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618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尝试了多种木材,这才定下梨木、梓木、枣木...也有另一些木头可用,但出来的效果都不如这三种木头...陈嫣最近在市场上大肆收购梨木、梓木和枣木,就是为了做各种处理,将来想要造雕版的时候方便。

而定下了木头也不是全部,还得考虑‘墨’。

相比起雕版,其实就是一种一种材料地试,这反而更有技术难度。

原来陈嫣弄出白纸之后,其实就得考虑要改良墨了。此时用的墨较之上古时锅灰、糯米汁之类调成的,已经好了很多了,至少原材料是后世人熟悉的,也就是松烟、桐油烟、石墨这些。

用在竹简上的话,其实已经不需要改良了,因为再改良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是用在白纸上就完全不同了,不同的纸张对墨也有不同的要求...简单来说,纸对墨的感觉要比竹简精细很多。

不过,陈嫣并没有着急推出新墨,因为现在的墨对付对付也不是不能用。然而,等到她开发印刷术的时候就不得不钻研一下用墨的问题了。

如果直接使用写字的墨,这不是不可以,只是成本会偏高,效果也不见得很好...没办法,只能让人研究相关工艺了。

陈嫣关于用墨的问题只记得传统雕版印刷用的是水墨,也就是和写字差不多的墨,以水作为制墨原材料的粘合剂。而油墨这种更熟悉的印刷用墨,其实是现代印刷术的产物,更合适铜版、铅版印刷...

这至少给工匠指明了方向,直接研究松烟水墨就可以了,至于桐油烟墨和石墨,暂且不用去管。

松烟水墨的制作工艺在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工艺流程,只不过质量就不用恭维了,停留在能用就行的阶段......陈嫣会宋代松烟墨的制法,因为她亲手制来拍过视频,但那是书写用墨,还是和印刷不同吧...

最后的结果是,新式的松烟墨被她弄出来了...至于印刷用墨,凑合凑合用新式松烟墨的下脚料制成。

原料粗糙了很多,也没有了锤炼墨锭这种工序...印刷用的墨不需要考虑便携性,自然没有了制成墨锭的需要,省掉这道工序也是必然的。只不过在完成像加胶这种工序后,膏状的松烟墨墨臭味太重了!

拿这个印书,恐怕不太好。

陈嫣想过要不要加香料掩盖,而就在她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开始的一缸墨,臭味已经散了些了——陈嫣当即决定,就这样散味道吧!加香料的话,这年头香料价格高的可怕,成本会升的很高!如果那样,那还不如把墨锭煮水做印刷墨!

做生意不容易,还是要节省一点!

过了一个多月,味道散了大半,至少这时的味道是可以忍受的了,如果拿来印书,书籍的味道会更淡。就是这个时候,陈嫣让人开始印书...其实再多散一些时间,效果会更好,但陈嫣等着印书,这时候也只能急用了。

等到将来不着急了,可以提前制墨。

而就是存了这一个多月的墨,相比起之前,除了味道,在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墨的质量变好了!用来印刷,比新墨更好用!

暂时没有时间去考察这里面的原理,陈嫣只能让手下的人尽量造新墨,然后存起来。她估计,存的越久,墨的质量会越高...这大概就是‘时间的力量’吧...

有了印版和墨,印刷术就简单了,在印版上涂墨,然后覆盖白纸,在白纸上方用宽刷子轻轻一刷,一张就印好了。唯一的难度就在于印刷工得把握好那个度,不能轻也不能重。轻了可能会出现不着墨的情况,重了也可能会印糊。

而这种手艺都是练出来的,无他,但手熟耳。

经过之前印《诗经》的锻炼,已经出现头一批熟练工了。这些人印的又快又好,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印接近两千张!而一套《诗经》,三百余首诗歌,一面只印一首诗歌,也只用一百多张纸。

陈嫣现在有五十多个印刷工,雕版制成之后,他们一日就能出数百套诗经...这样的速度,对比过去的抄写,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而陈嫣选中《诗经》作为雕版印刷的第一本书,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第一本书得选一个有意义的...其实按照陈嫣的想法,印《淮南子》这不说更好,里面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传说之类,人民群众肯定喜闻乐见!过去书籍是读书人的专属,普通人也不会在这上面花大价钱。现在不同了,价格降低之后,普通人只要识字的,也可能成为书籍的消费者。这种情况下,印《淮南子》说不定销量还更高呢!

相比之下,《诗经》这种书,该有的人都有了,可能真的卖不太动啊...

然而,作为第一部印刷作品,还是得有点儿逼格...没办法,还是在诸多经典中找吧。

相比起别的经典,《诗经》有几个优点。第一,它在近些年经过河间王刘德的抢救,重新变得完整...是的,在此之前,因为战争以及别的原因,孔子编修过的那个版本已经残缺不全了,甚至有很多作品可能散失!

复原工作是刘德手上完成的。

考虑到此时知识传播的速度,虽然这个工作做完也有些年头了,估计能拿到这个‘完整版’的也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在《诗经》上还是缺了一些...想来这些人也不介意花少少的钱,买一部完整本的《诗经》。

第二,《诗经》说是经典,但到底来源于民歌,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很亲切的。实际上此时的乡野地方也常常咏唱诗经,这些咏唱的民夫民女不见得识字,可能就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下来的。

这就是群众基础啊!很多并不读书的人估计也会想要买一部诗经回去吧!

另外《诗经》还有不少优点,最终促使陈嫣选择了将《诗经》作为第一部印刷品。

刘彻看到一些工人正在订书,订好之后就是一本完整的书了。问过陈嫣这儿的工作效率,感慨很多。

陈嫣则是在一边将自己弄印刷术时遇到的障碍大概说了一下,最后指着正在做的新雕版道:“嫣所说的,编书不用朝廷花钱就在这里了。”

陈嫣的计划很简单,编出来的书是要卖钱的!

不同于历史上的《四库全书》,因为实在是他‘全’了,以至于没有几个私人的藏书者有能力真的去收藏,这也使得印刷变得没有意义。最后《四库全书》是用抄写的方式弄出了七套,分别收藏在七个不同的地方。

陈嫣计划的这套丛书,虽然以如今的体量来看,已经非常大了,但与《四库全书》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能写书的人也不多,无一不是一方大佬...就算是将市面上现有的书籍全都收集起来,体量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弄出来,倒是更像后世的百科全书。

陈嫣的计划是,有能力,又有强迫症的,可以收全套。而另一些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单收一些小的套装,比如儒家套装、法家套装、辞赋套装什么的。甚至更进一步,单买自己需要的某一本书也不是不可以。

只不过如果算单价的话,肯定是成套的比不成套的划算...而且成套的还可以送一些赠品,比如当代名士的注释本之类,赠品不单卖,只赠送!

考虑到此时纸书才刚刚开始,估计这一波钱很好恰~

刘彻对于陈嫣的计划是大致认可的,但有一个问题...这印书作坊是陈嫣的,还是少府的?

陈嫣爽快道:“少府也可做印书作坊...且这些书本就是朝廷花心力编出的,嫣就不占这个好处了...嫣想要赚钱,可以从别处想办法!”

说着陈嫣让刘彻仔细看新作的雕版。

刘彻低头辨认雕版上的字,竟不是任何一部经典...上面似乎还有一些卜辞。

“此物为日历!”陈嫣得意地道。

没错,就是日历了...说实在的,天知道在这个时代没有日历有多不方便!如果是后世,没有日历也就没有了,实在称不上麻烦。实际上后世的年轻人也没有几个看日历的了,手机日历用上的机会少之又少。

但在这个时代就不同了...这个时代虽然有月份的概念,但和后世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说,大家会说春一月、春二月、夏一月之类,但没有一月到十二月这种。

大家过日的循环不是三十天一个月,然后重来,而是六十天一个循环...这是按照天干地支编列出来的,所以提到某一日不是初一十五,而是甲午日、丙辰日之类。现代人见到这个就头大,古代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天底下又不全是读书识字的!多的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呢!(其实读书人也经常会算不清楚)

有了日历,就不用自己计算了,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