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陈美锦 第40章

作者:沉香灰烬 标签: 穿越重生

  樊三夫人算是父亲的表嫂,只是父亲的母亲原本在顾家祖家是个妾室,并没有明面上这样说,但是两家的关系一向很好,自己及笄的时候,樊家虽然没亲自来人,也是送了礼的。

  平日里要是没有事,樊三夫人是不会到顾家来的。

  顾澜想了很久,才问木槿:“你打听到没有,樊三夫人来究竟为了什么事?”

  木槿连忙道:“樊三夫人后来还去找了老爷,两人在花厅说了会儿话。听花厅端茶水的丫头说,樊三夫人这次是来给三小姐说亲事的,说的是她在武清杜家的侄儿。老爷听了很是高兴,又找了杜姨娘去说话,似乎是想把这门亲事先定下来。”

  穆家才来提亲了,怎么樊家又来凑热闹!想到提亲的事她心里就一阵烦闷,就不再问这事了。而是拿了锦荣给她的书信去宋姨娘那里,她和锦荣的书信,每一封都要宋姨娘看过才行。

  锦朝也听说了这事,便让佟妈妈打听了武清杜家的情况。佟妈妈回来说,这杜家两代前出过一个两榜进士,当时官居工部侍郎,不过至此后杜家就没出过读书厉害的人,杜家二老爷中了个举人,此外就再无进益,全是靠着祖宗的荫蔽过日子。樊三夫人就是杜家二老爷的嫡长女。

  说亲的是杜四老爷孙子杜淮,今年虚岁十五,去年过了院试。杜家本来就没落了,杜四老爷更是其中平平的一支,这门亲事实在不算好。不过父亲是最喜欢人有读书志向的,听说这杜淮是考了岁贡,因此得到了进入国子监读书的机会,父亲便对杜淮好感大升,觉得这门亲事十分不错。

  锦朝对这个武清杜家实在是没什么印象,她也只是对朝中要人,或者是和陈家相关的官员十分熟悉而已。不过既然能凭自己考了岁贡,而不是靠杜二老爷做一个荫监,本身也该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锦朝去向母亲请安的时候,恰逢母亲在和顾漪说话。

  顾汐也坐在一边,小脸微红,她拉着锦朝的手小声问:“三姐虚岁才十三呢,就要先定下亲吗?”

  女孩一般从十二岁起就有人上门提亲了。她们家情况特殊而已,顾锦朝是没人敢提亲,顾澜是嫌来提亲的人身份不够,她又不想做别人的妾室。所以两人都是及笄了还没定亲,倒是给了顾汐错觉。

  锦朝想想也十分怜惜她,顾汐在母亲名下长大,郭姨娘根本不敢和她多亲近,怕就此惹了母亲不高兴。只是逢年过节做些东西送了她。母亲却分不出精力照顾她,她和顾漪都是嬷嬷带大的。许多事情嬷嬷不便说,或者不敢说,她们也就不知道。

  母亲笑着看了锦朝一眼,算是打了招呼。又继续和顾漪说话:“你的事母亲平日操心得少,也觉得愧疚。你看看要是觉得这门亲事合适,我就和你父亲说一声,把亲事定下来……”

  顾漪虽然性子沉稳,毕竟还小,脸通红地道:“母亲……我……我也不知道……”

  她从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纪氏也是这个年纪过来的,自然知道她在担心什么,便侧头看了一眼徐妈妈,道:“不如我们让徐妈妈和樊三夫人说一声,将她侄儿带来给老爷见一见,你要是想看,就躲在帷幔后面……”

  顾漪咬着嘴唇不说话,脸红得要滴血了。这样的事……她怎么做得来!

  锦朝笑笑:“我看正好,樊三夫人如今还在厢房,不如我们立刻去找她说说。”

  顾汐也点头附和:“……三姐见见也好!”她年龄小,总喜欢这样好玩的事。

  顾漪不再说话,徐妈妈和樊三夫人说了,三天后她那侄儿杜淮就过来拜访父亲。

  父亲准备在正堂见杜淮。

  拜见那日,他三个女儿都在帷幔后面推推挤挤的,顾德昭见了一时苦笑道:“你们要看,也躲进去些罢……”

  锦朝有些无奈,她是被顾汐拉过来的。旁边徐妈妈笑着不说话,她是帮着纪氏来看看的。顾汐倒是兴趣最足的一个,难得她这么高兴,她也不好说什么不合规矩的。反正没人看得到。

  杜淮的拜帖很快就递上来了,顾德昭见他自称为庚侄,暗自点头……倒是十分懂礼节。

  等人走进来的时候,身后连个小厮书童都没有。杜淮穿着一件十分精神的湖蓝直裰,腰上挂了一个双鱼纹白玉坠儿,人长得高挑俊秀,气度谦和。他又恭敬地拜见了顾德昭,顾德昭和他说制艺,考了他《春秋》,他答得虽不说十分出彩,却没有夸夸其谈,父亲更是满意了。

  这一看顾漪也动了心思,这门亲就此定下来,选了日子交换了庚帖,又请了樊三夫人吃了一日酒,顾漪正式和杜淮定了亲。

  宋姨娘听说这杜淮学问十分不错,人又长得俊秀的时候,她正在给顾澜做上襦,往袖口缝制蕉叶纹。

  听了之后淡淡地道:“国子监监生三千余人,每次廷试能擢了庶吉士的多则百人少则十几人,多少监生年过半百都考不上,实在是算不了什么。还不如请他二爷捐一个小官,慢慢的往上做,有定国公家做依靠,不愁仕途没有进益。”

  顾澜本来听了丫头的话,心里还有些艰涩。怎么来向她提亲的穆知翟就是那样的人,这杜淮虽然家世不如穆知翟,但是人却比穆知翟好了数倍。不过母亲这么一说,她心里也想开了,反正她是不会嫁给穆知翟的,杜淮以后的前途实在没个定数,顾漪陪着他成了器,恐怕都人老珠黄了,哪里还有什么富贵岁月。

  宋姨娘觉得这门亲事实在一般,不过想了想又和顾澜说:“……配顾漪倒是够了。”

  母女正说着话,玉香走进来了,她行了礼,小声地道:“姨娘,送紫菱姑娘去保定束鹿的陈婆子回来了,她说有要紧事想见见您。”

  难不成是紫菱的亲事出了什么问题,宋姨娘皱眉想了想,还是请她进来。

  陈婆子刚从保定赶回来,风尘仆仆,脑后的小攥都是歪的。她高声请了安,眼神却显得十分精亮。

  “你急着见我,是为了什么事。”宋姨娘问她。

  陈婆子连忙一笑,说道:“……说来也巧,奴婢这次送紫菱姑娘去保定束鹿,遇到了相熟的一个婆子,她原先在咱们府做杂活,后来年纪大了,就放回乡养老了。她的儿子在宋家的田庄里做事,还是她把奴婢认出来了,又拉着奴婢说了好一会儿的话……”

  宋姨娘点点头,示意陈婆子继续说。这些话实在是无关痛痒的。

  陈婆子便继续道:“那婆子,原先是服侍云姨娘的……”

  宋姨娘手中的动作停下来,顾澜听到云姨娘也谨慎起来,看向陈婆子。

  宋姨娘挥手让巧薇先把东西收走,仔细问这婆子:“这个服侍云姨娘的婆子究竟说了什么,你要急着来告诉我的?”

  陈婆子一听,估计是有戏的,她继续道:“这婆子原先只是在云姨娘那儿洒扫的,上不得台面,不过她告诉奴婢,当时伺候云姨娘的两个贴身丫头,没死的那个和她说过话,说翠屏是冤枉的,药不是她弄错的。是有人存了心想害云姨娘……”

  “您怎么也猜不到,她说那个人是夫人。”

  

  第六十七章 凶手

  

  顾澜心中一惊,连手里装绿豆甜汤的碗都打了。

  宋妙华则盯住了陈婆子,问她:“她究竟是怎么说的,你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告诉我。”

  陈婆子连声应是,想了想才说:“这两个丫头,都是夫人赐给云姨娘使唤的。二人对云姨娘也是用心,死的那个翠屏更是对云姨娘忠心耿耿,那婆子说安胎药和催产药是分了放在小厨房的两个木柜里。如果不是有人把药换了,是不可能拿错的。云姨娘怀孕之后,夫人常去看她,也会到小厨房看云姨娘吃的菜……”

  “这小厨房除了夫人和两个丫头,一般不会有别人进去。她们对云姨娘忠心,自然不会害她,只有一个可能,是夫人把药换了。云姨娘吃错了汤药,才导致早产而死……”

  宋妙华听了之后一时沉默不言,其实她早知道云姨娘是被人害死的。

  但是云姨娘不是纪氏害死的,这一点她是确定的。纪氏性子看上去温婉,实则非常高傲,她不屑做的事情,别人拿刀架在她脖子上她都不会做。比起和她一起长大,情如姐妹的云湘,说不定纪氏更看她不顺眼。但是自己安然无虞到现在,云姨娘又怎么会被纪氏害死呢。

  云姨娘的死绝对不是意外,但也不是纪氏的错……

  宋妙华想起当年云姨娘死的时候,她悄悄去了云姨娘的内室,看到有人鬼鬼祟祟的从院子里走出去。她当时根基未稳,没和纪氏说过。后来根基稳了,却又不想说了。

  但是她不说,谁又知道不是纪氏做的呢……

  其实当年不是没有人怀疑过纪氏,这两个丫头都是纪氏给云姨娘的,她们做的这事,说不定就是纪氏授意……至少当时顾德昭就是这么猜测的。只是当时他对纪氏还有情意,虽然怀疑,却从来没有说过,但是两人却越来越疏远。到如今顾德昭除了在纪氏发病的时候,都不踏入斜霄院中。

  但如果有这个丫头的说法,纪氏就坐实了害死云姨娘的说法,到时候顾德昭肯定会和她决裂的。

  ……顾锦朝害她的澜姐儿这么惨,她要是不报复回去,也太说不过去了。

  不过陈婆子这事太巧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顾锦朝给她下的套,这个大小姐实在不能小觑。

  她想定了主意之后,才问陈婆子:“那老妪放出府算六十,如今也快七十了,她还能记得这么清楚?”

  陈婆子说:“您不知道,她和玉屏一起去给翠屏收的尸,这事她记得格外清楚。她和他们家的人都说过,又当作闲话讲给三姑六婆的听,那一带的妇人多少都知道……”

  宋妙华见陈婆子的神情,就知道这事十分可信。她想了想说:“那个没死的……叫玉屏的丫头,她为何当时没给老爷说?”

  陈婆子叹了口气:“玉屏原先是夫人身边的丫头,一直是伺候当时年幼的大少爷,对夫人的情谊很深,而且她又怎么敢把夫人供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翠屏被打死了……奴婢想着,要是能把这个玉屏找到,许她些好处,指不定能把当年的事说出来……”

  宋妙华眉心一动。

  她想了一会儿之后,心中已经有了计量,她对着婆子说:“这事我知道了,你出去之后不要外传。”

  陈婆子顿时有些不舒服,她当时听了这事十分激动,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这事要是讨了宋姨娘的欢心,以后指不定能做个管事婆子。谁知道宋姨娘这意思是要自己不参与,枉费她连梳洗都来不及,就过来和她说……

  宋妙华看她面色犹豫,向巧薇点了头道:“给陈婆子包五十两银子送到她那儿去。”

  有这么多银子!陈婆子心中一喜,连声向宋姨娘道谢。

  没有管事婆子当,有银子也不错!李婆子这么一想,便心满意足地行了礼告退了。

  等陈婆子退下后,顾澜立刻拉住宋姨娘的手:“母亲,这可是个极佳的机会啊……要是能把云姨娘的死揭发出来,父亲肯定更厌弃纪氏了!”

  宋妙华想了想,还是决定不把内幕说给顾澜听,而是微微叹了口气道:“话是如此说,但是要不能找到这个丫头,又怎么去和老爷说呢。”

  顾澜知道母亲是十分心动的,不然也不会赏了陈婆子这么多银子封口。

  她想起陈婆子的话,心里突然有了主意:“母亲,你说这丫头放出府,一般能去做什么呢?”

  宋妙华看了她一眼,说:“要是父母还在的,就回老家说媒嫁人。在大户人家当过丫头的,见识更多,别人也愿意娶。也有些家破人亡的,多半是做个营生,或者托了媒婆嫁了。”

  顾澜笑着说:“这丫头做过顾锦荣的贴身丫头……您说顾锦荣会不会记得她的老家在哪儿?”

  宋妙华顿时怔住了。

  她倒是没想到这层,想了想,宋妙华低声说:“那个时候顾锦荣才四、五岁,他能记得住吗?”

  顾澜笑了笑:“我也不知道,他上次来的信我还没回,问一问他就知了。”

  她不想嫁给穆知翟,为了这个,她什么都会做。

  顾澜回翠渲院去了。

  宋姨娘走出房门,站在庑廊下看着那些睡莲思索了一会儿。才对巧薇说:“准备一些糕点,我们去看看杜姨娘。顾漪定了亲,无论如何也要和她道贺一声。”

  巧薇很快就准备好了一大盒六格的各式的干果,又备了好几盘糕点。跟在宋妙华身后往桐若楼去。桐若楼在翠渲院旁边,是一座二层的木楼,旁侧有凉亭,另一边是耳房,没有东、西厢房,只有南侧的一个倒座房。郭姨娘住楼上,她喜欢清静。桐若楼旁种了几株毛泡桐,花刚开过不久,树荫如盖。

  桐若楼周围高大的树木很多,如今已经开始有蝉声聒噪了。

  听说宋姨娘过来,杜姨娘请她在旁侧的凉亭说话,让自己的丫头端了蜜饯橙子泡茶上来。

  “……我倒是不喜欢那些苦得发涩的茶,喜欢酸甜口味的,要不是新制的酸梅汤刚喝完,也给宋姨娘尝尝。”杜静秋笑着请她坐在石墩上。

  宋姨娘听着四周的蝉声实在喧嚣,忍不住蹙眉。

  杜静秋忙笑着解释道:“你可不要介意,现在这还是声音小的。到了仲夏的时候,十几株大树上的蝉一齐鸣起来才响,吵得人耳朵疼!亏郭姨娘还受得住……我都向老爷说过多次了,把这里的大树移到旁出去,老爷听了非但不允,还说我不懂雅趣。您说我大字不识几个,怎么懂得什么雅趣呢,只觉得这蝉声吵人罢了。”

  宋妙华微微一笑,这杜静秋十分会说话。只是她毕竟年纪大了,虽然还能看出年轻时秀美的姿色,但是眼角下都有了细纹。不然还能讨得顾德昭的欢心。

  宋妙华让巧薇把东西拿过来:“……听说漪姐儿和武清杜家的少爷定了亲,我便来找你祝贺一声。漪姐儿竟然也这么大了,我还记得她小时候哭着要你抱的情形……”

  杜静秋局促地笑了笑,这话可不敢说到夫人面前去。漪姐儿就算定了亲,和她能有多大干系呢?

  顾漪越大,长得就越来越不像她,性子也变得十分沉默。她远远地看着顾漪,只觉得像不是自己生的一样。两人十天半月都说不上一句话,有的时候她想顾漪了,还要悄悄的去倚竹楼看。

  “看到漪姐儿,我就想起当初的云姨娘。倒是怪了,漪姐儿的性格和云姨娘还真有几分相似,一样的温和沉静……”宋妙华一边说,一边看着杜静秋的眼睛。

  杜静秋笑笑,垂下眼看宋妙华带来的干果。手指拨了拨,挑了一颗杏仁儿放入嘴中。

  “姨娘应该还记得吧,多年前云姨娘死得多惨,一天一夜那孩子都没生下来。最后孩子好不容易落地了,一看都已经被脐带缠死了,云姨娘又血崩而亡。老爷伤心了这么多年,到现在都还忘不了,咱们那位罗姨娘,要不是长得实在想云姨娘,老爷又怎么会收了她。”

  杜静秋赔着笑:“自然记得,怎么忘得了呢。”

  “姨娘确实该忘不了。”宋妙华淡淡地道,“您要是忘了,也不知道谁还能记得。我知道你心里很内疚,这都快八年了,你一直提心吊胆,甚至都不敢和我争宠……”

  杜静秋脸色一白,怔怔地看向宋妙华。

  “您聪慧非常,当年容色不输于我,除了云姨娘,那时老爷最宠爱的不就是你吗。”宋妙华叹息,“一晃这么多年,你困在桐若楼不得脱身,也没资格没力气争宠了。”

  杜静秋握紧了手,嘴唇动了动,过了很久才道:“姨娘,为什么要提这个……”

  宋妙华侧头看着她,旋即笑着拉过她的手:“你可不要紧张,我是要来帮你的啊。眼见着顾漪定亲了,你今年也三十四了,好好的听我的,我保你和顾漪在顾家安安稳稳的。但你要是不听,那可就难说了。”

  杜静秋吸了口气,杏仁的苦味逐渐泛上来。

  “……你想让我做什么?”

上一篇:华裳

下一篇:枭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