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奸臣他不香吗 第53章

作者:狐狸毒唯 标签: 打脸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太子从慌乱中回过神来, 抬头便看见祝之涯沉稳的模样, 像是看到救星一般。他急忙上前, 握住祝之涯的手, “可是, 咱们先前那些部署……父皇回京,咱们全完了啊!”

  祝之涯镇定地说道:“一切皆因圣上遇刺,咱们所为是为了保证京中安全。”

  笃定的语气似乎稳定了太子的心神,他渐渐平静下来,随即吩咐人召集群臣,准备去宫门外接驾。

  未时末, 宫门大开,太子身着华服,率领一众文武官员站在宫门外的长桥前,迎接圣驾回宫。

  马车缓缓停下,两旁的宦官上前撩开车帘,其中一人俯身跪伏在地,皇帝在众人的瞩目中从车中探出身来,踩着下人的后背下了马车。

  太子好似欣喜地上前一步,屈膝叩拜,高呼一声:“儿臣恭迎父皇回宫!”

  紧接着,身后传来群臣附和。

  “恭迎陛下回宫!”

  一片山呼万岁声罢,皇帝的目光也已经从众人身上扫过,他沉默片刻,才道平身。

  太子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一眼皇帝的脸色,似乎有些苍白憔悴,却又不像垂危那般虚弱。见此,他的心不自觉一沉。

  皇帝将所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心里有了大概的思量,于是定了定神面朝着众人,沉声说道:“朕离京数月,京中诸事有赖太子与众卿家。诸位,辛苦了。”

  这样一句好似体恤的话,却让下边的人愈发惶恐,其中要数太子最甚。

  皇帝刚经历过重病,身子虽有些羸弱,威严却不减从前。只见眼前群臣低着头恨不得钻到地下,无一人敢张口接话。

  太子硬着头皮说:“父皇一路舟车劳顿,先回宫休息吧。”

  皇帝却没有动身的意思,目光在人群中游走,像是在搜寻着什么。

  “谢杳为何不在?”

  闻言,众人的心里皆是一颤,大伙儿都知道今日一早太子让御林卫包围谢府之事,听说连玉玺都动用了。

  太子才想起这茬,脸色顿时一白,不知该如何回答。皇帝落在他身上的目光有些炙热,他终于扛不住压力,颤着声道:“父皇突然回京,先前并未知会朝中。方才儿臣临时召集群臣,许是下人倏忽,忘了请谢大人前来……”

  皇帝面上神色不改,心里对他这番话却是一个字也不信。他确实没有知会朝中,但他独独知会了谢杳,就算没有下人通传,谢杳也该知道今日接驾。

  可谢杳并未出现在群臣之首,那必然是有人拦着不让他来。

  “先不回宫,朕去谢府看看。”

  此言一出,众人都懵了。

  太子惊慌失措,上前两步跪在御驾跟前,苦着脸道:“父皇三思!从来只有臣子接迎圣驾,哪有天子亲临大臣府邸的道理?儿臣、儿臣这就让人去传谢杳!”

  这般反应,实在反常。

  皇帝看着地上跪着的儿子,已经猜到了他做了什么,心中顿时一寒。他犹豫了许久,终于还是放弃了去谢府的想法。

  他给了太子一个台阶,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

  “也罢,朕先回宫,让人去传谢杳,朕要见他。”这话是说给下人听的,可皇帝的目光却依然落在太子身上。

  太子如芒在背,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皇帝回到车内,随着一声令下,群臣让开道来,御驾自宫门而入,驶向紫宸殿。

  宜贵妃的车驾经过太子身旁时,车帘突然掀起了一角,太子会意,紧紧盯着那一角,随后稳稳地接住了里边丢出来的纸卷。

  此处人多眼杂,太子没法打开来看,只得迅速将纸卷收进袖中,转身后沉着脸色吩咐下人:“去传谢大人入宫。”

  “殿下,谢府的御林卫怎么办……”那人压低声音问道。

  太子横眉一瞥,不耐烦道:“撤了,都撤了!这还用我吩咐吗?”

  *

  御驾回宫的当日,皇帝传召谢杳面圣,二人在御书房中闭门议事,一直到天色全然暗下来,谢杳才从宫中离开。

  这两个月来京中发生的一切,皇帝都已经知晓。但他不能追究,还得替太子遮掩。

  原因无他,只因皇帝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而朝中再无可堪大任的成年皇子。

  皇帝在谢杳面前显得格外苍老,议事时几次咳出鲜血。谢杳久侍御前,知道如何应对盛怒之下的皇帝,也知道如何劝慰悲痛时的皇帝,独独不知该如何面对年迈时向臣子示弱的皇帝。

  谢杳走出宫门,回头看了一眼紫宸殿的方向,一轮浅浅的月牙高悬在殿上,十分冷清,好似有些孤寂。

  今日驾车的不是李林,而是一个黑衣男子,也是谢杳暗里的人手。他见谢杳从宫中出来,便上前去拱手一拜。

  “大人,回府吗?”

  “嗯。”谢杳淡淡应道,心里想的却是旁的事情。

  男子驾着车往谢府去,走到半道,忽而听见车里传来一声叹息。

  “王莽篡汉时,世人如何评说?”

  男子微怔,牵动缰绳的手停顿了一下,半晌才道:“时人称‘汉德已衰,新圣将兴’”

  “大人何故有此一问?”

  谢杳默了半晌,才道:“罢了,此一时彼一时,岂能相较。”

  往后几日,从汝江城一路押送回京的刺客都已入狱,其中南清真人显赫一时,入狱之后便受尽了打压,曾经尊称他为国师求着他传授道法的人,此时一口一个妖道地唤他。

  听说,南清真人入狱后的第四天,被人用刺激性食物毁了嗓子,曾经鹤发童颜被视作仙人的他成了哑巴,头发都白了一半。

  谢府。

  楚晴岚挺着肚子在院里享受阳光,谢杳在一旁给她剥葡萄。楚晴岚听谢杳说起这几日外边的动向,越听越又兴致。

  “以前不得不听南清真人念经,如今他了嗓子,再也不能念经了,实在大快人心。”谢杳玩笑说道。

  楚晴岚哑然失笑,咽下口中的果肉,才抬头看他道:“那人真因为这个才把他弄哑了?我怎么觉得没这么简单。”

  “那是当然。”谢杳拿起手帕帮她擦了擦嘴,才接着说道:“这个时候最怕他开口的是东宫那位,南清真人哑了,东宫那位才能安枕。”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楚晴岚虽感到唏嘘,但没再多问。

  “左大人去富阳这么久,可有结果?”

  “钟济年已经认罪了,过几日押解回京。”

  楚晴岚有些诧异,“这么容易就认罪了?这不像钟大人的作风啊?”

  谢杳轻笑道:“左易从他府邸后院的老树下挖出两箱账册,证据确凿,他不认罪行吗?”

  “左大人查案实在厉害,先前是从水井里捞出赃款,如今从树底下挖出账册……藏得这样深,换了旁人怕是搜不出来啊。”感叹罢,楚晴岚又往嘴里塞了一颗葡萄。

  “左易确实谨慎,我看信上说他们挖了足足三尺才挖出来。”

  三日后,左易押着钟济年回到京城。

  不少官员得知后都陷入了恐慌,毕竟这些年谁手里也不干净,钟济年被抓,谁知道他受审时嘴里会吐出什么东西。一时之间,京中人人自危。

  钟济年入狱,皇帝还记着几年前的账,这便命谢杳负责此事,三司会审时命他旁听。

  谢杳知道钟济年和皇帝遇刺一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料到太子的人会事前封口,但他没料到皇帝会把这个烂摊子扔到他身上,让他陪审,这实在有些耐人寻味。

  皇帝刚回京是的种种反应,分明是要保下太子。

  可钟济年受审时若是说出了太子的手笔,皇帝又该如何?他到底是遮掩还是不遮掩呢?

  谢杳着实犯愁。

  还没等他想明白该如何应对,有人先一步挑开了东宫门前的遮羞布。

  八月初六朝会时,御史大夫领着一名东宫的太监进殿,当着太子与众多朝臣的面,揭发了太子与南清真人合谋哄骗皇帝,甚至设局刺杀一事。

  那太监手里甚至拿捏着太子早前与南清真人来往的书信。

  一时之间,廷上惊起轩然大波。

  太子脸色惨白,当即上前扇了那太监一巴掌,打的那太监一嘴鲜血,然后跪倒在地,目光却直愣愣地看着上首的皇帝。

  如此大胆直视皇帝,分明是存了死志。太子隐隐猜到今日大祸临头,心又沉了几分。

第67章

  殿前众人的目光不自觉向这场闹剧瞟来, 太监拿出的书信证据已经被呈上御前,太子有那么一瞬间惶不知措。

  “父皇!”他顾不上教训眼前背主忘恩的奴才,急着转身上前两步跪在阶下, “这奴才满口胡言, 意图蒙蔽圣听,父皇万万不能信他!”

  太子情急之下逼出了满眶热泪,只凭他这般言辞恳切确实令人动容。

  “儿臣片刻不敢忘圣人之言,谨记为人臣忠君、为人子尽孝, 岂敢有此大逆不道之举!这信必是他为了诬陷儿臣而设计伪造,儿臣冤枉!请父皇明鉴啊!”

  话音落时, 太子叩首俯身,掩去了目光深处的思索。他分明记得自己看过信就让祝先生拿去烧了,这太监手里怎么可能持有物证?

  要么是祝先生负他,要么就是有人伪造信件等着他自己往坑里跳。

  祝先生在他还是延安王时便入府为幕僚,一路辅佐至今日, 期间替他谋划可谓忠心耿耿。他不愿怀疑祝先生。那就只能是后者。

  只要是伪造的,字迹便不可能一模一样, 父皇圣明, 定会还他清白!

  太子咬紧牙根, 心中不禁暗恨, 他倒是小瞧了那个跛子。

  朝臣中众人对此骤变不知该作何反应, 有人事不关己,也有人担忧祸及自身。靖安王冷眼看罢,神情冷静的不露一丝破绽,让人看不出任何端倪。

  靖安王在打量太子,谢杳则是暗里盯着靖安王,见他如此沉着, 反倒心生警惕。

  皇帝锐利的目光直勾勾盯着太子的表情,仿佛想要透过伪装看透他。随后,皇帝垂下眼睑无声地叹了口气,转过目光瞥向太监成上来的书信。

  他的目光触及信上字迹,紧接着便失望了。

  先前南清真人每日为他撰写青词,他对南清真人的字迹十分熟悉,只看一眼便能确认无疑,眼前的这封信就是南清真人手书。

  他的儿子,伙同他信任的国师,意图刺杀他。

  这信上的字句,每一撇磨痕都深深地刺在皇帝眼中,也刺在心里。从前皇帝对南清真人百般信任,以国师礼遇待之,从未想过被他奉若神明的高人到头来不过是旁人设局欺骗他的一枚棋子。

  皇帝忍不住咳嗽了两声,强压着嗓子里的腥气才没让一口血喷溅出来。

  作为皇帝,他眼里容不得沙子,更忍不了臣子欺上瞒下将他骗的团团转。但作为一个自知时日无多的皇帝,膝下没有其他健全皇子,便是逼着他咽下这口气。

  朝堂上静默了许久,只有皇帝翻动信纸时摩擦出的沙沙声。

  “朝会不是审案的地方,把这奴才、还有这信,都送去大理寺吧,待查明真相之后再呈报上来。”皇帝话音里透着疲惫。

  大理寺卿迈出一步出列,颔首作揖接下这个烂摊子,随即殿外的侍卫进来,拖走了唇角还溢着血的小太监。

  殿前,太子还未起身,藏在袖中按在地上的手已狠狠攥成了拳头,掌心被指甲压出一弯沟壑,许久他才松开拳头起身,也暂时的松了口气。

  皇帝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便是有意遮掩这桩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