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种田之长姐威武 第43章

作者:景福 标签: 种田 穿越重生

  “好,”元宁不假思索就点头答应了,这件事她出面也不合适,“我相信你能处理好细节。”

  苏鹤亭笑了笑,笑容有点暖,“多谢你的信任。不过,你对小张庄比较熟悉,哪里的土地比较好,哪些人值得信任,你总该心中有数吧?”

  元宁立刻提供了几个人名,苏鹤亭记在心中。

  郁璟泽回来,看到两个人的位置一点改变都没有,气氛却十分融洽的样子,不由问道:“你们在说什么?”

  “你来的正好,”苏鹤亭道,“这件事由你出面最合适不过了。”

  “什么事?”郁璟泽一边坐下,一边顺手去摸茶杯。

  “买地。”

  郁璟泽手一抖,茶杯差点落在地上,“你的意思是,让我出面买地,然后交给你打理?”

  “有什么问题吗?”苏鹤亭理所当然地道,“你常年不在大周,在这里买了地,不交给我打理交给谁?”

  “误交损友啊!”郁璟泽跌足。

  元宁不禁露出一个笑容来,看得出来两个人的交情是真的很好。

  这件事商定之后,元宁就回村里去了。隔了没两天,孙师爷就来到了村子里,先去里正家里把郁璟泽介绍给里正,然后又去朱氏族中,跟老族长谈领养元宁等人的事。

  老族长眯着眼睛问:“你们可知道,这一家子只剩了这几个孩子?他们父母都没了,这一支也没特别亲近的人?”

  “知道,”孙师爷笑眯眯的,“实不相瞒,我是来替人说和的,有人相中了这家的大姑娘,不过大姑娘说必须带着弟妹们一同过去,所以人家才说要把这五个孩子全都迁走。

  “今儿去找你们里正的那位郁公子听说了吧?他就是因为和正主儿关系不错,看在这层关系上才来这里买地的。

  “要不然这天庆县那么多田地,人家为什么非要来这边买?也算是卖给你们老朱家一点人情。”

  老族长起了警惕之心,“田地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我们不卖!”

  “若是价钱公道呢?”孙师爷道,“你要知道,如今一亩良田市价也就二两银子,但真正买卖的时候肯定要压价,未必能卖上二两。你们若肯卖呢,人家保正不低于二两,而且,将来还可以让你们来耕种,按月给付工钱。”

  老族长低头盘算了一下,问道:“工钱能有多少?”

  “看做什么了,”孙师爷说话也比较保守,“但估计比你们自己种地要强一点。大叔,你若是不放心,可以只售卖一部分土地呀!你们族里人多,一家两三亩,就是几十亩呢。

  “我听说人家这一次要的数量比较多,至少需要二百亩,还是要连成片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仔细考虑考虑吧。”

  孙师爷先说元宁等人的事,紧跟着就说土地买卖的事,两相比较,切身利益相关的事自然更重要,老族长就任由孙师爷把元宁等人的名字从朱氏族谱上抹去了。

第八十一章 迁户

  当日还是因为元宁和朱九姑闹了一场,回去之后老族长左思右想和族里长辈们商量一番,才把他们五个的名字全都记在了族谱上,若非孙师爷亲自跑这一趟,元宁还不知道。

  至于迁户籍,那就简单了,族里没人阻拦,里正也不能拦着人家过好日子不是?

  何况他的精力也被郁璟泽给牵扯住了,金钱的诱惑总是难以抵挡。

  如此这般,顺顺当当的,元宁等人的户籍就独立出来了。

  郁璟泽办事也迅速,很快就在小张庄买了二百三十亩地,周边和小张庄相邻的村子也买了一些,全都连成了片,一共是五百亩地。

  朱氏族中对元宁一家比较照顾的族人,以及赵六叔等人被挑了去做庄头,每人负责五十亩地,一个月有三两银子的工钱。

  他们就负责开春之后把这些土地全都开垦出来。农具、牲口、种子都是郁璟泽提供的。

  村里人都被这三两银子的工钱给镇住了,一个月三两,一年下来那就是三十六两!乖乖!谁家一年能挣出来三十六两?!

  做庄头简直发了好吗!

  而且,那些耕牛、骡子全都膘肥体壮的,干活肯定又快又好;农具也都是全新的,一看就结实耐用。

  所以大家对能够做庄头的人,简直又羡又妒。

  庄头干什么?他们负责管理自己手中的五十亩地,保管农具、照料牲口。

  他们只有一个人,耕种五十亩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就需要有帮手来帮忙。

  自家人的话不用说了,不必瓜分这三两银子,但是五十亩地就需要十来个壮劳力同时耕作才不会耽误农时,谁家能一下子拿出来十个壮劳力?

  只要非直系亲属来帮忙,就要给付工钱。

  瓜分下来,谁能真正赚到三两银子?拿大头的庄头能拿到一两算不错了。

  还要花费精力保管农具,照料牲口,一旦农具出现丢失,牲口出什么问题,还要负责人。

  所以细算下来,庄头根本就没占到任何便宜。

  但庄稼人一开始算不过来这个账啊!何况郁璟泽还给他们画了一个大饼:“若是年终算下来,收成不错的话,庄头还能拿到二到五两银子的奖赏,农具正常损坏,不必赔偿。”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二两银子已经不算小数目了。

  选定庄头之后,郁璟泽还当场就给了每人五百个钱的赏钱,让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大方的东家。

  回家之后仔细算算账,谁都觉得不亏,毕竟他们手里还有自耕田呢。再加上给人做工,等于年收入翻了一倍还有余。个个都偷着乐呢。

  而这样的好处是因为元宁而间接得来的消息也渐次传开了。

  也有那些眼热的,找到里正张大山,打听消息,问那朱元宁何德何能怎么就能被人相中。

  张大山这个人还是比较公允也有威信,闻言就冷冷说道:“你们能有人家大丫聪明伶俐会来事儿?人家一个十二三岁的丫头,就有志气拉扯弟弟妹妹,这大半年过去了,你们看他们的日子过的咋样?

  “你们谁家的闺女能有这个能耐,再来挑人家的不是!一个个都是吃饱了撑的,沾了人家的光,还不知足!”

  有这样一个人压着,自然也就没人敢去找元宁闹事。

  出了正月,元宁就带着弟弟妹妹搬到了县城里。

  住进大宅子里之后,叔毓不知愁,跑进跑出到处看新鲜,仲灵却满面忧愁,悄悄跟元宁说:“长姐,我们哪里住的起这么好的房子……怎么还有人帮忙洗衣做饭?这……要花多少钱!”

  “你这丫头,”元宁在她脸上轻轻拧了一把,“跟你说了多少遍!钱的事不用你发愁。姐既然敢带着你们搬进来,敢请人帮忙做事,那就是出得起这个钱!

  “不光咱们住进来了,有人伺候了,而且,你们三个还要去上学了呢!”

  “啊?”仲灵大为惊讶,“我也……能去?”在村子里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上得起学堂,但并无一个是女孩儿。

  “你当我先前跟你说着玩儿的?”元宁笑道,“我原本打算,如果钱不够的话,就让你大哥一个人去学堂,回来让他教你们。但目前的情况很乐观,再说,你大哥怎么都不如先生教的好,所以还是你们都去学。”

  她拿出三个崭新的书袋子,里头装着崭新的笔帘还有文房四宝,一式三份,角落上绣着三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仲灵小心翼翼抚摸着书袋,爱不释手。

  元宁看着有些心酸,若非有苏鹤亭伸出援手,她自己经营发展的话,只怕还要过两三年才能把三个弟妹全都送去学堂。

  所以,不管在哪个时空,想要创业,拉投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是的,她把自己定位为创业者,而苏鹤亭就是投资方。

  他们是单纯的合作关系,现如今她缺少资金,需要苏鹤亭投入,将来她回馈给他翻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也就是了。

  不能掺杂其他。

  最好有朝一日,能够做到利益分割,简单地说,就是拆伙。

  元宁一直都是这样的想法,而且越来越坚定。

  所以在接受苏鹤亭帮助的时候,也就坦然了不少。

  苏鹤亭给联系了一个不错的学堂,三个孩子,每个月的束修是二两银子,可以按月结,也可以按年给。

  苏鹤亭给垫付了半年的。过了二月二,三个孩子就正式去上学了。

  而元宁则分出精力对织机进行改良,等女工们下工走了之后,她趁着晚上的时间把织机挨个改造。

  有四台织机织出来的布是“卍”字花纹的,还有四台织机织出来的布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剩下两台织机织出来的就是小碎花图案。

  另外,苏鹤亭把隔壁的院子也买了下来,专门做染坊。

  原本她们织出来的布都是原色的,只适合做里子。但经过染色之后,做外衣也不成问题。

  自从铺子里推出颜色多变的布之后,销售额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日营业额最高达到过十两银子。

第八十二章 堕落

  苏鹤亭并不时常过来,郁璟泽过了正月十五就离开了。朱记日常事务是秦掌柜负责,研发则是元宁一手包办。她还要分散精力来照顾幼妹、检查另外三个弟妹的功课……

  好在三个孩子都很争气,功课都不错。

  季秀的生日在二月二十六,现在已经能简单往外蹦词儿了,会叫“姐”“哥”,会说“吃”、“困”。

  而且,非常乖,很少哭闹。

  雇来的女佣张婶时常跟人夸就没见过这么好带的小娃娃。

  他们搬过来的时候,种好的草莓也小心翼翼搬了过来,新家里更暖和些,草莓花落了,一共结了五颗草莓。

  小家伙们看着很新鲜,又觉得跟一种野生的果子差不多,不过那种果子口感辣辣的,一点都不好吃。随着时间的推移,草莓渐渐变红,成熟了,元宁摘下来,给弟弟妹妹每人吃了一颗,酸酸甜甜的口感,他们都说不错。

  剩余的那一颗原本打算给苏鹤亭的,谁知等了两天他也没过来,草莓却放不住了,元宁自己吃掉了。

  进了二月之后厚棉衣就有点穿不住了,元宁换了夹衣,穿了一身整料子裁剪的天青色衣裳,做小子打扮,回了一趟村里。

  先去果林转了转,积雪融化,脚下的地十分松软,远远看上去果林一片青色,走近了却看不分明,但是仔细观察的话,就能在纸条上发现芽点。

  春风再吹几天,果树们就要发芽了。

  转了一圈,她回到了旧居,家里一段时间没住人,到处都是灰尘,房子似乎也要不行了。

  时间刚好要到中午了,赵六婶一探头看见她,便热情招呼她到家里去坐。

  元宁胳膊上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的花生粘、芝麻薄饼、炒花生、瓜子等零嘴儿。

  进了赵六婶家,就抓着给他们家的孩子们分。

  赵六婶赶忙拦着。

  元宁不听,分了一部分,把篮子放下,就坐在灶口帮忙烧火,“我中午要留下来蹭饭的。”

  赵六婶一边炒菜一边问她的近况,言语里充满了关切。

  元宁心中暖暖的,说:“一切都好。六婶别听外人胡咧咧,”村里好多人都说元宁是要给人做小妾的,她没有当众辟谣,因为觉得跟那些人没什么话好说,但赵六婶不一样,“我是在给人家做工呢。”

  “做什么工?”赵六婶不放心。

  “您看我现在不像个小子?”元宁指了指身上的衣裳,“小子能做的事我都能做。就算是过几年我大了不方便了,还能去做工,东家是开布行的,我现在正学着织布。

  “伯钟和仲灵过两年也大了,都能帮上忙,除了季秀,我们没有一个是吃白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