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坐酌泠泠水
如果事情真如女儿说的那般,丈夫很快去江南上任。婆婆还决定不去。那她这个做儿媳的,总不能扔下年迈的婆婆,跟着丈夫去上任吧?不说别人戳不戳她的脊梁骨,便是她自己的良心都过不去。
可要是留在京城侍候婆婆,丈夫那里她又放不下。
赵元勋的身体可不怎么好。在外地水土不服,再加上公事劳累,要是病倒了怎么办?身边没有个知冷知热的人肯定不行。
自打她生了儿子,赵元勋就不再去姨娘房里了。难道熬到现在,她还得再替丈夫纳个妾、让她陪着丈夫去上任不成?想想她都要生气,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
老夫人也想到了这一点。
她抓住赵如熙的手:“熙姐儿啊,祖母求求你,你去跟皇上说,咱们改主意了行不行?祖母不能离京,你爹身子骨又不好,你娘照顾谁去?你这不是让咱们一家子都为难么?为什么要去外地?咱们一家呆在京里不成么?”
赵如熙的表情严肃起来:“祖母,你听我说。我让爹爹去江南,等我参加春闱后也去。这是我特意安排的,就是为了避祸。咱们一家要是留在京城,到时候不一定有命活着。”
老夫人吓了一跳,问道:“这话怎么说?”
赵如熙把丫鬟都遣了出去,又让青枫守住门口,压低声音道:“您没见今年边关战事紧急么?那是因为什么?虽说起因是外族遭灾,进大晋来抢粮食,但实则是几位皇子的夺嫡之争。”
说着,她把萧令谱和萧令衍遇到的几次危机跟两人都说了一遍。
“咱们不参与夺嫡,家里也没人任高官。但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我预感最激烈的斗争就在明年了,而且咱家也有危险。咱们且出去避个一两年风头。等京中夺嫡之争平复下来,咱们再回来。”
赵如熙说着,又拍拍老夫人的手背:“祖母,您身体硬朗,且江南离这里也不远。您就当出去散散心。我保证,三年内,我一定让一家子平安回来。您信不信我?”
老夫人嘴唇嗫嚅,半晌说不出话来。
不信么?孙女眼光如炬,她预料的事,没有哪次是不准的。她既然知道朝堂上那么多的事,连人家皇子遭遇暗算都知道,她的判断能不准么?
可呆了一辈子的京城,不是说离就能离的。尤其是她这种老年人,真的怕死在外头,不能落叶归根。
“祖母,不光赵家,便是您唐家,也不是地道的京城人吧?当年大家能迁到京城来,现在为何不能去别处呢?‘我心安处是故乡’,只要一家人好好地在一起,去哪里有什么关系呢?”
这句话,真真正正戳中了老夫人的心。
她不光想起了自己的祖上,更想起了被流放的父兄及唐家子侄。
她的父亲和兄长,早就死在了外地,也葬在了那里。她的侄子侄孙们,也在外地安了家。
从严格上来说,唐家并不是地地道道的京城人。从她这里往上数三代,他们的祖先都是追随开国皇帝打江山、最后加官进爵,留在京城的。所以她的父兄死后,也没有叮嘱子孙一定要扶棺回京、葬在京城,而是埋葬在了任所。
既如此,她又何必执着于此,让儿子、儿媳妇为难呢?
虽说她嫁进了赵家,她死后注定要跟绥国公葬在一起的。但当年夫妻感情本就不深,绥国公负她良多,即便不葬在一起,也没什么了。
如果她不甘心,到时候让儿孙们扶棺回京安葬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么一想通,老夫人就点了头:“成,都听你们的。你们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见婆婆被女儿说服了,朱氏松了一口气。
不过有件事她一直没来得及问。
她转头看向赵如熙:“你不是要参加春闱?如果皇上下旨,你爹很快就要去上任,你怎么办?”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外地人赶考,需要提前半年、一年地往京城赶,宁愿早点到京城租房子住,适应环境,也不敢在临到考前才出发。
江南跟京城虽不远,但现在离春闱也不到三个月了,赵如熙来回奔波,实在是不妥当。
“我就留在京城。”赵如熙道,“你们跟着爹爹赴任。”
她看了老夫人一眼:“要是祖母一下子舍不得离京,留在京城跟我在一起也行,娘您跟泰哥儿先去江南。等我参加完春闱后,再一起过去。”
朱氏跟老夫人对视一眼,忽然笑了起来:“咱们煞有介事地在这里商量,没准皇上那里根本没打算让你爹离京呢。”
她话声刚落,门外忽然大步进来一个人,嘴里嚷道:“娘,夫人。”可不是赵元勋是谁?
他此时满脸红光,兴奋之色溢于言表,声音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昂:“娘,夫人,刚刚张大人说,皇上打算派我去江南任职。我要去江南赴任了。”
朱氏:“……”
打脸来得如此之快,简直叫人猝不及防。
第564章 赴任
老夫人的脸色就十分复杂了。
她看向赵如熙,心里再一次涌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有佩服,有敬畏,还有万分的庆幸。
他们赵家也不知是哪座祖坟冒青烟,能拥有这样聪明的孙女。
这一刻,她心底原本还有一丝的不情愿,也彻底烟消云散了。
再一次证明了孙女的料事如神。可见京城真的要大乱了。既如此,暂时出京去避一避风头,也是上上之举。
赵元勋以为母亲必然要反对他离京。毕竟家里是这么个情况,母亲的想法他也很清楚。
因此兴奋的劲头过去,他看着母亲,心里就剩了忐忑不安。
却不想老夫人竟然一脸微笑地点点头,道:“终于如你所愿了。娘替你高兴。”半点不高兴的情绪都没有。
赵元勋十分诧异,转头望向妻子。
朱氏示意他坐下,亲手给他倒了一杯茶,这才笑道:“娘是最开明的。她只为你着想,一心为你好。”
相公正在兴头上。所以这个官儿从何而来,老夫人为何不反对……她还是不要打击他了吧。
“有说哪天走吗?”她转移话题道,“我们怎么安置?”
赵元勋瞬间被妻子带跑了。
他摇头:“圣旨没下,大概明日早朝宣召完了才会下旨。”
他抬起望向老夫人:“娘,你们是跟我一起去上任,还是……”
虽说母亲没有反对他离京去任职,但他不认为母亲会跟着他一起去。
他可知道母亲对于京城和这个宅子的执着。
自打赵如熙说完两个备选方案,老夫人就在想这个问题了。
这会儿她果断道:“朱氏先跟着你去。我留在京城……”
赵元勋一听到这里就急了,正想打断母亲的话,就听老夫人继续道:“……等熙姐儿考完春闱,也到外地做官时,我再去你那儿。”
“至于泰哥儿,你们看着办,也问问他的意见。要是他觉得族学好,想留在京城,那就等我们离京时再一起走;要是他想跟你们去赴任,那就一起去。我跟熙姐儿在这里就好。”
赵元勋:“……”
他现在深深佩服自己的母亲。这么果断,这么理智。只这一会儿的功夫,不光做出了决断,还把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最重要的是,母亲竟然舍得离开京城,这也太神奇了。
他正要说话,就听妻子道:“这样也好。我们先去,把宅子置好,将各处安置妥当,您老人家再去,也免得一时之间人仰马翻的,您老各处都不方便。”
反正女儿说了,伯爷这是要去江南任职,江南离这里不远,比如姑苏府,从京城乘马车去也就是七、八天的路程;骑马更快,只需三、四天,日夜兼程更是只需两天功夫。老夫人要是有什么不舒服,她完全可以回来照顾老夫人。
老夫人点点头。
赵元勋瞪着眼睛,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眼神茫然,总感觉母亲和妻子听到这消息太过淡定,接受得也太快,似乎一早就知道要这样,所以早就安排好了似的。
他张了张嘴,正想开口询问,又听他闺女开口了:“也不知道爹会去哪里任职。杭州府和姑苏府我都买了宅子和铺子。宅子都是三进院落,够咱们一家子住了;铺子是绸缎庄,收益还不错。”
赵元勋:“……”
老夫人:“……”
倒是一直打理伯府庶务和生意的朱氏,对于赵如熙的收入稍微有所了解。她知道闺女手里的钱不少,不过实在没想到她在江南又置了这么多产业。
她忍不住问道:“你是什么时候买的宅子?”难道女儿早就做好了打算,让他们搬到江南去住了?
“去年夏秋。”赵如熙道。
这宅子和铺子,有一个是萧令衍当初给她的,其余的都是她托萧令衍陆续买的。连铺子里做的绸缎生意,也是从萧令衍的绸缎坊里拿的货。这些早在去年初春的时候就全置办妥当了。
把时间说得近一点,会比较好解释。
朱氏:“!!!”
老夫人:“!!!”
去年夏秋,熙姐儿就预感到京城的政局有变化,所以早早做好准备了吗?
旋即两人就自信地把“吗”字给去掉了。她闺女(孙女)就是这么厉害!
赵如熙不欲说这个,向朱氏道:“现在也快到放学时间了,您要不要把泰哥儿叫回来商议一下?明日圣旨下来,没准爹爹很快就得去赴任了。大家惯用的东西都得收拾打包,时间还是蛮紧的。”
虽说赴任会有一个期限,尤其是这种交通不方便的古代。但赵元勋是皇上和吴怀寺照顾着去的,即刻赴任才能表明自己积极的态度,让大佬们满意。另外拖家带口的,去那里还要安顿,也需要时间。
朱氏转头看了一眼屋里的座钟,起身出去吩咐丫鬟,让她们去族学把赵靖泰叫回来。
赵靖泰放学后会跟同窗玩一会儿,本来还不会马上回来。这会儿听到下人召唤,连忙跑了回来。
一进院子他将书袋扔给丫鬟,掀了帘子进来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家里没事,是不会把他叫回来的。所以他一路上都提着一颗心。
朱氏将赵元勋放外任的事儿说了,问他道:“你是怎么打算的?”
赵靖泰整个人都呆住了,望望赵元勋,再看看祖母和母亲,半晌说不出话来。
太忽然了,他没有思想准备啊。
看到儿子这样,赵元勋终于好受了一点——这才是人的正常反应嘛。反而是母亲、妻子和闺女的反应都不对劲儿。
赵靖泰眨巴眨巴眼,想了想,他道:“我跟爹爹去上任吧。”
他虽舍不得混熟了的族学里的同窗,但作为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他更想去外面走走看看,尤其是繁华的江南。
朱氏站了起来:“你们各自去看看自己要带什么,我也回去把需要带的东西罗列一个名单出来。另外咱们要外出,估计亲戚们还得给咱们践行,接下来有很多事需要忙的,大家都赶紧动起来。”
第565章 赵如语变美了
见赵如熙也跟着站起来,她连忙又道:“熙姐儿你既跟祖母留在京城,家里的事就不用你操心了,你好好看书吧。离春闱不远了,你用功些,争取春闱的时候考个一甲进士。”
原先朱氏对于赵如熙参加科举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她觉得像他们这样的人家,赵如熙又是个女孩儿,参加科举、取得好名次,不过是锦上添花;可为此却要付出那样的辛苦与努力,起早贪黑的,她实在舍不得,也觉得没必要。
可现在她却希望女儿能一举考上进士,这样到时候赵如熙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年半年的官儿,到时候成亲生子,才不会留遗憾。
赵如熙也没跟母亲客气,点头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