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刷负秦始皇的好感度 第135章

作者:遗忘li 标签: 宫廷侯爵 江湖恩怨 穿越重生

  众女纷纷都温顺至极的跪拜在地,不敢有半分失礼之处。

  几秒之后,嬴政淡淡说道:“你虽想带她们前往咸阳,但这些女子可愿离开故地?”

  明夷愣住了,下意识低头看地上那些女子。

  趁她愣住,嬴政施施然站起,由宫女服饰洗漱穿衣,然后大步前往殿上处理政务。

  同游信宫檀台的计划,到头来还是因为政务繁忙而中途夭折了。

  毕竟信宫檀台被赵成后修筑在了太行山上,从邯郸到太行山,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为看一下山上风光就这样车马劳顿实在不合适。

  于是退而求其次,明夷与嬴政去了武灵丛台一观。

  武灵丛台的风景也不错,亭台飞阁精致华丽,据说赵武灵王从前在位时,常常来此检阅军队和这观赏歌舞。

  这个赵武灵王说来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开创的胡服骑射让秦国都感到了危险,可惜后来在大儿子小儿子谁登王位的事情上拎不清,最后被活活饿死在了沙丘。

  想到这里,明夷神色微妙的多看了嬴政好几眼。

  赵国和秦国还真不愧是同宗同族的兄弟国,有很多方面都极其相似。

  正在看远方崇山峻岭的嬴政注意到了她视线,幽幽说道:“想说什么,直说便是。”

  “在想沙丘行宫,陛下你究竟是怎么死的?”明夷说道。

  秦始皇就是在沙丘行宫病死的。

  那地方似乎不吉利,当初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也是在沙丘建立的,后来自焚而死,几十年前又饿死了赵武灵王,后来把秦始皇嬴政也折了进去。

  嬴政自动无视了她的问题,若有所思的说道:“说来……沙丘行宫离邯郸也不远,临走之时,朕大可前去一次。”

  “虽然不明白你故地重游是何心态,不过陛下想去,我奉陪便是。”明夷说道。

  对于这个困龙之地,她还是有几分好奇的。

  嬴政眼也不抬的说道:“尽是谎话,你分明是自己也想去。”

  “陛下,后世有一句话叫“人生多艰、不必拆穿”,用在此时十分合适。”明夷意有所指的说道。

  “你这两日放肆了不少。”嬴政懒懒说道。

  “有吗……”明夷一手抚上了自己的脸侧,不解说道:“……我倒觉得我自从再回秦国以后,已经收敛了不少脾气。”

  确定了情侣关系就得认真相处,不能像之前那么胡来了。

  以前她在撕破脸以后,可是说嘲讽就嘲讽、说动手就动手,再回到秦国以后,为了和谐相处,有些明摆着的事她都尽量无视,连嬴政的某些做法相当有问题,她都是尽量委婉的劝阻,而不是直接讽刺。

  嬴政语气古怪的说道:“原来你这也叫收敛。”

  “自然,从前我多自在,不似如今,连去一趟学宫或见几个美人,都要告知你一声。”明夷叹息说道。

  等到回到邯郸以后,蒙毅向秦王禀报了两个消息。

  ——前几日才新鲜出炉的的上卿郭开,被暗杀而死了。

  ——逆贼吕不韦的两个门客田文、司空马被逮到了。

  在被秦王封为上卿、归还原来的田宅土地、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以后,郭开心满意足了,但在邯郸城内呆了没几天,就发现因为他的叛国之举已经在邯郸被流传开了,走到街上都会有人唾唾沫。

  这样还怎么待的下去!

  没过几天,郭开就做出了去秦国都城咸阳定居的决定,向上禀报了秦王一声就马不停蹄的从自己老宅里面挖出来整整四车珠玉财宝,向咸阳出发了。

  郭开也知道这一路上想杀他的人必定不少,所以带了百来个孔武有力的好手上路,以保障一路平安。

  但他终究小瞧了自己在赵国拉的仇恨值。

  当初李牧来邯郸时带了五万精兵,李牧死后,这些人大部分如同鸟兽而散,但还有一小部分在副将司马尚的带领下静静蛰伏,等待时机复仇。

  在去往咸阳的路途上,司马尚带领数千士兵轻而易举击败了郭开的那百来人手,然后数千人一刀一刀的将郭开活剐成了一副骨架子,死状可谓是惨不忍睹。

  至于郭开那费尽心力积攒的四车财宝,则被李牧手下的士兵全部瓜分了,真可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对于吕不韦的那两个门客,明夷还有点印象,当初要不是他们帮助,她也没那么轻易离开雍都。

  出于这点情分,明夷让秦王对其网开一面。

  嬴政目光淡淡扫过那胖子和面目平庸的中年文士,随后不以为意,可有可无的同意了。

  邯郸的事情大概处理完毕以后,嬴政居然当真又北上了一段路程,前往沙丘行宫。

  沙丘之所以名为沙丘,就是因为这方圆几十里的地方都是一片起伏的沙地丘陵,和远方碧绿的山林对比格外鲜明。

  自从赵武灵王饿死以后,历代赵王都对于沙丘有了心结,再没有来过这里,因此这座小小的行宫也没有再进行修整过,看起来格外斑驳老旧。

  跟谁在秦王身侧的蒙恬蒙毅两个兄弟都非常不解,不明白陛下好端端的怎么要来这里。

  嬴政面色寡淡冷漠,将这沙丘行宫里里外外走了一遍,然后停留在其中一间房舍里久久不言。

  明夷走过去问道:“在想什么?”

  嬴政手指向一处原本按照家具规格应当摆上床榻的地方。

  “朕就是死在此处。”嬴政平静说道。

  “前世今生已然大不相同,陛下何必再回首过去。”明夷说道。

  况且不断为过去自怜自哀,这也不符合他的本性。

  “朕所怒者并非此事。”嬴政说道。

  明夷疑惑了,“那是什么?”

  嬴政神色有些难堪,勉强从牙缝里咬出两个字,“……咸鱼。”

  明夷“……”

  明夷没有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嬴政面色立刻一冷,对她怒目而视。

  明夷及时用手捂住了嘴,连忙冲他摆摆手,然后努力摆出一副正经表情说道:“这个……人死后尸体腐化、归尘归土,此乃天理循环,你实在不必为此恼怒。”

  这安慰实在太过敷衍,连表情都没有收好!

  嬴政心中越发恼怒,立刻考虑着回咸阳以后,要怎样加快骊山陵墓进度。

  等到从邯郸启程回咸阳时,又发生了一件让嬴政微微不悦的事。

  那几个赵国奉上来的美人,明夷足足带了三四人。

  关于这点,明夷理直气壮的解释道:“按照陛下之意,我都问过了,她们愿意同我回咸阳。”

  家里是高门望族的赵女,都派人送回去了,剩下的这些,全部都是贫穷庶民里被挑出又调教的歌姬舞姬。

  除了少数一两个依旧选择了接受明夷赠送的钱财离开,剩下的人依旧决定跟随前往咸阳宫,对于她们而言,离开宫中以后无依无靠,命运只会更加悲惨,倒不如跟着前往咸阳宫乐府。

  而且这位秦王姬妾还许诺过她们若无意外,年满二十五以后放离归还,不必像以前被选入诸侯后寝的女子一般老死宫中。

  嬴政蹙眉,勉强说道:“随你。”

  回到咸阳以后,乌氏倮又一次的前来求见了秦王。

  上次觐见时,他被秦王口中的彻侯之位深深诱惑回去之后,翻来覆去的想了这么久,最终下定决心再走一次西域。

  虽然通商西域风险很大,但回报更大!

  为了不出问题,乌氏倮还去地牢联络了被秦王关押的孔雀王朝僧人,想要和他们结伴而行。

  自从被长期关押在地牢以后,日日与铁窗为伴的释利房彻底认清了秦王这个暴君的真面目,不在对传教抱有希望。

  之前虽然有打着三年五载宣扬佛法的打算,但在地牢之中,还怎么宣扬!就好像口才再好的人,碰上聋子也别无他法!

  释利房终于明白,至少在秦王赵政统治期间,佛教是别想在这东方大国流传开了。

  这些僧人心累无比的想要回到故乡,与想要通商的乌氏倮一拍即合,约好了组队离开。

  秦王对他们这种上进表现很满意。

  “传朕谕令,封大上造乌氏倮为使团正使,持竹节出使西域,中尉即日挑选人手建立使团。”秦王平静说道。

  上次出使西域的成果很不错,可以正式进行来往了。

第144章

  回到咸阳以后,秦王开始马不停蹄的下令攻打燕国。

  朝臣对此议论纷纷,以李斯为首,上书给秦王,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毕竟刚刚拿下赵国这么一大块相当于秦国四分之一的地盘,诸事还未曾平稳下来,需要紧急调派大量的人手官吏前往管理,再加上赵国各地还有不服秦国统治的散兵游勇,也需要派遣秦军前往平复叛乱,北边还有一个公子赵嘉所立的代国,我秦国内部也需要大量青壮年春耕秋收,以免发生饥荒……总之,现在需要处理后续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口气吞下这样庞大的赵国,秦军至少需要一年多两年才能大致易消化下来,在这个关头再兴战事,实在不妥。

  面对这些质疑,秦王摆出的理由是燕王竟敢派荆轲来刺杀于他,实在昏庸无德,如此无道之君,焉能不攻!

  这个理由很充分,一时间朝臣们都默然了。

  能怎么说?难道要说陛下你的命不重要,事情都过去了,就等几年再攻打燕国吗?

  敢这么说人,大概下一秒就会被大胆、拖出去、砍了三连击!

  经过这些年的君臣磨合,朝臣们早就明白了在这位秦王手底下要如何做事,那就是唯他独尊!

  半响,终于有一名朝臣硬着头皮站出来,高声说道:“陛下,只是连番大战恐伤我秦国民力,粮草也是不足,再者士兵思乡……”

  秦王平静打断了他的话。

  “卿之意朕心知肚明之,此番灭燕之后,朕自会下令休养生息,至于攻打燕国之粮草,可从赵国库中相取。”秦王说道。

  他敢这么说,自然是心中有所把握。

  这次因为郭开的功劳,攻打赵国根本没有太大的士兵折损,而且赵国库房中积攒下的粮食也全部归了秦国所有,赵国燕国相连,王翦这次都不用带兵回秦国,直接从赵国上路,然后一路东进至燕国攻打就行了。

  既然秦王都这么说了,那也无人能够再反驳。

  于是,秦国这辆战车在攻打完赵国以后不带半丝停顿的又继续运行起来。

  远在辽东地带的燕王丹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派遣的使者快马加鞭来向秦王请罪称臣,并且愿意哥让燕国的督亢之地,以示给秦王赔礼。

  督亢处于燕国腹部,同时也是燕国最富裕繁华的地盘,这个请罪的诚意可谓十足了。

  至于和秦军正面交战什么的,燕国上下包括燕王丹在内,连想都没想过。

  虽然燕国有六十万大军,但论起战斗力,恐怕连秦国的十万大军都不如,除了燕昭王统治的时期辉煌过,其余战役在骑劫、剧辛的带领下是一场比一场有名,可惜是愚蠢的名声,和秦国的白起、王翦形成了鲜明无比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