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晨晓茉莉
“还栽种了太太和姑娘您喜欢的花木,养了这些个月,总算是等到太太和姑娘了!”
“是翠娘啊,你们也这么老了,”曾氏感慨地看着他们,“这些年辛苦你们了。”
春杏爹娘被这么一夸顿时大喜,被伤感和激动交杂的情绪感染得眼眶都红了,“不辛苦不辛苦,能侍候太太是我们几辈子的福气呢!”
刘玉真身后的春杏也是激动万分,紧紧地望着多年未见的父母亲,险些落下泪来。
和春杏爹娘说了几句话,问过宅子里的一些事后,几日才知道这宅子去年就收了回来,然后便是修缮、拆建,和之前有了些许不同。
春杏爹娘因为是曾氏留在京城的人,所以这修缮事宜是他们在老太太的指示下跑的,好了后便在这里管着事,打扫屋子、打理花木等等。
除了他们两个以及他们大儿子外,这里还有两个下人,一个是厨房的、一个是做粗活的。
而屋子里的摆设是近些日子老太太收到信后才让人添置的。
曾氏身侧,一个老太太派来的管事媳妇总算找到了话头,插嘴道:“老太太心里念着太太和姑娘呢,这宅子每天都要问三回。”
“小到这一砖一瓦,大到这院子里的石榴树都是新换的,好意头。”
“姑太太、表姑娘、表姑爷,您几位看看这宅子可还有哪儿不满意的,我这就去回了老太太。”
“老太太说了,有不满意的就换了,要住得舒心才好呢。”
“我是挑不出什么错来的了,”刘玉真笑道:“都妥帖得很,你觉得呢?”她看向了陈世文。
陈世文刚从前院回来,一把捞住了康哥儿让他莫要乱跑,然后吩咐一直跟在刘玉真,如今正蹲下身子看蝴蝶的慧姐儿看住弟弟。
末了听到她的话答道:“有劳了,这宅子好得很,回去替我们谢过老太太,待我们休整几日再去向她老人家请安。”
那管事媳妇连道不敢。
在新宅子里逛了一圈,曾氏就回去了,这里就只剩了他们一家。
四个主人、一个嬷嬷、两个大丫鬟、两个小丫鬟、一个厨娘、三个小厮,一共是一十三人,他们是刚从南边过来的。
其余的就是春杏爹娘、她大哥、两个老太太给的做活的下人。
宅子里总共是一十八人。
刘玉真准备再买几个,便和陈世文商量,“家里人少,厨房有两个人也够使了,不必再添。”
“至于我身边,桂枝成亲后还是会回来侍候,有她和春杏我也不要旁的。至于嬷嬷、如今两个孩子正是学规矩的时候,就托给嬷嬷吧”
“慧姐儿年岁不大,日常都是跟着我学习,一个梅香也够了。”
“倒是康哥儿,菊香一个人快看顾不过来了,给他添个书童或小厮吧,选那十岁上下,人也知理稳重的。”
“这事你做主吧。”陈世文在教慧姐儿写字,道:“康哥儿还有几个月才读完蒙书,早买了来让他也跟着学几个字,往后跟着康哥儿上学去。”
“那我问问外祖母,请她老人家选个靠谱的人牙子。”
刘玉真在本子上记了一笔,继续说道:“你这边可要再添人?钱贵你是想让他做外管事的吧?那你可要添个书童?”
“对,外头的事让钱贵去办,至于我这边,我哪需要添什么人?”陈世文笑道:“我就在家里头读书,用不着添。”
“那好,”刘玉真又记了一笔,“那既然钱贵做了外管事,那门房这边就让春杏她爹做,他也在京城待了几十年了,人也认得些。”
“然后我这边的内管事,就选春杏她娘吧。”毕竟是忠心了母亲几十年的人,刘玉真也不好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们家。
况且和选她爹做门房的原因一样,春杏她娘在京城几十年,如果要吩咐什么事情,的确是他们比较方便。
不然若是让桂枝去,买块糕都要问许久的路呢。
“外祖母给的那两个,就都还是做原来的活计,也不必更改。至于厨房采买,就先让李三和冯大去做,他们一个油滑一个老实,做这事最好不过了。”
“如此,就是买一个书童、两个浆洗的下人、两个粗使丫鬟、如此就差不多了。”刘玉真略算了算,“如此十九个下人,每月便是二十两银。”
每年便是两百多两。
这个金额在一年多前年入六百多两的刘玉真看来,是有些多的,但是如今的她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此番到了京城,外祖母把母亲这十年的嫁妆所得都给了她,除去每年节礼、寿礼等花费,还有母亲给她置办的嫁妆、此番修缮宅子用去的,还剩三千多两。
所以她如今银票就有三万两,而榨油开油铺,吃食铺子等等每月能有两百多两进项。至于一年收一两次的稻田里的鱼、山上的果子、陈年的稻子等等,每年也有一千多两。
也就是说,除去三姐姐那里分得的,她每年能有三千多两。
等德叔买了更多田地,她能得的就更多。
从六百两到三千多两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刘玉真看着账册笑眯了眼。
与之相对的,他们小家庭里面的存银就相形见绌了。其一固然是因为本来就不多,他们上京的时候,曾老太爷给了些,老太爷和张氏给了些,母亲给了些,亲戚们也多多少少给了议程。
但和原本的加起来也才八百多两。
这回驿站不免费,一路上陆陆续续用去好些,到了广州府把那几辆车都卖了得了几百两,然后陈世文就拿去了五百两采买香料。
她再拿了两百两买见面礼,如今就只剩下三百多两了。
“你那些香料什么时候卖出去啊?”刘玉真数了数匣子里的银票和碎银子,问道:“家里的银子可是不多了,我们再过些日子还要请了亲戚来暖屋子呢。”
“虽说只有亲近的两三家人,但那也是一笔耗费,没有两百两估计办不下来。”
“我已经让钱贵去办了。”陈世文走了过来,拿起账册瞧了瞧,叹道:“这养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刘玉真笑他,“我都说也出一些的,你非不肯,这可赖不得我。”
“你的嫁妆银子还是留着买首饰吧,”陈世文弯腰,凑近了她低笑道:“我的好太太。”
第94章
“快让开些, ”刘玉真推他, “热得很。”
陈世文不但不让, 他还坐在了刘玉真身侧,笑道:“如今墙根下就摆了两个冰鉴,怎么会热?”
刘玉真无奈, 略往旁坐了坐, 道:“我有正经事要和你说呢。”
陈世文拿过扇子给她摇, 柔声问:“什么事?家里的事你做主便是了。”
“是慧姐儿和康哥儿的事, 也是你的事,”刘玉真道:“先前外祖母问我康哥儿可曾开蒙,我便答了, 然后她老人家说不知我们是要送到书塾还是你亲自教导。”
“我记得你曾说过是要送他到书塾的。”
“不错,”陈世文回头看了眼乖巧练字的两个孩子,回道:“他年纪小,整日闷在家里这性子长不好,得送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才好。”
“况且我也要温书,更要找个营生,也无法整日教导他。”
“我也是这般答的,于是外祖母就跟我说了附近的一个书塾,你可要带康哥儿去瞧瞧?”刘玉真把书塾的地址告诉了他,“如今曾家的孩子们都是在那读书呢,那是个老举人开的。”
“依着年纪的不同有三个夫子。”
陈世文:“那我明日便带他去看看, 还有慧姐儿呢?你刚刚说还有慧姐儿的安排?”
“正是, ”其中这个才是她想要说的重点, “也是曾家那头,外祖母是很看重女子教育的,还给母亲请过宫里头出来的姑姑。”
“后来这姑姑又教导表姐、侄女和亲戚家的姑娘们,我想把慧姐儿送去。”
“不为别的多几个玩伴也好,在家里的时候她除了芙姐儿也没什么要好的,如今到了京城若不让她多出去走走,可不得闷坏了。”
“你觉得如何?”
陈世文想了一下,“如此也好,只是这样一来你一个人在家会不会有些闷?”
“当然不会,”刘玉真笑望着他,“我事情多着呢,只要我不停便做不完。”
陈世文带着康哥儿去那书塾看了一番,不但让康哥儿去那里读书,还把自己也搭了进去。那书塾里的夫子听说他是上科贡士,便请他到书塾给即将下场考秀才的学子们讲课。
每日早上讲一回,一月给十两银,一年便是一百二十两。
他就同意了。
回来和她说:“那位举人是个有文采的,难得是的并不迂腐,书塾里的几位秀才也是各有所长,的确是个好地方,很适合康哥儿。”
“我今日与他们交谈,颇有进益。”
“那便好,”刘玉真给他算一笔账,“康哥儿如今刚学四书,束脩是一年二十五两,你这教一年可是把他近五年的束脩都挣回来了。”
“说起这个,”陈世文从袖袋中取出几张银票,道:“这是卖香料得到的七百两,你收起来吧。”
“那么一小箱子就挣了两百两?”刘玉真有些惊讶,“我以为能有一百两便不错了,毕竟从买到卖也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而每日到达京城的船便有好几艘。”
“香料不同于别的,”陈世文解释道:“钱贵挑的都是外番来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等,这没有些门路是买不到许多的。”
“而且我这身份,那些来往的差役们也不敢盘削,所以才能带这么一箱子,旁人带多了可是要缴税的。”
“这些挣钱的法子还是吕举人告诉我的,”陈世文感叹道:“可惜吕举人身子还未好全,已经决定下科不来京城参考了。”
吕举人就是当初和他一起病倒,但病情比他要严重许多的那位老举人了。
听说如今才刚刚能下床。
钱贵替陈世文去探望过一回,还送了些药材去,回来说吕举人骨瘦如柴,好几回差点挺不过来,难怪吓得不敢再上京了。
一早,陈世文和康哥儿就去了书塾,慧姐儿也被段嬷嬷带着到了曾家,于是家里头就只剩下了刘玉真一人。
她招了春杏她娘来询问她在京城的嫁妆是怎样的情况。
春杏她娘与春杏多年未见,这几日都兴奋得很,见着了刘玉真就要给她磕头,“姑娘的大恩大德,我们一家是做牛做马都偿还不尽的!”
“您尽管吩咐!”
“郑妈妈不必多礼,”刘玉真让人扶她起来,“我今日是问一问你,我娘给我的嫁妆,如今是何模样?”
春杏她娘郑家的从怀里取出了一本账册,道:“姑娘请看,您出嫁的时候,太太给了您一个宅子,便是此处了。”
“一个庄子,但远得很,打马也要一日一夜,除了送些米粮、鸡鸭之外这鲜菜便送不过来,如今是我那不成器的大儿子管着。”
“庄子上有山有田,山地有一百多亩,种了些果子,田地这些年陆陆续续置办下来则有三百二十亩,都是中上等的良田。”
“另有几亩烂泥巴田,依着老太太的吩咐,种着藕呢。”
“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个铺子,每月能收十两租,月头的时候我那当家的就去收,往常都去送去给老太太。”
“便是如此了。”郑家的说完便束手站在一侧,等刘玉真问话。
刘玉真暗暗点头,这和她了解到的一般无二,以前他们一家都不在京城,外祖母那边也有自己的庄子,所以庄子上的收成都是不留的,收回来后便卖出去。
而由于离京城比较近,这谷子、麦子能卖的价也高些,五百文一石。然后还有果子、蘑菇、笋、木材、竹子、藕、鸡鸭等等,除了挑些好的送去曾家做节礼外,那个庄子每年能有五百多两的进项。
然后铺子的一百二十两,这座宅子租出去的每年三百两,全年下来差不多一千两。
但如今她们来到了京城,这就没有这么多了,宅子收回来庄子上的出息也不能全卖了,那一年也就三百多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