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 第66章

作者:清涴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儿臣谨记!”

  父子俩还能悠哉悠哉地谈心,前朝已经忙昏了头。元熙帝一句轻飘飘的禅位,朝臣们顿时愁秃头。这也没个先例,禅位大典一应仪式流程该怎么定,都是个大问题。涉及礼法的问题素来扯皮最严重,为个衣服上的花纹都要吵吵许久。这回举行禅位大典,两位主角都是皇帝,倒是很好地避免了衣服问题,都穿龙袍就行。那问题又来了,大典在哪里举行?流程如何?禅位诏书谁来写……

  一件件一桩桩都让人挠头,想趁此机会表现自己在新皇面前露脸的人尤其多,抢着走后门揽事儿干。礼部王尚书被烦得一天掀一回桌,挑灯奋战,引经据典,终于写出了一整套让人满意的禅位流程。

  钦天监早就把良辰吉日算了出来,说是半年后二月二这个日子最吉利。礼部那边还在扯皮,其他各部也坐不住了,不是,你这边规制还没定下来,我们怎么好办事呢?王尚书把禅位大典的流程定了下来,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拿着清单预算找户部预支银子。内务府那边最急,做龙袍可费事儿了,半年时间勉强能做出一件精致的龙袍,再也耽误不得了。得了准信后内务府就是头一个来户部预支银子的。

  整个朝廷都动了起来,老百姓们也议论纷纷,都奇怪皇帝怎么说退位就退位,心里还怪可惜的,这么好的皇帝,怎么就退位了呢?又说新帝是皇帝一手教出来的,深得当今真传,以后肯定也是个好皇帝,百姓们这才安了心,觉得自己还能过几十年安生日子。

  顾淮之也忙得脚不沾地,各部门都管户部要银子,每天收到的账目表格摞起来都有几本书高,还得一笔一笔对账核实,工作量之巨,让顾淮之万分怀念后世的高科技。

  顾淮之一边核实账目一边忍不住吐槽,这花销可真够大的,要不是自己上回挣回了四百多万两银子,这会儿冯克己就该哭了。一整套大典的用度算下来,没个两百万两白银绝对打不住,这还是在元熙帝要求的从简情况下的预算,真要再办得盛大些,花销怕是还得翻个番。

  真是个烧钱的活,他外公可真是做预算的天才,制定出来的大典流程怎么就这么费银子?

  对此,王尚书唯有冷哼一声表示自己的不屑,家天下以来第一位自愿禅位的开国之君,禅位大典能寒碜吗?这可是要被史书大书特书留给后世做典范的。要是后世也有皇帝想禅位,这不就有现成的仪制可考了吗?后世礼部官员也不用像现在一样,跟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飞,意见都不一样。

  作为后世典范的禅位大典,能这么没排面糊弄过去?

  王尚书还想吐槽呢,不愧是户部的人,一个个眼睛就会盯着银子,都不会想想事情的重要性。真是一帮掉钱眼里的家伙!

  这位也是个狠人,狠起来连自己外孙都骂。

  顾淮之也没觉得自己被内涵了,反正他两辈子就逃不开一个钱字,俗不俗的他才不管,人嘛,总是要恰饭的。看看,把生意做好了也有好处,自己这升官速度,整个大晋朝还有谁?

  新帝都私底下向顾淮之透露过,说是登基后又得给顾淮之升升官,这也就意味着,顾淮之很快就要成为大晋最年轻的尚书了。

第126章 新帝

  禅位大典十分隆重,在太极殿前,元熙帝郑重地将传国玉玺交到了新帝手中。自此,元熙帝升级成为太上皇,新帝登基,年号嘉平,是为嘉平帝。

  冯克己见外甥都含饴弄孙享受生活去了,自己一合计,眼下天下太平,国库充盈,他这把老骨头也该好好休息休息,麻溜向嘉平帝比递了辞呈,决定自个儿也回家过几天悠闲日子。

  嘉平帝都要哭了,我一登基舅公你就跑路,还没有没亲情可言了?

  冯克己用冷酷的后脑勺告诉他:没有。

  临走时,冯克己总算对嘉平帝说了句心里话,“我这一辈子跌过谷底也登过高峰,历经了几十载风风雨雨。现在决定辞官,不是不想帮你,而是朝堂上可用人才太多,我们这些老家伙也不好总占着地方,也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就说顾淮之,多好的苗子,生来就是去户部干活的料,他的功绩那么多,我不离开,他怎么往上升?陛下莫非乐意把这样一位财神调去其他部?”

  那还是算了吧。嘉平帝想想国库那四百多万两银子就觉得呼吸加速,光是顺着冯克己的思路往下一想都觉得窒息。这样一尊财神,不在户部那就是整个大晋的损失,必须得把他留在户部!

  冯克己摊手:“这不就得了,这样老夫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回去过几天舒心日子,神仙都不换!另外,老夫可是陛下的亲舅公,都急流勇退了,其他还想趁着陛下刚登基倚老卖老拿捏陛下的家伙,陛下也别跟他们客气。要是他们闹得太过,陛下就直接让他们回老家去。想来也没人反对。我辞官了他们还不辞,那就是恋权,陛下削他们的官,只要用好了舆论,其他人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嘉平帝无奈,只得准了冯克己的辞官请求。冯克己就高高兴兴地打包好东西跑去骚扰太上皇了,这会儿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踏青,太上皇现在带着太后在别院住着,日子过得又精致又潇洒,冯克己早就眼馋了,这会儿得了空就跑去别院蹭吃蹭喝了。

  新帝登基,和臣子之间也有一番磨合期,有几个皇子心中不服还想搞事情,都被嘉平帝给压了下来。这几个傻子竟然还忿忿不平跑去找太上皇告状,说是新帝容不得手足。气的太上皇差点把他们踹进池子里,又怕池子里的鱼染上了他们的蠢气,也变得又笨又呆。

  为此,太上皇还特地去找嘉平帝吐槽,“那几个蠢货,你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就他们那脑子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我这一辈子父母缘浅,后来有了你们,才有了家,就别再让我晚年还经历丧子之痛啦。等我去后,他们要是还继续蹦跶,你觉得烦,想动手,再动手吧。反正那时候我两眼一闭也管不了这些,他们要是还不知悔改也是他们活该!”

  嘉平帝当然会给亲爹这份脸面,说实在的,嘉平帝当初还在当太子时都没把那几个人放在眼里,现在登基了,就更不可能再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了。那几个蠢货烦是烦了点,但太上皇为了保他们一命都禅位了,嘉平帝也不可能就此把他们给干掉。

  说起来就是太上皇那句话,就算实在忍不了他们了,也忍到日后再动手,千万不能让太上皇伤心。

  反正就那几个的脑子,蹦跶也蹦跶不出什么东西来,按他们几年,他们也该明白天高地厚了。现在他们身边的人都认清现实准备反水了,过一段时间他们无人可用也就消停点了。

  顾淮之成功升职为户部尚书,户部上下都拍手叫好。就指望着这位财神爷什么时候再发发威,再给户部长长脸。

  商贾那边,顾淮之已经为他们和内务府牵了线,现如今每一家都从内务府买到了主营的东西,每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觉得当初那八十万真是花对了!

  报纸广告一登,几大商号顿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有名商号。老百姓出去买东西,听到这熟悉的商号名字就激动,觉得这可是报纸上都夸的商号,去那儿买东西一准差不了。回去后还能跟别人吹,说自己也能用上出名的货,多长脸呢!

  顾淮之知道这一情况后,又把目光放在了报纸中间的夹缝上。这里的小空间也有大用处来着,后世一般都登些寻人启事招工启事,还有道歉信。顾淮之觉着这也能试试,空间再利用,看看能不能再更进一步,比如联系钦天监,在报纸上弄个天气预报啥的,也可以让宋璟来聊聊健康养身小知识,再让人写点寓教于乐的小故事,照顾到各个年龄层的人群,把报纸变成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上头可都是字儿,无形中也在鼓励百姓读书识字,给他们的生活添一份姿彩。

  福王对顾淮之一向有求必应,顾淮之一说这个想法,他便立即拍手叫好,拍着胸脯保证说这事儿交在他身上了。

  果不其然,在下一期的报纸上,百姓们听到了有趣的小故事,叫什么龟兔赛跑,仔细一想还挺有意思,都能在身边找出个像兔子那样骄傲的人。听完回去还教育孩子呢,说笨点没关系,可不能瞧不起别人轻敌了,不然就得跟故事里的兔子似的,跑步竟然还能输给乌龟。

  顾淮之都没想到,这些寓言故事,受众最多的竟然还是底层老百姓。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啊!

  不过仔细一琢磨,顾淮之也就想明白了,这年头儿文盲率这么高,老百姓消息又闭塞,好不容易能听点新奇的故事,管他什么小动物会说话会比赛,只要有趣就是个好故事。

  当然,有喜欢的就有吐槽的,那个天气预报,就时灵时不灵的。现在老百姓听了报纸后得了空又有一项新活动,就是猜这回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输的那方给赢的那方捏捏肩。

  甭管是夸奖还是吐槽,报纸确实像顾淮之期望的那样,以京城为中心,逐渐向全国辐射,慢慢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看报读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百姓们的观念,知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明白天地有多辽阔,慢慢开启民智。

  嘉平帝对此也是赞不绝口,夸顾淮之教化百姓做得好。

  顾淮之也不邀功,只说自己只出了个主意,真正落实这些事情的,是福王。

  福王的地位倒是一直没变,不同于他其他哥哥们的失落懊恼,福王愣是没觉得亲爹和亲哥当皇帝的不同。反正亲爹和亲哥对他都好,他只要埋头做事就行。

  福王实际上也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嘉平帝满腔兄长爱全都用在了他这一个弟弟身上,不能封那就赏,大房子修起来,金银珠宝尽管拿,没事儿还能去太上皇那儿顺点好东西,福王的小金库都快赶上嘉平帝的私库了。

  顾淮之和嘉平帝倒没什么磨合期,早在云州的时候,二人已经合作过几次,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和行事风格,都觉得对方是可以信赖的人。

  提前经历过磨合期的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除了东宫原本的人马外,顾淮之是适应最快的那一个。还有福王在其中帮忙,顾淮之在新帝朝中混得风生水起,不是新帝嫡系心腹却比嫡系心腹更得新帝看重,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诅咒他,搞得顾淮之都觉得自己背后总是凉凉的,去衙门的路上都谨慎了不少,生怕自己被人套麻袋。

  经过这几年的休整,驰道基本已经在各州遍地开花。西域那边一大箱一大箱的金子往国库运,顾淮之将这几年的账目一合计,发现不但把修驰道的银子给挣了回来,还净赚了上百万两银子。

  通商利润之巨,满朝文武都为之心动。等到顾淮之提议说造大船出海,看看海洋对面的土地上有什么国家,向他们宣传我大晋的威名时,也同他们建立好贸易往来,继续丰盈国库时,竟然也没多少人持反对意见。

  自打顾淮之那次一鸣惊人挣回一个国库后,朝廷上下就达成了共识——在挣银子这方面的事儿上,千万别跟顾尚书对着干。这位大佬读作户部尚书写作财神爷,只要他想干的事儿,就一定能给国库带来巨大收益。

  顾淮之还有点纳闷,造船出海这么大的事儿,竟然没几个人反对,御史们都不跳出来喷他几次,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的样子。

  嘉平帝对于顾淮之的提议也没有异议,十分迅速地通过了这条请求。工部那边也十分配合,一个个摩拳擦掌干劲十足,就等着造出一艘大船,出海继续挣银子。

  那工部也能跟着露回脸。

  顾淮之心里也发虚,这次出海那完全是看命,他也没以前那么有信心,毕竟以前一切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但现在要出海了……除非他立即变成龙王,才能让海水都听他的,把船安全送到新大陆去。

  不过,既然都开始造船了,远程不能保证结果,那近处的岛屿还是能去逛一逛的,话说附近有几个邻居家貌似有几座金矿来着,不若让人出海好好去勘探勘探?

第127章 恩科

  现在考虑出海的事儿也有点太早,这会儿船都还没造出来呢。

  想到这事儿顾淮之也头疼,乱世持续了两百多年,许多造船的技术都已经失传。照这年头儿的平均寿命来算,两百多年都够四五代人了,就算祖上掌握了造船技术的,这两百多年朝廷只顾着打仗就没出过海,技术难免也荒废了。再加上当年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基本全都去世,哪怕现在工部还养着一堆手艺精湛的工匠,一时间也造不出能出海的大船来。

  顾淮之对造船的事儿心里也没底,好在他会挣银子,能够负担得起造船过程中错误的花销。说实话,嘉平帝也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工部全力配合顾淮之。不然的话,嘉平帝疯了才会在一个成功率不大高的项目上扔银子,还不就是想着有顾淮之这个财神在。不得不说,嘉平帝对顾淮之十分了解,知道以顾淮之的性子不可能一直让朝廷亏本,总会想出点办法维持收支平衡甚至还让朝廷大赚一笔。

  造船的事儿就这么交给了工部,顾淮之作为户部的老大,只要给工部批资金,时不时再去看一看工部的进度就成。眼下最要紧的事,是新帝登基后要开恩科。也算是赶上了,去年正好是乡试年,如果元熙帝不禅位,落第的举子要等三年后年才能继续参加会试。现在嘉平帝登基,按科举规定,可以额外开恩科,也就是说举子们明年二月就能再考一次会试,今年八月,秀才们也可以再参加一次乡试。这对所有想要考功名的读书人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另外,这次的恩科,可是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取士,稍微有点脑子的都能想到,这一次能中进士的,大概率会得到新帝重用,出挑的甚至可以一步登天成为天子心腹日后一路青云直上。是以盯着这次恩科的人尤其多,参考人数绝对能创下新高。

  不止参加科考的学子眼睛紧盯着这次恩科,朝堂上也有不少人盯住了主考官的位置。主考官天然就是学子座师,很容易就能挑出几个出众的人好好培养,成为自己这一派的有生力量。

  历来朝堂上就不缺派系斗争,目前朝堂还是分几四类,文武分开,文官中士族和寒门关系微妙,加上文人相轻,嘴皮子又利索,一向都是朝堂掐架的主要力量,再加上宗室。派系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错综复杂,今天你我哥俩好,明天就被好哥们儿背刺以刀,后天又和死对头手拉手谈笑风生,心理素质差点的,光是这一出接一出的人际大戏就能让他们崩溃。

  皇帝对大臣拉帮结派的行为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跟公司领导也不会管下属拉帮结派团队关系紧张一样。毕竟员工又了矛盾争相博取领导的认同,这才能凸显领导的重要性。要是员工关系一派和谐,那他们就该手拉手日公司了,再大的老板也顶不住全公司员工一起日公司啊。帝王心术同理,臣子们博弈,皇帝才好在中间维持平衡,玩得一手制衡之术。

  这次恩科的事儿本来也跟顾淮之没关系,他虽然官职品级够高,但人你年轻,朝中还有一堆大儒卯着劲儿争取这次的主考官之位呢,顾淮之压根就没想过主控官的事儿。有这功夫,顾淮之觉得自己不如好好辅导儿子们的课业,顾夑已经十二了,顾淮之听顾玄的语气,是有意让顾燮下场试试,感受一下考场的氛围。

  说起来顾燮是真聪明,比起顾淮之这个伪儿童都不差什么。顾玄要求这么高,顾燮还让顾玄赞不绝口,这待遇,真是同辈中的独一份。

  顾玄虽然说得轻松,没说让顾燮一定中个秀才,看起来倒是一个开明的曾祖父,实际上,顾玦没少找顾淮之吐槽,说是顾玄对顾燮的期望太高了,目标都是冲着小三元去的,就俩字,离谱!

  顾淮之顿时无语,这目标,是不是太大了点?

  顾燮倒没什么感觉,他一向聪慧,学什么都快,别人头疼万分的功课在他手里就跟玩似的,还十分有悟性,多翻几遍书,都不用顾玄教他,他自己就会了。

  这样一个天赋型选手,让他感觉到压力,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

  说实在的,顾淮之还有点担心,虽然顾燮不差,但其他人中也不乏天才,科举考试除却实力外还要看一点点运气。小三元可是要接连拿下县试府试和院试三次考试的案首,顾燮的水平通过这三次考试完全没问题,甚至顾淮之都能肯定他能在前三。但想要一直稳定第一,那难度系数也有点高。

  顾淮之忍不住担心,顾燮要是没达到预期目标,受了打击怎么办?毕竟还是个孩子呢,搁后世小学还没毕业的年纪,心理状态十分重要。

  没想到顾燮心态稳如老狗,顾淮之这个当爹的担心得失眠了好几天,顾燮反而该吃吃该睡睡,淡定得不得了,和顾淮之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顾淮之和徐清漪这段时间一直把重心放在顾燮身上,顺便给小儿子顾烨开蒙,重点还是放在为顾燮参加科考这事儿上。

  结果被嘉平帝兜头泼了一盆凉水下来——顾淮之被嘉平帝点为这次恩科的主考官。

  虽说县试府试和院试用不着主考官出题,但是为了避嫌,顾燮这次也不好下场参加考试。

  顾淮之收到这道旨意都惊呆了,震惊地看向嘉平帝,眼中满是问号,朝中那么多大儒,学识比我高,资历比我老,您干嘛不声不响地就点了我做主考官呢?

  这不是坑人吗?

  殊不知嘉平帝也是被大儒们吵来吵去吵烦了,索性将他们全都给拍到一边,另外选人。

  这么一选,嘉平帝就发现,顾淮之非常不错,政绩十分亮眼不说,还是第一届科举的状元郎,这彩头,多好!另外,顾淮之是太上皇登基后的第一任科考状元,这次恩科又是嘉平帝即位以来的第一次科考,权力更迭新旧交替,顾淮之都一路见证过,他来当主考官,最合适不过!

  嘉平帝想明白后直接下了旨,见了大儒们那一张张惊讶皱巴的脸就觉得心情愉快。结果一看顾淮之,嘉平帝也惊了,怎么你也一脸震惊外加不情愿的模样呢?

第128章 主考

  顾淮之头一回觉得,做人吧,太优秀了也不是什么好事。这不,一不留神就把儿子给坑了。别人家都是儿子坑爹,顾淮之倒好,反了过来,变成爹坑儿子。好在顾夑十分乐观,还安慰顾淮之呢,“正好错过竞争最激烈的一届的科举,还能再苦读一年,说不准明年我下场时,还能拿个小三元回来呢!”

  顾淮之很是欣慰,伸手拍了拍顾夑的肩,勉励了他几句,回头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去贡院待着。

  没办法,圣旨已下,他这个主考官再不躲一躲夺,回头怕是有一堆人跑来给他递帖子打探口风。这种情况下,一口拒绝未免得罪人,只能先去贡院自我隔离躲清静了。

  出考题对顾淮之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好歹也是第一位状元,又在官场历练多年,要是还出不了一份考卷,拿顾淮之就可以卷铺盖走人趁早回家养老得了。

  不过嘉平帝对于这次科考的试题范围有自己的想法,特地嘱咐顾淮之,“朕要的是如同爱卿一般的干才,那些只会风花雪月夸夸其谈的,文章写的再华美都不要。”

  顾淮之秒懂,这是想要实干型人才,还想要寒门出身的占比略多。这也很好理解,虽然科举制度瓦解了士族对朝堂的垄断,但士族成百上千年的底蕴积累,远不是寒门学子一代努力就能追得上的。顾玄那一代不提,就说顾淮之这一代,同是科举选出来的人才,如今混的最好的,顾淮之遥遥领先,接下来就是徐晖,而后才是寒门出身的冯适,这位还是拼爹成功靠亲戚关系才擢升到从四品之位,论及履历,不说与顾淮之这种有外放经历的,实打实地靠政绩升上来的相比,连和陆文襄这位剑走偏锋没参加过科考的狼灭也比不过。官位稍微有点虚,士庶比例还是不够均衡。嘉平帝想要继续培养寒门士子,没毛病。

  然而顾淮之也奇了怪了,自己明显就是世家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嘉平帝想多录取寒门士子,还找自己来当主考官,是不是有哪里不太对?

  似乎看出了顾淮之的疑惑,嘉平帝爽朗一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云州时与顾淮之配合默契镇守大后方时,话中满是对顾淮之的信任,“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你心中并无士庶之分,比常人看得更远,会为了大局而舍弃部分切身利益的人。舅公经常怀念徐季陵,在我看来,你和徐季陵是一类人。”

  顾淮之不由虎躯一震,“陛下高看微臣了,徐相高义,微臣远不能及。”

  这高帽子戴得就离谱,徐季陵是真有风骨,顾淮之觉得自己要是处在徐季陵的位置上,早就抛下智障上司跑路了。就算前朝皇室对他有恩,那也顶多想办法保住末帝一条命,绝不可能陪着他一起死。嘉平帝突然把自己和徐季陵相比,怕不是在酝酿什么大改革吧?

  嘉平帝见顾淮之立即推脱,不由微微一笑,摇头道:“爱卿别紧张,士族助皇室良多,朕也不是不知感恩的人,只是朝堂上就这么多位置,有人进就有人退,身为帝王,必须平衡朝堂,这次不过是给寒门多一点希望罢了,下次再给士族更多机会。”

  顾淮之只是说:“臣也更欣赏能做实事的人,不管他是士族还是寒门,只要有真才实学能担负重任,便择优录取。至于给寒门希望,殿试可是陛下亲自主考,点个寒门状元,也能鼓舞寒门学子的士气。”

  嘉平帝沉吟片刻,终是笑道:“爱卿所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