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交易 第170章

作者:午后半夏 标签: 复仇虐渣 无限流 穿越重生

  成功的让知书的嘴角抽搐了一下。

  公主殿下,咱们说着话的时候能不能看一下场合,知书扫了一圈,地上躺了一地的尸体,少数也有数十人,她都不记得,自公主殿下成了摄政王太后,这是第几次遭受刺杀了。

  不过公主这话倒是一点都不假。

  心里吐槽归吐槽,却一点都不影响知书做事。

  因土豆和红薯的高产量,能让他们吃饱饭,所以南境的百姓们便迸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始积极的种植,甚至开始自己开垦荒地,本来不少搬迁的游民,也慢慢的在一个地方稳定了下来。

  渐渐的,一些地方形成了新的村落。

  对于这样的转变,阿瑶自然是高兴的。

  她是属于想的比较长远的人,对于百姓们开垦荒地进行种植,她自然是支持的,但同时也要有所约束,可不能只意味的开荒,不做任何的保护措施,要知道南境国的国土,有一半是在塞外,本就荒凉了一些,若是再去没有任何节制的去开垦的话。

  那估计十多年的时间,荒原怕就要沙化成荒漠了,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阿瑶自是做了一系列的规定。

  防止沙化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种树了。

  而胡杨树是最好的选择,耐寒耐劳,生命力顽强,简直就是不二的选择。

  除了解决粮食外,还有衣物的问题。

  南境的冬天一向都比较难熬的,温度也比大宁要来的更低,但御寒的东西却以动物的毛皮为主,其实像是木棉,丝麻还有棉花,也是有的,前两者还好一些。

  像是棉花,那可是比毛皮还要金贵的东西,虽然御寒保暖,但它的产量却太低了。

  所以,种植的人不多。

  但这对阿瑶来说,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产量低,那就改良啊!这对一般来说,或许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对阿瑶来说,倒不算什么大问题。

  衣食住行。

  阿瑶在解决了其中的两样中后,她在南境国内的声望,便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就连那些反对阿瑶的人也都开始变得心悦诚服起来了,背地里的小动作少了不少。

  虽然他们这些小动作,对阿瑶来说,并没有什么大影响,不过嗡嗡的也有些烦人。

  如今他们既是愿意消停,那就再好不过了。

  没了他们这些人捣乱,阿瑶的行为更是大胆起来。

  而在阿瑶在成为摄政王太后的第十年整,她终于如愿以偿,不管是南境的百姓还是官员,都打从心底臣服,而她统一塞外的心愿,也早在第九年就已经实现了。

  可以说,南境在阿瑶的治理之下,蒸蒸日上,不管是国力还是势力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也已经有了能和大宁抗衡的实力。

  这叫大宁忌惮不已,当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但是没办法。

  他们是极为不乐意看着南境强大起来,尤其是让南境强大的人,竟还是他们大宁的公主,一想到,心里别提有多怄了。

  早知道定国公主竟然有这样的本事,当初就不该让她去和亲。

  如今倒是给自己和出一个大敌来。

  其实大宁不少人私下里对阿瑶很是愤恨,觉得她不知感恩,她是大宁的公主,怎么能帮着南境强大呢?更有一些激进的,说阿瑶是典型的忘祖。

  但他们也只能这么一说罢了。

  之所以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眼睁睁的看着南境强大,并不是他们不想要阻止,而是没办法阻止。

  首先,

  南境和大宁距离的远,想要伸手并不容易,再有就是大宁这几十年也贪图安逸,先前南境还三五不时的去骚扰一下边境,但自阿瑶和亲以来,这种行为也彻底停止下来。

  他们也轻易不乐意挑起战争,毕竟对双方都没什么好处。

  再有就是,大宁的内部也不算太平。

  尤其是这些年伴随着皇子们逐渐的长成,新一轮的夺嫡也开始了,有的时候,内斗是最消耗人的。

  这一忙,也就顾不上别人家的事。

  ……

  说起大宁,早在阿瑶出嫁的第七年,宁帝在大病了一场,此后,他的精神也大不如前,但却依旧不肯放权,本来六皇子是嫡子,外祖家也不凡,还有阿瑶这个做南境的摄政王太后的一母同胞的姐姐做后盾,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太子。

  开始,宁帝是真的想培养六皇子的。

  但奈何六皇子和已经过世的大皇子还有阿瑶,虽是一母同胞的兄妹,却不知道是不是聪慧都给了兄姐的缘故,导致六皇子的资质平平,一点都不出彩,甚至因刘皇后太过于紧张他,宠溺太过,把他的性子养的娇气不说,还有些自大。

  宁帝虽然恋权不假,但他不傻啊!

  六皇子如此,他岂能放心的立为太子,况且他还不愿意放权,先是抬了二皇子,但二皇子不中用,一次围猎的时候,自己从马上摔了下来,虽无性命之忧,一双腿却废了。

  自然是没用了。

  便又抬了四皇子出来,这四皇子的外祖家是勋贵之家,还握着兵权,比刘家还显贵一些,母妃也是德贵妃,仅次于刘皇后之下,甚至还比刘皇后更多了些恩宠。

  后来呢。

  双方斗的不可开交,中间再夹杂着其他皇子蹦跶。

  其中有几年,大宁的朝堂,那叫一个混乱啊!

  不过最终脱颖而出的,不是四皇子,也不是六皇子,而是不显山不漏水的十皇子赵旷。

  他是在阿瑶出嫁的第十四年,成了大宁的太子。

  哦,

  你说六皇子啊!

  早在他和四皇子还斗的时候,便已经落败,中了四皇子的计策,为了一个女人,要死要活不说,还因一次大火,整张脸被烧毁大半,虽然太医已经极力的救治,但损毁的面容却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修复,而自古也没有一个毁容的皇子能登上帝位。

  六皇子被打击的一下颓废起来,不过三年,便抑郁而死,膝下连个一儿半女都没有。

  而他嫡子的身份,也不大好过继子嗣。

  刘皇后在六皇子死后,也是一下没了精神气,病了一场后,便心灰意冷起来,不但把凤印和宫务交了出去,更是直接封了昭阳宫,便开始吃斋念佛起来。

  ……

  又九年。

  “知书,一应事宜准备的如何了?”阿瑶开口问知书说道。

  知书回答说:“回公主,都已经齐全,只等您定下一个日子,便可随时出发。”一个月前,公主忽而提出了要回大宁省亲。倒是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官员都是反对的,不过却耐不住公主决心坚定。

  “甚好!”阿瑶是毫不怀疑知书的办事能力的,笑着点点头,“那就定在二月二十七吧,是个好日子。”

  一来,是她出嫁十多年没有回去过,心有惦念,恰逢大宁新君登位,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二来就是,若是她不走的话,又怎么给心有抱负的人机会呢?况且她也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不是。

  “是,属下这就吩咐下去。”知书开口说道。

  “嗯。”

  ……

  大宁也接到了南境递交上来的国书,新君清安帝在接到国书后,便让礼部开始准备起来,一应都要最好的,决不能怠慢,更不能丢了大宁的脸面。

  要知道,定国公主也要随使臣一起回来的。

  这万万不能怠慢的。

  “娘娘,刚才皇上遣人过来,说是公主殿下要回来了?”一个已经上了年岁的嬷嬷满脸喜色的推开门,声音也失了以往的沉稳。

  本来正在抄写经书的刘皇后,不对伴随着清安帝的登基,她已经晋升为刘太后,在听到嬷嬷这话,手中的笔掉了下来,带了些颤音:“嬷嬷,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瑶瑶要回来了?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嬷嬷连忙点头。

  “太好了。”刘太后得眼眶一酸:“没想到,哀家在死前还能再见瑶瑶一面,如此,既是死了,也是死而无憾了。”泪水顺着眼角滑了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  日更日更

第193章 和亲公主

  南境来使, 其中还有出嫁二十余年的先皇嫡公主,又贵为摄政王太后,这让大宁不得不谨慎应对, 负责一应迎接事宜的礼部简直是忙得一塌糊涂。

  礼部尚书江昉,已经连着几日都没回去,和属下商议迎接的规格礼制。

  最终实在是拿捏不住, 阿瑶到底算是来使还是回国省亲公主。

  毕竟不同的身份决定了不同的规制。

  叫江昉说, 自是前者,毕竟那可是摄政王太后,在南境一手遮天,杀伐果决,说一不二。但是清安帝却有意要试探,想按照长公主的规制来,看看阿瑶对大宁对刘太后还留有几分的情意, 这样,等到商谈时,他才好把握自己的态度。

  虽然大宁是她的母国, 但说实话,她在大宁才长了多长时间, 还未曾及笄便嫁去了南境,这一呆就是十七年,清安帝可不相信阿瑶心里一点怨气都没有。

  不过清安帝的想法,这才露了个苗头,便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曹首辅话说的直接:“陛下,定国公主虽然是我朝的嫡长公主,但更是南境的摄政王太后,此次前来,递交的国书也说是出使,而非省亲,自是要按使臣规制。”

  “首辅说的有道理,那就按使臣规制吧。”清安帝颇有些不甘心的点点头。

  没办法,他如今的年岁还不大,也才登基不过一年的时间,朝政还不算稳当,大权也还没有收拢到自己手里。

  很多时候,他还不能自己做主。

  “……还有迎接的人选,也还需要陛下指定,臣等也好进行配合。”江昉又开口说道。

  其实像是迎接使臣这种事,本来该派太子比较适合,但清安帝如今才弱冠之年,膝下虽有一子一女,但都还是连路都走不稳的奶娃娃,自然没有太子这一说。

  至于其他的皇室宗亲,身份上最为适合的自然就是清安帝的那几个兄弟了,但是清安帝对他们一贯防备的紧,自是不愿意他们插手朝政大事的。

  但若是要再寻其他的人的话,怕身份有些不够,失了礼节。

  听到这话,一时间,清安帝还真的是有些为难,沉吟片刻,开口问道:“你们可有什么人选推荐?”

  江昉算是清安帝的心腹,一听到他这话,便闻弦音而知雅意,拱手回答说:“这王太后出嫁时,便是当时还是世子的景王亲送的,如今不如还由景王接待,也算是有始有终。”

  更重要的一点是景王赵景廷那可是清安帝的心腹,当初清安帝登基,他可没少出力。

  听到这话,清安帝的眼睛当即就亮了起来,笑道:“江卿家说的很是,那就由景王接待,余卿可有异议?”

  “臣等附议。”

  这个只能算是小事,况且景王的身份也算贵重,江昉说的也在理,他们自然也就不反对。

  清安帝得了想要的结果,脸上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很快,

  圣旨便下达到景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