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八二 第102章

作者:甜饼 标签: 穿越重生

  “不知道,好像是忙完了之后,老齐打了一个电话出去,挂了电话手抖的都不行了,然后就是号啕大哭。我这辈子没见过一个男人哭成这样,也不敢劝。”

  一个办公室里的人,都有点被吓到了,劝的也没劝住,干脆站到外头,想等他哭过了再进去。

  等看到路晁,才想起来,他俩的关系好像不错。

第117章 渠道

  路晁和舒雨对视一眼,俱是一脸不解, 越过众人, 推开办公室的门。 就见齐楚达蹲在地上, 痛哭流涕。

  听到脚步声, 他也不回头, 直接伸出手,哽咽道:“别过来,让我自己待一会儿,待一会儿就好。”

  “是我们。”路晁和舒雨几乎同时开口。

  齐楚达这才背着他们抹了一把脸上的泪, 转过身看着他们, 眼泪却还在往下掉。一个中年男人的脸上,写满了绝望, 却终于有了倾诉的**。

  “陆大明死了,一家五口,服农药自杀。警察去他们家的时候,家里已经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了,更找不到一点食物。最后, 只在米桶里找到一把谷糠。”

  见路晁想说什么, 齐楚达摆摆手,“不用安慰我,什么也不用说,我只是一时忍不住。”

  说完去门口朝同事们一拱手,“对不住,耽误大家的事了。”

  同事们见无事, 也不敢问,纷纷表示,无事无事,反正也该下班了,不耽误。

  齐楚达低头收拾东西的时候,姚荣光得到信从楼上下来,拍拍齐楚达的肩膀,“晚上去喝一杯。”

  “好。”也只有在姚荣光面前,有些话才能放开了说。

  姚荣光回头看到路晁和舒雨,笑笑说道:“你们赶紧走,不然老齐又得拉住小路喝酒。”

  回胡同的路上,两人一路无话,心里只觉得沉甸甸的。

  刚下车走到路口,就见路英正在从面包车上往下搬东西。一见他们赶紧招手,“回来的正好,快来帮忙,我一个人都搬三趟了。”

  “这是怎么了?”舒雨从面包车里搬出成箱的盐和白糖,还有成匹的布料,成摞的脸盆,成箱的毛巾肥皂,甚至还有半车卫生纸。

  胡同里不时有人带着大包小包走进来,看到路英的车,一脸羡慕,“有车可真好,我这一天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只嫌腿短。”

  三个人好不容易把东西都搬回家,俱都往沙发上一摊,不想动弹。

  “小雨,这里头也有你的份,你一会儿自己去挑,拿些回家囤上。”

  “阿姨,到底出什么事了?”舒雨问完才想起来,自己是傻了吧,还用问吗,这会儿不就是八八年最著名的价格闯关事件吗?

  何谓价格闯关,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属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典案例。

  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很多商品的价格并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这就导致在改革和开放经营环境之后,让一部分商品有利可图。

  比如说钢材一直有一个国家指导价,生产钢材的厂家必须按这个价格卖给其他拿到配额的国营工厂。

  但事实上这些钢材的市场价至少是国家指导价格的二到三倍,这就有了倒爷的生存空间,靠关系拿按计划价格拿到钢材,再按市场价格卖掉,将这中间的利润归入个人荷包。

  这些倒爷,称之为官倒,利用差价疯狂敛财,甚至有的人短短数月能敛财数千万。这笔钱绝不是正当收入,简而言之就是贪污**。

  国家不能一直视而不见,更何况钢材只是一个代表,很多商品都存在指导价和市场价的差价。于是国家希望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价格,实行并轨。

  而这个并轨,就叫做价格闯关。

  于是八八年成为通膨最为严重的一年,并且几乎所有的商品应声上涨。反应到市场上,就是老百姓疯狂囤积物资。

  路英这种囤日常消耗品的,已经算是囤货程度最轻的患者。当年囤几百套秋衣秋裤的,囤半屋子锅碗瓢盆的,囤一衣柜毛线的,比比皆是。论起囤货,后世的人跟八八年相比都是孙子。

  “报纸上都在说价格并轨,物价已经涨疯了。老百姓都在传,所有的商品价格至少翻倍,趁着能买赶紧多买一点。”

  路英也是一种从众心态,要说谁买不起,她也不担心买不起。问题是大家伙都去抢,断货了怎么办,要用的时候买不着怎么办。只好也跟着抢一批回来,心里才有安全感。

  这一场价格并轨,并未完全成功,一直到九零年,才算完成历史任务。至此,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价格并轨,再无计划内指导价,从内到外,统一价格。

  而价格并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导致这几年的市场环境十分低迷。当然也有外在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八八年的第二年发生了什么,这里不多提。

  舒雨还记得她在某个公司参加培训的时候,有人讲过,八/九年全国私营企业倒闭一半,九零年个体户直接少了四百万。

  一直到九零年的亚运会之后,国家才慢慢恢复元气。

  聊完这些家长里短,舒雨沉甸甸的心情终于慢慢转好。她跟着路英去厨房的时候,路晁坐在客厅里拿起了电话。这是路家刚刚装的座机,舒雨也准备在家里装一个,但还没腾出空来。

  电话那头,许然的声音传过来,两人嘀咕一阵,许然在电话那头破口大骂。

  “你等着,我晚上不睡了,今天就摇人,我就不信找不着内个孙子。”

  “拜托了,还有,谢谢。”路晁说的十分正式,而且慎重。

  许然在电话那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声音也跟着低落了许多,“你的谢谢我收下了。”

  厨房里的两个女人,营造出极其忙碌的景象,路英不满的看了一眼姗姗来迟的儿子,“怎么现在才来,赶紧给我把土豆洗了削皮切丝。”

  不管舒雨和路晁,都没有当着路英的面提起皮革厂的事情,只是说起暑假的时候,准备去深城,问路英能不能一起去。

  “许然这小子也跟我提了好几回,现在我可不能去,等着吧,有机会的。”路英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道,“关于各个企业三产公司的事,上头还没有定论。”

  她一直记得舒雨的话,也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随着出版社地位的提高,她的消息来源也日渐增多。最近可能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来,所以她不能离开。

  “真可惜,不过也没关系,深城的工厂就在那里,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小雨呀,你以后毕业了,准备去深城工作吗?”孩子们都年轻,根本不会考虑那么久的事情,但是当妈的人,不能不考虑。

  “应该会两边跑吧。”舒雨知道自己的特长不在于管理,而在于设计,以及知道一些大事件的发展趋势。

  她不觉得自己跑去管理工厂是个好主意,何况这样一来,下头的员工也会搞糊涂,到底是要听她的还是听许然的。而且一些管理层,也一定会站队,站队就会有派系之争,到时候怕是不好收场。

  刚开始工厂就由许然管理,最好由他一直管理下去。当然,前提是他乐意的话。

  “对了,我下午听说,有个新盘要开,你们知道准备卖多少吗?”路英卖了个官司。

  “不会超过三千吧。”舒雨知道从八八年开始,房价和其他商品一样如同坐了直升机一般上升。不过这个直升机开到九二九三年,又掉了下来。缓了两年,终于知道直上就容易直下,于是变得聪明了,开始了慢慢爬坡似的上涨。

  “哈,二千三一平,怎么样,绝了吧。”这个新盘的地段,比惠民小区要好,但也不是核心地段。但面积做的十分合理,七十平的两房,一百平的三房,户型紧凑不浪费。看样子,开发商也越来越有经验。

  “听说还得涨,现在全国都在搞房屋私有化,单位的房子都要让私人买断,国家发证承认产权归属,以后原则上不搞福利分房。”

  不搞福利分房是商品房存在的基础,从八十年代开始,商品房一步步试水,到九十年代发展壮大,再到二千年以后成为人人都关心的话题,房地产行业更是有了跳跃式的发展。

  当然,这个私人买断从中央发指导意见,再到落实到各个地方,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有可能大城市都买断很久了,小县城却才刚刚听说。而有些福利很好的单位,不能搞福利分房,就搞集资建房,总之围绕着房子的议题,一直非常热闹,而且各种问题,好的坏的层出不穷。

  “反正咱们家有这几套就够了。”路英囤了那么多东西,却偏偏没有想过囤房子。

  说着又叹气想到以前,“最早还有八百一平的房子呢,当时手里要留钱周转,就没动心思。结果一转眼,房价就涨起来了。”

  他们的院子也涨了不少,但明显没有商品房的价格高。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平房还没改造地下管网,也就是只有公厕可以使用,家里是没有卫生间的。

  一直到九十年代完成了所有平房的地下管网改造,再加上拆迁把不少平房都拆掉了,剩下的那些才一下子坐地飞升。

  至于舒雨现在的小院能不能保住,会不会落入拆迁的范围,她实在没那个记忆,只好顺其自然。

  “阿姨,您身边有没有移民出国的人。”吃完饭喝茶聊天的时候,舒雨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干脆问道。

  “有啊,肯定有的,怎么了,你想出国?”路英完全是开玩笑的口气,她知道舒雨没有出国的心思。

  “不是,就是想问问,他们的资产都是人民币,怎么带到国外呢?”人民币是不可能在官方市场兑换成美元的,如果有人移民就必然有一条地下产业链。

  “这个我得打听打听,路路应该记得,你程阿姨有个邻居,好像就在准备出国。那个邻居好像有点小钱的样子,应该是找黑市兑换吧。”路英不怎么在意的回答道。

  舒雨心里清楚,找黑市就算能兑换到美元,随身带出国的现金也有限制。如果真的小有资产,那么他们一定有一条渠道通往美国。

  “我去打听。”路晁一听就知道母亲说的人是谁,也明白舒雨想干什么。

  舒雨从侧门回去的时候,偏头道:“为什么不让警官出面呢。”

  他们不管有什么行动,都没打算瞒着警察。

  “我知道那边的情况,自己去比较方便。”路晁不想告诉舒雨,那个人的钱来的不够干净,类似于灰色收入,如果没人查万事大吉,有人查直接完蛋。所以他才想赶着没人管的时候,赶紧出国。

  如果让警察出面,能逮着他的把柄还好说,如果逮不着,这条线索就断了。

第118章 协助调查

  舒雨回到学校,半句没提皮革厂里发生的惨事, 只是看向秋恬恬的目光时, 更多了几分叹惜。

  路晁有消息传来, 对方愿意松口, 但必须得上飞机之前, 才告诉他怎么操作。

  “我报警抓他也没真凭实据,但他知道我和许警官的关系不错,也一样投鼠忌器不敢硬扛。最后谈判的结果就是这样,他上飞机的时间是这个月底。”

  一边是有灰色收入但都是传闻, 没真凭实据抓人, 路晁只敢拿报警吓唬他,若是真报警抓人, 没查出什么来,就只能看着他嚣张离开,他绝不会透露半个字。

  一边是和许警官有私交,警察随便找个借口关他一段时间,趁机收集证据, 他就有可能栽在出国前夜。所以只能和路晁谈判, 不敢真的惹恼他。毕竟这个年纪的少年人,做事冲动不计后果,他惹不起。

  两边都有心虚的地方,反而促进了谈判的进展。毕竟许警官就如同大杀/器,拿来威胁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这就很好了,毕竟有进展。”舒雨带着路晁在自己学校里散步。

  路上不时遇到认识的人, 跟路晁打招呼,舒雨哭笑不得,“这到底是我的学校,还是你的学校。”

  怎么感觉反客为主了呢,还有人热情的拦住路晁,要请他吃饭呢。

  好不容易到月底,舒雨请了假陪同路晁一同到机场。上飞机的人带着最时髦的墨镜,穿着西装,带着即将投奔美好生活的憧憬,就连看到路晁这个他讨厌的人,也不计较的露出微笑。

  甚至还轻拍一下路晁的肩膀,轻佻道:“年轻人,中国人未来就靠你们了,好好干。”

  至于他,即将要享受美好的资本主义生活。

  路晁微哼一声,“我们约好的。”

  “是的是的,别心急嘛年轻人,你会得到你想要的。”还没登上飞机,已经一口翻译腔,就是不知道他是不是以为,美国人能听懂翻译腔的中文。

  想把人民币弄到美国,得分成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第二个步骤就是将美元汇至美国的帐户上。

  两个国家都存在着金融管制,只是管制的方式不同,一般人接触不到,会单纯的以为这就是跨境汇款。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资金来源不明,不管在哪个国家,都会受到调查。

  真正是做正经生意所得,还要稍好操作一点,象这样见不得光的,操作会更复杂。

  “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只能按黑市价格。兑换之后的美元想汇到美国指定的帐户上,需要交给百分之四十到七十的手续费。”至于这个区间为什么这么大,是根据当时中美两国的政策波动,以及金融政策波动来的。

  路晁抽了抽嘴角,“这些都由谁来完成。”

  “联系方式都写在信封里,一早被我放在商场的服务台。”说着递出一个带着皮圈的数字牌。

  “快去吧,咱们两清了。”

  “不用这么看着我,我用人格保证,我写给你的都是真的。他们在京城活动,都有身份掩饰,表面是正经生意人,私下专门帮人排忧解难。”翻译腔中年男士看了一眼自己手上的腕表。

  “我该上飞机了。”说着大步往着登机口走去,面色激动,脸色潮红。

上一篇:穿书七零不做炮灰

下一篇:尘埃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