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格格的红包群 第65章

作者:不悔人生 标签: 宫斗 升级流 清穿 穿越重生

  雍正九年,朝臣一致要求补上大选,胤禛在这种事情上并不想和朝臣计较,于是第二次大选让宫中继续热闹起来。

  虽然经过第一次选秀后,后宫嫔妃都大概明白了胤禛的想法,但是耐不住宫外的那些还想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人不知道啊,所以有心思的人家和秀女还是非常积极的在宫中走动起来。

  只是这一届的秀女不知道为什么比上一届的要活泼太多,宋瑶华待在永寿宫都能时不时听见小喜子传来的趣闻。

  今儿个秀女们东西被恶意损坏了,明个秀女们在御花园偶遇了哪个后宫主子,成年阿哥,甚至皇上!

  宋瑶华听到这些,也只能摇头叹息,本以为这届秀女中有那个胤禛后宫中唯一一位不在潜邸跟随,却获封高位的谦嫔刘氏,整体素质会高一些。

  却没想到,这竟然是宋瑶华知道的最差一届秀女,所以矮个子里拔高个,萝卜地里找人参,对比之下这位汉军旗的温柔规矩,娇柔秀丽的小家碧玉刘氏,才那么入了胤禛的眼吧。

  宋瑶华虽然不知道康熙朝选秀里宫中是否热闹,但是就她闲来无事翻过的宫规和记录来看,在选秀中闹幺蛾子的秀女,要是没有高贵的出身,轻则遣送出宫,重则直接赐死。

  所以,宋瑶华翻过这届秀女的家世名册后,十分不解,她们是哪里来的勇气在宫里耍心机的呢?

  再加上胤禛并不怎么怜香惜玉的性子,宋瑶华都不知道最终能到达殿选的秀女能不能有十指之数。

  胤禛本就不是爱色的性格,又是个体弱的工作狂,每天处理国家大事都够胤禛喝一壶了,那还有精力再去床 上 一展那个什么雄风了。

  果然,等到宋瑶华和皇后四妃一起看殿选的时候,整个储秀宫大殿上也不到二十人,最终未来的谦嫔刘氏和一位满八旗的万琉哈氏上记名,其她人不是撂牌子就是留牌子等待指婚了。

  宋瑶华又多看了刘氏两眼就离开了,岁月催人老,她如今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和这些鲜嫩的花骨朵根本没有可比性,也没有什么嫉妒争宠的心。

  她看着两个秀女眼中的喜色,神情不变,后宫生活的辛苦,只有自己亲自体验过了,才能明白。

  自从雍正九年选秀后,胤禛此后再也没有选过秀,就连当初的刘氏也在伺候了胤禛几次后渐渐被胤禛遗忘。

  没办法,大清现在正在高速发展中,胤禛每日在养心殿批阅各方送来的军事,民生奏折都看不完。

  因为宋瑶华之前在微信群的帮助下给大清打下的基础,如今大清综合国力并不比西方工业革命的国家弱,甚至大清的海军也能在无限海域上纵横来回,威震四海。

  广东福建沿海和往来港澳等岛屿的驻守海船全部是胤礻是亲自布防,将大清沿海版图守得密不透风,每每有捷报传来。

  但是胤礻是始终没有提过要回京,仿佛只要胤禛不开口,他就准备为大清的海防事业奉献终身的样子。

  并且他将大福晋和孩子们全都留在了京城,看起来就是完全放心胤禛不会对她们怎样似的。

  对此,宋瑶华听胤禛说过几回也没有确切的下文,想必胤禛可能真的要放手让胤礻是去征服星辰大海了。用宋瑶华不小心在胤禛一次酒后听到的低语来说,大概就是“京城没有二哥在,对大哥来说也就没什么留恋的了”

  这句话胤禛是用满语说的,要不是宋瑶华对常用满语也学习了几句,她还未必能听懂。

  事后宋瑶华琢磨了一下意思,大概是视为毕生对手的人不在,就提不起什么兴趣了吧?

  而西北方面在充足的粮草和军火供应下,年羹尧和胤禵横扫西藏青海,最终围死了策妄阿拉布坦,分化了当地部族和达喇嘛,直接派兵驻守西藏,青海,新疆,彻底将这西北的叛乱之源抹杀。

  所以,用兵就是烧钱,胤禛这两年也是痛并快乐的,一方面要平衡朝野上下,还要考虑给沿海和西北拨粮拨款,还要组织官方海贸,分配资源。

  以他的性子,这些事情不亲自参与是绝对不放心的,所以自然没有心思去后宫休闲。这大概就是胤禛和康熙最大的区别吧。

  康熙爷是连除鳌拜,平三藩都不忘宠幸后宫的真男人,而胤禛显然不及乃父,做不到一心二用,也没有那么龙精虎猛。

  好在弘旸弘旭几个多少都能帮胤禛分担一些,尤其是弘旸,交代的事情做得都很完满。

  宋瑶华一直告诉弘旸的只有一句话:“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即便从前弘旸并不能懂这其中的含义,但是随着他在朝中崭露头角到大放光彩,这句话应当也是琢磨透彻了。

  雍正十三年,胤禛大病了一场,昏迷了三天四夜,宋瑶华在养心殿侍疾时纠结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把一颗药丸给胤禛服下,此后一个月,胤禛慢慢好起来。

  胤禛昏迷前就曾下旨让弘旸监国总理事务,而在他养病的一个月中,对于弘旸处理朝政也并无过多的指导。

  通常是弘旸把重要事务的回复拿给胤禛看,胤禛问过他这样回复的想法和原因后,基本都默认了。

  对此宋瑶华大概知道原因,如果有一天皇权的新旧交替到来,那么新皇的政治导向和思想是否符合或者继承,发扬,开拓了旧皇的思想,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理念冲突太大,国家必然会不稳一段时间,所以能够平稳度过新旧交替的政权,自然是最好的结果,而这就体现在两人的政治思想和政策导向是否顺利了。

  而这方面,宋瑶华完全不会担心,她之所以从来不曾教导弘旸什么新时代的观念,不就是为了这一天,能让胤禛和弘旸的交流更加契合吗?

  而至于弘旸继位后到底还会不会一直保持和胤禛的思路一致,想来那时候胤禛也看不到了。而宋瑶华相信弘旸必然不会拿国家大事来当儿戏。

  宋瑶华离开养心殿时,又回头看了里面正在交谈的父子二人一眼,她终究是血肉之躯,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让她在明明有机会的情况下放弃胤禛的生命,哪怕只是回想这四十多年的相伴之情,也会让她忍不住潸然泪下。

  所以,如果有可能,宋瑶华希望有胤禛的日子能再多一点,因为如果她后一步走,那么往后余生,也只有和胤禛在一起的那些年的回忆能陪伴她了。

  她只想这些回忆能再多一些,不论是开心的还是伤心的,都不至于让她在余生中过得太孤单。

  而自从胤禛好了之后,他也确实给自己放了个长期休闲的假期,基本朝中事务都放手交给弘旸监管,只有在特别重要的奏折上才会和弘旸交流一下。

  其余的时间,胤禛基本常住在九州清晏和宋瑶华一起,闲来赏个景,或者去学院逛逛,听听现在的学子们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看法,还一起养了只小狗和小猫,没事就叫人画一些他俩一起的画像。

  这样的日子由两个青春年少的男女来过,自然是浪漫又甜蜜的恋爱。

  然而由他们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年人来过,可能温馨和平静才是最多的回忆。

  两年后,胤禛还是先走一步,宋瑶华看着往来的宫女将永寿宫的东西收好准备抬去寿安宫,抬手搭上武静芝的手,轻声道:“妹妹,往后这宫里,就剩咱们几个姐妹能聊聊天了啊。”

  武静芝笑的洒然:“到时候喊上富察姐姐她们,也差不多能凑够两桌叶子牌吧。”

  走出永寿宫的宫门,宋瑶华看着余晖下的永寿宫,不知道为什么,又想起了她初穿到胤禛潜邸的床 上 那一晚,当时真的特别特别疼啊,那时候自己的眼泪,也像现在一样,突然就涌出眼眶,朦胧了所有视线。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2-01 12:00:32~2020-02-20 11:08:4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归路、镜花水月 10瓶;梦古今如梦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5章 番外二 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十七年生于永和宫,生母是满洲旗包衣乌雅氏,自幼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养,佟佳氏薨后,被还给德妃乌雅氏教养。

  胤禛这一生,每每想到自己重新回到生母德妃身边的那天,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瞬间面无表情的沉默下来。

  他这一生,前十一年对比日后的弟弟妹妹们来看,几乎可以说得上受宠。彼时皇贵妃正是统领六宫,风光无限的时候,胤禛去承乾宫请安时,基本上十次有八次都能看见他的皇阿玛。

  那时候的康熙还没有后来那多的数不清的孩子,而那些已经出生的,生母身份在当时的皇贵妃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何况也并没有那么受康熙宠爱。

  所以那时候的胤禛和康熙之间还有些父子情深,也是因为皇贵妃的身份,胤禛和太子胤礽也相处的很好。

  可以说,虽然胤禛只是皇贵妃抱养的孩子,但是在承乾宫乃至整个宫里,他的地位也不算差。

  所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起德妃,哪怕承乾宫和永和宫仅有一墙之隔,在十一岁前胤禛都没见过德妃几面。

  直到皇贵妃病重后才亲口告诉了他的身世,当时他满心都是皇贵妃的安危,根本无暇细想,为什么这种事情,宫中从未有人透出分毫。

  皇贵妃临终前将自己在宫中培养的人脉都交给了胤禛,甚至将自己的私产也全数交给了胤禛。

  她并没有给胤禛说太多的事情,甚至在说道胤禛生母德妃的时候也只有一句话带过:“四阿哥,你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虽然我只是抱养了你,但是我也把你当做我的亲生儿子,这些东西,全当是我这个额娘提前给你置办的家产吧。往后你要回到你亲额娘身边,好好孝顺她。”

  然后就是皇阿玛和她单独相处了半日,在封她为皇后的第二天,永远离开。

  胤禛是在皇后大丧一月后,第一次走进永和宫,他给德妃请安后,第一次认真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生母的模样。

  乌雅氏真的是个温柔如水的女人,容貌秀丽,坐在榻上怀中抱着一个一两岁大的孩子逗弄,身边还坐着两个小女孩,周身的气质都让人觉得非常温婉舒适。

  然后,在胤禛请安后,只是抬起眼睛,像是看什么东西一般平静又淡漠的上下扫了一遍胤禛全身,语气柔和的道:“四阿哥是个有孝心的,这是你两个妹妹还有弟弟,以后你们要互相爱护,兄弟齐心才是。

  小十四正是最闹腾的时候,我这里也不方便留你,四阿哥以后只要按规矩来就好。”

  胤禛听完德妃的话,只是规矩的行礼告退,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走出永和宫的大门,八月烈阳照在胤禛的身上,额头上细密的汗顺着脸颊流下,胤禛仿若未觉,径自回了阿哥所。

  皇后娘娘的葬礼已经结束,明日他们这些皇子还是要继续去上学的,所以他还要回去温习功课,宫中的生活并不会为谁改变。

  胤禛从那一天后,就不再纠结生母养母的问题,他已经十一岁了,是个快要成年的皇子,住在阿哥所,和后宫皇阿玛的那些后妃们也确实需要避嫌。

  所以即便当时有什么期待,在紧锣密鼓的学习了几天后,那点期待什么的也淡了下来,正如德母妃所说,一切按规矩来就好,只要不行差踏错,也没有人能抓着什么小辫子攻讦他。

  毕竟,他曾经是皇后养子,如今和太子的关系依旧很好,谁会不开眼的得罪他呢。

  胤禛就这样按规矩三日给永和宫的德母妃请个安,有时候德母妃心情好会和他聊聊天留个茶点给他,而有时候,心情不好了,甚至见都不用见他,他也不会有什么怨怼,甚至能平静无波的在永和宫外给德母妃请安。

  反正孝心尽到了,规矩也没有错,大家维持着这种默契也挺好,当然德母妃心情不好的时候大多都和他和十四的关系有关。

  就这样过了两年,皇阿玛让德母妃给他挑两个侍寝的宫女,既是教导人事,也是照顾一下他的生活。

  胤禛对这些事情也在一些闲书里看过,偶尔太子也会给他说说自己宫里的几个格格,男孩子之间大概从古至今到了一定的时期都会讨论这些问题吧,太子也并不例外。

  所以,胤禛其实知道这些事情是什么,但是他内心对此也真的没有多么的热切。

  也所以当胤禛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思回到阿哥所时,知道了德母妃给他挑的两个宫女已经到了后,也只是按规矩去看看。

  至于为什么先到宋氏那里,胤禛至今回想起当时自己的想法,都觉得在好笑之余却得到了那样一份好运气,无他,只是当时宋氏的屋子靠前,他一转过长廊就先走到了而已。

  胤禛记得进门第一眼就看见那个宫女,只穿了一身粉色的里衣,微湿的头发散在肩上,听见动静立马起身微抬起头给自己行礼请安。

  虽然看起来沉稳,但是胤禛还是在她眼底看见些许慌乱,不过那一抬头的样貌,却是实实在在让他惊艳到了。

  那一刻,胤禛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样的相貌竟然没有被皇阿玛收入囊中,第二个想法就是原来《硕人》里对齐国公主卫侯夫人庄姜的描绘并不是夸大之词,世上确实有这般姿容的女子。

  胤禛一直淡然的心态也剧烈波动起来,他想,如果生活中拥有这样一位女子,那真是只要看见她,心中对生活产生的郁气,都能消散很多。秀色可餐,看见美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心情愉快的。

  所以胤禛难得不怎么沉稳的把宋氏抱到床上,看到宋氏一脸羞窘又惊慌的样子,也觉得很可爱,他自己其实也有些羞窘的,毕竟哪怕之前看过一些东西,实际操作起来也还是会紧张害羞。

  等他好不容易安抚了一下宋氏,也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开始最后一步的时候,就差点被宋氏一巴掌给扇到脸上,拜平时训练效果,总算及时握住了宋氏的手。

  美丽的事物总能让人多一分宽容,但是不代表他明天真的顶着一个巴掌印出去,他和宋氏还能在宫里讨得了好。

  虽然最后还是被宋氏狠狠一口咬在肩上,但是之后的快乐足以弥补之前一切的问题。

  胤禛第二天是神清气爽的去上学了,果然不管太子二哥描述的再怎么美好,都比不上自己的亲身经历。

  但是胤禛这两年的克制心性也不是白磨练的,上完学回来,其实他的心思就彻底平静了,不过宋氏确实给他留下了最特殊的印象。

  胤禛照规矩在宋氏屋里歇了三晚,宋氏真的是让他很喜欢,包括他们之间的交谈和在她身边的那种气氛都很让胤禛喜欢,所以胤禛也并不吝啬,亲自挑了一些东西让苏培盛给她送去。

  有了宋氏的打底,再看见武氏躺在床上的时候,胤禛对武氏也有了几分期待,一开始以为武氏害羞的胤禛,在掀开被子的时候表情都可以算得上温和,武氏也确实长得很清秀可爱,然而看起来娇俏可爱的武氏却在当晚送给他一份难忘的大礼。

  以至于日后很长一段时间,胤禛到武氏那里休息,都有种自己是不是破了某些不可说的羞耻度?总之不提也罢,这件事估计胤禛要埋在心里一辈子不会再翻出来了。

  有了侍寝格格,也有了福晋,至少说明胤禛已经成年了,在上书房学习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接触一些朝堂的事情。不过胤禛对自己的福晋却是真的喜欢不起来。

  外人不知道,但是自从胤禛知道自己的身份后,他心底就一直压抑着一些东西。皇子的身份让胤禛在外面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矜傲,然而胤禛自己却知道生母的出身也让他有些难堪。

  但是这些事情,在宫里自然是不会有不开眼的人提起来的。可是福晋的一些做法却让胤禛总是被动的想起自己的过去。

  乌拉那拉氏一族,即便有很多分支,可是胤禛也知道自己福晋家的乌拉那拉氏一族,根底到底有多不一般,那是太祖大妃的族人。

  再加上费扬古的福晋是太祖的玄孙女,虽然太祖时期满八旗的联姻关系非常密集混乱,但是这一家子能再凑齐,也是真的挺不容易了。

  所以福晋身上那种自然而然的优越感,就总能时时提醒胤禛自己敏感的内心事了,再加上福晋一进府就想给自己添人,又想独揽府权,就更让他反感。

  胤禛自诩并不是多么急色的人,更何况有宋氏那般容貌的更是万中无一,他何必还要去看福晋带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