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爷的躺赢人生 第40章

作者:邈邈一黍 标签: 宫廷侯爵 清穿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由此看来,皇上追缴欠银的决心很大。

  四贝勒不足惧,加上十三爷和十四贝勒也不足惧,他们真正怕的还是皇上,那才是掌握生死荣辱之人。

  九爷又是喜又愁,早在十四弟过来劝他还银子的时候,就给他画下过大饼,他心里边虽然有期待,但也没想过真的会因为这事儿封爵。

  哪成想十四弟还真摸准了皇阿玛的脉,只是这贝子的爵位,老爷子未免有些过于小气了。

  十弟的额娘是贵妃,皇阿玛就算是要抬举十弟,那封十弟为郡王就是了,前边的哥哥们又不是没有被封为郡王的,何必要踩他一脚来抬高十弟。

  难不成是因为他没有像十弟那么夸张,还银子的时候没有弄得满城皆知,所以效果才大打折扣?

  早知道如此,十四弟怎么说,他便怎么做了,面子才值几个钱,也就只有老爷子把它看得比什么都重。

  他额娘还是四妃之一呢,八哥那样的出身都能够封为贝勒,到他这儿就成了小小的贝子,实在有些恶心人了。

  不过,好在贝子总比光头阿哥强。

  九爷心里头感谢的不是皇阿玛,感谢的是十四弟,这兄弟之情就是比父子之情靠谱,五哥、十弟和十四弟在他心里边都比皇阿玛要强的多。

  十爷欢喜的同时,更多的就是担忧了,当然是担忧九哥抹不开面子,这老爷子办事儿就没一次靠谱的,哪怕是两个人都给贝子呢,也总好过现在这样,一高一低的。

  他八万的欠银,有六万两都是九哥提出的,如此竟还换不回皇阿玛一个贝勒。

  这爵位也太贵重了些。

  除了太子之外,皇帝的儿子没有一个不盼着有爵位、爵位越来越高的,直郡王做梦都想着赶紧被封为亲王,当然皇阿玛若是能废了老二,改立他为太子,那就更好了。

  十三爷可是整整还了十万两,迄今为止,是去户部还银子最多的人,而且还是协助追讨欠银的人,皇阿玛略过五哥算什么,给九哥一个贝子的爵位又算什么,他这才算亏呢。

  这些事儿吃亏最大的就是他、四哥和十四弟了,不想还银子的人,心里边对他们都有埋怨,甚至可以说他们三个是把人家都得罪了,去太子爷和直郡王那里催债,人家直接就给他们冷板凳坐。

  他们三个虽然是给皇阿玛办差,但在皇阿玛那里也落不到好,谁让他们没把骂名全揽在自己身上呢,进宫一趟,就相当于把身上的重担给皇阿玛也移过去了一部分。

  这件差事办完之后,皇阿玛别说奖励了,只要不冷落他们,他们仨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十三爷一腔的愁闷,这差事就是个烫手的山芋,不管怎么办,都很难两全,如今到了这地步,只能是硬着头皮来了,欠银能收回来多少,就收回来多少。

  胤祯却是有几分激动,这几日可把那些欠钱的大爷给嚣张坏了,如今风水轮流转,可算轮到太嚣张了。

  直郡王和太子那里,可以暂且放一放了,这二位是归皇阿玛解决的,剩下的才归他们。

  胤祯跟四哥商量后,就去找十哥把那些敲锣打鼓的人给找来了,皇阿玛要面子,他们可不要面子,最好是让黎民百姓都知道,他们这是为朝廷讨的银子,为国家讨的银子。

  日后这些未能还款的人若是去酒楼、茶馆、去买金银首饰,也希望百姓们能来举报,但凡是一经举报被查出来的,那举报人都有奖。

  这一次的游街演说,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 分是哭穷,国库没银子了,想修路没银子,想修水利没银子,若是遇到天灾,想赈灾都挪不出银子来,这些银子全被臣子们借去了。

第二部 分,讲的是朝廷的决心,坚决要把这些银子收回来,大臣们没有银子可以用别的东西来抵,到时候公开买卖,卖出去多少银子就能抵多少银子。

  最后一部分就是希望大家平日里留个心眼儿,遇到那种高额消费的欠债人,立马来户部衙门举报,衙门这边不会透露举报人的姓名,举报不成功没有任何惩罚,举报成功了有奖。

  这主意是胤祯提的,他知道这其中有一些风险,或许有些人在知道国库穷困后,会起些小心思,但京城的安危是不用担心的,至于旁的地方,等消息传过去的时候,国库这边的银子应该就已经能收回来大半儿了,也无需担心。

  这件事情最狠的是,把朝廷和百官的脸面踩在脚底下了,甚至是踩了皇阿玛的脸。

  胤祯确实有几分故意的,皇阿玛和他手底下那一帮人都在鼓吹什么太平盛世,皇阿玛想做能够名垂青史的帝王,不得不承认,一些方面确实做得不错,比如平三藩,比如应对以往的那些自然灾害。

  但皇阿玛就算是想有个好的名声,也不应该拿朝廷的银子买百官的心,这大清的百姓真没有朝臣鼓吹的那么幸福。

  皇阿玛听不得百姓贫苦的话,只爱看那些花团锦簇的文章,戴梓当年被流放到盛京,不就是因为他的文笔过于锋利,写尽了百姓疾苦。

  说实在的,胤祯一开始会对皇阿玛有所惧怕,惧怕他的威严和权利,也承认他的英明。

  但如今他却觉得皇阿玛的格局不够大,所以才会扶持着直郡王与太子相争,所以才会想着把年长的儿子个个掌控在手心里,绝不能放出去,绝不能给予较大的权利,所以才会那么的畏惧人言,听不得批评,只想要夸赞。

  这跟皇阿玛是满人皇帝,还是汉人皇帝无关,不过是格局小,只能盯着眼前的这片土地,只能想着自己这一世的事情,只能牢牢把权力放在自己手里,宁可折断了旁人的羽翼,也不想有任何的隐患,哪怕这个旁人,也包括了自己的儿子。

  这样的帝王,这样的阿玛,让胤祯觉得心灰意冷。

  这世界上不光是当阿玛的能坑儿子,当儿子的也能坑阿玛,他不打算连累四哥和十三哥,若是皇阿玛问起来,这事儿他会一人担着。

  胤祯已经做好了被夺爵的准备,左右就是当个光头阿哥嘛,又不是没当过,他不把这口气出出来,这一辈子都觉得窝囊。

  有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十四贝勒,京城可谓是热闹极了,这哪是来讨银子的,这分明是要把天都捅个窟窿出来。

  别说欠银子的人了,就连债主都气到一整天没用膳,但也没把十四叫回来,叫回来也没用了,京城百姓如今人人都知道了,他只能是当做没这回事儿,先把银子收回来,之后这些事情再好好掰扯。

  真要想办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尤其是胤祯都已经豁出去了。

  别看闹市门口没有贴名单,可敲锣打鼓的人在全城都已经转变了,怕百姓对不上号,连姓名都不用提,只要指着宅子,说这户人家欠了朝廷多少银子就成。

  最让胤祯生气的还是曹李两家,这大概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远在江南,也不能放过。

  胤祯干脆当起了文抄公,什么白玉为堂金作马、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江南一个李……

  这些全都用来描绘曹李两家之富,而且编成童谣,在京城和江南两地流传。

  至于曹李两家的钱怎么来的,那当然是从国库里借的,不然的话,就只能是贪污得来的了。

  胤祯写信给曹李两家,提及这些童谣,两家都已经如此之富了,又不是还不出银子来,把府里边边角角的东西扫出来,就应该足够还欠银的了。

  康熙一直派人盯着自己这个小儿子呢,虽然没有阻拦,但实在不想承认自己看走了眼。

  这哪里是天真赤诚,为了追缴欠银,流氓手段都使出来了,做事情不管不顾,莽撞无脑,愚蠢可笑。

  面对越来越丰盈的国库,康熙心里边还是生气的,这一得一失,他都不知道这些欠银收上来到底算不算好事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吏部十四是不能待了,满朝文武的人都给得罪透了,别说推出来做吉祥物了,走街上能不被人刺杀都是托了个好姓氏。

  都察院倒是适合十四,不过眼下是不能去的,别看银子都已经收上来了,可人人心里头都有怨气,想要平一平这怨气,就只能让十四吃些苦头了。

  谁让这些馊主意都是十四出的呢,而且还不做遮掩,如今所有的矛头都冲着十四去了。

  胤祯没有等来被夺爵的圣旨,而是等来了发配盛京,去守祖陵的圣旨。

第49章 二更

  好吧,这对胤祯来说,一点儿都不像是发配,反而更像是奉旨游玩。

  盛京所在之地,也就是后世的东北,地大物博,资源辽阔,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虽说冬日是冷了点吧,但四季分明,冬日的盛景,那也是极为美丽的,在旁处想看都看不到。

  胤祯对于东北地区的人,也是充满了好感,豪爽热情,不难相处。

  再说他就算是去了盛京,那也不是流放的罪人,好歹贝勒爷的爵位还在呢,只要皇阿玛他们不去盛京谒陵,那他基本上就是盛京官最大的那个了。

  怎么想,他都觉得去盛京比呆在京城要好得多,自己得罪了多少人,自己还是清楚的,再说了京城的规矩这么多,一言一行都有人盯着,尤其是最近,所有人恨不得拿放大镜来挑他的毛病。

  去了盛京,那可就天高皇帝远,任他逍遥快活了。

  胤祯满心满意把这当成一件好事儿,当然他也知道在旁人看来,这绝对就是遭了皇阿玛的嫌弃,以至于被发配,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好事儿。

  福晋在刚收到消息的时候,就表示要跟他一块去,还说好不容易能有机会去京城之外的地方走走了,如今已经开始收拾行李了,准确的说是,已经有行李开始往盛京那边送了。

  福晋有自己的商队,想往盛京那边运送东西很容易,更重要的是要带的行李太多了,不得不分好几批提前运送。

  胤祯看得出来福晋虽然有安慰的成分在,但本身也是很向往去盛京的,眼睛里的欢喜是骗不了人的。

  两个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私底下都暗自欢喜着呢,可惜旁人不懂他们,也就他们自己能互相分享这份喜悦了。

  让他们两个人都觉得可惜的,就是还在建设当中的园子,筹备了那么久,如今都快已经建成了,却不得不离开,想要住进这花重金、花心思打造出来的园子,可能要再等上好几年了。

  不过跟家人的心情比起来,园子又算不上什么了。

  福晋的家里人担心,胤祯的家里人也担心。

  岳父大人和明泰,胤祯都亲自去见过了,一则是保证会照顾好福晋,二则也是展示一下自己的好心态,像他们这种人,不管是在哪儿都不会挨饿受冻,也不会被旁人欺辱,日子过得好不好,主要还看心态。

  岳父大人和明泰,一个比一个好说话,尤其是后者,若不是嫂夫人怀孕了,都打算收拾行李与他们一道去盛京。

  胤祯相信这是大舅兄能做出来的事儿,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大舅兄和福晋骨子里都不是能被一方天地困住的人,他也不是。

  自家额娘远比想象中的要淡定,或许是出于对他的了解,或许是出于对皇阿玛的了解,额娘完全是把这当成了一次出远门,尽管时间可能有些长,但三年五载总能回来。

  “朝堂上的事情额娘不懂,但你这次得罪的人有些多,去盛京避避风头也好,你四哥已经同我说了,短则两年,长则五年,肯定是可以回来的。”德妃信得过自己的长子,最后又补充了一句,“皇上也是为你好。”

  胤祯也信得过四哥,皇阿玛儿子多,可能会忘了远在盛京的他,但是四哥不会,这‘短则两年,长则五年’的话,并非是四哥揣测皇阿玛心意得来的,而是四哥打算奔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他之所以闹这么一番,不光是觉得皇阿玛格局小,也不光是替自己委屈,更多的还是替四哥委屈,这差事皇阿玛一开始就交给了四哥来办,摆明了是打算让四哥得罪人的。

  而在他上辈子的印象中,最后接了这副烂摊子的人也是四哥。

  他不了解大清的历史,也不知道四哥这个皇帝做的如何,但从为人来看,四哥比皇阿玛多了一份真。

  说句大不孝的话,他更希望这会儿坐在那个椅子上的人是四哥,而并非皇阿玛。

  “额娘放心,盛京那个地方其实还挺好的,那里是咱们的龙兴之地,儿子早就想出去走走了,到时候去了,就把那里四季的景致都画下来,让底下人送过来给额娘看看。”

  如果可以的话,胤祯都想把自己的额娘也带上,宫里有什么好的,四四方方的院子,来来回回都是那些老面孔,好几年都未必能出宫一次,就算是出了宫,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从一个笼子移进了另一个笼子。

  德妃在看见小儿子的时候,其实心就已经放下一大半儿了,盛京虽苦,但是对皇子阿哥来说能苦到哪里去,怕就怕失了那股子精气神儿。

  “你只要安安稳稳在盛京呆着,不出什么乱子,额娘就心满意足了。”德妃对小儿子也没有旁的要求了。

  不图他做贤王,不图他有多高的爵位,不图他有多大的权势,只要平平安安的,那就够了。

  旁人养三个孩子,可能都不如十四这一个孩子操心操得多,老四和温宪就比十四省心多了。

  德妃没什么好给小儿子准备的,若是儿媳妇没这么富裕,她或许会收拾些不打眼的金银首饰给小儿子带着,但眼下就没这个必要了,永和宫里的东西都加起来,也比不上小儿媳一半的库房。

  如果说,她先前还想着再给十四物色一个侧福晋,毕竟‘一生一世一双人’这事儿在皇家过于稀罕了,皇上怕是也不会赞同的。

  但是如今这想法也跟着没了,就这样也挺好的,十四这么大的事儿都做了,娶不娶侧福晋在皇上那里应该已经是小事儿了。

  琉璃这孩子也挺好的,换个人,就算是愿意陪着十四去那苦寒之地,也不会这么心甘情愿,这么欢喜快活。

  她当年的眼光倒是不错,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要出发去盛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胤祯需要告别的人很多,来为他送行的人也很多。

  四哥给他送来了一堆的字帖,还交代他每日的十张大字不能少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往京城四贝勒府送一回大字,四哥要好好监督他。

  想让他隔一段时间就写一封信过来,也不是什么好害羞的事儿,何必拿检查大字做由头呢。

  胤祯对四哥的性子已经摸得差不多了,很是能明白四哥的言外之意,他不光是要送信送大字过来,还打算送些特产过来呢,盛京物资丰富,好东西也多着呢。

  大侄子的性子也随了四哥,明明就是舍不得他,甚至还特意从上书房请了两天的假,可跟在他身边却话不多,想要与他通信的理由更是找得‘蹩脚’

  说是要研习兵书,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想要写信过去跟他请教。

  胤祯当时就乐得把大侄子给抱起来了,且不说上书房的师傅们全都学富五车,就算是要向叔伯请教,那京城还有直郡王呢,就算与直郡王不相熟,那还有十三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