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607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白纸蔓延的速度真的是太快了!这些长安的官员原本只是处理公文的时候使用白纸,后来日常用竹简的也改用白纸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通过四通八达的直道,交通号贩运货物的时候将白纸运到了触角所能及的任何一个城市——虽然白纸的单价并不高,但以重量和体积而论,他的价值已经很不低了,所以即使是长途运输,也是有着相当利润的商品。

当然了这种消耗量并不少的‘日常用品’,最好还是在地方就能有生产。考虑到小型的造纸作坊需要的人手和成本都不算多,分布上是可以做到普遍撒网的。而在长安、临淄之类的大城市,就形成大的造纸作坊。不只是因为本地的消耗量大且集中,也是因为这样方便形成品牌。

地方上的小作坊只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至于更高的要求,就无法通过这种普遍撒网的方式进行满足了。

依托大城市,制作高级纸(比如历史上的澄心堂),满足某些更高的需求。

只不过现在才刚刚开始,还无法安排到那么远的地步。陈嫣和刘彻也只能先在长安建立起造纸作坊——其实临淄已经有造纸作坊了,陈嫣准备多年,连原材料都准备好了,作坊本身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为了政治风向之类的问题,临淄那边的作坊只生产而不出货,一直在囤货而已。

在这件事上,陈嫣和刘彻是有默契的!长安这边的造纸作坊,陈嫣派人帮少府建立起来。日后,陈嫣也不会让人来长安染指这边的纸业!甚至刘彻下令让公务员办公直接从少府采购白纸也可以。

与此同时,临淄就归陈嫣了...少府在临淄有不少的作坊,但这次的造纸作坊并不会开到临淄去。

虽然从陈嫣的角度来说,少府就算去了也没用,反正在她的地盘上根本打不赢她。但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他和刘彻能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利好了!至少说明到现在为止,刘彻对她还没有一点儿‘排除’的意思,更没有觉得她的存在是有问题的。

在纸业这件事上,陈嫣和刘彻愉快地进行了分赃。长安归刘彻,临淄归陈嫣,官吏系统归刘彻,陈嫣就可以对知识分子群体想办法。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大城市,此时还没有建立造纸作坊的,陈嫣也和刘彻提前做好了划分。

这个过程相当和谐,反正陈嫣和刘彻都没有和对方争的意思...这种划分‘地盘’的商议能进行地如此谦和,也是相当少见了。

现在长安的造纸作坊起来了,少府不缺人、不缺钱,技术到位、工人培养差不多后,一个大型的造纸作坊很快就起来了。这可不是什么小型的造纸作坊,这种造纸作坊,在一开始的磨合期过去之后,生产越来越快,生产的纸张对于此时的需求来说已经很不少了。

有了这个前提,刘彻在下令长安的官员使用白纸办公。

市场潜力释放的很快,书写用白纸立刻被长安整个官吏系统和贵族群体接受...说实话,这个时候造纸作坊是供不应求的——好在陈嫣一开始就料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在白纸办公开始之后,她立刻让少府兴建了第二座造纸作坊。

理论上少府只用听皇帝皇后的话,像是陈嫣这种‘皇亲国戚’,反而得求着少府。不过陈嫣又是一个例外了,这些年陈嫣和少府明里暗里和少府合作、默契的时候多了去了,更别提早些年陈嫣可挖了少府不少墙角!如今聚宝阁还要从少府拿一些内部商品数据呢!

所以如今陈嫣以‘技术指导’的名义,让底下传授造纸技术的人告诉少府再兴建一个造纸作坊,他们也没有说什么,立刻拨款、准备人手(从第一座作坊中分流,组成骨干,在配一些打下手的生手)。

等到生产供不应求的时候,第二座造纸作坊正好顶上!然而即使是这样,也非常吃力,工人的生产任务非常吃重。这下也不用陈嫣提醒了,少府的人自然知道市场远远没有到饱和的时候,那就继续建作坊呗!

其实建大型作坊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对于少府来说,也只是把难度由史诗级,降到了地狱级、困难级而已,本身还是难的。但具体情况还是得取决于这个作坊能不能带来利益,少府本身带有大国企的性质,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的事也是得做的!国家需要这些,指望不了商人做这些,也不能交给商人,只能他们上了。

这种产业之所以能活下来,靠的是补贴。如果这种产业要扩产,除非是拿到大政策了(皇帝诏书全力支持),不然的话,大家是没什么动力的。

造纸作坊就不属于这种了,钱景是看得着的——少府的管理者们并不是商人,但他们一样在意自己的部门赚不赚钱。这是因为赚钱本来就是少府很多部门存在的价值之一,不需要赚钱的部门是一套评判标准,而需要赚钱的部门呢,做的好不好,可不就是看收入么!

简而言之,这就是大家的绩效啊!

先不说赚的钱多,自己也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番,就说这成绩做出来了,日后也是晋升的资历吧?

再者说了,这是天子亲自下令的作坊,又有不夜翁主参与其中...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会被天子注意到的!这可不是那些默默无闻的项目,就算做好了,也无法在天子那里留下印象!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扩张的积极性很足...在第一家、第二家造纸作坊之后,第三家、第四家是同时上线的!实际上,要不是因为熟练工人不足,同时上马再多家的造纸作坊,对于少府来说也是毛毛雨。

也正是造纸作坊接二连三上马,产能总算节省了一些上来,可以往外贩卖了。只是这个时候还是不能敞开了用,只能运送到各地,供官府公务使用。

而除了这种书写用纸,卫生纸暂且还没有真正进入生产...因为产能不够,现在的产能只能都分给书写用纸。等到将来供需稳定下来了,倒是可以专门建立一两个生产卫生纸的作坊。

就在纸张往各地送的时候,临淄那边作坊的囤积也释放了出来。

陈嫣愿意让长安先行,那是做一个表态,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没必要再继续藏着掖着...反正她不会越过之前的势力划分,将自己的纸卖到分给少府的地盘。不过少府的纸倒是可以借着给官吏专供,深入到陈嫣的地盘...

好在这也就是现在特事特办而已,真等到地方的造纸作坊建立起来,也就不必从长安这么远的地方发运了。现在,只是因为用纸的人群是官员,所以不必算的那么清楚。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各地都知道了‘纸’这么个东西。

普通小老百姓在这种事上自然是很后知后觉地,他们并不会注意到城里开了一家白纸店。但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的嗅觉是很敏锐的,当看到官吏使用纸的时候就明白了什么。

官吏和知识分子(其实两种身份常常会互相转换和重叠),这些人开始接受纸张。因为陈嫣的造纸工艺比起历史上白纸刚刚改良时好太多了,再加上有她和官方的推广,可以想见,历史上那漫长的普及期会大大缩短。

至少针对官吏和知识分子这些人是这样。

而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一些格外敏锐、格外有大局观的人,立刻意识到了白纸可以做什么!

即使是诸多先贤经典中称得上是鸿篇巨制的,也不过就是十几万字到顶,《左传》二十几万字就是绝对的天花板(其实后人考证,《左传》应该是伪书,从字数上来说,他也确实像是经典中的奸细)。

然而,即使是最长的《左传》,使用白纸来抄写,写完后也就是轻轻松松抱在怀中的一叠。可若是用竹简来写,可以堆满一车,连马都拉不动!

再想想白纸是这样的便宜...价格也不会成为它被普及的障碍。

有些人或许还看不出这些优点意味着什么,但是有见识的人已然看穿了一切。

穿玄色衣裳的男子被称为‘子赣’,他并非籍籍无名之辈!他是天下有名的大儒,董仲舒的学生!赵人吾丘寿王——这个人是典型的天才人物,少年时就因为擅长围棋成为待诏。棋待诏,听起来只是陪天子下棋的一个玩伴,但这种能接触到天子的人物,就算是没有什么品级,也不能等闲视之!

至少他下棋得是整个大汉的佼佼者...考虑到那个时候他的年纪,这不是天才,什么是天才?

就是这段时间,他开始跟着当时在长安做官的董仲舒学习《春秋》,成为了董门门下弟子。

两人之前谈话中提及的‘董师’,指的就是董仲舒!

至于两人之中的另一个人,就是年纪稍长一些的中年男子,此人也相当不简单!

兰陵人褚大,也是董仲舒的学生。他或许不是董仲舒最早教过的学生,但确实是‘入室弟子’,也就是放在身边教导过的学生中排行最高的。也就是说,董仲舒门下,基本上都得认他做‘大师兄’。

褚大如今在长安做着经学博士,因为学术水平高,名气也很大了。

董仲舒作为大儒,已经是名满天下!这次在老家写书时见到了白纸,一下就明白了其中蕴藏着的强大力量——他虽然年纪大了,脑子反应比以前慢了一些,但在大局上却是越来越清楚。

于是写信给自己的学生来长安打听情况,吾丘寿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第325章 葛覃(5)

儒家并不是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突然就暴发户的,事实上,如果儒家本身没有两把刷子, 就算是皇帝要提拔,也提拔不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烂泥扶不上墙’。

事实上,从春秋战国时期起, 儒家就一直是显学,和道家、法家等一起都是诸子百家中的C位。如果天子非要从诸子百家中挑出一家来作为主流思想扶持,选择儒家是一点儿都不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