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格格的红包群 第46章

作者:不悔人生 标签: 宫斗 升级流 清穿 穿越重生

  这三道旨意是康熙爷只和内阁阁老及三省六部的主要负责人商讨的结果,商讨完直接发旨明令朝堂及全国,根本不给其他大臣置喙的余地。

  纵然有很多官员不满,康熙爷乾纲独断惯了,也不会听取。

  宋瑶华从胤禛这里知道后就问道其中的操作难度。比如各地官员不配合,或者朝廷下发的土地赔偿银子被层层盘剥之类的。

  胤禛也对宋瑶华说了其中一些的预防举措,朝廷此次下发银两将由钦差直接前往各省驻扎,直到学校规划完毕返回。

  朝中现在闲人还是挺多的,而且康熙爷把从除太子外其他直到十四阿哥胤禵在内的十一个皇子全部派出去监督这次的事情,每个皇子负责的地区不同,各不相干。

  事情完成后必须上奏具体情况给康熙,等之后驿站发展起来,传递密折的时候肯定会与这些明折相互印证的。

  而宋瑶华此前就说明的商户在其中的重要性作用,胤禛现在也明白的更加深刻,这一举措无疑商户会是最配合的,甚至如果当地官员推诿不作为,商户们都会奋起反抗,加以督促的。

  正如宋瑶华所说,商户地位低,不得科举,很多商户求路无门,这次却是大好机会摆在眼前,为子孙后代谋利,他们只会更积极。

  圣旨中允许拥有名额的商户子,此后三代参加科举,那么三代后,这一支脉系,就能彻底摆脱商籍。

  如此,只要不作死,那么商人也将拥有自己的保护伞,完全不用摄于当地官员威胁,所谓官商勾结,商永远是下位,哪怕平日孝敬再多,该被舍弃的时候照样毫不留情。

  商人逐利,官员恋权,然而真到了这个地位,反而互相调换了过来,官员好财色,商人争权势。这就是瑶华所谓的越是缺什么越是想要什么,完全忘记了初衷。

  但是此后有了自家血脉的官员,哪怕不在原籍,也足够震慑自保,这一隐藏利益就足够商人们积极去捐款了。

  胤禛想到,这些当初还是宋瑶华给他的一点建议,而如今,他自己也没想到和皇阿玛还有朝中重臣商议后,会演变成这般的结果。

  毫无疑问这触动了太多官员的利益,但是大清必须要有所改变了,不然真的等西方国家强势起来,我大清还在故步自封,总有一天会被挤下盛世强国的位置,而那之后,若是走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谁能承担起这种结果?

  胤禛把自己和朝中重臣以及康熙的想法都大致给宋瑶华说了之后,就又开始忙碌的工作了。

  而且因为钦差原因,他还要去地方驻守一段时间,宋瑶华已经知道康熙爷给他分派的是云贵两省。

  这真是亲爹,云贵少数民族多,教化困难,也不知道胤禛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宋瑶华已经给武静芝打过招呼,让武静芝去给她母家的人说一声,主动向胤禛恭请随行。

  武家人好歹因为橡胶去过云南等地,在当地也建立了关系,比胤禛这个一次都没去过的人要强上一些。

  这时候就显出武静芝家族的好处了,商人走南闯北,交游广阔,结交的当地居民肯定要更多一些,关系网也能更远一些。

  唯一让宋瑶华和武静芝苦恼的就是,这次因为是去驻守监督工作,时间不定,康熙爷也允许阿哥们带上自家妻妾。而胤禛这边,他已经向宋瑶华提及想要带上富察氏。

  所有阿哥都不会带嫡福晋,一去多久不知道,京中大小事情年节往来都需要嫡福晋出面。胤禛府里,四福晋不能走,武静芝,宋瑶华也都不用想出府。

  李氏不能侍寝,胤禛提都没提,宋瑶华自然不会提,苏氏自从生了弘暲后和宋瑶华,武静芝过了几回招,目前也安分守己,且她就一个阿哥,比眼珠子都心疼爱护,她不会和弘暲分开。

  同理所得,有孩子的都不会离府,伊氏不提也罢,张氏已经出去几回,也没见胤禛宠过,这回还是不要去胤禛跟前显眼了。

  耿氏到现在还没复宠,待定,郭氏倒是可以,钮钴禄氏宋瑶华直接否掉了,她就是最大不确定因素,在有人可选的时候,直接就弃掉。乌雅氏不行,剩下新来的富察氏和伊尔根觉罗氏,胤禛又点名富察氏。

  最后宋瑶华和武静芝商议后让富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郭氏随同前往。

  宋瑶华把人选给胤禛说了之后,胤禛欣然同意。

  而后在第二天,给四福晋请安之后,武静芝当着所有人的面道:“四爷要前往云贵公干,此去时间颇久,归期不定,日常起居需要人照顾,四爷亲自点了富察格格,伊尔根觉罗格格和郭格格随同前往。

  你们三人一会回去尽快收拾细软准备和四爷出发,路上切记照顾好四爷,到了地方,四爷的日常起居也许多多照料。若是四爷有何损伤,回来必不轻饶,知道吗。”

  宋瑶华就见那三人一脸欣喜忙不迭的答应着,而其她没有选上的人,表情也是各异。

  四福晋对武静芝的喧宾夺主非常不满,可惜今时不同往日,她纵然不满也不能说什么,只得挥挥手让大家都快些散了,眼不见为净。

  宋瑶华和武静芝回到院中,宋瑶华倒是没什么,武静芝却显得忧心忡忡。

  宋瑶华疑惑问道:“静芝怎么如此忧虑,可是最近府中事务太多?”

  武静芝摇头道:“妹妹只是担心,此去时间不短,让她们两个满族出身的格格前往,日久情长的,万一再给四爷添个一儿半女的,总归有些不妥。

  更何况那个富察·纳惜颜最近颇得四爷宠爱,若是在府中,咱们还能有所提防,一旦随四爷去了云南,咱们的人可就不好操作了。”

  宋瑶华闻言也有些犹豫:“可是她是四爷特意吩咐的,你我都无法更改,府中剩下的人,不是你我这般跟随四爷十年多的老人,就是一些不受宠的。

  前者四爷估计也看腻了,后者若是再和富察氏同去,只怕更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我看了半天也就伊尔根觉罗氏还有些心思,或许能和富察氏一较高下,郭氏也算受宠,她们三人彼此争斗来往一番,也减少了四爷只宠富察氏一人的几率吧?”

  武静芝闻言也叹一口道:“若是姐姐你能同去,我自然是更加放心的。”

  宋瑶华却道:“四爷这一走,府外的铺子庄子各项事宜都需要我来经手,府内事务也少不了你,你我是无论如何也走不了的。

  哎,现在想想,李氏是真的可惜了,以她的容颜姿仪,如没有身上的缺陷,定可与富察氏一争高下。

  我们俩现在也不用这般诸多愁绪了。”

  宋瑶华随口说着话,正要给自己和武静芝倒茶来喝,却不防武静芝忽然一拍桌子,吓了她一跳。

  抬头就见武静芝双眸发亮,低声呢喃:“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她呢?”

  宋瑶华没有听清,疑惑问道:“谁?”

  武静芝起身道:“没什么,这件事姐姐你不用操心了,妹妹已经想到一个不错的主意,妹妹先告辞了。”说完不待宋瑶华回话已经疾步出了院门。

  宋瑶华倚着门框看那抹粉蓝衣裳远去,低头笑了笑,对身边人道:“这都多少年了,孩子都两个的人,怎么遇事还是这么风风火火的呢?”

  春兰笑道:“武侧福晋也就在您这才显露出这般性子,奴婢听别人说,在其他人面前,武侧福晋可是很有威仪的。”

  宋瑶华笑着进屋道:“我先歇一会,晚膳再喊我吧。”

  作者有话要说:  嗯,瑶华总是在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就能给别人丰富的灵感呢~~~

  感谢小天使们的留言和收藏哦,谢谢大家,?( ????` )比心,么么哒大家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荷花伴欣儿 3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6章

  宋瑶华吃晚膳的时候听春兰说了一嘴,下午李氏去了富察氏那里一阵子,没人知道李氏和富察氏说了什么,反正李氏出来一路上都笑的很诡异,而富察氏在她走后窝在屋里,再没出来过。

  宋瑶华要做的事情太多,哪有功夫理会这些事情,听了一耳朵,就作罢了。

  翌日,胤禛带着人准备出发,四福晋,宋瑶华和武静芝等人在门口送他。

  宋瑶华扫了一眼跟着的三个人,郭氏难掩喜色,伊尔根觉罗氏表情难辨,富察氏脸色苍白,眼窝泛青这是没睡好?是能出门太激动了吗?

  宋瑶华摇头,等她沿途被颠簸的马车晃得想吐的时候就不会这么兴奋了。

  胤禛这次是公干,要抓紧时间赶路,康熙专门给每个皇子派了一队五百人的御林军护卫,这一路上只怕是要急行军,条件可想而知。

  胤禛是代表钦差身份前往,武家人随行,宋瑶华早就把能交代的事情都交代好了,他们这次去看情况布置就行。

  难得的所有成年皇子都不在京城,而康熙爷自这之后每日上朝都会带上太子,太子终于从西方再教育的深坑里爬了出来。

  宋瑶华收到家中信件,里面也提到了父亲大哥在朝中看见的改变,最近几年政策的改变让许多保守派都难免有些微词,只有一些新秀们尚能适应。

  宋瑶华也知道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总要有个过程。这不是都已经开始进入新学校学习了吗,相信不出一代人以后,大家都能接受这些了。

  胤禛和其他皇子们一走就是快两年,期间往来的书信,宋瑶华也看出来许多改变。

  皇子离京这么久,还是大清开国头一回,康熙爷也是有魄力,都不担心皇子们在外边勾结什么地方官吏,结党营私了。

  督造学校从征地到募银,招工,还有新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时间,在此期间别的皇子宋瑶华不知道,反正胤禛在武家人的陪同下可没闲着。

  武家人从前在宋瑶华的授意下自海外带回来的一些土特产品,还有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在胤禛的默许下,在云南等地大肆推广。

  诸如大面积种植的红薯,规范的梯田和先进的水车以及高级的纺纱机,织布机等东西。

  也由此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反正胤禛在云贵两省做事顺利了许多,还时不时能给当地带去一些新鲜东西利民便民。

  胤禛来信中提到当地官员对他态度也很好,宋瑶华明白,胤禛只是钦差去监督事情,其他随他而去的衍生物品,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也都算是当地官员的政绩。

  而每年吏部考核,政绩关系到他们的升迁仕途,他们自然要把胤禛这个给他们送政绩的皇子好好供着。

  云贵两省也算贫苦地区,官员还要和当地土著周旋,想要政绩其实很难,没有政绩得不到升迁,只能呆在那里,他们也是怨气颇深的。

  这也是许多待选同进士出身的人宁愿留在京城养望待职也不愿求外放做官的原因。去了偏僻穷苦的地方,做不出政绩,你可能就一辈子都回不到京城,远离权利中心了。

  而康熙爷这次明旨的第三条,宋瑶华觉得里面很可能就藏着这些事情,不想外放,逼着你也要去。

  去了还有机会,不去就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了。至于那些当真敢不来的,呵,宋瑶华相信,那些人一定会被康熙爷记在小本本上,只要他活着一天,那些人就永远赋闲在家养望去吧。

  宋瑶华都能想到的事情,这些官员预备役又怎么会想不到,所以其实三条明旨里,反倒是第三条的行动力更快。

  一年前,京城新建学院的学院们就满员了,宋瑶华听母亲说他父亲让三弟,四弟都去学院学习了。

  如今的学院不仅有已经是进士的学子深造,还有从启蒙开始就入学统一接受教育的孩子,多是京中勋贵家的子弟。

  而学院也增设了一处皇家学馆。那里面全部都是皇亲宗室的孩子,包括康熙爷的儿子孙子们,规模可比上书房大太多了。而且皇家学馆是寄宿制度,孩子们每月只能回家两天,其他时间都住在那里,有康熙派的人手照顾。

  这一举措开始还惹得宗亲怨声载道,可是实行了几月后大家适应了反而觉得很不错!

  那些被长辈们惯得不成样子的熊孩子们都被关在学馆,平日里家中不会被闹得鸡飞狗跳不说,难得回来,看起来也比在家时懂事许多,简直省心极了。

  宋瑶华对此只是置之一笑,当然省心,皇家学馆里的老师都是名师大儒,甚至还有帝师,教授的也不止宗亲孩子,还有皇子皇孙。

  加之康熙爷也明白过来皇子们的教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皇子们不学反过来惩罚身边的伴读,这一条自从成立皇家学馆就被他自己废除了。

  所有人入学均为学生,做不好老师可以直接惩罚本人,不能代替,包括他自己的皇子皇孙们。所以,以前看自己伴读被打手板很开心不是?现在全部回馈到你自己身上了,还开心吗?还故意不学吗?

  反正能让康熙想出来老师跪着教学生的也就只有太子一个人,现在太子不用学习了,康熙爷对其他人自然是怎么严厉怎么来。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大清未来的国之栋梁,太子的左膀右臂,自然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行!

  宋瑶华当时听弘旸他们回来说到这些,心里简直笑翻了好吗,现在可没有素质教育,老师不能打罚学生这一说法,更多的都是信奉“棒子底下出人才”。

  以前是不敢打,现在有皇帝御口之言,老师们还担心什么?皇帝都教的了,还不能教训不听话的熊孩子们吗,笑话!

  而所有外派的皇子中,能拿出亮眼成绩的除了胤禛,还有八阿哥胤禩,这当真是跌破众人眼睛!

  胤禩是谁?生母身份低,养在惠妃那里,从小就是大阿哥一党的,整个一个小透明,没想到这次的钦差任务居然完成的不错。

  如果说胤禛监督的云贵两省是康熙给出的难题的话,那么八阿哥胤禩督造的江南地区就是去走个过场了。自古南方富庶,且科举人才也多,所以建学校简直不要太容易。

  云贵贫苦,江南富庶,都是最难出政绩的地方,前者走不出死胡同,后者已经是繁华一片,反正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却不曾想,这么两个地方却被胤禛和胤禩玩出了花来。前者说出来是实打实的政绩,后者,嗯,怎么说呢?宋瑶华看着消息,觉得这是锦上添花添的格外出彩?

  简单来说,胤禩在江南就做了两件事,一是用水泥加固了堤坝,南方水涝严重,朝廷每年拨款修缮河堤防止雨季决口,可惜江南官场贪腐也是最严重的,年年修缮,时不时还是要决堤。

  这次江南富商捐银建校,银钱太多,还有剩余,胤禩索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购买水泥去加固河堤了,也算功劳一件。

  还有一件则是因为修建学校,胤禩说动了当地氏族将家中所藏珍本书籍抄录放置到学校的藏书馆。

  要知道江南之地自古为世家大族聚集,祖辈收集的孤品珍本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就连宋瑶华都不得不说康熙爷的宫中藏书指不定还没有那些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的珍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