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大佬的爬墙娇妻 第25章

作者:猫生寂寥 标签: 甜文 时代奇缘 穿越重生

  ……………………………

  夏收刚过,村子上压好的土路上都是待晒的麦子,虽然才进公历六月不久,但是天气却早就蒸腾起来,一连许多天都是晴天,连个多云都没有。

  村子里的人倒是挺懊恼的,虽说晒麦子是可以了,但是这耕地又不适合了,高温早就把土地晒的硬挺,这时候大抵是没有用什么耕地的机器的,都是人工牛力,这可苦了他们。

  所以一等下了几天雨把地给浇透了之后,上尧村几乎所有人都赶紧的去耕地播种了,齐明安夫妻两个也一大早起来就赶紧的去耕地。齐母以往都是睡到日上三竿,这次却早早的在门口等着,收拾好了耕地的农具。

  看来她今天是准备和他们一起去干活了,宋栀倒是有些惊异,她养大齐明安之后得有多少年了,只给舅舅家干活不给自己家干活,今天倒是不知道什么原因。

  她不跟他们说话,齐明安表情平静,宋栀耸耸肩,也觉得没什么所谓,干活嘛,多一个人少一个人的,没什么区别。

  齐母没有再出任何的幺蛾子,一直到结束,都在安安分分的耕地播种,宋栀虽然不理解她态度的忽然转变,但是也不会上赶着去问,几个人倒是度过了相当平安无事的一个阶段。

  满村的人看见他们一家人头一次出来,还在夸明安妈终于是想通了,他们家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他们家的地少,全部耕完也不过是两三天的功夫,只是玉米不好伺候,水肥都要上到位,不然分分钟就不出苗给你看。宋栀掰过玉米,没伺候过,事事都是听齐明安的。而一旁的齐母虽然肯定比齐明安要更加的经验丰富,但是她不说,他们也就不问。

  乐得轻松。

  ……………………

  他们家老幼妇孺的,完全忙完也是几天之后了,村子里的人几乎耕种完了,下了几场喜雨,玉米苗出的七七八八。

  宋栀觉得自己累了几天,腰都细了,正把镜子架在窗棂子上,离的远远的比划着自己。原身的确是有成功的先天条件,跟擅长大吃大喝的她不一样,腰细的似乎一把就能掐过来。却又不见骨感,捏一捏还能捏起一层薄薄的嫩|白的皮|肉,她正欣赏,却看见齐明安把渔网给拿出来了,正在院子里整理。

  “怎么了,又有人托你帮忙了吗?”宋栀把衣服整整,有些疑惑的问道。自从她来,已经许久没见齐明安弄捕鱼的旧营生了,所以乍见还有些许的奇怪。

  齐明安家的地少,平日里总是会想办法做些别的营生,这捕鱼就是其中的一样,村子里河多,能捕的鱼也多,只是能捉到鱼不难,能捉到大鱼,就费点功夫。

  “不是,没人托我。”齐明安捋了半天差不多捋好了,才从一堆繁杂里抬起头来,道:“刚下了雨,我去看看,要是弄的多,咱们就再去县城一趟,我看卖鱼的比卖瓜的价格还要高。”

  宋栀把镜子拿了下来,一步一挪的走到了他身边,微微弯着身子,不使劲的靠在他肩膀上看他动作。一边看一边却笑裂了嘴,齐明安最是性子闷,之前钓了多久的鱼,都没想着拿出去卖卖,怎么的,最近几天忽然就对做生意热衷起来了?

  他没多说,宋栀就一句也不问,默默的笑了一小会,看他整理完,就勾了勾他的胳膊,笑道:“行,去看看,我跟你一起去。”

  他们家在村子的边缘,隔着一片竹林的就是河,竹子还是当初公社的时候一起栽下的,没过几年就成了林,茂密的几乎要隐藏起所有的声音,即便是在白天也没有多亮。

  入口便暗,隐隐绰绰的看不见其中的光景,宋栀对这样的地方一向是害怕,于是就紧紧的贴着齐明安走着。想着第一次来的时候还不敢正大光明的拉着人家,现在却连手都拉上了。

  齐明安到底是老手,站在岸边看了一会就撒了网,只是他并不打算走,站起来把磨尖的铁丝弯钩串上蚯蚓,就成了钓黄鳝的利器。黄鳝一般惯会在雨后出现,稍微走了一会,到了一处水浅的地方,就撸起裤管子下了水。

  宋栀站在边沿跟着看,这里积了一块平滑的地,一低头就看见了好几个黄鳝洞,这里泥土很软,洞口上连着一层的水,咕嘟咕嘟的有小泡泡冒出来。齐明安屏息凝神,拿黄鳝勾子在洞口轻轻的绕上一绕,不一会就有黄鳝从出口洞里出来了。

  它跟蛇特像,宋栀一向是见不得这些油滑体软的条状动物,不由的张大了嘴巴。齐明安真不愧是老手,不慌不忙,大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狠狠的一掐,一条足有三两重的黄鳝被他单手掐了出来。

  “快快,篓子。”宋栀连忙把篓子递过去,按上竹盖,黄鳝在里面扑腾了一会,齐明安怕它死了,连忙把篓子浸在了水里。

  这个年代又没有农药污染,吃黄鳝的确实又少,拿这泥里的宝贝当主食吃的满村子也找不到一个,倒是便宜了齐明安。这些黄鳝个个都大,隔不几个洞就能挖出一条四五两的,不一会就弄了十几条,篓子算满了。

  “这黄鳝咱们不爱吃,我看县城里倒是卖的好,一会把这个送回去,我再多弄些。”齐明安对周围的信息倒是把握的很稳健,看似什么都不了解,实际上把自己看到的都记在心里了。

  就只宋栀一个,光顾着看热闹,竟也不知道他们周围到底是有些卖什么的,眼下就只愣愣的想,怪不得人家是能赚大钱的呢,自己是实在不是做生意的料啊。

  这块地方和前面撒网的离得远,互相之间不碍着什么,齐明安就把旁边的河沟子拦了个坝,水排干,里面一些没长成的小鲫鱼在到乱窜,半个手掌长的青虾在乱蹦,扒开石头缝还有胡乱爬的毛蟹,大的有拳头大,小的才拇指小。

第41章 卖鱼 下

  小的他不要, 但是大的他也不客气,宋栀本是南方人,只是小的时候在北方长大,家乡虽有湖和河, 但是长大后的她早就没了看别人捕鱼的心性情趣。

  眼下看见齐明安动作娴熟, 也被吸引了过来, 蹲在水旁伸着头, 看他手指灵巧的就把毛蟹给捏的死死的无法挣扎, 不由的发出一声惊叹。

  “你来试试?”齐明安见她如孩子一般好奇, 笑着招呼她, 宋栀连忙摆手。

  她对这些长硬壳的生物是实在没辙, 想起之前买大闸蟹回家, 捏也不敢捏的鸡飞狗跳, 宋栀的脸上就有些菜色。

  上尧村虽然不够富裕,可靠着天地自然的馈赠, 也没到了吃不起饭的时候,忙了不一会, 虾蟹小鱼就弄了一篓子,

  下的网子要至少等上一段时间,齐明安他们就带着收获回到了家里。用清水养了半天让它们吐吐黑泥,下午的时候就拿去做了香辣蟹。

  泥鳅和黄鳝的活力不是盖的,虽然在篓子里呆了一会,拿出来放到水里就还是鲜活的样子。

  这两样宋栀不喜欢吃,是要跟着即将收获的鱼一起拿到县城里卖的。

  只可惜现在的年景什么都缺,连调料都没,做出来少了很多重口的调料味,倒是还原了食材本身的清香。

  锅里的鱼汤也已经熬得喷香, 奶白色的鱼汤看起来就十分的有食欲,小鱼的骨头都和肉分离了,营养全在这一锅的鱼里。按理来说这种小鱼应该腌好了用油煎,炸的连骨头都酥了,咬在嘴里嘎吱嘎吱的想,不过油盐都贵,这样费油,所以也属于奢望了。

  宋栀爱吃米,只是这里不产,要是吃就得拿粮票和小麦去换,她有些嫌麻烦,就懒得做了。

  一大碗熬的奶白的鱼汤,撒上芫荽碎,泡上中午刚烙的饼子,又饱腹又美味。

  下午下了晚,天边上红霞一片,从地里干了一天活的人也开始回家了,各家各户烟囱冒烟,沉静的乡村有了烟火气。

  鸡鸣狗吠,远处房子密集处有小孩在吵闹玩耍,一个个瘦的跟猴子似的,却好像有无穷的精力,跑来跑去的不停歇。

  两人吃了饭,就提着空的篓子去了河边。

  以前他都是用了鱼竿去钓,收获都是一条条的,哪比的上网子一撒的收获多。

  齐明安的网子网眼中等大小,除了没长成的小鱼,其他的都能收拢进来。两人一起把网子拽了上来,渔网里满满的都是扑腾的鱼,大的小的都有。

  “明安你看你看,真的好多鱼啊。”宋栀头一次见这样的光景,眼珠子都发亮,高兴的眼睛都笑弯了。

  “嗯,差不多有个几十斤。”齐明安见她兴奋,自己也挺高兴的,提了提网子,笑道。

  大鱼在篓子里根本装不了几条,他们家也离得不远,索性就直接提着网子,准备回家。

  齐明安虽然臂力不错,但是提重物走路一晃一晃的实在是费心,宋栀怕他摔倒了,强硬的非得自己也跟着提。

  齐明安无法,只得在篓子里放了几条大的,让她拿着篓子,其他的就自己提着了。

  两人到家拆解,这一次的收获确实不小,小臂长的鲤鱼和鲫鱼就有近二十条,一条一斤半左右,不是人工养殖基因变异的过度肥臃,是那种吃好喝好大自然馈赠的自然肥美。

  他们准备自己留下两条炖着吃,剩下的就全部带到县城贩卖。

  黄鳝泥鳅,还有剩下毛蟹已经用水盆养了起来,目前还是存活新鲜的,怕就怕死的太多,到时候就不新鲜了。

  ……………………

  早上天还黑着,齐明安就把宋栀给叫起来了,宋栀答应了一声连忙穿衣服,走出去的时候就发现骡车上被他铺了一层的塑料布。里面则铺了一层又一层湿的透透的干净的干草,前面后面都加了板,防止水露的太多。

  他们家缺挺多东西,连一块兜水的塑料布都没有,还是用了一小盆鱼换回来的,用完了肯定还是要还回去。

  这几天天气太热,要是不蓄点水,怕是等他们到的时候这些鱼虾就已经臭了。

  他们到的时候天还没有开透,光线不甚明亮。西门市场边行人很少,初萌的亮光把周围零碎的事务映得影影绰绰。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在天色亮的时候才一一的展现,乡村这么早的时候还是死寂一片,而城里,已经有人开始上班了。

  虽然有零星的几个小贩,但是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叫卖的,都是有需要的就过来看看,要是合适您就买走。

  毕竟都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虽然现在是为了生计在奔波,但是并不想当那个出头鸟去承担风险。

  他们把骡车停在了后面,敛开稻草,鱼还活蹦乱跳,尚且新鲜。宋栀看了一圈也没有和他们一样卖鱼的。

  倒是看到了背着筐篓卖炸麻花馓子的,他面前围着的人最多,多是带着的小孩。大部分人买也不会买太多,多是四五根一把,带回家尝尝味道,劳苦大众刚从吃不饱饭的时候过来,对于嘴巴上的享受,他们总显得过于的小心翼翼。

  会炸麻花的人多数是老人,他们挑着担子在各个乡村游走,乡里称作馓子匠。虽然也是挑担子的营生,但跟卖香烟香油的货郎不同,货郎边走边要吆喝,有时还在手里敲着一把镇木,用清脆的声音以吸引村人们的注意。

  “咱们咋定价啊。”虽然他们家有称,但是卖西瓜也是根据市场价定的价格,这鱼,齐明安是真没卖过。

  “两毛一斤。你看看那猪肉摊子,才三毛一斤,咱们的鱼是不可能比猪肉还贵的。”他就比较擅长观察生活了,往旁边看了一眼,对宋栀摇了摇头。

  天老爷给的饭,到底是比不上吃到嘴里油腻腻白花花的好。不比后世,像这样野生的水产比猪肉贵上个一倍都是正常的,在现在这里没人真把这个野味当好玩意。

  天色渐明,来买东西的多了,市场也逐渐的热闹了起来,他们的摊位也围上来了几个人。

  “你这是鲫鱼吧,呦,个头可真不小。”有一个大姐在自己摊子上停留了一会。

  她虽然也只穿了一件靛青的褂子,但是看起来崭新,没有什么补丁,刚刚从卖肉的摊子过来,看起来家境挺好的样子。

  “大姐,给你捞几条,这鱼炖汤是最补的了。补虚、祛湿。”宋栀一听她感兴趣,连忙引她挑鱼。

  把车里的鱼给看了一遍,那大姐看还有鱼没死,仍在扑腾,就笑着说:“这鱼还是新鲜的呢,真不错,给我来上一条吧,对对对,给我捡那条最肥的。”

  “两斤,您的,一共是四毛钱,你看看别的还需要的吗,再给您搭上点小的,一共算上五毛得了。”齐明安把鱼嘴用编好的草绳稳稳的穿了起来交给宋栀,宋栀脸上带着灿烂的笑递了过去。

  然后指着盆子里差不多已经不活泛的小鱼说道:“大姐,您看看这个鱼,比大的便宜五分钱,滋味可一点都不差,您回去一煎,香的能吃四个烧饼。”

  “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嘴上是这么说,手却指着让宋栀给她拿,光是她自己就拿了十几条小的,稳稳当当一共是个七毛钱。

  宋栀看她眼光仍然在流连,也不客气。搜刮起自己脑海里为数不多的知识,不光解说遍这些鱼吃起来到底是有什么好处,还细细的动用起自己吃货的本职,列了几种做法。

  她虽然没吃过,但到底是从信息爆炸的时候来的,描述起各种滋味自然是不在话下,一下子就把大姐给说馋了,又要了黄鳝和泥鳅。

  到了最后,光是她自己就花了个整整一块五毛钱,拎着沉沉的一兜子鱼走了。他们之前生意不好,自从这大姐开了个好头之后,周围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自然像是第一个要的那么多的是不存在的,多的要上一两条大鱼,少的就要上些小鱼泥鳅,回去尝尝味。

  除了第一个大户外,其余的都是零散的,不过他们这一次运来的东西本就称不上是多,还没等到下午,就已经卖的七七八八了。

  而鱼搁了这么长时间,大多数都死了,来的人一看鱼死了,就开始挑挑拣拣。宋栀懒得和他们掰扯,也心知要是拖得久了,这些鱼非得发臭不可,于是就把价格纷纷下调了三四分,这些人也不挑了。

  剩下的都是小鱼和毛蟹,被两户人家给分了。

  钱虽然是齐明安负责收,但他是不管钱的,但是她也不敢在大马路上细数卖了多少钱,确定没有什么差错之后,就放进了贴身的小布包。

  而这时候还早的很,宋栀看着空空如也的车内,又看了看太阳。

  “今天没想到卖的挺快的,一会咱们不急着走,去供销社买些东西去。”家里油盐都没了,她手上还握着几张粮票,想换点大米改改口味,还有一小批她自己列出来的家里缺的东西,得去看看。

  齐明安点了点头,自然应允,她自己不记得路,于是一切都听齐明安的。

  县城里的路饶,齐明安七拐八拐的终于停下,却不是熟悉的白底红字供销社,他们在一条街上停下。

  周边像是住家,只有一块黑字的牌匾上有周氏裁缝四个大字,两扇大开的铁架子门,门两边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布料。

  齐明安引了宋栀下来,看着她疑惑,嘴上安抚道:“不急,我听村里人说她家的衣服好看,给你买上几件咱们再去供销社也来的及。”

第42章 买衣服

  他站在车旁, 伸出一只胳膊扶着宋栀,宋栀是按着他的胳膊来的。只是眼睛都瞪的浑圆,含着带着水光的气恼,澄静的好看。轻轻的打了一下他泄气, 让他带自己去买东西, 却带她来了什么裁缝铺, 这倒是个买东西的地方, 卖的却是衣服料子。

  “带我来这干嘛啊, 我不用买衣服, 我家里面多的是。”她嘴上嘟嘟囔囔的, 脸颊气的圆鼓鼓, 眼睛里氤氲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水光潋滟。宋栀好看, 就连生气都是好看的。

  “家里的是家里的,这里的是这里的, 两个不一样。”齐明安摇了摇头,对宋栀笑了一下, 眼睛里都是笑意, 把骡子拴好,牵着宋栀往里面走,“进去看看,我听人家说这里的衣服的样式好,比供销社的好,所以来看看。”

  县城里的供销社也是卖成衣的,多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的衣服,款式什么的都别讲求了。眼界稍微高一点的人都不喜欢在供销社里买衣服,又贵不说, 款式还不是一等一的好,要的布票却比外面的还要多。

  像是这个小巷里的这家裁缝铺,就因为常做些款式新颖的衣服,所以稍微都有点名气。

  他的声音有点大了,所以里面裁缝铺里正在做工的裁缝探出了头来看,裁缝相当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