、哪里。”郭掌柜仍然是一副笑模样,拱手回了个礼:“原来这位就是名扬琼州城的张小相公,哎呀,今日一见,真是相貌出众,名不虚传呀。他三叔,我铺子里还有些事情,咱们先回去吧。有空你们二位到我那里坐坐,随时欢迎。”说罢,对那两个抬轿子的随从招了招手,又对张传荣连声道:“失陪,失陪。”就坐上轿子朝村外去了。

“他就是广茂布行的掌柜?”张传荣有些疑惑的回头看了看,张家的布刚开始往琼州卖的时候,都是陈择梁在张罗,张传荣也没见过这位广茂布行的郭老爷。后来他在琼州倒是听过不少关于他的传闻,不少人说他先前是靠和倭人私下里做生意发家的,只是一直没人抓到过证据罢了。

“嗯,应该是他。”张皓文打心眼里觉得这郭老爷看上去平易近人的很,其实一点也不好对付。不说别的,他……为什么和王老三一起出现在这里?!

第56章 奇怪的人

日头渐渐升起, 周围的空气变得有些闷热起来,张皓文拉了拉同样在沉思的张传荣:“爹, 不早了, 咱们赶紧进去吧。”

张传荣望了望郭掌柜和王老三离开的方向,点了点头,随张皓文一起往里走去。到了门口,张皓文拿出了唐臣的荐书,王金汇则报出了自己的名字:“王金汇, 童生副科。”

看来,王金汇一直留在琼山等待府试消息, 得到结果之后,就来到书院报了名,还通过了书院的选拔。张皓文并不是特别意外,毕竟,韩景春教的不错, 他们几个, 包括他和张皓言、王金汇的四书功底都是很扎实的。只是相比于他们家, 王家可没有这么厚的家底, 王老大把他这个孙子送到这儿来读书,看来也是咬着牙, 发了狠劲儿的。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那位郭掌柜的指点和在财力上的支持。

张皓文有荐书在,他也不知道要不要接受考核,书院的门子带着他往里走去, 大门一关,夏日的燥热仿佛就被挡在了身后,眼前的院子脚下是平整干净,一尘不染的青砖,四周栽满了郁郁葱葱的参天绿树,安静的只能听见唧唧啾啾的鸟鸣声。

门子向张皓文介绍道:“这边是学生们每日要参拜的孔夫子庙,过了二进门才是学生们念书的斋房,先生和我们山长平日里休息的斋房在最后头。”

张皓文随着他继续往前,跨过二道门的门槛,东西排列的几间房舍里现在还空荡荡的,只有零星几个来的早的学生。不过,无论是坐了人还是空着的桌椅都规整的摆放在斋房之中,早晨的阳光正透过窗棂,洒落在那些翻开的书卷上。

张皓文眼前浮现出原先天赐学堂每天早上孩子们跑来跑去,嬉笑玩耍的场面,和眼前的景象一对比,他顿时意识到,那种无忧无虑的乡下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往后伴随他的,就是这书院里的朝阳、晚霞,还有书篓的四书五经以及那一卷卷的程文了吧。

“你就是张皓文?”一间斋房里走出了一位十来岁的少年,他上前自我介绍道:“我姓邢,名恕,字克宽,也是文昌人。”

两人互相行礼之后,邢恕又接着道:“我是童生正科、副科的经长,书院山长吩咐过,若是你来了,便带你去后面精舍找他。”

张皓文点点头,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姓邢的少年,只见他皮肤微黑,方脸颊,两道浓眉微微挑起,一双眼闪着刚直坚定的目光,不过,面对着比他小几岁的张皓文,他还是很友善的,笑着问他道:“听说你今年才八岁?你是几岁开蒙的?”又跟张传荣寒暄道:“伯父初来琼山,可还住的习惯吗?”

三人说着话,已经绕过斋房,来到了第三进院落。只见这院落东边是一溜像方才的书斋一样整齐的斋房,西北角却层层叠叠的种满了花卉。群芳掩映之中,隐约楼,旁边是个小小的池塘,池塘之后还有一幢白墙灰瓦的小楼,一眼看去甚是典雅幽静。邢恕抬手一指:“那是我们书院的藏书楼,池边就是山长的精舍了,来,你们跟我从这边走。”

张皓文赶紧跟上,跨过一座木桥,对面就是方才远远瞧见那那幢小楼,雕花黑色木门微微开着,上面的牌匾上写着“克明峻德”四个字。门口站着两个身穿青袍,和张皓文年纪差不多大的童子,见邢恕来了,相互一望,道:“山长等在里头,你们进去吧。”

楼门一开,里面一缕淡淡的青烟正迎着楼外的阳光冉冉上升,楼里并无桌椅,低矮的案台旁,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在面对着面下棋。一名童子走在前面,把他们一行人领进楼内,案台右面那名三十出头的人笑着将手中棋子往旁边小竹筒中一放,说道:“帅六平五……没想到您会下这一步,您赢了。”

“呵呵……”那老人拢手站起

身来:“你有客人来了,咱们改日再下吧。”

山长是这位年轻人?张皓文有些意外,在他心目中,那位身着青灰色的道袍,一副世外高人模样的老人应该才是这书院的山长啊,不过,外界对攀丹书院的山长是谁一向都知之甚少,只是听说是由唐家族内学识渊博,德行出众的族人担任。唐臣的信中也并未提及,张皓文看着那老人慢悠悠走到一旁盘腿而坐,轻轻拨动着铜炉里的香灰,仿佛眼前这几个人都不存在似的,心中的好奇不禁又加深了几分。

此时邢恕躬身一揖,然后默默退了出去。张传荣忙将备好的束脩六礼递到了那名三十出头的男子面前:“小儿尚且年幼,还望山长大人好好教导他呀。”

对方和张皓文想象中严苛古板的书院山长不同,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气质儒雅,虽然举止沉稳,但却给人一种平易近人之感。他打扮的也十分简朴,一顶儒生巾,淡褐色的长袍宽宽大大,除却腰间丝绦上挂了一块淡白色的玉佩,身上并无一件别的装饰。

他一招手,示意旁边的小童将竹篮接了过来,另一名小童拿来两个麻编的蒲垫,让张皓文父子坐了下来,那人方才开口道:“在下姓唐,名旬,是这攀丹书院的山长。”说着,他又抬手拿起旁边一张纸,边看边道:“张皓文,八岁,今年琼州府的府试案首,听闻你在府试中四步成诗一首,此事在琼山士子之中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

这张纸上写的是他的履历了吧,透过反光张皓文能看到那纸上密密麻麻的字,其中的信息想来远比唐旬简简单单这几句话要多得多。张皓文拱手谦虚了几句,却听唐旬又问他道:“吟诗作对,想来都是你的长项,我也就不考问你了。至于文章,你县试、府试的文章我也看过,虽说还有几分生涩,但才气是毋庸置疑的……”

说着,他站起身来,透过小楼的木门看望前面二进院子,那里已经响起了学生们一阵阵的读书声,唐旬收回视线,对张皓文道:“不过,攀丹书院之中,也不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少年名士,方才那位邢恕,早先就选神童入了文昌县学,去年知府大人派去县学的学官见他才学出众,又在知府大人面前举荐,将他补为了文昌县生员。还有一位名叫丘洵的,和你年纪相仿,呵呵,此子常常语出惊人,不过说到博闻强记,就连那些生员们也比不上他呀。”

“张皓文,你为何要来攀丹学堂求学?”唐旬从门前转过身来,忽然问道。

张皓文跪坐在蒲垫上,脑海中转过千百个念头,他为什么来琼山读书?这好像是个自然而然的决定,从他收到唐臣那封荐书的时候就决定了,但除此之外呢?荣登科甲?济世报国?

想了想,他干脆据实答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如今刚刚考过府试,眼下心里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一心要为明年的道试好好准备。为了能把四书五经学的更通透,更扎实,学生不怕跋涉,宁愿选择到琼州岛上最出名的攀丹学堂来读书——因为书经中的学问如此浩瀚,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一览海上的风光,看见彼岸的景色,而不是被眼前的浅滩所困,以为自己所见就是大海的全部啊!”

唐旬听见这个回答,稍微愣了愣,他的视线越过张皓文往后看去,只见香炉一侧,那位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对唐旬微微点了点头。

“好了,张皓文,我要问的,仅此而已。”唐旬回到案边,指着案上一摞厚厚的书对他说道:“这些,都是给你的,这是我们攀丹书院的传统,离开的士子看过的书,会传给下一个进入书院的人。这套书的主人两年前乡试中举,入国子监读书去了,望你也能如他一般勤学好问,早日高中!”

“多谢山长……”虽然张传荣的身份早已今非昔比,在这些“读书人

上一篇:长嫡风华

下一篇:我在豪门混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