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十福晋 第57章

作者:子一十四 标签: 穿越重生

我强压住内心的狂喜,握住太后的手,慢慢挪到她跟前。

“这几天让你受委屈了”太后拍拍我的手,略带伤感的说道。

我赶紧摇摇头,力证她非法关押我的合理性,“这是我自己该受的,不觉得委屈。”

太后楞了楞,叹了口气,“你这是在怨哀家?”

就是怨也不敢说出来啊,但我还得回答这个愚蠢的问题,“没有埋怨太后,真的,我这几天也仔细想了想,虽说歹人冤枉了我,但也是我自己行事不周惹出来的祸,若不是一时冲动,让李嬷嬷去吃斋念佛,那些歹人就算想害我,这主意也打不到宜妃娘娘和九阿哥的头上。”

太后笑了笑,欣慰的说道:“就说你这孩子是懂事的,可惜呀,带着草原上的脾气,什么都直来直往的,以后这性子是得改改。”

我终于抬起了头,问道:“太后,可查到是谁改了我的书信?”

太后摇摇头,告诉我这信是半路上被人偷走的。

原来太后自接到这封骇人听闻的信笺后便派人往我娘家去打探消息,而探子昨天才回来,据探子回报,信使将我在京城采购的茶叶丝绸以及美酒安全送到后,却怎么也没找到我的亲笔信,被我老爸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连带整个回蒙古送礼的团队都受到了处罚。

我知道了太后的调查经过,有些不解,这不证明了太后手中的信就是我亲笔书写的吗?怎么太后还会对我这么亲切呢?

再次恳请大家将收藏和推荐赐与我吧

第四十五章 释疑

见我有些困惑,太后直截了当的告诉我,其实他们一早就怀疑有人陷害我,但因为证据不足,所以便不得已委屈了我几日。我暗想,其实你和康熙肯定就是秉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百的宗旨来行事的,要不是我好歹还算是一蒙古贵族,肯定你们压根就不想浪费纳税人的钱去进行详细的调查,直接将我砍头了事,但面上却还善解人意的说,太后圣明。

而我能彻底洗刷嫌疑还多亏了我翻译的佛经和熬夜给老十写的回信。

因为不管是蒙语还是汉字我写的都非常的大,即便如此,每篇都还打着墨疙瘩,而且我的墨迹总是遵循着一个规律:墨疙瘩—浓墨—正常—淡墨—干墨—墨疙瘩,如此循环往复。而且我的字大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个字的笔画粗细都不一样,如果上一横很粗,那么下一竖就会比较纤细。而且凡是笔画复杂的汉字个头都会突兀的大许多,而中间的笔画大多还不怎么清楚。

如果只看一封信,大家可能印象还不怎么深刻,但当三封信放在一起时,想让人忽视我的用墨水平,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据说康熙对比之后,淡淡的说:“要学阿巴垓博尔济吉特氏的字还好说,可把笔墨的浓淡掌握成这样的,这世上除了她,怕还找不出第二个。”康熙金口一开,我的嫌疑自然也就洗清了。

此外,老十的大名与我的大名都是从左往右书写的,与我发回蒙古的一模一样,而信封里的几个字却是从右往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的清白。而且也进一步证实了一个真理:旧习惯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虽然我看书和写字都已经接受了从右往左,从上到下,但如果横着写一行的话,我自然而然的就从左写到右。当然康熙根本不需要我对这种写法做出解释,直接将我归于坏学生行列。

之所以没有当场将我释放,那是因为一方面他们还是想对我施以小戒,摆摆婆家的威风,另一方面确实是在查找线索,怕放了我出来,被有心人得到消息,即使有点蛛丝马迹也会被抹得干干净净。

太后有些遗憾的说:“信是负责打扫院子的粗使太监捡到的,问讯了一圈也没查出是谁丢那儿,本想等蒙古那边传回消息,看能不能从源头上找找,结果还是没头绪。这事怕只能搁在那了。”

幸好你们认为这将会成无头公案,如果你们确信能在一年内找出真凶,难不成就要将我囚禁一年?

我下意识的扁了扁嘴,太后却以为我是心有不甘,劝慰我道:“不着急,说不定哪天又有线索了呢。”

我也不辩解,任由她误会。

“说来,你那本《心经》通译得可真不错,连皇上都夸了。”太后觉得我的冤案到此就算告一段落,开始聊起了其他。

我这次能活命与太后的袒护不无关系,既然在这后宫中我没有其他靠山,自然得将太后哄高兴了才行。

我害羞道:“太后过奖了,我不大懂佛经的真谛,很多地方都拿不准,所以就将稿子呈了上来,想请太后指正后再最后定稿。”

太后呵呵笑着,“哀家看着觉得挺好,我宫里的就不如你通译的。以后呀,你多译几本,到时候哀家拿去赏赐给蒙古的王公大臣。”说完,还高兴的补充道:“这次还多亏了王嬷嬷,要不是她考虑的不周全,给你拿去汉字佛经,哀家也不知道你有这本事。”

自己的第一篇翻译作品还没正式发表就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褒奖,不自觉也有些开心,但还不至于飘飘然,“太后,我可是挑着字数最少的《心经》来通译的,这几天看《八大人觉经》可就还没怎么弄明白,正想好好请教太后呢。”

“行,你不懂的就来问哀家,哀家要也弄不明白,就找皇上问,皇上忙的话,就找四阿哥来。”太后爽快的答应下来,顺便还给自己找了两个帮手。

一听说要请教四阿哥,我就觉得有些尴尬,虽然我知道为了老十的将来,讨好四阿哥是必需的,但一想起我将箫错认笛子,就不大愿意再与他打照面,赶紧转移太后的注意力“太后别太自谦了,既然太后觉得《心经》译的还不错,咱们要不先把《心经》定稿了吧。”

我特别强调了“咱们”两字,并再次声明,我确实不懂佛经,因此与太后的交流就成了作品成败的关键。太后听了,脸已经笑成了一朵花,连忙要求赶紧展开工作。

九阿哥兴冲冲的跑进吏部,窜进八阿哥的办公室,吩咐闲杂人等退下后,高兴道:“八哥,没事,真没事。”

八阿哥扬了扬眉毛:“打探到消息了?”

九阿哥上气不接下气道:“刚五哥派人过来说了,十弟妹真没事。”

八阿哥听了,露出了一个笑脸,“你先歇歇,慢慢说。”

“你猜为什么我们谁也见不到十弟妹?”九阿哥坐在椅子上,卖起了关子。

也难怪这哥俩高兴得有些失态,这十多天时间,八阿哥和九阿哥使尽浑身解数,连让十四依小卖小装作迷路直扑佛堂的招数都使出来了,也没能在太后处见到十福晋,八福晋和九福晋轮番进宫也都是无功而返,而宜妃处什么消息也没有,五阿哥也没打探到消息,只知道有太医进了慈宁宫,但太后身体却无恙,这可把他俩给急坏了,象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最后八阿哥还求到了裕亲王处,但裕亲王福晋也是空手而回,而当十四说德妃也没在慈宁宫见过十福晋时,九阿哥当即就跑去乾清宫找康熙,却被康熙骂了个狗血淋头,没解救出十福晋不说,还被康熙罗织出十大罪状扣在自己头上。活该九阿哥这么着急,谁让他心理压力最大呀,每晚都梦到老十和他割袍断交,人迅速瘦了一圈,看得宜妃心疼得直落泪。

如今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而且还没砸在自己的脚上,九阿哥高兴得就差杀猪酬神了。

八阿哥也轻松下来,“到底怎么回事?五哥见到人了?”

九阿哥摇摇头,有些匪夷所思道:“打破脑袋也想不出十弟妹这些日子在干嘛,居然闭关将佛经通译成了蒙古文。”

八阿哥下巴都要掉地上了,“五哥的消息准确不?”

“十弟妹今天下午才出关,正和太后一字一句的讨论呢。”九阿哥夸张的说道。

两人相视而笑,八阿哥高兴后最先冷静下来,“这事怕没那么简单,如真是通译佛经,也犯不着将自己关在慈宁宫谁都不见吧?”

九阿哥想了想,笑道:“等十弟回来,咱们就能知道原委了,现在瞎想也没用。”

八阿哥算了算日子,“如果没什么事情耽搁,十弟过两天也该到京了。”

而被八阿哥认为应该正向京师接近的老十,却带着一帮人来到了额尔古纳河…

速度没赶上,更的有些少,明天多更些字数

继续求收藏和推荐

第四十六章 运气

在落日的余辉中,齐齐哈尔城显得分外宁静,城外的小村庄也升起了袅袅炊烟,操练了一天的士兵露出憨厚的笑脸,田间归来的老农悠闲的打着招呼,在一片幸福祥和的氛围中,保贵很是懊恼的走进驿站大门,垂头丧气的问着驿丞:“今天难道真的不会再有驿卒来了吗?”驿丞陪着笑,说道:“曹爷,今儿前面驿站已经将信函送来了,瞧这天色,除非是八百里加急,怕是不会再有信来了,您别着急,保不齐明天信就到了。”保贵叹了口气,耷拉着脑袋,不甘心的走进了房间。自从十阿哥将他留在驿站等候十福晋回信后,保贵已经心急火燎地等了十多日,自第八日起,保贵几乎就成了驿站的守门神,可如今十阿哥已走了十二日,十福晋的回信还没到,保贵不由担心等自己赶到室韦时,十阿哥说不准早已离开…

上一篇:诗酒趁年华

下一篇:八宝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