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霸在古代 第121章

作者:坐酌泠泠水 标签: 爽文 女强 穿越重生

  “呃,还是不要了吧。反正……反正你以后不能不理人家。”

  听这别别扭扭的话,赵如熙忍笑答应:“好。”

  这时候,吴宗早在匾额上落好款了,从荷包里掏出一个章子用印泥盖上戳,吴宗的小厮吴安端出一盆水来给他洗手。

  赵如熙赶紧上前拍了好一通彩虹屁,表达了自己滔滔江水的仰慕之情。

第261章 庄仆的日子

  吴宗道:“我是打小练字,才有今日的成就。小师妹聪颖,想来练上一阵也会有进步。到时候我可以指点你。”

  “嗯嗯,好啊好啊。”赵如熙猛点头。

  她很想问问吴宗的字也不错,怎么没有萧若彤的名气。但这话不好问当事人。本来问系统最好,结果这家伙生气,她便不好问了。

  哪时再问问师父吧。

  吴宗也不放心让庄子里的人去做匾额。匾额也有很多款式,搞艺术的人最容忍不了他的字配上个丑丑的俗气的款式。庄子的人大字不识一个,能选得出什么好款式?到头来没准选个最便宜的,或者干脆搞个金光灿灿的,简直不能忍。

  因此他把字交给了吴安,叮嘱他道:“要做得好。时间上倒是不急。要是不能立即能取,明日、后日再取也没事。”

  赵如熙吩咐马胜:“你跟吴安一块儿去吧。”自家的匾额,自然是自家付钱,没的叫师兄填钱的道理。

  “另外,先让人把原来的匾额取下来。等新匾额做好,再挂上去。”她又吩咐钱多多。

  钱多多躬身应下,心里又安定了几分。

  姑娘吩咐他做事,那就是把他当成庄头使唤了。想来不会把他给换下。

  等吴安和马胜离去,他们一行人就出了院子,沿着花木繁盛的道路下了坡,再走过去一段距离,就看到庄仆们的宅子了。

  这些宅子都是用泥巴糊在竹片上做成的泥墙筑成的,上面盖着茅草,又矮又小,跟赵如熙在电视上看到的农村房子完全不一样。

  这里大概有五、六十来户,挤挤挨挨地建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村落。

  村落中间有一条路贯通南北。跟主家宅子那边用石头砌成的路不同,这村里的路就是泥土路。现在虽不下雨,可还能看得出下雨时形成的泥泞。

  庄仆们大概都下田去了,村子里只有小孩儿在跑来跑去。孩子一个个瘦瘦小小的,身上的衣衫都很褴褛。

  赵如熙到古代这么久,都没见过把日子过成这样的人家。

  即便在小榕村,大家建不起砖瓦房,也会用泥砖把屋子建高建大,院子围得很宽敞。

  很穷的人家虽也会穿补丁衣衫,却都还算干净整洁,村里的孩子看上去更比这些孩子要过得好得多。

  不过,她曾听许永益说过,小榕村因为离县城近,土地也肥沃,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田地,没有田地的也会去做点小买卖,或去县城做工,因此日子还算不错。要是往山里去,有些村子的日子就很贫穷,吃不饱饭的人很不少。

  她走到一家门口,朝里看了看。屋里太黑,只能看到屋里有人,并不知道在做什么。

  钱多多见赵如熙要进去,犹豫了一下忙道:“姑娘,里面太腌臜,怕脏了姑娘的衣服鞋袜。”

  “无妨。”赵如熙摆摆手,躬身走了进去。

  这门太矮小。赵如熙一米六的个子,要进去都只能弯腰低头,更不用说吴宗这些大男人了。

  里面只有一个用木条做的窗,窗子很小,屋子也矮小,光线很暗,赵如熙适应了好一会儿,这才看清楚里面的人。

  这是一个六十来岁的妇人,驼背,佝偻着身体,正坐在屋子里摸索着编竹篮。

  她似乎看不见。听到声音,她侧了侧身体,问道:“谁啊?”

  因为屋子矮小,赵如熙和吴宗进去后,钱多多就不敢再进去了,担心触碰到赵如熙,唐突了主人。

  他在外面大声喊道:“李婆,是新主人赵姑娘和大理寺的大人吴大人。”

  李婆摸索着放下竹篮,准备站起来行礼。

  “婆婆,你坐着吧。”赵如熙忙道。

  她环顾了屋子一周,发现里面有两张直接把木板垒在泥砖上的矮床,上面铺了稻草。除此之外就是角落里垒了一个土灶,灶眼里放着两个陶罐,似乎这就是炊具。她并没有看到铁锅。灶台上还放着几个粗陶大碗。

  除了这些,就还有两张矮凳子,再没有其他。

  可谓是家徒四壁。

  屋子里太过阴暗潮湿,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赵如熙还眼尖地在角落看到,一朵小小的蘑菇从墙与地之间的角落里长了出来。

  吴宗似乎也被这样的情形震慑住了,站在那里呆了好一会儿,才闷声道:“走吧,咱们出去。”

  “等等。”赵如熙看了看李婆编的竹篮,虽不精致,却胜在小巧。

  她问道:“婆婆,你这竹篮是编来做什么的?”

  李婆有些紧张地道:“老奴是……是编给老奴的小孙女玩的。”

  赵如熙看角落里还放着两个,拿起来看看,对李婆道:“这三个竹篮能不能卖给我?”

  “小姐拿去就成。”李婆见赵如熙和气,也没那么紧张了,裂着没牙的嘴笑道,“小姐喜欢,我再给你编。”

  赵如熙没有说话,从怀里掏出一块银角子,塞到了李婆手里,这才跟着吴宗出来。

  青枫在后面提着篮子也跟了出去。

  出到外面,赵如熙呼吸了好几口空气,这才感觉舒服些。

  她问钱多多:“前面所有人家都一样吗?”

  钱多多点头道:“都差不多。”

  “李婆家有几口人?”

  “四口人。”钱多多道,“她儿子死了,还剩了儿媳妇和一个十三岁的孙子、一个七岁的孙女。三人都下田去了。”

  赵如熙先吩咐青枫:“你不必再跟着我,和马胜去刚才那地方采些花木和野草,我一会儿要插到竹篮里。”

  有吴宗陪着,青枫和马胜对她的安全倒也放心,答应着离开了。

  赵如熙这才看向钱多多:“去你家看看。”

  钱多多作为庄头,住的地方应该是全村最好的了。从他家的情况,与李婆的对比,应该就能看出庄仆的生活如何。

  “是。”钱多多倒没有虚心的表现,带着赵如熙和吴宗朝前走。

  走了没多久,他就指着一个屋子道:“这就是小人的家了。”

  他家也是泥巴墙。赵如熙走进去,看到无论是阴暗程度还是潮湿程度,都跟李婆家差不多。只是他家面积大一点。

第262章 创造更大效益

  屋里的家具除了床更大一些、扎实一些,还多了两个木头箱子和一些矮凳,吃饭的家伙也多了一个陶罐,几个粗陶碗。

  钱多多主动道:“我儿子都大了,分家了,他们都另起了屋子。大儿子孩子多,他两个儿子就过来跟我们住。”

  赵如熙点点头,钻出屋子,望着这低矮潮湿的屋子道:“为什么要建这样的屋子呢?”

  “泥巴墙,只能建成这样。再高再宽就容易塌。”

  赵如熙心里还有很多疑问,不过她不是土著,对这时代农村的了解也仅限于小榕村。有些话她不好问钱多多,得等向吴宗和朱氏了解情况后再做定夺。

  她看了看远处。四周都是田野,地势也较为平整,种了稻谷的水田阡陌纵横,可以看见零星有人在田里忙活。

  “现在在除草。”钱多多主动解释,“过一阵子,稻谷就可以收割了。”

  赵如熙便知道,这里的稻谷是只种一季的。

  “收割了稻谷,还种冬小麦吗?”她问道。

  钱多多摇摇头,神情有些紧张:“不是小人们懒,实是地力不够。种了冬小麦,稻谷的亩产就会很低。”

  赵如熙的眉头皱了起来。

  不过她也不是很懂这些,转移了个话题问道:“不是说有一千多亩的山林吗?在哪儿?”

  赵如熙环顾四周,看到远处就有山,有远有近,只不知这庄子的山是在哪个方向。

  “在那边。”钱多多指着东边一座连绵在一起的两座不是很高的山头,“那两座山都是咱们的,山这边是咱们的,山那头就是别家的了。山上有石碑为界。”

  赵如熙看了看那座山的距离,走到山脚下起码都得两三刻钟的时间,她打消了去山上看看的念头。

  反正不急,这庄子都是她的,想什么时候来看都可以。

  “山上种了什么?”她问道。

  “都是树,各种树。”

  “这田庄,除了种树就是种水稻?”她又问。

  “是的,还养些鸡鸭和猪,年底会送到府上。”钱多多道,“宅子里都有账,小人一会儿奉给姑娘。”

  赵如熙点点头,对庄子的收益没多少期待。

  产品单一,这庄子能有多大出息?

  她又问:“你识字?”

  “对。”钱多多来了精神,“是小人的爹教给小人的。我爹以前是老庄头。”

  “庄子里识字的人有多少?”

  钱多多摇摇头:“小人每晚睡前教了两个儿子和孙子识几个字,其他人都没学。”

  赵如熙没有再说话,拿了账本,就跟吴宗离开了庄子。

  青枫已跟马胜采了许多花木回来,堆得马车里只剩了两个人落坐的地方,赵如熙看到这情景,嘴角抽了抽。

  上了马车坐定,她从车窗处问吴宗:“师兄,大家的庄子都是这样的吗?庄仆们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

  吴宗自己是不管家中庶务的。吴家是一大家子,自有没官职的堂叔伯和堂兄弟去打理。

  但他查案子的时候去过不少田庄。

  他道:“差不多是这样。因房子要用木料,这么多户人家如果敞开了让他们建房,小半个山头的树都能被伐掉。伐树容易,再长起来就难,主家要用树建房子打家具就没有了。不建房打家具,这些木料卖出去也是钱,所以主家是不让他们伐树的。”

  “这些田庄看起来面积挺广,但一年的出息也不多。他们一年到头劳作,除了交给主家的粮食、牲畜,自己都只能过半饥不饱的日子,哪有余钱去买树建房?也就只能用一些竹片糊上泥巴建屋了。那屋顶,也是用竹子搭的,两三年就得换掉,否则整个屋顶都得塌下来。”

  他摇摇头:“有些主家苛刻的,或是庄子上连竹子都没有的,他们就只能把地下挖空,再在上面搭茅草,屋子半截在地上,半截在地下。”

  赵如熙听了,心里沉甸甸的。

  不过她很快就振作了起来。

上一篇:撩神

下一篇:重生后我竟然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