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八二 第151章

作者:甜饼 标签: 穿越重生

  “就他了,何谓辣评,就得够辣。”路英拿在手里看完,当即就拍了板,给主编,“你看看,审核一下没问题,就他了。”

  主编乐呵呵拿起来,老板整天把儿媳妇挂在嘴边,谁敢说不好啊。至于真的好还是不好,拿着这篇辣评,主编越看越有意思,辣啊,还真是挺辣的。

  “我看这个好,比我们备选的几个都好。”

  老板和主编都说好,谁还会说不好,立刻进入审核,进入最后的审稿和印刷阶段。

  而时间飞快的来到八月底,叶爷爷主动找到许然,提出自己想回国定居的事。而且不是将来就是现在,现在就想跟他们三个人一块回国。

  “这么急?”许然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都这个年纪了,不能等咯。”叶爷爷笑了,“我跟老家的侨办说好了,他们还帮我跟老房子的房客做了工作,我买了九套商品房给他们搬迁,他们把老房子还给我。”

  许然听到这里才知道,原来叶爷爷的工作都做到这个地步了,还派了助理去老家,正在修缮老房子。基础工作都做完了,就等他回去指导下一步的装修。

  “叶安和叶星他们,也跟您一起去吗?”许然问道。

  叶爷爷摆摆手,“他们就不用了,回去了也不会开心,让他们留在美国吧。”

第157章 原来没瞎

  路路通家电商城, 两家店开的火火红红, 虽说卖家电的商家越来越多, 但都撼动不了他家的生意。 延长营业时间,让老百姓下了班也能来逛街买东西, 给工作和周末不休息的人提供了便利。

  提供有偿的送货上门以及安装服务,花一点钱总比自己找人搬运,又找人安装方便的多, 再说商家的收费一点也不高,甚至比客户自己单找还要便宜。

  一个月内包换, 三个月以内包修, 就算过了三个月,如果出了毛病,商城提供有偿维修服务。

  总之在上千万人口的京城来说, 总有一部分舍得花钱买服务的人, 于是可想而知家电城的生意是越来越好。

  丽姐的服装店就在家电城的附近,其实也就是以前天长地久的总店附近。她每次路过都忍不住想进去看一眼,但又不敢进去。

  等到今天再次路过的时候, 格外密集的人/流还是让她忍不住停下脚步,走了进去。

  “给我来一本。”

  “我也来一本。”

  这么密集的人/流竟然不是新上了什么家电, 而是排队买一本杂志。

  丽姐顺手排队买了一本,同时有点奇怪, “你们家电城还卖杂志啊。”

  收银员根本没功夫回她的话,但没关系,排队的顾客正愁找不着人聊天, 立刻接上话,“不是他们要卖,是客户强烈要求的。”

  丽姐付了钱,回头道:“大哥,啥意思啊,我咋听不懂呢。”

  “你不知道啊,那咋也跟着排队呢。”大哥摸摸头,不懂了。

  丽姐讪笑道:“这不是看着人多,凑热闹吗?”

  大哥哈哈大笑,“没事没事,反正一本也没多少钱,里头啊,讲出国的事呢,我姑娘早上出门的时候叮嘱再叮嘱,让我一定买一本回去。”

  丽姐拿到杂志“啊”了一声,“讲出国的啊。”

  她可没那想法。

  排在顶后头有人听到丽姐说话,立刻招手,“大妹子,你不要的话,卖我成不。”

  “谁说我不要,我也看看去。”不管自己有用没用,有人抢那就必须不能让,丽姐赶紧将杂志抱到怀里,匆匆离去。

  回到自己的小店,她的生意其实也不差,毕竟是靠服装起家,眼光一直都在。只是生意再好,和曾经的巅峰一比,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次想起,都觉得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可事实才过几年而已。

  家电城里的负责人是舒雨的舅舅,可想而知这又是她的新产业之一。如果……丽姐深深叹了口气,知道已经没有了如果,在这声叹息声里翻开杂志。

  吴县的缝纫机厂里,好几个家属收到了从京城寄回来的包裹,不用说也知道是跟着金明天去京城的那批人。一共招聘两回,走了二十来人,工资加提成,几乎月月过百,不知羡煞多少人。

  “张主任,您在家吗?”其中一个家属拿着本杂志敲门。

  “在家呢,还什么张主任,叫老张就成。”曾经的张主任守着缝纫机厂的一摊子事,愁得头发都白了一半。到现在厂子里一小半的职工自谋职业,剩下的还在厂子里混着呢。

  “我们家老程让我一定把这本杂志交给您,也没别的事,我先走了。”

  同样的事,在家属楼里传递着,有关系好的直接拿着杂志翻开,“人家上头还有电话和地址,这能是骗人的吗?你知道这杂志谁办的,舒雨的婆婆,就是金明天的亲家。人家那么大一老板能骗你,待在家里人都给待废了,赶紧打电话问问,不行我借你路费。”

  小小吴县的缝纫机厂只是一个缩影,许多效益不太好的厂子,已经下岗的厂子,都收到了这本杂志。有的是熟人寄来的,有的根本不知道是谁寄来的。

  反正杂志上刊登了电话的工厂,在连续一个月的时间里,咨询电话就没有停过。

  吴县几家曾经通过邮寄购买过小状元教辅材料的人家,都收到了新的生活杂志。拿到手一看,上头还有一张打印的信笺,说明他们是被抽中的幸运客户。谁都喜欢不要钱白送的东西,赶紧带回去看看。

  这一翻,就停不下来,针对的正是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针对家长的,啧啧,还有心理学呢,瞧瞧人家这专业的,真是不一样啊。

  但在大城市里,比如说家电城的金明天就十分搞不懂,为什么来排队购买杂志的人,看上去不像下岗职工。

  收银员解开了他的疑惑,“人家才不关心下岗的事呢,人家关心的是出国留学的事。”

  “出国留学啊,难怪。”金明天懂了。

  时间倒回到八月底。

  舒雨一行三人,带着叶爷爷以及他的几位助理,从美国飞回京城。叶爷爷说什么都不要人送,再说他身边还有几位助理,许然也就叮嘱好几位助理,送他们上了火车。

  路英一边说杂志出刊这点小事,不用他们掂记,一边又高兴的拿出带着油墨香气的样刊递给他们看。

  “哟,封面这些人是谁。”许然左看右看也不像明星。

  “是好几个省的高考状元,里头还有他们的专访。”舒雨说道。

  “厉害呀。”许然翻开杂志,主打是教育,各个学习阶段有优秀老师的专访,有学习心得,还有教育相关的政策宣传。重中之重当然是高考阶段,从专访到心得,再到家长怎么合理安排饮食,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等等,可谓是事无巨细。

  还有全国各家院校的介绍,也十分详尽,并且预告会在来年高考之前,会出如何择校的教程。

  最后便是出国留学的介绍,包括了国外一些学校的分类,大家如何选择,要参加什么样的考试,该准备什么样的资料。并且承诺,若是大家 良好,会组织一场关于留学的咨询讲座。到时候,也会在杂志上通知大家。

  “这个很难得了,现在国内很少有这么齐全的留学介绍。”有许然在,这个留学中介路英当然不会找别人合作。已经就前期一些事情,做了准备工作。

  教育之后便是相对比较轻松的翻译稿,主要是翻译欧美以及日韩国家报纸上刊登出来的一些生活中的趣事或是新闻。

  除了翻译,还加了一些点评,和简单的背景介绍,以帮助大家读懂新闻里的内容。否则因为国情的原因,可能很多人会看不明白,笑点在什么地方,又或是为什么这样的事能上新闻。

  再往后翻便是关于下岗职工求职的版块,里头刊登了一些工厂的招工需求,可以说是非常详尽了。拿着杂志对照自己就知道可以去什么地方,应聘什么职位,拿起电话就能打过去咨询。心急的买张火车票,揣着杂志就能直接顺着地址找过去,可操作性非常强。

  “哟,再后头就是防骗指南二吧。”许然当然读过防骗指南一,他纯粹是当成笑话读本看的,此时看到二,当时就忍不住读了起来。比起一,二的诈骗技术明显升级换代,电话诈骗,汇款诈骗,都是以前比较少,而现在刚刚出现的。

  一本优秀的杂志当然也少不了广告,连续几页广告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在中间又插上了一整页的小雨辣评。

  许然看完杂志,那叫一个马屁如潮,笑的路英是合不拢嘴。

  “首刊也没想怎么大卖,咱们也不是那种娱乐性特别强的杂志,图个细水长流,最重要的是能帮到一些人,这就够了。”路英乐呵呵的笑着。

  金明天看到首刊之后,大为感慨,“这个好,我得买一些寄回去,让吴县的老同事看看。”

  顺便就给家电城进了一批货,算是多一个销售渠道。在金明天看来,下岗是全国劳动人民都在面对的问题,大城市的待业青年也多,必须得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信息。

  同时对舒雨所说的信息传递的概念相当认同,“可不是,真以为乡下人就比城里人笨吗?是好多事情乡下人根本不知道,明明有好手艺,结果不知道自己值钱。所以路总这不是办杂志,是做好事啊。”

  家电城第一天进的杂志,摆在收银台没受到什么重视,大多数人直接视而不见。于是金明天就送,但凡购物就送一本。

  没想到,送了两天杂志没了,开始有人找上门问杂志的事。金明天也懵圈了,又赶紧去仓库拖一批回来,然后就是大家看到的大排长龙。

  金明天以为这些买杂志的人都跟他一样,关心下岗职工。其实他错了,能换得起家电的人家,在这个时候条件绝不会太差,而在这个年代,条件不算差的中国家庭里,最热门的话题,一定是出国。

  任何关于出国留学的消息,都是珍贵的,甚至是可以当成人情售卖的。这么公然刊登在杂志上,你说这些人会放过吗?一本杂志的钱算什么,根本就是毛毛雨嘛。

  下岗职工的关注,更多的带来的是讨论而不是销量。也可以理解,下岗职工都是聚集性的,居住在同一个厂区,同一个楼栋,一本杂志传来传去,大家抄下自己想要的信息就够了。

  “这几天排队售卖的情况已经消失了,下岗职工比较多的城市虽然有补货,但补货的量也不大。”负责销售的同事有些担心,杂志是月刊,需要的是稳定的购买人群,这种排队爆买的人,只要下一期没有刊登留学的相关内容,他们就不会再掏钱购买。

  “让你们挑选一些年纪合适的客户,给他们寄的杂志,都发出去了吗?”路英有条不紊看了一眼工作安排,问的就是中奖那一批。

  “发出去了,按时间,应该已经收到了。”员工回道。

  “那就行了。”路英并不担心。

  没过几天,各个渠道都开始补货,杂志真正的客户群虽然反应有点慢,但传播速度绝对不会慢。这些人就是广中学生的家长们,初中就要开始狠抓学习,否则上不了好的高中。到了高中就得拼大学,能提高一分都能压倒成百上千的考生。

  在这种压力之下,任何有助于学习的工具,都是畅销品。别说这种直接辅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就是打着提高记忆力,二次开发大脑的保健品,都卖得红红火火。

  随着这些家长加入购买大军,杂志的销量终于稳定下来。

  而跟丽姐一块排队买杂志的大哥,拿着杂志回家,自己先翻一翻。教育这一块离他太远,女儿都读大学了,解脱咯。吹着一声口哨继续往下翻,翻译国外的新闻,这个好,有意思。

  防骗指南怎么听着耳熟,嗬,家里好像就有防骗指南第一本呢。想一想这都几年了,是该出二了,这得好好学习一下。

  下岗职工不关他们家的事,再看看,广告没意思,不过广告中间是什么,小雨辣评,看看写了些啥。

  “看什么呢,老李。”老婆回家,一边换鞋一边问道。

  “我说给你听听啊,这个写的真好。”老李正愁没人分享呢,赶紧冲着老婆解释。

  “现有有些家长啊,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喜欢说,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把你抓走。从小这么吓唬孩子,如果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学校教育以及今后生活的经历,可以冲淡童年时家长给予的阴影式教育。”

  “可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早早辍学来到社会,那么极有可能家长的教育会在他脑中形成一种认知,认为警察是伤害他的人,而不是帮助他的人。等到他们遇到伤害,压迫和危险时,脑子里就不会有报警这个选项,可能会选择自己硬扛或是怒而反抗直接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之中。”

  “如果有这么一天,家长谁也不要怪,先怪自己,是不是从小就给予了阴影式的教育。”

  老李说完啧啧好几声,“要不怎么说别人怎么能上杂志写文章呢,看看这水平,有道理啊。”

  “还有呢,听我继续跟你说啊。”老李意犹未尽。

  “你说你说。”爱人早习惯了丈夫的嘴碎,不让他说话,他能憋死。

  “同样的道理,有些家长会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大谈特谈西方国家的美好。但他们往往会用国外两个字代指所赞美的国家,而事实上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你认为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比中国好吗?有些国家甚至百分之八十的国土面积没有通水和电,也有些国家根本做不到粮食的自给自足,还有一些国家缺少基本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就算是大家认为普遍富裕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富裕程度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客观的事实,往往被家长忽略,而是一味的强调国外什么都是好的。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被人用国籍一忽悠就走,如果他们真的是因为爱情,那当然应该得到祝福。”

  “但也有可能是隐藏在爱情之下的狩猎,国外合法的风/化场所,国外偷猎人体/器/官的场所,都有可能是这些孩子的归宿。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在怨恨凶手的同时,也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是造成这一恶果的最大推手。”

  “你听听,是不是说的特别好。欧美国家是先进,是发达,但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比中国好,这一点说的太对了。”大哥说完,催着爱人赶紧烧饭。

  “吃了饭又要下楼侃大山啊。”爱人笑着摇头,系上围裙。

  出版社里,路英看完杂志社的销量,刚放下心,就发现杂志社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几乎全是问留学情况的,接线生不得不一再重复,会将问题 ,敬请期待下月新刑。

  “看来留学中介的事,得抓紧办了。”路英连续几天听到员工的回馈,只能将许然叫来。

  “没问题,我让哈里请了几个老外,专门做教育咨询的,开一场讲座就是了。愿意报名的,我们就协助他们办理留学事项。”

  中美两国之间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信息的不对等,互相不了解,而了解的渠道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了解的人来说,就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几个人坐在一块合计着,招聘的事是该提上议程了。之前的招聘难度大,是因为大学生包分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分配的单位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好。也导致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除了出国,很少去外资工作,更别提民营企业。

  好在到了九十年代,招聘终于不像往年那么难,逐渐有大学生不满足分配的工作,更愿意去大城市或是去外资工作。

上一篇:穿书七零不做炮灰

下一篇:尘埃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