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第172章

作者:青云上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飘香阁的伙计认识李姝,原来李姝只是赵举人的娘子,如今不一样了,人家是宫里贤妃娘娘的亲妹子。

掌柜的亲自招待,听见姑嫂三人要在这里吃点心,忙用屏风在大堂里隔了个小间,上了上好的点心和茶水,打发一个机灵的小伙计专门伺候着。

姑嫂三人高高兴兴地逛了一下午,吃好喝好,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

夜里,赵世简与赵书良说了以后自己养家糊口的事儿。

赵书良用手指敲了敲桌面,“你如今既是有了俸禄,自家养活妻小也是应该的。与你们大嫂商量,每月该交多少就交多少。老大家的,以后,我每个月只给你3两银子,我和慧娘的吃喝,还有慧娘的丫头并费婆子的月钱。其他的,我自会交给慧娘处理。等她出了门子,再另说。”

孙氏正色答应了。

赵家这边热热闹闹的准备着年货,小年那一天,肖氏让人来传了消息。长房全娘生了个儿子,让李姝洗三当天回去。

这是郑氏头一个孙子,她异常看重。自全娘有孕起,她精心照顾。吃食、穿衣、日常起居,样样都妥妥帖帖。全娘的娘家极少到李家来,即使来了,也是客客气气,并不曾指手画脚,郑氏对这点很是满意。

全娘生下了李家长房长孙,在李家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再也没有人会背地里嚼舌头根子,说什么命硬,填房了。

英娘的娘家人中间来闹过一次,当着瑞娘的面,说了很多不中听的话。话里话外的意思,后娘有了弟弟,她亲娘的嫁妆迟早要保不住,闹的很是难看。郑氏气了个半死,全娘抱着肚子在房里躲着。张氏堵在西厢房门口,防止胡氏等人去拉扯全娘。

李穆川回来后,亲自去了杨柳胡同,让郑氏把英娘的嫁妆还给她娘家人。然后李穆川又掏了二百两银子给郑氏,这是他给瑞娘以后的添妆。断了瑞娘外家这门亲,以免以后给娘娘惹祸。

李穆川如今在家里说话份量比李泗新还足,他这样说了,郑氏只得照做。但她也不是好欺负的,大张旗鼓把英娘剩下的嫁妆送了回去,并当着郑家族长的面,绝了与胡氏的关系。

郑氏婆家如今越发显贵,且这事儿郑氏又没错,郑家人自然偏着她。

全娘也当即表态,以后,瑞娘就是她生的。她论年纪和英娘差不多,给瑞娘做阿娘,也不是说不过去。

瑞娘好几岁了,也懂了些事,知道自己不是阿娘亲生的。如今听说亲外婆家来闹,她又害怕又伤心。

郑氏贴身把瑞娘带大,如何不心疼。可恨胡氏一干人,完全不把瑞娘放在心上,只管来捅她的心窝子,这么点点大的小娃儿,如何能受得住。

为了安抚瑞娘,虽然得了长孙,但郑氏对瑞娘越发好了。李承祖借着娘娘的东风,也在刑部衙门做了八品小官,俸禄比以前更厚。李穆川每个月给老父母的养老银子比以前更足了,老两口能吃多少呢,剩下的,都到了郑氏手里。

这也是李穆川变相补贴大房,大嫂和侄儿照顾老爷子老太太,他们二房多出些钱,也是应该的。

郑氏手里宽裕,瑞娘身上的新衣服就没断过。杨柳胡同老宅里,这几年就瑞娘一个孩子,全家人可怜她出生就失母,都把她当眼珠子疼,各路亲朋送来的好吃的好料子,都先紧着她,瑞娘也算快快活活地过了几年。

如今家里虽然多了个弟弟,但张氏一干人并未轻视她,瑞娘忐忑了一阵子,见家里人依旧疼她,也渐渐放心了,把她外家说的那些挑拨的话语都抛到了脑后。

洗三当日,李姝带着厚厚的礼物,先去了秀水坊,和丽娘一起,跟着肖氏婆媳,共同去往杨柳胡同。

张氏今儿正坐高堂,接受各方的祝福。如今她是贤妃娘娘名义上的亲祖母,她家里得了重孙,李承祖所在的刑部、李穆川所在的户部一干大小官员,不管人有没有到场,反正都备了厚礼送了来。

洗儿的时候,李姝跟着大家一起,只往洗儿的盆里添了一小块碎银子,估计也就半两银子的样子。收生姥姥看了她一眼,这个巧娘子怎地如此小气?她还指望今儿能大赚一笔呢。

李姝才不管收生姥姥如何看她,添盆的东西,若是在贫寒人家,主人家定要收回去的,李家这样的官宦人家,亲朋们的添盆,最后都被洗儿的收生姥姥拿走了。

李姝早就过了死要面子的年纪,她才不在乎收生姥姥和一干来客如何看她。李姝的原则很简单,我有钱,只想花在自家人头上。收生姥姥来洗儿,本来就已经给了脚程钱和辛苦费,如今添盆的东西你还要带走,那我就只能稍微意思意思了。

等到孩子洗完了,用襁褓重新裹好,送还给全娘。各家女眷开始把自己给孩子准备的礼物拿出来,李姝这个时候忽然变得异常大方,送了一匹小儿穿的细棉布并一对小金镯子,比当日李承业的儿子那一对稍微轻一些,但在长房这一干宾客中,已经算是厚礼了。除了这,李姝还给李泗新老两口、郑氏等人备了厚礼。

收生姥姥心里直骂,这个巧娘子可真是巧,这般会过日子,心眼子这样多,怪不得成亲大半年了,连个屁都生不出来。

众位女眷不好说她,想来太后娘娘亲封的巧娘子,总是有些与众不同吧。

李姝在杨柳胡同高高兴兴地过了一天,吃过了中午的酒席,她就和丽娘一起走了,肖氏婆媳要留下来帮着郑氏清点礼品。

郑氏心里清楚,今天很多陌生人家上门送礼,看的都是二房的面子。郑氏和肖氏一起,把各家的礼物按主人家所在的衙门不同,一一分类,并登记造册。严氏在一边带着瑞娘和自家儿子一起玩,顺道陪张氏说话。

等郑氏妯娌两个忙活完了,天快要黑了,肖氏就要带着严氏母子回去。

郑氏忙拉住她,并对张氏说道,“阿娘,今儿来的许多人,我和大郎根本不认识,送的礼也贵重,想是冲着二叔和娘娘的面子来的。我预备把大郎同僚们的礼留下,其余的,交给弟妹带去秀水坊,以后这些人情,还是让二叔和弟妹去赶,我们可认识谁呢。”

张氏点了点头,“老大媳妇说的对,老二家的,你就听你大嫂的,都留在这里,也是难为他们母子。”

肖氏听见婆母和大嫂都这样说,只得应下,“东西这样多,请大嫂先帮我看一个晚上,明儿我让人来把东西再拉回去。”

婆媳三人商议好后,肖氏就带着严氏母子回去了。

李姝回家后才知道,明儿尹三郎要过来送年节礼。

孙氏问李姝,“明儿家里男丁都去衙门了,咱们几个妇道人家可怎么招呼妹夫呢?”

李姝想了想,“不若让大娘家的康大哥来帮忙招呼?咱们夜里再问问阿爹他们,明儿是不是谁去告个假,妹夫头一回来送年节礼,咱们家一个人都没有,也不像样。”

孙氏点了点头,慧娘早就羞得躲到房里去了。

夜里,赵家父子三人都回来了。

赵书良听见孙氏这样说,想了一会儿,看向赵世简,“老二,你是读书人,跟你妹夫能说道一起去。你明儿问问你们上官,能不能告半天假,中午回来陪你妹夫吃顿饭。”

赵世简点了点头,“儿子听阿爹的吩咐,近来我们油火房该清点的都清点完了,也不是很忙。我跟王主事打个招呼,告半天假不难。只是儿子要回来也快吃晌午饭了,还是要按照大嫂说的,把康大哥请来先招呼着。”

赵书良点了点头,又吩咐孙氏,“明儿家里的席面收拾好一些,下午让你妹婿歇过了中觉再走。”

孙氏一一点头应了。

第二日一大早,赵家父子吃过早饭都走了。孙氏正要去大房,李姝叫住了她。

“大嫂,家里忙乱,还是我去大娘那里吧,家里样样都离不开大嫂。大嫂不在,我按下葫芦起了瓢,总是抓瞎。”

孙氏笑了,“既然弟妹不嫌辛苦,那就劳烦弟妹跑一趟吧。”

李姝高兴地带着玉娘一起去了,并把家里上好的点心带了两包。

赵书政就住在登高巷里,眨眼的功夫就到了。

赵书政自家在状元街开了一家书肆,每日他自己都在铺子里看着,赵世康也跟着他打下手。老二赵世彬知道家里铺子将来要传给大哥,自家去学了木匠。谁知他竟是个有天赋的,做的东西活灵活现,如今虽然只有二十来岁,已经在京城一家颇有名气的木器行做大师傅,一个月少说能挣十几两银子。可着整个赵家,就数他挣钱最多。老三赵世鹏是老来子,还小呢,如今正在读书。

上一篇:快穿之宠爱

下一篇:娱乐圈小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