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为农家女 第250章

作者:半阙长歌 标签: 穿越重生

  顾婆子的眼泪也瞬间涌了出来,只低头抹着眼泪。

  顾乔知道顾婆子为什么流泪,她正要开口说些什么,顾婆子却先她一步对梅氏说道:“人……确实已经没了。”

  “娘?”梅氏僵住,“这……是什么意思?”

  “我托涣青去寻过熹儿的踪迹,最后……”顾婆子见梅氏不肯接受立衣冠冢的事情,最后只得将梅涣青打听到的消息给梅氏说了。

  梅氏听到消息,整个人如遭雷劈,随后泪如雨下。

  “这大过年的,奶奶、娘,你们做什么呢。”顾乔心疼,连忙伸手将她们揽住。

  她奶奶一直瞒着顾熹死亡的事情谁也没说,生怕梅氏伤心,恐怕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梅氏的反应会这样大,以至于现在两人都要这么伤心。

  “奶奶、娘,你们别伤心了。”沈晚也伸手拉住她们。

  瞧见孩子们担忧的面庞,顾婆子她们又哭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坐了下来。

  两人虽是伤心,但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最后梅氏只得同意立衣冠冢的事。

第363章 应考,二表哥谋生路(一更)

  村里的四姑祖被洪水冲走了,没人会看日子,顾婆子又拎了礼物,带上了一斤肉,去了梅家村,请梅涣青带她去找村里的神算子算日子。

  这一算,正好正月二十七那天是个好日子,适合立碑起坟。

  但刻碑需要时间,而且她们家一下子需要两块碑,顾婆子又让神算子算了一下,三月初二这天也适合。

  虽然三月初二已经接近春种,但再往下拖下去,就只有六月份才有合适的日子,顾婆子寻思一番,最终还是将日子定在了三月初二。

  这神算子还会做法事,顾婆子又和他约定了时间,届时就由他来主持大局。

  时间一晃就到了二月,顾婆子家在立碑前还有一件头等大事——沈昭应考。

  这是童试的第一关——县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二月份这一次,便是县试,在汝陵城里举行。

  梅家村的学堂这次一共有五个学生参加,分别是顾家村的顾凌和顾学西,梅家村的梅执恕,罗家村的沈昭和罗庆家的侄儿罗胜。

  沈昭他们的先生给他们几个都做了保。

  参与童试需要调查户籍,必须本籍报考,须祖、父籍在当地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俱有确据,方准应试。

  沈昭兄妹是挂在罗洪他们名下的,若是有村中族老担保证明,他们兄妹确实是父母双亡、从小在罗家村生长,沈昭便可以参与考试。

  顾婆子一家又是割肉又是送酒,去了罗家村族老家,拿到了罗家村族老的证明,可没想到去汝陵城衙门里登记报名资格的时候却被为难了。

  还是顾婆子灵光,给那登记的门吏塞了一两银子,才终于把事办成。

  “这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明明咱们一家是按章办事,却非要给那门吏塞银子,气死人了。”顾乔最是心疼银两,忍不住吐槽大熙朝的官场黑暗。

  “算了,只要咱们家昭儿能够顺利参加考试就是好的。”顾婆子正在帮沈昭收拾行李,说着又往他行李里塞了许多吃食。

  “奶奶,沈昭是去考试的,您这么个塞法,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去郊游的呢。”顾乔无奈。

  顾婆子直起腰杆,回道:“这不想着他进城一趟,顺便给他外叔祖他们带一些吃食去吗?那铺子还真是买对了,这次你表哥、小西他们都可以在那里落脚,还省下了住客栈的钱。这要考上好几日呢,还能让你外叔祖给他们做点儿好吃的。”

  因为顾学西和梅执恕也要住进铺子里,铺子只有三间卧房,秀娘占了一间,梅崇岭住着一间,只剩下一间空的。

  梅崇岭便在阁楼上搭一铺床,和梅执恕挤一挤。

  然后沈昭和顾学西睡他原来的那间,夫子与罗胜住空的那一间,如此一来,便再也住不下顾婆子她们,顾婆子想着三月还有大事,得赶着功夫做灰豆腐,便决定不去陪沈昭考试了。

  罗胜是罗庆的侄儿,侄儿的住处有了着落,夫子也安排好了,罗庆心中欢喜,便决定赶着牛车送他们去赶考。

  将沈昭送到村口与顾学西他们汇合的时候,顾乔看到罗庆的牛车,忍不住调侃道:“沈昭,你们这赶考,啧啧,又是坐牛车,又是住商铺的,条件是好了点儿。”

  “哎你这孩子,怎么跟你哥说话的呢!”顾婆子立即敲了一下顾乔的额头。

  顾乔挑了挑眉,又撇了撇嘴,这才走上前去,一把将手里准备好的碎银子塞到了沈昭手里。

  “回来的时候记得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物,给我和小晚带一些回来。”顾乔笑道。

  沈昭低头看着手里的银子,随后弯了弯嘴唇,应道:“好。”

  这钱与其说是顾乔托他买东西的,还不如说是顾乔怕他手头紧,找借口“救济”他的。

  顾婆子见了不禁好笑,揉了揉顾乔的脑袋,“你这丫头,当我虐待你哥呢,钱我早就偷偷塞给你哥了。”

  “我可没说这话。再说了,这是我托他给我和小晚买东西的钱!”顾乔嘴硬。

  梅氏瞧见这一幕,顿时捂着嘴偷笑。

  兄妹感情好,是她最乐意看到的事情,这说明她们当初的决定没有做错,沈昭是个有孝心、知恩善报的人,未来一定会成为顾乔娘家最大的靠山。

  顾学西看见了心里也十分羡慕。

  顾家村现在最富有的就数顾凌家和顾巧儿家了,顾凌家就算了,是族老家,底子厚;顾巧儿家却凭借孤儿寡母走到了今日。

  想到这里,他的眸光愈发坚定。

  他一定会好好考试,也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家门楣,让自家脱离如今的苦日子。

  梅执恕则望着沈晚,也暗暗下定决心:他争取考试能有个好成绩,也让沈晚能够看到自己。

  沈晚感觉到梅执恕那炽热如火的目光,又往顾乔身后缩了缩。

  她虽然比顾乔小一个月,个头却蹿得比顾乔快,比顾乔还高了半个头,即便躲在顾乔身后,也还是没把自己藏完全。

  梅涣青害怕他儿子直白的目光将心思暴露,立即走上前去又叮嘱了梅执恕几句话,这才让沈晚松了口气。

  很快,众人辞别,罗庆拉着牛车,带着夫子和少年们踏上了应考之路。

  顾乔一家、顾学西一家和梅涣青一家目送他们远去,心中又是忐忑,又是充满了希望。

  “婶婶,怎么没瞧见顾凌家啊?”等人走后,梅涣青忍不住问道。

  “舅舅,顾凌家昨儿提前去城里了,据说是投奔他家亲戚去了。”顾乔讲道。

  梅涣青这才点头,两家人闲话几句,想到家里的活计,这才分了手。

  等沈昭他们考完县试回来,罗家村的学堂便开学了。

  梅执勇上了两年学,字也认了许多,却于文墨一道仿佛天然没有悟性。

  如今他也是十好几岁的人了,再怎么苦读,他也不能和沈昭他们比,估计这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既然如此,还不如认识了字就行,早日从学堂出来谋生路。

第364章 县试成绩,立碑起坟(二更)

  梅家现在的生路无非就是灰豆腐、榨菜的生意,眼见生意越来越好,梅崇岭一个人应付不来,又因为前段时间搬货的时候摔了一跤,虽然不严重,但到底年纪大了,最近走路有些不便,所以去个小子帮他自然是最好的。

  一年过去,梅执勇早就学会了阿拉伯数字和九九乘法表,又对账目有着天然的敏锐,去商铺最是合适。

  等到二月底,沈昭他们县试的结果就张榜贴了出来。

  罗家村学堂的五个学子,竟然中了三个。

  这三人分别是沈昭、顾学西和顾凌。

  沈昭和顾凌两人都是第一,沈昭是榜首的那个第一,而顾凌则是恰好上岸的那个最后一名。

  顾学西的排名也比较靠前。

  若认真算起来,这三个人其实都是顾家村的。

  但罗家村自然将沈昭视为罗家村的。

  这样一来,梅家村可是一个名额都没有。

  梅执恕落榜,据梅涣青说,在屋里关了整整一日没有出门,田氏和杨氏见他难过,都不知道该如何与他说话。

  梅涣青索性让家人不要吵他,让他自己想想明白。

  “那最后大表哥怎么样了?”顾乔连忙问道,有些担心。

  “最后到了傍晚,你大表哥自己拉开了房门,对我说,他还要参加下一次县试。”梅涣青说着,眉头紧拧,似乎有些愁闷。

  顾乔一家听到这话,有些震惊的同时又觉得这在情理之中。

  “那你打算怎么办?”梅姑直接问梅涣青。

  “我寻思着,家里的生意,既然执勇已经去接了,虽然才近十日功夫,但他干得有模有样,所以……已经不急着让他哥哥也去帮手。我来之前特意去学堂找了夫子,也问过了,执恕这孩子虽然天赋比起小西和昭儿差点儿,但胜在勤奋努力、脚踏实地,若是努努力,没准也能成,就是需要时间。”

  梅涣青抿了抿唇,最后讲道:“所以我决定,还是再让孩子读几年。你说家里若是没条件就算了,现如今家里不缺吃不缺穿的,这事关孩子一辈子的前途,我不想让他以后留遗憾。而且换句话说,若是执恕真能考上,没准这就是改变我们家门楣的机会。”

  “你看得长远。”顾婆子含笑点头,“这家里,是得有个盼头。”

  “对,多给执恕一些时间,他一定能行的。”梅姑擅长鼓励。

  “行,他小姑对他的鼓励我都记住了,我回去就告诉他。”梅涣青笑道。

  见顾婆子她们都支持他的做法,他这心里可算是踏实多了,随即与顾婆子等人告别。

  “呀,这么着急走呢,把这笋子带回去,今晨小晚和巧儿就在后坡这里挖的。”顾婆子讲道。

  梅涣青不禁看向顾婆子家的菜园子后面,原来被泥土冲垮的后坡,此时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看着清新无比。

  “这孩子啊,就像这竹子,明明昨儿才冒了个尖儿,是根脆嫩的笋,一眨眼啊,就长成了这挺拔的翠竹,必须独自面对世间风雨了。”他忍不住感慨道。

  顾婆子和梅氏顺着他的视线看向后坡的竹子,又扭头看着地上卧倒的石碑,两人也颇多感慨。

  今日是梅涣青去城中看榜的日子,同样也是他去帮顾婆子家将刻好的石碑拉回来的日子。

  院子里忙着洗菜的顾乔和沈晚代表了生命的延续,而这石碑,代表了死亡。

  至于他和顾婆子她们,随着孩子的长大,也终将老去,不能再为他们遮风挡雨。

  正感慨着,顾乔却开口打断了这略带感伤的气氛。

  “舅舅,你这比喻啊,都可以去当夫子了,文采卓然,生动形象!”

  “嘿,你个丫头,竟然连你舅舅都敢打趣!”梅涣青佯作生气。

  顾乔却嘿嘿的笑了。

  这一闹,郁气果然消散,院子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石碑到了,离三月初二却还有好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