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娇宠之名门闺香 第174章

作者:天泠 标签: 穿越重生

  他正想着,就见岑隐的步履蓦地停了下来,从一个小巧精致的玉杯里信手取出了一颗龙眼大小的珠子。

  这珠子看着白若凝脂,浑圆莹润,闪烁着一种明亮润泽的光华。

  岑隐随意地将珠子放在指尖把玩了一下后,就将之高举起来,直对上了夕阳的光辉。

  只见那珠子在阳光下呈现一种奇妙的半透明状,数条如雾似兰的金色光带在珠子中蜿蜒起舞,如梦似幻。

  岑隐那如玉般的手指微微晃动那颗珠子,那几条金色光带也随之晃动起来,令这珠子散发出璀璨的七彩光辉……

  一旁的虞千户已是看得目瞪口呆,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道:“督主,这莫非是传说中的九曲珠?!”

  岑隐眉眼微微上挑,唇角也翘了起来,但笑不语,那昳丽完美的脸庞在夕阳下越发妖娆,美艳不可方物。

  岑隐将那九曲珠收进了袖口中,随意地抬手做了个手势。

  那虞千户立刻就明白了,吩咐手下把几个箱子都抬了下去,带回东厂登记造册。

  不仅是肃王府,肃王的一干姻亲、党羽等等也都陆续被搜府查抄,这偌大的京城中,就看得东厂的人分成几路,忙忙碌碌地满城奔走,所经之处就是一片风声鹤唳,又是抄家又是拿人,雷霆万钧,声势赫赫。

  一时也引来不少百姓围观,就见那些个曾经光鲜亮丽的官老爷、官夫人如今都是狼狈不堪,对着东厂又哭又闹,又跪又求,最后一个个都被拷着押进了囚车,成了阶下之囚。

  那些百姓对着囚车指指点点,义愤填膺地骂他们“谋反”、“大逆不道”、“罪有应得”云云,闹得是满城风雨,街头巷尾的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个话题……

  如此喧喧闹闹地过了两三日,正月二十四日一早,岑隐亲自来了早朝,在金銮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仔仔细细地向皇帝禀告这几日的收获:

  “皇上,臣在肃王府的库房、地窖、夹墙私库……一共查抄到金银共计两百多万两,已经交由户部清点。

  “另有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等二十二箱,交由内承运库。”

  “其他账册,肃王和南怀的书信,肃王党的名单,还有肃王世子、孙明鹰父子的口供等,臣已经整理备案,一并交由皇上过目……”

  “……”

  随着这一字字、一句句,金銮殿上的其他众臣皆是心情复杂。

  这几日,朝堂上风起云涌,人人自危,那些个与肃王沾亲带故的大臣皆是一朝跌落至谷底,还连累了家族,从此怕是永无翻身之日。

  相对地,这一次,东厂和冀州卫的人立下大功,待此案盖棺定论之后,就是皇帝大赏他们的时候。

  很显然,经此一遭,岑隐在朝野上怕是更如日中天,越发得皇帝的信任了。

  众人暗暗地彼此交换着眼神,心思各异,楚老太爷垂首立在官员的队列中,嘴角紧抿,藏在袖中的拳头紧握,眸底一片幽深,似有一股暗潮汹涌起伏着……

  站在金銮殿中央的岑隐还在继续禀着:“皇上,臣在肃王和南怀的书信里,发现了一封八年前的书信,信中提及当年蒲国来犯大盛之事!”

  一听到“蒲国”,皇帝以及满朝上下皆是一惊,一道道探究的目光都望向了岑隐,其中也包括楚老太爷。

  在那一道道灼灼的视线中,岑隐的嘴角依旧噙着一抹淡淡的浅笑,脊背挺得笔直,纵然身处于万众瞩目的金銮殿上,身形依旧挺拔如修竹,那狭长乌黑的眸子如大海般无边无垠,深不见底。

  岑隐利落地从袖中抽出了一封书信,交由一个小內侍呈送给御座上的皇帝,与此同时,他不紧不慢地当众将那封书信中所隐藏的秘密一一道来——

  根据信中所书,肃王早在八年多前就和南怀勾结在了一起,当年蒲国来犯大盛西北,南怀得知蒲国攻下了大盛西州,就暗中去信肃王,让肃王设法令大盛和蒲国两败俱伤,如此,南怀才能趁虚而入。

  因此,肃王才会费尽心机在大盛与蒲国一战中,百般为难,拖延军情,最终导致大盛连失西州、陇州两州,国力大损,若非当时新乐郡主和亲蒲国,两国休战,恐怕真会如了南怀和肃王的意。

  一想到这种可能性,朝堂上的群臣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跟着就是一片哗然,一个个面上掩不住震惊之色。

  八年前蒲国来犯之事,许多朝臣至今还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其实有部分臣子也曾怀疑过当年肃王一党的大臣百般推脱为难支援西北一事,是否为肃王暗中唆使,只为了蓄意为难皇帝,却不想,这背后竟然是肃王与南怀人的一场惊天阴谋!

  皇帝飞快地看完了手中的书信,面色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目光阴鸷如狼,如果此刻肃王在此的话,恐怕早已被皇帝千刀万剐!

  一个中年大臣立刻昂首从队列中走出,慷慨激昂地作揖道:“皇上,肃王与番邦南怀勾结,叛上谋乱,罪恶滔天,实在是当诛九族!”

  “臣附议!”另一个大胡子武将也是站了出来,义愤填膺地朗声说道,“皇上,因肃王一己之私,害得西北无数将士惨死战场,陇州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真真罪无可恕!”

  想到肃王所为,武将们皆是觉得齿寒。

  作为武将,他们难免征战在外,比起面对强敌,更可怕的是后方援军、粮草运送不及导致众将士命丧他乡,那真是死不瞑目!

  “皇上,肃王如此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卖国求荣之人,实在是万死不足以赎其罪!”

  “皇上,还有那孙明鹰身为天子近卫,辜负圣意,助纣为虐,逼宫谋反,亦是罪无可恕!”

  “……”

  几个文武官员皆是满腔义愤,一个个直抒胸臆,讨伐肃王与孙明鹰的种种罪状。

  不少臣子皆是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殿上一片喧哗嘈杂,唯有楚老太爷仿若未闻般静立在一侧,半垂的眼帘下,双眸幽黑如墨汁,似暗夜,又好像无底深渊一般……

  他的心口彷如被千万根针刺一般痛不欲生,往事如走马灯似的在眼前飞快地闪过。

  八年前,蒲国大军从西州一路打到陇州西境临泽城,长子楚君羡带领城军民死守城门,却迟迟等不到大盛援军到来。

  在城破那日,长子决然殉城……

  楚老太爷早就心知肚明长子会死得如此惨烈,是因为肃王从中作梗以至没有及时增援,才会导致临泽城沦陷敌手。

  然而,当年肃王却是义正言辞地以粮草、军备不足为由推卸责任。

  哪怕自己位居一品国公,也难以让真相大白天下,令肃王伏法……

  想着,楚老太爷的心底又泛起一股浓浓的苦涩,迅速地扩散开去,一直蔓延到舌尖。

  至今,他都清晰地记得当年才年仅七岁的阿辞泪流满面地对他哭喊着:

  “祖父,难道因为没有证据,就让爹娘平白送了性命,临泽城一城的军民枉死吗?!”

  “祖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此等血海深仇若是不报,孙女死不瞑目!”

  “祖父,若是国公府不便出面,那我来!”

  阿辞坚定而决然的声音似乎犹在耳边,但当时的楚老太爷却只能叹了口气,拉住了她的小手,告诉她,她是楚家的嫡长女,她绝不能任性行事。

  于是,那之后,小小的阿辞就再也不曾哭过,哪怕是送父母出殡的时候……

  楚老太爷的拳头握得更紧了,心也更痛了。

  如今,连阿辞也不在了……

  他的阿辞,自小就聪慧、乖巧、贴心的阿辞,是他和妻子最疼爱的孙女,偏偏慧极必伤啊……

  楚老太爷的眼眶一酸,眼睛微红,心绪又是一阵剧烈的起伏。

  如今,肃王府已经彻底垮台,长子、长媳还有阿辞,在天之灵也该安息了!

  只可惜了……

  肃王至今还没有拿下!

  楚老太爷眯了眯眼,情绪稍微冷静了一些。

  现在,他就担心若是肃王真的得到闵州李家的庇护,一路逃往滇州,那么就麻烦了……

  想着,楚老太爷抬起头来,眉宇紧锁,眸底晦暗不明。

  不过是短短的几息时间,四周众臣的情绪越发激昂,一个接着一个的大臣从队列中站了出来,一个个都俯首说着“臣附议”,声声不断,群情激愤地请求皇帝严惩肃王一脉。

  忽然,一个高亢的男音从一道道声音中跃然而出,昌平侯大步站了出来,出声请命道:“皇上,末将愿带兵前往闽州,为皇上拿下那逆贼肃王和李羲!”

  闻言,楚老太爷双目微瞠,不由抬眼朝御座的方向望去。

  宝座上的皇帝额角青筋乱跳,想着肃王所为,不禁捏皱了手中的那纸信纸,心头的怒意就如那暴风雨夜的巨浪般,一浪还比一浪高。

  群臣愤慨,他若是不除掉肃王及其一干党羽,真是枉为大盛天子!

  “啪!”

  皇帝愤怒地一掌拍在金漆雕龙扶手上,拔高嗓门对着下方的群臣道:“肃王一党欺君叛国,绝不能姑息。还有,闵州李家……”

  皇帝的话说到一半,就见殿外一个禁军将士步履匆匆地朝这边跑来,那盔甲撞击声尤为刺耳响亮。

  “皇上,”那禁军将士大步跨入殿内,声音洪亮地对着那高高的御座抱拳禀道,“锦衣卫指挥使程训离求见!”

  程训离从闽州回来了?!皇帝怔了怔,急切地朗声道:“宣程训离!”

  那禁军将士抱拳领命之后又疾步而去。

  众臣则是面面相觑,不少人都知道锦衣卫指挥使程训离已经离京好一阵子了,想必是奉皇命办差去了。

  可是程训离此刻回京后,没等着下朝后与皇帝私下禀报,反而急着冲来金銮殿,莫非程训离是有什么要事要禀?!

  众臣心底疑窦丛生,四周一片静默,落针可闻。

  就在这种古怪安静的气氛中,一身飞鱼服、乌纱帽的程训离风尘仆仆地朝金銮殿走来,他整个人看来消瘦了一圈,却是精神奕奕,目露异彩。

  程训离在众人的目光中,昂首阔步地走进了金銮殿。

  给皇帝行了礼后,程训离就迫不及待地抱拳禀道:“皇上,肃王图谋不轨,与南怀勾结,已被闽州总兵李羲拿下,正押来京城。末将先行一步,前来禀报皇上……肃王再过数日便能押解至京!”

  程训离的声音铿锵有力地回荡在金銮殿四周,如同平底一声旱雷起,炸得众人久久没回过神来……

  金銮殿上,满堂寂静。

  连皇帝都惊得呆若木鸡,坐在御座上一动不动,一时没反应过来。

  时间在这一刻似乎停驻了,沉默蔓延,空气微凝。

  许久之后,皇帝才清了清嗓子,缓缓问道:“程训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语调还有些僵硬。

  程训离仰首看着皇帝,理了理思绪,就有条不紊地说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半个月前,程训离快马加鞭抵达了闽州后,本来是想暗访一番的,却无意中发现肃王也暗中来了闽州,并履次进出总兵府。

  起初,程训离以为肃王和闽州总兵李羲勾结,打算悄悄搜集二人勾结的证据,没想到后来李羲竟突然出手,以肃王意图谋反为名,雷厉风行地拿下了肃王,现在李羲正押着肃王从闽州赶来京城。

  程训离说完后,就从袖中取出了一本奏折,又道:“皇上,这是李羲上的奏折。”

  程训离恭敬地俯首,双手高抬地呈上了那本奏折。

  一个內侍急忙接过那奏折,转呈给了皇帝。

  皇帝急切地打开了那道折子,一目十行地往下看着。

  李羲在奏折里详细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肃王大逆不道,屡次意图唆使自己为其效力,似有谋反之意,而自己深受皇恩,焉能有负陛下之心,便只是虚以委蛇,不曾应下。

  三番两次后,肃王见李家不从,记恨在心,就伪造账册,告李家盗卖军粮之罪,想把李家从闽州总兵的位置上拉下来,幸而,皇上圣恩,信任李家,肃王才没有得逞。

  此次,肃王再访闽州,李羲从肃王的言语间探知肃王与南怀勾结由来已久,如今滇州危急,他深觉此事事关重大,就贸然先行拿下了肃王,并恳求皇帝恕罪云云。

  皇帝反复地将那折子看了两遍,才有了些许真实感。

  皇帝眯了眯眼,眸子幽深,沉吟片刻后,才缓缓再问道:“李羲是何时拿下肃王的?”

  “回皇上,乃是正月十二。”程训离回道。

  皇帝微微颌首,眸光一闪,耳边不由响起正月初七那日端木绯在钟粹宫里随口说的话:

  “……表哥来拜年时还与我和姐姐抱怨说,每年新年,闵州那边就有讨厌的人过去拜年,每次应酬起来好生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