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男配成亲了 第46章

作者:弯钩一月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林溪道:“夫人要是喜欢,我那里还有几盆茉莉,回头给您送到府上。”

  知州夫人道:“那倒用不着,我只是随口一说罢了。我这人虽然喜欢花花草草,可是不会照料。我只是看见这两盆茉莉花,想起曾夫人来了,她倒是很喜欢养花,尤其喜欢茉莉。”

  林溪不知道她和曾夫人之间的交情,听见知州夫人提起曾夫人,便微微笑道:“茉莉清芬幽香,确实值得人喜欢。”

  没想到知州夫人听到清芬二字,却不由自主的看了林溪一眼,然后笑道:“让你说着了。曾夫人的女儿就叫做清芬,前年选秀的时候入东宫做了太子的奉仪。”

  林溪仔细回想了一下,曾清芬这个名字,她确定自己真的没听过。

  不过书中倒是有一个姓曾的重要人物,在废太子登基以后唯一一个诞下皇子的妃嫔,后来母凭子贵,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女人的曾太后。

  应该不会有这么巧吧!

第62章

  日子溜进五月份时, 江吟秋的肚子已经有六个多月了。

  有天林溪去看她,江吟秋正与她说着话, 忽然哎呦一声。

  林溪忙问道:“怎么了?”

  江吟秋笑道:“没什么, 刚才孩子踢了我一下。”

  林溪望着她脸上幸福的表情, 忽然有点羡慕,“等孩子生下来, 我做她的干娘吧!”

  江吟秋微微笑道:“那当然好。不过你与其眼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不自己生一个?”

  林溪只跟林老太太说过自己还未圆房的事,除掉少数几个人外, 甚少有人知道她和沈默还没有圆房的事,如今听江吟秋问起,便道:“我年纪还小,过一两年再说吧!”

  当初要不是沈大太太出事,林溪要等到及笄以后方才出嫁,江吟秋想想林溪年纪确实有点小, 便把话题转移到了别处, “对了,夫君昨日托人捎了点东西过来,里面有两块玉石料, 我记得你提过刻印章的事,我留着也没什么用,不如你拿去刻印章。”说着就吩咐雪珠去拿箱子里的那个红木匣子。

  雪珠去了没多会儿, 就拿来一个匣子, 匣子里面放着两块拳头大小的玉石料。

  林溪拿起其中一块玉石料, 只见里面露出来的玉石莹白柔润,即便是她这种不懂玉的人,也能看出这玉石料不错。

  江吟秋看她喜欢,便道:“这玉石料我留着也没什么用,你要是喜欢,都拿去刻印章吧!”

  林溪却盯着这玉石料看了半天,忽然问道:“江姐姐,这玉石料萧表哥是从哪弄来的?”

  江吟秋道:“他信上只提了一两句,说是从河里捡的。”

  林溪不知道萧彦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何处,但是北边一带尤其是西北那边出产玉石她是知道的。

  “江姐姐,我记得你之前提过说想要置办些产业是不是?”

  随着茶铺这几个月的进益越来越多,江吟秋分到的银子也越来越多,加上之前积攒的那些,她现在手里已经有一千多两银子。

  为了日后着想,江吟秋早前就打算拿出一部分银子置办些产业。

  这时听林溪问起,江吟秋便道:“是有这个打算,只不过一直没有寻着合适的田地。”

  林溪道:“江姐姐,我有个提议。萧表哥那边既然能弄到这些玉石料,我们何不开个玉器铺子?”

  “玉器铺子?”江吟秋认真的想了想,“可是首饰铺子得要工匠,我们到哪找好的工匠?”

  林溪道:“这个倒是不成问题。只要出得起价钱,好的工匠不愁找不到。”

  江吟秋道:“可是你怎么忽然想起开玉器铺子了?”

  林溪道:“我也是看见萧表哥送来的这两块玉石料,觉得里边大有可为。江姐姐你想想,若是萧表哥那边能一直弄来这么多玉石料,我们就可以省去本钱,只需要付给工匠工钱和给掌柜伙计的钱,而那些玉器,就是普通的一支玉簪也要卖上十几两银子,这其中的利润可是比茶叶大多了。”

  当然她这么想,也是因为知道萧彦以后会在军中越混越好,凭借他以后的地位,弄到这些玉石料完全不是问题。

  江吟秋沉吟了一下,市面上的那些玉首饰确实如林溪所说价格都比较高,她当初备嫁妆的时候,曾看中一支玉钗,可是店主开口就要五十多两银子,五十多两银子对她不是小数目,所以她最后还是没有买。

  现在回想,那支玉钗的质地也算不上多好,若真如林溪所说,他们能省去玉石料的本钱,刨去给工匠的工钱,一支玉钗便能挣上五十两银子。

  林溪看她沉吟不语,就知道她有些动心了,她也不说话,一边喝茶一边等着江吟秋的答案。

  半杯茶喝完,江吟秋便抬起头问道:“可是要开铺子,就得有铺面,我们一时间上哪找铺面?”

  林溪刚才也已经想了很多,从容说道:“这个不着急,铺面我们可以慢慢寻。现在要紧的是多存点玉石料,有了玉石料,就可以先寻工匠。到时铺子找好了,我们手头也攒了一批玉器。”

  江吟秋想了想,觉得林溪考虑得一点没错,加上茶铺那两股红利的事,她总觉得占了林溪的便宜,如今对方提出要开玉器铺子,她一是觉得抹不开面子拒绝,二是觉得此事的确可行,便下了决心和林溪合开这玉器铺子。

  “那就听你的,回头我就给夫君,让他多弄点玉石料。”

  林溪道:“工匠和铺面的事交给我,江姐姐你只要负责玉石料就行。”

  至于那两块玉石料,林溪也就没跟江吟秋客气,直接拿回了府里。

  晚间,沈默从书房回来,就见林溪拿着篆刻刀,正对着一块玉石料不知如何下手。

  林溪看见他回来,便丢下篆刻刀,把他拉了过来。

  “你看这块玉石料雕个什么好?”

  沈默没问那玉石料的来历,只拿起玉石料仔细看了眼,“这么大的玉料,不管雕什么都有些浪费。你不如把它切成两半,雕一对玉兽。”

  林溪道:“切成两半多麻烦,我还有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玉石料。”

  沈默道:“既然这样,不如雕一对镇纸。”

  林溪眼睛就是一亮,“那就雕一对玉兔镇纸。”

  沈默道:“你要真想雕一对镇纸,不如把这玉石料交给袁师傅的孙子,他的手艺虽然比不上外面的玉匠,可是雕个玉兔却没什么问题。”

  林溪想起在袁师傅家看到的那个少年,“可是我看着袁师傅的孙子年纪并不大啊!”

  “世昌从小就喜欢雕东西,如果不是袁师傅拦着,他早出去拜那些玉匠为师了。”

  袁师傅只有这么一个孙子,自然是想让他跟着自己读书的,哪知袁世昌的性子不知随了谁,从小就喜欢雕东西。

  袁师傅拗不过他,只要他按时完成功课,对他雕东西的行为便睁只眼闭只眼。

  不过沈默提起袁师傅,倒让林溪想起了原来跟着二老爷的那位长随,捧墨口中的方大叔方忠。

  “说来我只去过袁家,还从未见过你父亲的那位长随。不知他现在做什么差事?”

  沈默看了她一眼:“你问方忠做什么?”

  林溪便把这两块玉石料的来历全盘托出,又说了自己想开玉器铺子的打算。

  “晋城这边的玉匠手艺好的不多,所以真要是开玉器铺子,玉匠一定要到外地去寻。我想方忠见多识广,应该能帮我寻着手艺好的工匠。”

  她底下虽有两个陪房,可是这两个陪房都没出过远门,放在庄子里当个管事倒没问题,可是去外地打探消息就有些为难他们了。

  沈默不知道林溪为何又要开玉器铺子,明明她名下的茶铺挣得银子已经不少了。可是他一向尊重别人的意愿,既然林溪想开玉器铺子,那就有她的道理。

  “方忠如今并没有什么正经差事,你要是用他,明日我叫捧砚把他叫到府里。”

  第二日,林溪用过早饭没多久,那位方忠就被捧砚领着到了远香堂。

  方忠穿着件五成新的藏青色长袍,看着约有四十来岁年纪,是个看上去很憨厚老实的人。

  林溪有些意外,她还以为沈二老爷的这位长随应该是一个看上去精明强干的人。

  不过她很快就调整好了表情,先问了问他家里的情况,方才问他有没有出过远门。

  方忠道:“原来老奴跟着二老爷在任上时,曾经奉命去京中送过几次信。”

  虽然方忠没有多说,可是能被二老爷派去京中送信,非得是能干的亲信不行。

  林溪知道有些人看着话不多,可是做事却极其牢靠,也许方忠就属于后者。

  她便直接说道:“不瞒你说,我想开个玉器铺子,你跟着二老爷在外这么多年,可知道到哪去找手艺比较好的玉匠?”

  方忠道:“这个二奶奶问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我跟着二老爷去过苏州,那里的玉匠手艺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可是那里的玉匠轻易不愿离开家乡,非得开出高价才行。”

  林溪道:“苏州就算了,我也不是要找手艺顶好的玉匠,只要比晋城的玉匠手艺稍强一些就行。”

  方忠道:“要是这样,二奶奶可以派人到府城去找,那边怎么说也是一省之府,想找个玉匠应该不是难事。”

  林溪觉得他说的也对,府城怎么也要比晋城繁华许多,寻个好一点的玉匠不是难事。

  “既是如此,那你可愿意去替我跑一趟?”

  方忠料到林溪叫来应该不只是问他几个问题,当下便道:“老奴自然是没什么问题。只是不知道二奶奶能出多少工钱,要找几个人,老奴也好有个打算。”

  这问题问在了点上。

  林溪想了想道:“我要两个玉匠,可以带一两个徒弟。至于工钱,只要玉匠的手艺好,银钱不是问题。另外,你帮我打听玉匠的时候,顺便留意一下府城那边有没有合适的宅子。”

  “二奶奶要在府城买宅子?”方忠道,“那边的宅子可不便宜。”

  林溪道:“夫君明年就要乡试了,我想提前在府城买一处宅子。这样乡试的时候,也好有个地方落脚。”

  听说和沈默考乡试有关,方忠马上就上了心,“那老奴去了府城以后就去打听。”

  林溪道:“价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要离乡试的地方近,环境要好。”

  方忠明白林溪的意思,点点头:“二奶奶放心,一定给您寻一个合适的宅子。”

  林溪又叮嘱了他几句,然后回头从房里取了两张五十两的银票。

  “这一百两银子,一半你留着给玉匠做安家费,一半拿去路上用。”

  方忠不肯收,“一百两银子太多了,五十两银子就足够了。”

  林溪道:“所谓穷家富路,何况这次去府城,又要打听玉匠,又要打听房子,肯定要破费不少。而且你这一走,家里也要安顿一下。因此一百两银子并不算多。”

  对于银钱这方面,林溪向来很大方,尤其是对自己的手下。

  方忠这才收下了银子,回家以后便叫大儿子方大郎收拾行李,跟他一起去府城。

  方忠的媳妇韩氏正带着两个儿媳做针线,听见父子俩的对话,等方忠进来便问道:“好好的,怎么想起去府城了?”

  方忠道:“二奶奶要开玉器铺子,让我去府城寻两个手艺好点的玉匠。”

  韩氏便道:“我听说这位二奶奶陪嫁的那间茶铺这几个月挣了不少银子,如今她既要开玉器铺子,你何不跟她张口,把两个儿子送进铺子里做个伙计也好。”

  两个儿子都没有正经营生,全靠帮人打散工过活。

  韩氏这么一说,两个儿媳便都竖起耳朵。

  方忠道:“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大郎和二郎的事,我自有分寸。”

  “你有什么分寸,眼看大郎都快二十了。当初我让你把大郎送到二少爷身边做小厮你不肯,你是不是要全家都跟你喝西北风去?”韩氏越想越气,忍不住当着两个儿媳的面抱怨起来。

  方忠没说话,有些话当着两个儿媳不好说。沈老太太不信任他这个半路跟着二老爷的人,就算把两个儿子送进府里当小厮,到时为难的还是二少爷。

  与其让二少爷为难,还不如他们苦这么几年,等二少爷中了进士,放了官,自然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

  至于把两个儿子送进二奶奶的陪嫁铺子,方忠原来也想过,凭借着他这张老脸,只要求一求二少爷,怎么也能替两个儿子求个差事。可是一旦进了铺子,将来再出来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