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 第44章

作者:炼意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回陶家是不可能的。”陶倚君看得很清楚,就算她阿娘跟阿妹想要回来分一杯羹,她那个虽然恋爱脑但是个性正直的继父也不会同意。

  “我能做的,就是替阿耶跟大兄为她多备一份嫁妆。还不能高出继父家两个女郎太多。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点在哪里都是道理。”

  陶倚君没有说的是,她阿娘想要出这个头,恐怕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刚出生的孩子。

  说实话,她今年及笄,她阿娘今年才三十一岁,但是在这时代已经是高龄产妇了,听说生这个儿子也很凶险。她当时是送了礼过去的,但也就是正常走动的礼,私下里她另送了一车过去,都是产妇用得着的贵重药材。

  恐怕也是这一车的药材才让她阿娘动了心。

  她外祖家擅医,阿娘没有天赋,但是五叔跟着外祖学了十成十,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耳濡目染下,她阿娘也深知药材的珍贵,更明白药材的重要性。

  陶倚君不怪阿娘一心为了小儿子打算,换成其他人也会如此,即便是她自己,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偏心。比如大兄和幼妹,她就偏心大兄,跟幼妹始终亲近不起来。

  听了陶倚君这么解释,胡小娘子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有些担忧。

  “那你可曾与你那继父家走动?”

  “自然是要的。”陶倚君目光温和的看着阿满,“到底她是我亲娘,不可能不相认,但是这其中如何把握,得有个度,不能让人觉得你可欺负,也不能失了礼节。平日里的走动就当做亲戚之间,礼重三分即可。年节和阿娘生辰,可单独给她备一份礼。你给你阿娘如何备,就给她如何备,不偏不倚就好。另外弟弟妹妹那里也是如此,年礼跟生辰礼单送一份,其他就不必要多管了。”

  阿满在心里默记下来,她知道这是陶倚君在教她,毕竟她如果跟大郎的亲事一定,那就得立即成亲,方才不会耽搁大娘子跟霍桐将军的亲事。两人虽然以后也在一起打理家业,但到底是要分开核算的,她如果自己不能撑起来,一切要靠大娘子的话,别人会说闲话不说,恐怕还有人会逮着这条指责大娘子染指娘家产业。

  她知道大娘子不在乎,可她在乎。说句心里话,如果陶翕君不是大娘子的嫡亲兄长,她宁愿独自终老都不会答应嫁过来的。

  “这些礼节上的事情好说,就算你一时拿不定主意,遣人来问问也就明白了。”陶倚君今日找他们出来的重点可不是这个,而是为了整合陶家和霍家的农田药田。

  霍桐因为屡建军功,实际得到的赏赐不少,农田农庄也多得他都管不过来。后来干脆不要农田只要金银器物了。

  “我打算去霍家族地那边买些田地。一则是为了他这一脉不至于在族地断绝了香火。以前霍桐的阿耶去世之后家里一点田地都没有了,祖宅也只剩下了残垣断瓦。他家跟他亲伯父家已经彻底撕破脸,我也不会舔着脸去结交。但是上一辈的恩怨我没打算延续下去,看他那个堂兄吧,若是以后觉得可交往再说。但我必须在成亲之前,使人回去重新修建祖宅,还有阿桐耶娘的墓也要重新修建整葺一番。二来边关这边的田地以后很大可能会归入屯田,若是还想买卖田地,只能不停开荒。但是边城这里丘陵多,平原少,终究不适合传承。所以回祖籍置业是必须的。”

  “另外,我还想买几十百来亩地,送与他族中,用作学田。”

  “学田是什么?”

  胡家两姐妹都没听过这个,难道学习种田的地方?

  “学田是专门给族里学堂提供开支的产业。里面所出的一切收益,除了必要的开支外,全部由族中学堂进行支取。族里适龄的孩子,愿意读书的孩子,可以到族中学堂启蒙。男女皆可。”

  胡小娘子倒吸一口凉气。

  “可这书不是谁都能读的啊!”

  “律法也没规定谁不能读。再说了,我说的这个是族里的学堂,只提供自己宗族的子嗣前去就读。”陶倚君转头看向阿满,“霍家可以如此,陶家也可以如此。”

  阿满想都没想就点头:“我明白大娘子的意思。这个学堂可以教孩子们识字明理,还能给他们讲实务处置,等他们长大了,有学成的,便可以举荐为官做吏,也是族中孩子的一条出路,而且越是明理之人,越懂得宗族延续。这是好事,族老们不会不同意。”

  陶倚君笑了,她就知道阿满一定懂她的意思。

  陶倚君让人取来一个木匣子,很重,里面堆积了很多羊皮卷,还有两卷竹简。

  “这是我素年收集的一些农田水利的资料。我已经复刻了一份,这一份你可以先收着,到时候当做你的嫁妆带到陶家去,不管是你自己用,还是交于族中,对你都有利。”

  阿满咬唇使劲摇头:“这是你收集的,不可与我。”

  “我俩情同姐妹,说什么你我,再说了,你带过去,不管是自家用,还是交于族中,得利的都是我陶家,又没便宜了外人。”

  胡小娘子这是反应过来了,直接让她阿妹收下:“这不能当做聘礼,至少不能全部。否则可不便宜了那些势利眼们。你自己收好,就说是这些年给自己攒的家底,到时候嫁去陶家,也没有人会小看你。”

  她心疼妹子,知道肯定会有人拿妹子脸上的伤痕做筏子伤害她,陶倚君此举是加重了她在族中长辈们心里的砝码,让她立足能更容易一些。

  “你阿姐说的不错。”虽然他们成亲后也很可能会长时间待在边关,但总归还是要回去几次,若是待产就更可能要被大郎送回去了,不然他不放心。

  “记得我跟你说过的那些话。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觉得你好,都喜欢你,但只要你喜欢的重视的人也喜欢你重视你就足够了。其他人的话又不能让你少挣点钱,管他们那么多干嘛。但是如果有法子让更多人站在你这边,以后若是有人在私下编排你,也会有人看在这些东西的份上为你骂回去,这不更好吗?横竖这些都要传播开的,我们只不过占了些先机而已。”

  “我明白的。”阿满比她姐姐通透,也是因为这几年独居农庄上,见识到了人情冷暖,又被陶倚君细心开导,这才有了今日的她。

  “这里面从垦地,耕种,收割,舂捣,所需用的工具农具一应俱全。且还有最新的织布机跟织锦机,另外,我还专门收了一份漆器的流程给你。”

  这东西就贵重了!

  “大娘子自己留着吧?”

  “可不要。”陶倚君笑了笑,看向胡小娘子,“说是给阿满的,实际也是给你的。”

  两姐妹在边城相互依靠,断不能你好我孬。短时间内或许没事儿,可时日一长必然有罅隙。

  “这漆器说起来也不是我所了解的,是之前襄助了一户平民,他家娘子祖上留下的。我原本说要资助他和他的孩子,将这门手艺传扬下去,可他不愿意做,说这东西已经让他娘子一家家破人亡,连他家也深受其害。我便出资将其买断。”

  说是买断,可陶倚君也留了一份复件给那人的长子。他们一家在边关适应不了气候,打算往南走,可能去蜀中讨生活。隔得那么远,即便这人重拾漆器技艺,对陶倚君来说也无甚妨碍。

  “漆器容易使人中毒,所以这里面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们可找工匠研究。这份就当做我阿耶替长兄给出的聘礼。”

  阿满咬着唇想了想,跪坐起来,朝陶家祖宅的方向行了个大礼。

  胡小娘子在她侧后也躬身行礼。

  “大娘子这份情谊我铭记于心,你放心,我会好好替大郎守着陶家。”

  农业是民生根基,阿满拿到这些东西,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一份相当有分量的资本。更何况她主动去族中置田产,还给族里捐田建学堂,这都是刷名声的,哪怕是刷的大郎的名声,可夫妻一体,是大郎的,也就是她的,更是她未来孩子的。

  “不说这么沉重的话题了。”陶倚君见气氛有些凝重,便扯了其他话来说。

  “你们可曾见到新来的那个西域商人?”

  “未曾。可有何新奇的?”

  “人倒是不新奇,可此人把崔家的女郎给骗到手了,这你们可知道?”

  阿满姐妹齐刷刷的倒吸一口凉气,眼睛都瞪大了。

  “崔家大人可要打死她了!”

  作者有话要说:  颈椎病引发了高血压,但是目前医院的康复理疗科停诊,让我先吃降压药稳住,等疫情过去了,还要去医院理疗才能解决眩晕的毛病。

第八十六章

  边城很小, 左右来去都是那些人,女郎们也很无聊, 家里开明些的, 还能兄弟带着出去骑个马打个猎什么的,家里要是不重视的, 基本能出来逛逛街就很满足了。

  萧家大人是致仕的官员, 以前是郡守那边负责文字宗卷的小官,权不大官威不小,哪怕致仕回到边城, 也有些看不起同城的其他富商大贾。连以前的县令都被他下过面子。也就是现在李县令懒得搭理他,不然这人还会继续摆谱。

  这人没儿子, 家里三个女郎。为了有个后代传嗣, 这人买了不少女婢进府, 许诺生下儿子就给名分。可即便如此,此人三十七八了, 还是没有儿子。

  萧家女郎姐妹三人都是在父亲的威严中长大的, 大娘子二娘子性格懦弱, 及笄就被嫁了出去, 现在一个在河西,一个在蜀中。留在家中的是萧大人正妻生的嫡女,已经十六了,可人家就是看不上适龄的郎君们,死活闹着不肯嫁。当初也打过霍桐的主意,可霍桐那人冷眉冷眼看她的时候眼睛都带着冰, 她试着搭话两三次未果,也就死了这条心了。偶尔也会挑拨一下其他女郎来酸一酸陶倚君。

  可大家都没想到,这样的萧家三娘子居然被一个西域来的商人给勾搭上了!勾搭上了还不说,被发现的时候,萧家三娘子都已经珠胎暗结。可把萧大人气了个仰倒,差点没直接将萧三娘子赶出家门。

  这时候已经不是先帝那时期一样民风混乱,大部分世家或者出身好的女郎还是很洁身自好的,少部分跟人私通的,也会注意不留隐患。而萧三娘子这样的行为,如果放在其他家可能还好说一点,但搁萧大人这样的人面前,无疑是戳了他肺管子。

  “那个商人勾搭萧三娘子,难不成是为了萧家的家产?”

  阿满从未听过这样的事情,简直有些接受不能。

  “好像不是。”陶倚君也是听县令娘子跟她八卦的,“说是那商贾看上了萧家农庄的某件农具,然后想要求购图纸。你知道萧大人那人的秉性,绝不可能答应,那个商贾就从他女儿身上下手了。不过听人说那人也确实长得十分的俊秀,跟大部分西域商贾都不一样,难怪萧三娘子会沦陷了。”

  陶倚君跟她俩说这个可不是单纯的八卦,而是提醒她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不是我说,自从我们边城开始修建水利灌溉渠之后,这里的农业发展很快的,而且大量改进农具的出现,肯定会引来心怀不轨的人。你们要提防一下,不仅仅是自己身边的人,手下的管事和相关的责任人都得提前警告一下。”

  虽然说不介意把这些农具传扬出去,让百姓们都能更好的耕种,但是这个受益人可不包括外族人。她不是圣母,也不会心怀天下,她就想自己身边的人能生活得好一些。边城强大了,外族也就不敢随意侵犯,那守关的将士们也就不会轻易牺牲了。谁家的儿郎都有父母亲人,哪怕多一个人活下去,也少一个家庭破碎流离。

  “对了,我打算在沙地里栽种红柳。只是一时找不到可以提供幼苗的商家,你可有熟识的渠道?”陶倚君问胡小娘子。

  “红柳?我没听说过,不过我可以回去问问我家郎君。不过这红柳栽上可以做什么?”

  “防风固沙,另外红柳本身也有很多用处,嫩芽可解毒,还能治初期伤寒。再有一个,两三年期的红柳可以用来做柴火,很经得燃烧,且粗壮的枝丫还可做农具的把手。总之这个植物可药用,也可用作日常。对了,我之前不是打算在农庄外筑矮墙么,这红柳的枝条用来砌墙,与泥土粗石混合后砌成矮墙,等干透了,寻常人都难以破坏。牧民还可以用其来筑屋。这东西简直浑身都是宝。”

  陶倚君这么一说,胡小娘子顿时心动了。她之前跟人交换了一下田产,原先零散的田地现在都归纳在一起,陶倚君说的是真的,她也打算筑墙出来围着农田,至少可以免除每年野生猛兽袭击农田的意外伤害。

  现在农庄基本是没有围墙的,即便偶尔有,也多是土石混合砌成。这种需要大量条石的工程,造价高不说,还特别费人工。如果跟陶倚君说的那样,只需要用红柳的枝条拌了粗石泥土来砌,基本上女人都能做。

  现在小方城都已经扩大了不少,原本小方城以北和东北方向没有什么人烟,现在那边多了不少小部落的牧民扎帐篷,连迁徙过来的关内人也选择在这个方向开荒种地,集结成众,而后相邻着筑屋建房,这不过一两年时间,已经有了村落的雏形。

  想要形成一个真正的村落,成为一个拥有正式名称的聚居地,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以前的人多部分是以宗族为核心建立起的村落,他们天然拥有管理者和协管者,只需要在官府备案并接受税收方面的监督管理就可以了。

  可边城这边是不一样的,这里大部分是迁徙民,少部分是流民,更少一部分是混血种。相互之间不会轻易的臣服对方,这时候就必须要由官府出面来指定管理者,并监督他们接受管理和收税等等。

  一般来说,官府都会指定德高望重的人做管理者,可又不能年纪太大,不然还没理顺人就没了,还得再次指定。

  而且边城这边的村长必须要能做事的,需要安排村民挖沟渠,建水车,开荒种地,基本就没歇息的时间。而且村长还要负责管理官府下发的农具,并保证农具的完好,当然了,正常的磨损是可以的,但非正常的损坏,就需要村长来负责赔偿甚至接受惩罚。

  农具官府负责提供,但是每年要多交一点税,当做是租用农具的费用。包括水车的建设,也是官府先提供资金,建好后会在五年内分次将这些钱收回去,不要利息,相当于是官府借钱给他们。

  如果要购买这一批农具,也会根据往年缴税的情况,将已经支付出去的农具的费用减除后,才是他们需要交纳的购买费用。认真算下来,凑够了钱,把农具买下来是最好的,不然一直多缴税,实际到最后肯定远远高出了农具的价值。

  这些都需要村长去计算并告知村民,有私心不怕,但不能太过自私,人品能力缺一不可。

  陶倚君已经很能礼贤下士了,可即便这样,她能用的人也少得可怜,基本上一个管事要做两人到三人的工作,这还是她懂得统筹分配,而下面做事的人也都比较淳朴,才达到这样的效果。

  阿满跟在陶倚君身后努力的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的掌握药坊和织坊的事务了。可仓库那边她完全下不去手,很多东西她根本想不到,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想,所以陶倚君在跟她和霍桐商量后,把仓库这一块划分出来,当做她的嫁妆,以后带入霍家去。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居然忘记更新了,果然脑子缺血容易抽。

第八十七章

  过了农历七月, 眼瞅着要进入仲秋了,陶倚君难得清闲下来, 开始折腾一些以前想过但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比如纸。

  她之前就让人制过纸, 而且这时候纸也早已经出现,但问题是价格也很昂贵。而对边城这样的地方来说, 羊皮和竹简更容易获得。

  她之前并没有太着急做这事儿, 可上次李县令为了萧家的事情,宴请西域商贾,她也跟着去作陪后, 这事儿就被她提上了日程。

  那种洁白的,不浸墨的纸她还没得空研究, 之前造的大部分是松软的卫生纸, 就这样的纸, 为她带来了一斛珍珠的收益。

  早年还有很多芦苇,可近一年河道整理后, 连湿地附近都利用起来了, 芦苇也不需人随便去割, 因此造纸的原料就转向了桑树皮和苎麻。

  这里的人没有习惯栽种苎麻, 有都是野生的,而且产量很低。倒是桑树皮因为有织坊养蚕的缘故,桑树不少。

  陶倚君只知道桑树皮可以造纸,而且还是高档绘画用纸,用处比较多。但到底怎么用这些桑树皮制造出成品纸来,她还需要让人不断的实验才行。

  这个时候关内的纸都是用麻造的, 相较起来,桑皮纸的工序还要多一些。

  不过陶倚君一直相信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没有她做指导,人家也能造出桑皮纸来,她只不过是将这个时间提前些罢了。

  这个纸坊她没有自己一个人出资,而是说动了李县令,由县衙府库出资修建,里面的造纸工匠也是县衙征召的。陶倚君只是投资了一小部分,还是用的霍家的名义投的。毕竟霍去病深受陛下宠信,只要不是涉嫌叛国篡位这一类的谋反重罪,区区工坊私用,完全不算个事儿。

  “阿君为何要让官府建造纸坊?”连卫老都有些想不明白了,他年岁已高,现在在陶倚君身边真的是在养老,普通的事情都不会烦到他那里去。这事儿还是秋白先生提及,他才多嘴问了一句。

  “卫老应该知道,陛下想要征服草原,驱逐蛮族的打算吧?”陶倚君这一两年越加有紧迫感也是源于此,“我估算了一下,等到明年秋天,国库基本就能支付军需了。陛下是铁了心要驱逐蛮族,哪怕举国之力也在所不惜。但若是我们自己便能负担一部分,补给什么的也不需要长途输运,如此即便是普通的兵士也能够换上更好的军甲,更坚韧的武器。”

  卫老没有说话,他看了陶倚君一眼,沉默的点头。

上一篇:大佬是条狗

下一篇:八零娘亲是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