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秦 第36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爽文 种田 穿越重生

  不注意细节的人,往往都死得很惨!

  于是咸阳有头有脸的勋贵大臣家里,都开始打听哪里可以买到草纸,以后他们认准草纸了,谁都不许拦着他们用!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扶小苏:没有没有,这是在为国为民!

第34章 剑指

  逢年过节,正是联络感情的好时机,走亲戚的、跑关系的大多趁着年节活络起来,有求于人的更是备好大礼一大早腆着脸登门。

  朝中有头有脸的大臣们自然门庭若市,少不了有亲戚登门、故交登门、同乡登门,于是大王赐下草纸之事也迅速通过一场场拜年活动传开了。

  得知只有朝中要臣才能得到大王这于细微处显关怀的赏赐,不少人都眼热不已,回家后去马上去打听哪里能卖。

  别的东西太奢侈了,他们买不起,擦屁股的纸总不至于买不起吧?

  有需求就有供给,不少货郎见问草纸的人多,麻溜地去跑腿进货,每天殷勤地沿街叫卖,把草纸带进千千万万家。

  古往今来货郎的嘴都是最能说的,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草纸的来历——

  这东西仙人用了这东西觉得好,传授下来给大伙用;大王用了觉得好,赐下去给大臣们用,官位不够高、能力不够出众的大臣还分不到哩!用了这草纸,说不准您将来也能得大王青眼!

  很快地,咸阳城里所有想在朝中更进一步的人家全都换上了草纸,甚至还和上门推销的货郎签订长期供货合约,让他们按时送货上门。

  嬴政一开始对此并不知情,只觉得朝臣们看向自己的目光有些奇怪,似乎……充满感恩?

  嬴政有些纳闷,不过嬴政也没多问,朝臣敬爱自己多正常不是?

  直到有天嬴政例行礼贤下士,去某个大臣家里做客,突生尿意进了那大臣家的茅厕,才震惊地发现原因所在——

  这位大臣为表示恭敬,把扶苏叫人抄写的那份使用说明张贴在放草纸那篮子的上方!

  嬴政瞅了眼,再瞅了眼,又瞅了眼,越瞅脸越黑……

  那份使用说明的内容很一言难尽,它先用简短的话语赞颂以纸代布的重要意义,随后点出大王领头带领大家换用草纸的贤明做法,大家要学习大王这种如厕不忘为百姓着想的伟大精神!

  这玩意谁写的?!

  嬴政因为少年时期经历坎坷,表情管理很到位,走出茅厕时神色如常,没表现出什么不对,和平时一样亲切友好地和那位大臣聊了一会才回宫。

  大臣恭恭敬敬地送走亲临自家宅邸的嬴政,回头便把嬴政来自己家后特意去看了茅厕的事悄悄告诉相熟的友人。

  看吧,这果然是大王对我们的一次考验!我们要是没看懂大王的意思,一准要遭殃!

  别家的人知晓了这事,心中一阵后怕:还好他们没有心存侥幸。

  所有人都开始效仿那位大臣,把草纸使用说明恭恭敬敬地贴了起来,还给自家的七大叔八大爷全抄了一份,殷殷告诫他们如果想入朝为官,首先要从以纸代布开始!

  小事都做不好,大王怎么敢让你们办大事!

  嬴政还不知道自己走这一趟彻底坐实了外头滚雪球一样传开的传言。

  他回宫路上已经想明白这事明显是扶苏干的,但再回想一下,是他让扶苏自己安排人去送,也是他叫人把名单抄给扶苏的,扶苏这么做好像不算自作主张。

  就是那篇使用说明写得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嬴政感觉该给扶苏多找点老师,让这小子增进一下写文章水平!

  嬴政找来李斯,让李斯物色点人报上来,他要给扶苏挑几个老师,初始人选也不用太多,就选个一百个吧。

  不拘是擅长什么的,也不拘是哪国人,只要有某方面的长处都先授他们个博士,全给安排到国子学里去,回头看看扶苏喜欢跟谁学。

  李斯听到嬴政这话后差点吐出一口老血。

  什么叫不用太多就选一百个,一百个才德兼备、有资格当扶苏老师的人是那么好找的吗?

  就算可以轻松找出这么多才学过人的博士,也得考虑他们后面会不会捅篓子,回头任何一个人搞事情,岂不都是他的责任?

  李斯委婉地表示此事事关重大,应该让所有人一起举荐,光靠他一个人很难挑好一百个。

  嬴政也不在意李斯的小心思,点点头让他安排下去,尽快凑齐这批博士。

  有了习文的老师,习武的老师自然也不能少,嬴政让人比照着博士的人数挑,最好挑些战场上下来的,震慑一下咸阳城里那些没经历过风雨的小子们。

  这天族庶长正在家中吃包子,听人说嬴政让人着手挑国子学的老师了,心中非常高兴。

  他已经挑好地方让人着手改建国子学了,有嬴政支持,地方不算问题,人手不是问题,花点钱更不算问题。

  可国子学好建,老师却不好找,嬴政能直接下令召人入国子学自然最好。

  族庶长高兴地多吃了两个包子。

  相比草纸的悄然风行,过年期间面粉才是真正的咸阳明星产品。

  你看看这东西,细细的,滑滑的,手感多不一般?

  更奇妙的是,和水把它一揉,它就成了任由你揉圆搓扁的面团,可以做成包子、饼子、面条、饺子等等,还可以自由发挥,想做什么形状就做什么形状,扔热汤里随便煮熟,再沾上点酱料,滋味就十分美妙!

  这么好的东西,自己家怎么能不用上?

  达官贵人府上就不说了,你家待客要是没有面食,别人都会觉得你不重视他,居然连面食都不备上!

  至于普通人家,平时自然舍不得顿顿都吃,但是逢年过节的去换点来尝尝鲜并不过分,各家咬咬牙都能换得起!

  尤其是许多家中刚以军功挣到了小爵位的底层“新贵族”,更是要买一些来充体面,让别人羡慕羡慕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至于更穷的人家,他们实在舍不得去换面粉,只好时不时徘徊在磨坊周围,羡慕地看着人家拿着一袋袋粮食换走一袋袋面粉。

  偶尔有胆子大的会自告奋勇要给磨坊当帮工,他们可以勤勤恳恳推一整天磨,保证比骡子还好使,只要能分点面粉给他们就好。

  因为磨坊里的石磨数量有限,到后来几乎每天都要排着队买,所以有些勋贵索性在自家庄子仿做了石磨,自己磨面自己用。

  随着石磨数量逐渐多了起来,凡是用得起面粉的人家都已经把面食安排上了。

  有些舍不得换面粉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过年期间被一些大方的亲戚或主家用面食招待过,好歹都知道了面食的滋味。

  他们见到自家孩子经常眼巴巴地看着别家小孩吃包子,心里突然下定决心:他们也要好好给自家挣个爵位,争取少交赋税,多攒些钱,至少让孩子们一个月能吃上几次包子!

  很多时候,只要人心里有个念想,整个人就会像一簇燃烧起来的火,干什么都格外有劲。

  年后很快迎来春耕,每家每户都干得格外起劲,也都往田里撒放攒了几个月的熟粪。

  他们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学过什么,更没有这么盼望着秋天快些到来,好让他们看看今年的收成是不是能比去年翻一番!

  等春耕结束,李斯他们负责的全国男丁年龄调查工作也收尾了。

  忙完春耕,朝廷按照记录上来的名册开始点兵点将,按照原定计划大规模征召士兵、兴师东进,一路将往太原方向而去,一路将往南阳方向奔驰。

  在出发前,嬴政捎带上扶苏去主持了誓师大会,亲自给从各郡县集合上来的将士们践行。

  扶苏立在嬴政身边,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潮因嬴政的出现而欢腾。

  周王朝日渐倾颓,四方诸侯群起,所有人都想要成为天下之主。

  扶苏转头看去,只见嬴政拔出佩剑高高举起。

  剑指东方!

  只要取一首级,就可以封爵一等!

  只要奋勇杀敌不落人后,子子孙孙受用无穷!

  朝阳东升,金色的阳光洒落大地。

  两路秦师齐齐举起武器高喝三声,在将领们的带领下宛如两柄重剑般向东方挺进。

  作者有话要说:

  扶小苏:我什么都没干,乖巧.jpg

  嬴政:多找几个老师,让他没空搞事

  扶小苏:老师?(搓手手

第35章 应召

  大军开拔之后,咸阳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冷清,出了城地里田间仍有人忙活,进了城依然有行商脚夫走街过巷,好不热闹。

  军中的消息扶苏是不晓得的,只知道嬴政这次想拿下的是赵、韩两国。

  战事并不是扶苏格外擅长的领域,哪怕知道一些未来的走势也不敢贸然插手战局,怕自己的掺和反而影响了嬴政的统一大计。

  前世扶苏不曾和嬴政一起参与誓师,并不知道当时这两路大军的目的地是不是太原和南阳,只记得嬴政先拿下的确实是韩、赵两国,再算算,擒下韩王也不过是明年的事。

  扶苏感觉自己重活一世对战局的影响不会太大,也没让人多打听,专心跟着族庶长捣腾起国子学的事。

  李斯那边陆陆续续统计到一批各个搞文化专业的优秀人才,有研究了大半辈子《诗》、《书》的,有研究了大半辈子《羊子》、《黄公》的,还有研究了大半辈子占梦之学的等等。

  李斯让这些博士分别写了文章,按照嬴政的意思叫人拿去给扶苏看。

  听到嬴政这口谕时,李斯其实在心里犯嘀咕:这是在给儿子找老师吗?谁家找老师是让儿子看对方的文章,儿子看得上就入选,看不上就黜落?

  嘀咕归嘀咕,李斯也没反对。

  整个秦国里头最尊贵的就是这父子俩,嬴政都发话了,他反对也不过是自讨没趣而已,又不是自己的文章被学生挑剔,何必替别人操心!

  国子学的老师让扶苏来考核,也说明了嬴政对这个儿子的信任与期望。

  想想看,照扶苏的说法,国子学这地方将会是大秦未来的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出来,你总是要用的吧?你要用他们,就得给他们官当,给他们分点权。

  长此以往,朝中会有越来越多国子学出来的人。

  兴许正是因为国子学的重要性,嬴政才会大手一挥,要召集一百位博士到国子学授学。

  如果国子学长期只有几个老师,那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某位老师的党羽,很容易出现当初吕不韦那种坐拥门客三千、把持整个朝堂的局面。

  所以,不止第一批国子博士会有一百位,将来国子学的博士同样不会少。

  而且他们必然派系繁杂且流动性极大,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嬴政信不过这些博士,却放心让扶苏来筛选博士人选,表明嬴政信任这个儿子,并且没有把他当真正的小孩看。

  李斯第一时间把所有文稿整理好让人交给扶苏。

  扶苏这段时间大多在宫中给将闾他们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