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为农家女 第285章

作者:半阙长歌 标签: 穿越重生

第416章 上刑场(一更)

  沈昭通过院试考取生员,变成秀才,从此便脱离了平民阶层,跨入“士”的行列。

  这成为秀才,不但可以进入官学,还能享受免徭役、领廪膳等福利,不单如此,便是衙门官员也得以礼相待。

  所以沈昭和顾学西考取秀才的这件事,自然是天大的喜事,合该庆贺一番。

  因为中秋后两人就要入官学读书,顾学西家干脆选在了八月十六,也就是中秋第二天庆贺。

  罗洪上门来与顾婆子说办宴席,也实属人之常情。

  毕竟顾婆子一家终究是干亲,人家罗洪夫妇却是正儿八经的姑父、姑母,还是将兄妹俩从小拉扯到大的人。

  而且办宴席还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随礼。

  沈昭考取了秀才,村里人来吃宴席,必定要随礼,这是人情来往。

  通常情况下,办酒席多多少少都能挣到一些钱,罗洪一家又怎会将这种“赚钱”的机会拱手相让呢?

  所以他如此积极,也并不让顾婆子意外。

  顾婆子想了想,最终同意了罗洪的提议。

  “既然如此,我也让人看了日子,就八月十六这日好,虽然和昭儿那同窗家的日子撞了,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时间太紧了,孩子回头就要去官学报道。”罗洪讲道。

  顾婆子一听他连日子都看好了,便知道他是有备而来。

  又听到他特意挑了八月十六,心中不禁冷笑,这哪里是没有别的好日子,怕是特意挑的这一日。

  毕竟两家难免有共同的亲戚,沈昭和顾学西又是同窗,两家同一日办酒席,村民们只去得了一处,礼却不能少,罗洪这是打的节省酒席成本的主意呢!

  顾婆子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办酒席的主动权就属于人家,挑日子自然也由人家说了算。

  “你看着办吧。”

  “那我就去安排了。对了婶婶,还有一事要与您商量。您看,这没几日就是办酒席的日子,不如先让昭儿和小晚跟我们回去?不然他们到了办酒席那日才去,跟客人似的,只怕村里人要议论了。”

  “这……”顾婆子犹疑。

  罗洪继续讲道:“昭儿如今考取了秀才,我们一家的希望都在他身上,您放心,我会对兄妹二人好的。”

  他越是这么说,顾婆子心里就越是不放心。

  若是寻常人家,出了个秀才侄儿,只怕要掏心掏肺的对他好,但罗洪一家又岂是能用常理推断的?

  顾婆子想了想,回道:“这样可否,孩子前些日子考试太过耗费心神,我先帮他补补身子,回头他提前一日回去可好?”

  “提前一日,那不就是中秋吗?节日里还往两头跑,这孩子得多累啊。再说了,我瞧着婶婶家这住了外人,昭儿这几日睡的灶房吧?灶房里的硬木板,哪有家里的床睡着舒服?何况婶婶你家是不用秋收了,我们家却还要,这抢收弄不快,一年到头的辛苦便白搭进去了,你就让昭儿回去帮我们一把又怎么了?”罗洪拧眉讲道。

  顾乔在旁边鼓着腮帮,一脸不高兴,忍不住冲她娘抱怨:“这说来说去,不就是又想让沈昭去帮他家当免费劳力嘛,年年都这样。”

  “奶奶,我去。”沈昭见顾婆子为难,连忙讲道。

  年年都要去帮忙秋收的,沈昭早就算到了罗洪一家要趁自己入官学之前榨干他的劳力,对于这事并不意外。

  “小晚也跟着回去,咱们一家许久不曾团圆了,这个中秋得好好过。”罗洪又道。

  “姑父,小晚还是——”

  “小晚再不回去,村里估计都认不出她了。你们只是借住在你干娘家,难不成这辈子都不打算回家了?”罗洪立即拉下了脸。

  虽然两家有协议,但那是私下的,外人只当沈昭他们仍是借住而已。

  “从今往后你就是秀才公了,也要爱惜自己的名声。小晚最好还是同我们一起回去,免得村里人嚼舌根。”罗洪讲道。

  沈晚一听说可能会影响自家哥哥的名声,立即讲道:“我去。”

  反正也就是回去住几日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事。

  “小晚?”顾乔拉了拉她。

  以前秋收都只有沈昭回去帮忙,沈晚都留在家里,一想到罗洪一家人的德行,顾乔就忍不住担心。

  沈晚冲顾乔笑了笑,轻声道:“没事的,我就是回去一趟。”

  顾乔撇了撇嘴,“你就是舍不得你哥,你说你怎么这么死脑筋呢?”

  沈晚摇了摇她的胳膊,又冲她笑了笑。

  顾乔见她撒娇,索性偏过头去,佯装不理她了。

  既然沈昭和沈晚都同意回去了,顾婆子一家也不好再做阻拦,只得看着两人收了洗漱用具和换洗衣服,然后将两人同罗洪送到了院子门口。

  等人走后,顾乔小大人般地叹了口气,讲道:“我怎么觉得心里这么不踏实呢?”

  “别说了,我也是。”梅氏也蹙起眉头。

  “瞎说什么,不就是回趟家吗?”顾婆子伸手赶了赶,让她俩进院子。自己却忍不住扭头看向田野上沈昭他们远去的背影,无比担心。

  “什么时候沈昭能够彻底摆脱罗洪就好了。”顾乔叹道。

  这话题太过沉重,一家人没有再继续讨论,倒是旁边的孔戟瞧见了不免感慨:“怎么那沈昭回家,她们家反而如此不放心?不知道的怕是还以为那两个孩子上刑场呢。”

  “可不就是上刑场么。”孔威笑了笑。

  “嗯?”孔戟疑惑。

  孔威却没有解释的意思,而是拿出了自己的宝剑,大马金刀地坐在屋子里,仔细擦拭起来。

  孔戟见状便不好再问,只觉得稀奇,忍不住嘀咕:“这一家子人也是奇怪,这沈昭原来还有姑父、姑母啊,那怎么认了干娘,在干娘家住了。”

  却说这头沈昭他们回了罗家村后,罗洪将沈昭特意安排在了右边的厢房里。

  新修的屋子宽阔高大,中间有着敞亮的堂屋,两旁还各带两间厢房,其中左边住着罗洪夫妇和罗小胖,右边则是空置的。

  如今沈昭回来,右边正好两间屋,兄妹俩就各占了一间。

  罗小胖不干了,“爹、娘,那是给我和晓晓的婚房,为什么让沈昭先住进去!他住了我以后还怎么住?”

第417章 拿捏(二更)

  罗小胖现在还住在父母外侧的这间屋子,原本右边那两间屋子是留来给他娶媳妇用的,罗洪这两年内更是断断续续亲手做的不少家具,罗小胖起初并不在意,可现在他要和顾晓成婚了,婚期就在九月,一想到这些东西是顾晓的,却让沈昭兄妹用过,他这心里就不舒服。

  “你表哥现在可是秀才,让他住一住你们的房间,没准以后你们还能生出一个秀才儿子来。”沈氏立即安抚道。

  “我不要!”罗小胖岂是这么轻易被说服的。

  “不要,不要你的聘礼从哪里来?别闹,去叫你表哥来,我找他有事商量。”罗洪拉着一块脸,冲罗小胖讲道。

  罗小胖执意要娶顾晓的这件事已经惹得罗洪极其不高兴,虽然罗洪最终还是答应了他,可罗小胖对自己父亲向来畏惧,此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愤愤地撇了嘴巴,转身就出了门。

  右侧厢房内,沈晚看着崭新的家具和被褥,难以置信地朝沈昭讲道:“哥哥,竟然都是新的,姑父、姑母居然舍得给我们住。”

  沈昭却眉头紧锁,抿着唇不说话。

  沈晚放下抚摸樟木箱子铜锁的手,耸了一下肩膀,偏头看向她哥,忍不住讲道:“可这里再好,我也觉得在顾家村更好些,夜里听着干娘织布机‘咯吱咯吱’的声音,与奶奶和巧儿姐一起说着闲话,虽然拥挤一些,却觉得心安。”

  沈昭闻言,唇角微微勾起。

  是啊,心安处即是家。

  便是他这姑父、姑母将这屋子布置得再好,终究没有家的味道。

  “哥,你说姑父、姑母是见你考上了秀才,所以想要……想要弥补你吗?”

  其实她想说的是巴结讨好,但终究不好说得这么直白露骨。

  沈昭摇了摇头,又道:“无利不起早,先看看吧。”

  正说着,罗小胖就横冲直撞地走了进来,语气颇为不善地喊道:“沈昭,我爹叫你。”

  说完后,瞧见沈晚的手碰到了樟木箱子上,他立即走过去一把将沈晚拽开。

  “你干什么,不是你的东西别乱碰!这房间就是借你住两宿,你还真当这是你的房间了呢!”

  沈晚手臂吃痛,立即倒吸了一口冷气。

  “小晚?没事吧?”沈昭连忙走过去。

  沈晚摇了摇头。

  罗小胖却看这兄妹俩极其不顺眼,一把扯开沈昭,“你磨叽什么,没听见我说吗,我爹叫你!”

  沈昭挣开他的手,沉声道:“我知道了。”

  “嘿,沈昭,你别以为你考上秀才就了不起了。你再怎么能干,你也是吃我家的饭长大的,没有我家救济你早饿死了,哪里还有如今的好日子。我告诉你,你是我爹娘养大的,就算我爹打死你,也没人敢说一个不字!”罗小胖梗着脖子讲道。

  沈昭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不欲和他纠缠,抬步就出了门。

  “哎,沈昭,我说的你听见了没?我告诉你,就算你考上状元了,你在我眼里也还是当初那个脏兮兮的穷小子。”罗小胖冲着他的背影喊道。

  说完后他又呸呸呸几声,嘀咕道:“我在说什么呢,他怎么可能考得起状元,啊呸!考上秀才就算他走运了,还想考状元,没门儿!”

  沈昭却已在他的咒骂声中来到了罗洪的屋子里。

  “姑父、姑母。”

  “怎么样,房间还满意吧?”罗洪却是难得的和颜悦色,看得沈昭心中警惕不已。

  事出反常必有妖,罗洪态度太不对劲,让他不得不防范。

  “房间很好。”沈昭答道。

  既没有与罗洪客气,向他道谢;也没有表示惶恐。

  罗洪嘴角耷拉了一下,却很快又摆上温和的笑颜,指着旁边的凳子讲道:“先坐。”

  沈昭这才坐了下来。

  “知道我叫你来是为了什么事吗?”罗洪开口询问。

  “不知。”

  见沈昭只是生硬地回答,并不将话头引下去,罗洪心中不免生气,但想到儿子的聘礼,他强压住怒火,立即朝沈氏看去。

  沈氏面色有些犹豫,舔了舔唇,这才开口:“那个……昭儿啊,你看这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你都读了这么几年书还考起秀才了,便是你表弟小胖也要成家了。我和你姑父寻摸着,小晚也大了,是不是应该给她找个婆家了?”

  提及沈晚,沈昭立即变得严肃起来,反驳道:“小晚还未及笄。”

  “还未及笄怕什么,先要把人家相看啊,不然等她及笄了再张罗,哪里来得及?再说这村里十二、三岁嫁人的姑娘家多了去了,不过是前些年一直打仗,家家户户孩子都少,留在身边的都如珠如宝的疼着,不舍得这么早放出去,这村里才没有那么多喜事,不然若是按照老风俗,村里又要添许多嫩娃娃呢。”沈氏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