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超级奶爸 第340章

作者:洛山山 标签: 穿越重生

  咚!

  朱松毫不犹豫地赏了朱玄焜一拳头,道:“你子还吃十根,不怕撑死你?”

  “爹爹,您就知道欺负孩儿。”朱玄焜一脸委屈地摸着自己的脑袋瓜,“孩儿正在长身体,别十根了,就是二十根孩儿也吃得下,您总不能饿着孩儿吧?”

  “你子能吃多少,你爹我还不知道?”朱松没好气地瞪了家伙一眼,“刘掌柜的,再来上三盆,一盆直接端过来,另外两盆我要打包带走。”

  “好嘞,您稍等!”人高马大的刘川,憨厚地笑了笑,“我这便去准备。”

  虽这八九个月以来,朱松时常带着家伙们,在商业街和吃街闲逛、转悠,但是他病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除了那些被选进'维持队'的人之外,两条街的掌柜的们,认识朱松的并没有几个,这样也是为了行事方便。

  “王……老爷,南京城传来消息,让您回一趟南京。”就在朱松他们清扫干净第三盆肉骨头的时候,韩青山急匆匆地从一根骨头店面外头冲了进来。

  “哦?”正在啃骨头的朱松愣了一下,扭头瞧着韩青山,道:“急事?”

  “嗯。”韩青山点点头,道:“老爷,马匹已经准备好了,就在店子外头。”

  “看来日后想清静都不成了。”朱松叹了口气,道:“行了,我自己回南京城就行了,你把三个家伙送回府去,若是没有意外的话,你们也都要一起回京了。”

  话音落地,朱松就站起身来,直接朝着店子外头而去。

  ……

  南京城,奉天大殿中,一众朝臣们除了有数的一二品大员子大朝会伊始还未曾开皇宫之外,其余的文武官员们都已经各回各家、各找各娘。

  此刻,朱棣高坐于龙椅之上,以解缙、徐晖祖为首的那些一二品大员们,全都坐于大殿之中,朱棣对他们还不错,至少没让他们白站那么长时间,在他们面前摆着一些桌案,桌案上放着瓜果菜肴以及美酒。

  看似是在这里开着宴会,可实际上却是在商议有关'百国盛宴'之事。

  “列位臣公,根据里布呈递上来的奏折来看,鞑靼、瓦剌、真腊、暹罗以及苏门答腊等番邦的国王、公主、王子,都已经到了大明。”

  朱棣手里拿着把刀在削着兔子肉,瞧着大殿下头的二十多名臣子,道:“相信再过些日子,就能到南京了。李明,你们工部准备得如何了?”

  李明是工部右侍郎,这几个月以来,一直在城中主持建造着,安排番邦国王以及皇族们居住的场地,这场地的规格很高,甚至可以是皇家别院。

  毕竟,这些前来大明的人,可都是各国的国王、王子、王后,他们代表的可是番邦的脸面,而大明为了彰显自己的面子,自然也不可能让这帮人去住鸿轳寺下的馆驿,再怎么着,也得显示他们的身份高贵,不是?

  “启奏万岁,因为这建造的别院是改建的,到目前为止都已建造完毕,内部装饰也完工了,只差最后的查验了。”

  李明是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长得倒是富态,一笑起来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活脱脱一个大肚弥勒佛。

  “呵呵,那就好。”朱棣呵呵笑了起来,“这件事情你办得很不错,待此番事了之后,朕自然会对你等有功之臣进行封赏。”

  “万岁爷,既然别院已经建造完成,微臣需要去熟悉一下。”朱棣话音方落,坐在角落的一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就站起身来,“别院之中的布置,需要有各国的特点,只有熟悉了别院,微臣才能够布置好房间。”

  话的这个中年人名叫韩空,乃是礼部尚书,鸿胪寺归于礼部之下,自然是由韩空来管着了,再这次的'百国大宴'乃是大明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断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韩空这样的请求也算是有情可原。

  “不过是招待番邦罢了,这有什么好熟悉的?”这时候,朱松的声音从大殿之外传来,直接向朱棣行礼:“臣弟见过四皇兄!”

  “松弟来了?免礼吧!”瞧见朱松,朱棣伸手续抬,道:“叫你回京一趟可真困难呐!行了,你先做一边等会,郑和,你再去准备一桌酒菜和瓜果抬上来。”

  郑和点点头,转身吩咐太监去准备。

  朱松这边却是寻了个座位坐了下来,对朱棣道:“四皇兄,百国大宴终究是咱们大明朝廷主办的,就算是让那些番邦的国王住草堂,他们又岂敢个不字?”

  

  ------------

第五百二十一章 奉天之谈

   好嘛,朱松这直接把那些前来大明的番邦国王们,当成了大明的平民百姓,随意招呼着了,竟然还琢磨着让他们去住草堂,他还真敢想。

  “你子,话就不能靠谱点?”朱棣没好气地瞪了朱松一眼,道:“再怎么,那些人亦是各国的国王、皇族,在他们自己的国家身份尊贵,让他们去住草堂?真亏你想得出来。”

  “哈哈哈,给他们修建好了别院就算不错了。”朱松哈哈笑了起来,“让他们来大明,是咱们宴请他们,凑合有个地方住就得了。”

  “臣以为韩王殿下所言在理。”这个时候,杨士奇站了出来,道:“那些番邦之国既然已经对我大明表示臣服,那自然要服从我大明的管束。朝廷专为'百国盛宴'为这些番邦国王建成了别院,感到荣幸的应该是他们才对,何必再浪费财力、人力、物力,去按照这些番邦的特点来装点呢?”

  别看杨士奇士是文官,可是这骨子里还是有着明人的高傲的!

  “韩王殿下、刘大人此言差矣!”韩空不赞成两人的法,“装点别院,除了是给番邦国王面子,更是为了彰显我大明的富足和强大!若是真打发他们去住草堂的话,怕是他们还会笑话我大明不知礼节、不通礼数呢!”

  “爱他娘地怎么想就怎么想!”朱松最见不得这帮打着为朝廷着想的大义,干着坑爹事的人,“敢在背后嚼我大明的舌头根,灭了他们!”

  霸气,很霸气,相当霸气!

  朱松这话得是不客气,甚至可以是粗鲁不堪,但实际上却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我大明比你们势大,灭了你们很容易!

  很浅显的道理,到了我大明的地盘,是虎就得卧着,是龙就得盘着!

  听了朱松的话,韩空脸色潮红,不敢话了,他这是被气得,可不是被吓得。

  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不清!

  朱棣听明白了朱松话里的意思,索性大手一挥,道:“也罢,韩空,您们礼部的人过几日直接查验一下别院就是了,有礼有节就行了,用不着过于恭敬。”

  “微臣遵旨!”韩空还能啥,只能拱手接旨。

  “好了,接下来咱们再另外一件事。”

  等到一条摆满菜肴和美酒的长桌抬了进来,朱棣饮了一杯酒,道:“你们都知道,学部的筹建已经进入了正轨,具体的架构也已经成型。不过朕发愁的是关于各级教学机构应该收什么样的学生,教哪些东西,既然分级了,所教内容自然应该有所差别,列位卿家,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

  按照以往私塾式的教学,往往一位私塾的夫子将其一生所学教与孩童们,也就是孩童们日后的文化程度,取决于教导他们的夫子。

  如果私塾的夫子,只不过是读过几年书的庸碌之人,那么他所教出来的学子,除非后续有更加有才学的夫子教导,否则的话,一辈子最高的成就,也就是和他们的夫子相当,靠自学想要高中科举,完全就是痴人梦。

  “万岁。”大殿中稍稍安静了一会,解缙倒是率先开口了,“在学宫初建之时,微臣曾经请孔宣孔侍郎,传信给曾经追随他学习、请教的弟子们,让他们前来南京城,组织筹建学宫之事。”

  到这里的时候,解缙顿了顿,继续道:“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讨论,也总算是有了初步的计划。”

  “哦?可整理成册了?”朱松这个时候插了一嘴。

  “只是一一记录了下来,尚未来得及整理成册。”解缙扭头看了朱松一眼,回道:“下官本来想过些日子让孔侍郎上奏个折子,既然今日万岁爷问起,下官这便为万岁爷以及诸位大人们,简单地介绍一下。”

  虽当代衍圣公孔彦缙是学部尚书,但是他不只是占了尚书的官位,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地位,朱棣特许他可以不参加大朝会,甚至可以不用上奏折子。

  所以,这尚书应该干的活计、甚至是学部一些低阶官员的任免,全都抛给了左右侍郎,孔宣这老夫子自然也被推了出来。

  “哦,你且先简单地也无妨。”朱棣摆摆手,道:“毕竟还不成册,咱们在大殿上议一议,三个臭皮匠胜于诸葛亮嘛,哈哈……”

  到后面的时候,朱棣自己倒是先笑了起来,眼下他也就是想听听罢了,毕竟此刻大殿中的众人又不是专门搞教育的,谁又能拿出什么好法子来呢?

  “既然万岁爷想听,那微臣就。”解缙笑了笑,道:“咱们学部之下的教学机构,从上至下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稷下学宫、稷下学殿、稷下学院以及稷下学堂。按照那些士子们集思广益而来的意见,每一级的教学机构,从下至上,由简入繁,由易入难,由浅显到高深。”

  “不愧是孔卿的弟子。”朱棣一听就来了兴趣,“解卿,有没有具体点的?”

  “比方县郡级的稷下学堂吧。”解缙抿了抿嘴,道:“士子们初步的意见,是将稷下学堂的学制定为四年,毕竟孩童们最重要的便是时候的教学,这是一个孩子的塑造期,这四年的时间,足够孩子们打下足够的基础了。”

  “却是,孩童时期,是学习能力是好的时候。”朱松在一边点点头,“不过本王很好奇啊,这四年的时间,长不长,短也不短,士子们打算让孩子们学什么?”

  “咱们大明为孩童启蒙,无非便是三百千,这第一年的时间,自然便是学习三百千,并且让孩童们将三百千彻底掌握了。”解缙理所当然地道。

  三百千,指得是华夏古时候的启蒙之物《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千字文》,只是这三百千搁在一起,里头的字却也不少呢,这识文断字的纯靠积累,如果一年的时间就让孩子们将三百千彻底掌握了,还是有点不可能。

  等会,好像有什么不对啊!

  朱松正琢磨着孩童们能不能用一年的时间掌握了三百千,突然心头灵光一闪,他好像忘了点什么,于是朱松就皱着个眉头,可劲想了起来。

  啪地一声脆响,朱松猛地一拍手掌,道:“解大人,你可知那些士子们,所定的入学年龄是多少?总不能三四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稷下学堂吧?”

  年龄,对,就是年龄!

  按照朱松前世,华夏的'九年义务教育制'来看,孩子们上学的年纪,要求是八岁,也就是七周岁起才能上学,而学之前的教育都是学前教育。

  解缙愣了一下,摸了摸后脑,道:“这,这个嘛,倒是不曾……”

  “一年便彻底掌握三百千,根本就不现实。”没等解缙完话呢,朱松就打断了他,“我们都知道,虽孩童时期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如果三四岁就进稷下学堂学习的话,岂不是除了捣乱之外,什么都不能干了?”

  “对啊!”朱棣也反应了过来,“如果孩童年纪太的话,反倒是耽误了其他的可以学习的孩童,而年纪过大的话,怕是孩童又会刻意地疏远、嘲笑那些年纪大的孩童,这样看来,反倒是害了他们。”

  “那依韩王殿下来看,这各级教学机构,应对孩童有何限制?”解缙问到。

  “很简单啊,孩童八岁入稷下学堂,三年之后入稷下学院,在稷下学院学习三年再入稷下学殿学习,至于稷下学宫嘛……”

  朱松仔细琢磨了一下,继续道:“稷下学宫之中,应该聚集了我大明最有才学的名家、大儒,能不能进稷下学宫,还需要看那些孩童们自己的努力。”

  “松弟,依着你的意思,这想进稷下学宫学习的话,还需要考核?”朱橚坐在朱松身侧,听到这话不又得皱起了眉头,“考核的话,还有人会来学宫吗?”

  “怎么不会有?”朱松眼睛一瞪,道:“不光是稷下学宫,但凡学部之下的各级教学机构,每个一段时间就要进行考核,考核不过关者,还要复考或留级。”

  什么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考核?这跟乡试、会试的有什么区别?

  在场的一众文武官员们全都愣住了,这哪里是学习,分明是不停地考试啊!

  朱松这是在报复,把前世所受的应试教育的苦,一竿子撩到了大明来,而且看朱松话的架势,考虑得很是周全,这摆明了是要大明的熊孩子们吃吃苦头!

  “敢问王爷,何谓留级啊?”对于复考,解缙还能理解,就是不知道留级是啥。

  “这留级啊,本王这么吧。”朱松想了想,解释道:“方才解大人不是了,这第一年稷下学堂的时间,打算让孩童彻底掌握三百千吗?就好比,好比第二年让孩童们学习唐诗,待第一年期满之后,组织孩童们进行考试,若是有考试不过的孩童,便不让他们进入第二年的唐诗学习期。”

  到这里的时候,朱松特意停了停,让众人有一个理解、缓冲的时间。

  毕竟朱松方才解释的话有点绕口,理解起来是有那么一点困难。

  等到众人的脸上露出了理解的表情之后,朱松方才继续道:“什么时候,等哪些考试不过孩童能够通过三百千学习期考试的时候,便可以进入唐诗学习起了。从考试不过一直到考试过了,便是留级期。”

  “哦!”解缙恍然,抚着颔下的黑须,道:“这留级的话,也是对孩童们好,至少他们不至于囫囵所学,只是对孩童们的承受力是个考验。”

  对孩子们的承受力当然是个考验了,如果一次留级也就罢了,若是连续留级两年、三年的话,怕是不光孩子们会嘲笑他们,就连那些孩子们的父母都会拿留级的孩子们做反面教材,到时候那些留级的孩子们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啊?

  “你想得太悲观了。”姚广孝摸着光头,道:“其实这也是对孩童们的激励,你想啊,若是同期的其他孩童都通过了考试,只有他没过,他会不会就此发奋,以比别的孩童要努力十倍、百倍地去学习?”

  解缙呵呵一笑,道:“姚大人得是,倒是下官想得不周全了。”

  “松弟这个想法不错。”朱棣端起了酒杯饮了一口,“只是按照方才松弟所言,自八岁入稷下学堂,三年稷下学堂,三年稷下学院,三年稷下学殿,除去在稷下学宫学习的时间不算,这一共便是九年的时间。学成之后就已经成年了,成年之后,难不成他们都要入朝为官不成?”

  正所谓'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望今朝',九年的时间与十余年相比也没有几年的时间,这些年所学到的东西,应该够用一辈子的了。

  可同样的,九年的时间也让那些孩童少学很多的东西:耕种、经商、习武……若是九年之后再学着写的话,就晚了!

  当然了,这都是朱棣以及在场的一种大臣们所想的,并不代表朱松的意愿。

  “四皇兄,你为何会这么想呢?”朱松有些奇怪地瞧着朱迪,道:“孩童们学习九年,与入朝为官有什么关系?之所以让孩童们学习,不就是为了提高我大明下一代子孙们的整体素质吗?”

  “难道不是吗?”朱棣皱起了眉头,有些严肃地反问道:“九年的时间,虽培养出了诸多的士子,可是我大明有广袤的耕地,这耕地谁来种?日后若是有番邦犯我大明边境,境内有山匪、水患肆虐,谁来卫戍边疆、谁来剿灭匪患?”

  朱棣这只是了两个职业,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军人,两种职业在大明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保家卫国,一个充盈国库、维持生计,缺少了哪个都不成。

  到这里的时候,朱棣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们以为,朱松话中九年的学习,就光是学习诗词歌赋、君子六艺,其他的啥都不学。

  这也是华夏自古以来的教学传统,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