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金堂(嫡幼子) 第10章

作者:戚华素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科举 穿越重生

  “探头探脑的做什么,还不快进来,”李恪分明没抬头,却像头顶上长了眼睛似的,对金堂的举止,一说一个准。

  “哦,”金堂故意拖得长长的音,走到李恪面前。

  路过书桌时,金堂条件反射的看了一眼,却发现满篇都是忍字。

  李恪见他欲言又止,放下笔,问:“有什么想说的?”

  “姐夫,爹说了,忍字头上一把刀,还是开了刃的,专伤自己不伤人,所以遇到事情,除非真没法子的,否则千万别忍,”金堂顿了顿道,“你要是缺钱,尽管和我说,就算买了宅子,我也还有钱的。”

  李恪轻笑一声:“就你歪理多。”

  随后他又道:“方才你在外头都听见了吧。”

  “听见?”金堂做出思考模样,而后恍然大悟,“是听见了两句,不过也就是你们说京里闹得厉害时听见两句,旁的,就真不知道了。”

  “也够了,”李恪叫金堂坐到了凳子上,一边翻今日给金堂备下的字帖,一边道,“皇上有意封禅泰山,却没想亲自前去,如今京中,正争这个代天子封禅的名头呢。”

  金堂闻言,眨眨眼,一副懵懂模样,道:“姐夫同我说这个做什么,是不是你也想去,但是没银子?要多少,我回去给你拿!”

  作者有话要说:  卡了两天,总算是写完了orz晚安!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桃实 29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十三章 谢家金堂

  “说来还真有这么一件事,要向金堂你借银子,”李恪道。

  “什么?”金堂立刻坐正了,等着李恪说话。

  “先等我把信写完,”李恪说着,便放下了手里给金堂寻来的册子,另外铺开了纸张。

  笔墨都是现成的,李恪只需提笔就能写。

  金堂有些好奇李恪想写什么,悄悄蹬掉鞋子,踩在椅子上,手撑着桌面去看。

  许是李恪并不在意会不会被金堂看去,他并没半点遮挡。金堂很容易猜出,李恪这是在草拟一份给皇帝的信,重点无非是三点。

  这头一个,自然是写我作为儿子,对父皇您十分想念,想念得都有些瘦了,前些日子我的妻子孩子从京中回来,同我说了您的近况,我知道您身体康泰,心中也十分高兴云云。

  金堂边看,边忍不住在心里反驳。姐夫的确是瘦了没错,不过确实因为苦夏,不大能吃太多东西,所以才瘦了。至于什么十分高兴、想念,金堂毫不犹豫的认为,这一定是场面话。

  其二就说,他瞧见邸报上说,皇帝有意封禅泰山,乃国之大事、幸事,如今四海升平,俱是皇帝之功,理应承禀上天。

  这最后一点,则是表明,他不会回京而是会在封禅那天,在远方的颍州祷告祈福。

  “姐夫,你不回京啊?”金堂心里也觉得不回京是件好事,却架不住嘴上总要多问这么一句。

  李恪重新斟酌词句,将原本朴实的话语,润色一番,成了一封满是奉承话的折子。

  金堂看完之后,忍不住暗暗想道,要是姐夫当初在京中时,能像现在这样拉的下脸,恐怕也不会被皇帝默许放逐到颍州来了。

  巫蛊二字,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能提及的话题。一旦犯了忌讳,都是能让皇帝狠心杀子的重罪。

  像姐夫这样,只是放逐,却没被过于克扣,甚至母亲亲妹仍旧高高在上的,只在于谁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罢了。

  可就算知道,却也到底比不过有心人的算计,和皇帝的忌惮、疑心。

  其实李恪要回京,说难也不难,最重要的是皇帝的态度。

  “不急,”李恪道,“再等一等。”

  谢斓刚为李恪奔走一回,没能取得一个好结果,李恪短时间内自然不会再次将回京之事提上议程,除非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

  金堂很快想到了这次的泰山封禅一事。

  若大皇子二皇子能就此互相消耗,再秘密派人从中挑拨,让皇帝厌烦了他们,李恪回京的路,说不定会顺畅许多。

  李恪收好折子,重新看向金堂:“咱们该品今日的字了。”

  金堂听了这话,下意识做了个不高兴的表情,才从凳子上跳了下来,规规矩矩的穿好鞋子,重新坐了回去。

  今日本就耽搁了一阵,兼之金堂心里反感,两人反倒花了比平时更多的时间在这上头。

  李恪叫人送了金堂去和谢父他们会和,自己则拿着金堂写的字翻看,不时满意的点头。

  虽然金堂总不得劲,可这小半月下来,金堂的字和习字之前,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他如今在写字之时,会下意识构建出一个骨架。基本受年龄及力道所限,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却已经算得上可圈可点。

  --

  那日金堂到底是赶上了最后一会儿逛宅子的时间,不过不管是谢父徐氏,还是最后去的金堂,都没相中那宅子。

  三人用的东西,从来都是精品,眼光自然要比旁人高上许多。

  那装修妥帖、又难得便宜的宅子对常人而言,十分难得,对这一家子来说,却还不如一所形制合适的空宅,毕竟他们谁也不差钱。

  宅子的事还没消息,金堂习字的事,倒早先一步结束。

  往后不必日日到李恪书房报到的金堂,很过了几天睡到日上三竿的逍遥日子,才觉得有些无聊,应下了同李恪一道出门,看他新借出去的这笔银子,如何花用了。

  “睡醒了?”

  这回走得有些远,李恪就没太早喊醒金堂,容他换了衣裳,在马车上补眠。

  金堂揉了揉眼睛,左右看了看,还带着朦胧的睡意问:“姐夫,怎么不见铮儿他们?”

  “他们在后头那辆车上,”李恪道,“他们正忙着念书。”

  “这都出门了,还念什么书,”金堂不明白。

  “我没说吗?”李恪想了想才道,“许是我忘了,咱们去的是一位名士办的学堂。打从我来了颍州,他们俩便一直在这里读书。”

  李恪再怎么说,也是继皇后之子,幼时也是被宫中大儒围着教导。能得他称一声名士,必然是有真本事的,更不要说李恪愿意让两个儿子都在这里上学了。

  若那名士是个庸才,李恪根本不会送孩子来,还一送就是两个。要知道,李恪也就这么两个儿子。

  金堂听过便罢,也没深究,总归他是没想过要来进学的,自然不觉得自己需要深入了解。

  “那他们是得多看会书,万一在老师考较时答非所问,只怕是要被罚了,”金堂说着又问,“他们老师,总不会爱罚抄书吧?”

  “这位倒是鲜少罚抄书,”李恪道,“他多是随意指定策论或是书给人看,而后叫写上一份读后感罢了。”

  “这法子好,”金堂道,“早就已经学会了的书,有什么好抄的,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学些新的,这位老师可真是有趣。”

  “的确不错,”李恪没说什么叫金堂考虑考虑,一道念书的话,只道,“等今日过后,他们两个便要住在这边村子里,方便上课,就不能陪你了。”

  “啊?”金堂这些日子早习惯了两个外甥陪他的日子,陡然告诉他以后得一个人玩,他还真有些失落,不过两个外甥都是做正事,他道,“当然是他们进学要紧,我都这么大了,哪儿还要人陪。”

  李恪笑着揉了揉金堂的头发,道:“是,你长大了。”

  “从府里过来,也就半日路程,并不算远,村子里又修了咱们府里的宅院,你若是想他们了,时常来看他们就是。”

第十四章 谢家金堂

  马车又行了一阵,进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停在了一所黛瓦白墙的院子前。

  许是才粉刷翻新过,院子看上去干净整洁,连院坝里的垂柳都舒展着柔嫩的枝条。

  从院子的西北角,传来稚嫩的读书声。

  金堂被勾得率先掀开了车帘子,站在马车上往里看。

  “小舅舅,你可算是醒了。”

  金堂才出马车,就听见了李钺带着笑意的调侃。

  李铮兄弟今日都将锦袍脱了,换做朴素的儒衫,手里都还拿着一把折扇,看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

  金堂听了这兄弟俩的调侃,心里也不恼,只绕着两人走了一圈,才故意惊讶道:“看不出来,你们还有这番模样,啧啧啧。 ”

  “小舅舅你这是什么表情,”李钺道,“活像头回见到我们似的。”

  “这样的打扮,还真是头回,”金堂说着,又促狭的问,“你们的书念得如何了?”

  两人一看金堂这模样,便知道李恪这个做爹的把他们给卖了个严严实实,当即笑道:“自然不用担心,还能有我们过不了的考教?”

  “哦?”金堂笑眯眯的回头同李恪道,“姐夫,我看他们学得挺好的啊。”

  李恪刚出马车,听了这话,半点不留情面道:“你叫他们说这话之前,且先把书房里那一叠早写好的读书笔记给你收着。”

  “爹!”拆台来得太快,这让李铮兄弟俩都有些不敢相信。

  金堂忍不住站在李恪身边,放声大笑。

  李恪摇了摇头,亲自将金堂从马车上抱了下来。

  “谁在外头,”院里传来了一个不满的少年声,“不知道这附近不能大声喧哗的吗,到底是不是村子里的人啊!”

  金堂闻言,当即收声,虽然不太高兴被人指责,可自己做了不恰当的事,他还是不会推脱的。

  金堂吐了吐舌头,躲在了李恪身后。

  很快,学堂的门被打开,出来一个书童模样打扮的少年,他正要说什么,却在看到院门外站着的几个人时,都给咽了下去。

  “李大人,”那少年先给李恪行礼,又同剩下几人见礼,“我家老爷正在上课,请李大人、几位公子先到屋内小坐。”

  李恪板起脸,矜持的点了点头,牵着金堂的手往里而去。

  李铮两个和书童显然极为熟悉,李钺站在后头,还给这书童做了个鬼脸。

  金堂人小,李恪便体贴的放慢了步子,这也让金堂有更多的时间能去看这院子里的布置。

  院子前的坝子很宽,也没有什么假山池塘,金堂猜测,许是因为学堂里多是孩子,未免出事,便没设这两样。

  院子里种了几棵树,是实用寓意两者齐备的桃李两样。

  李恪见金堂一直往桃树上微红果子上看,便道:“还没熟透呢,等熟透了,叫明正和行知给你摘回来。”

  李钺一听这话,便道:“爹,不问而拿视为偷,咱们也不缺那两个桃子成吗。”

  “再说了,小班那群小皮猴子,一个个把这些桃树守得死死地,咱也别跟他们一般见识。”

  “这怎么能叫偷呢,”金堂收回视线,不满道,“我的银子买的,怎么能叫偷呢,分明是他们偷我的!”

  金堂说完这话,那在前头引路的书童步子一顿,忍不住偷偷去看金堂,有些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