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重组家庭 第244章

作者:骊偃 标签: 年代文 种田 爽文 穿越重生

  知道是在说她,小家伙眨着湿漉漉的大眼,含着奶嘴拍了拍她爸,然后指着苏梅:“啊~”

  “说你了?”赵恪笑道。

  小丫头点点头。

  苏梅做了个封嘴的动作,去柴棚下拿了席子铺在地上,收了院中的被里被面和晒得蓬松的棉胎,跟茶大娘一人扯着一头,展开,一层层叠放好,拿了针线缝制。

  这是给小瑜儿准备的,小家伙上初一,镇上没有中学,要跟镇上的其他孩子一起去前进农场借读。

  后天开学,明儿就得走。

  除了床单被褥,衣服等物,汪师傅还给装备了好多吃食。

  “上一周试试习惯不,”苏梅一边缝制,一边对小瑜儿道,“不行,妈送你去京市。”

  小瑜儿点点头,转头跟他爸道:“昨天我跟王爷爷开船进江,经过黑熊岛,明明离着段距离呢,他们便将枪口对准了我们。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将它要回来啊?”

  中俄东段以乌苏江、黑龙江为界。翁岛、黑熊岛等岛屿位于界河之上,早在清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苏俄便声称拥有翁岛、黑熊岛等岛的主权。1929年因为中东路事件,黑熊岛被前苏国占领,54年便不允许我国渔民上岛。

  去年年初,中苏就其和翁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谈判,原说好的先归还翁岛,也因为两国关系的日趋恶化,而终止了谈判。

  黑熊岛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左边与伊嘎县抚河村仅1公里之遥,离他们这儿51.9公里,开船不过半日光景。

  赵恪眯了眯眼:“快了。”看来他要叮嘱一下周边的渔民了,他们不惹事,却也不能怕事,真敢隔着距离开枪,那就打回去!

  因则这事,翌日,赵恪忙起来,没空送小瑜儿,苏梅便开着拖拉机,挂上架子车,送小瑜儿和另五位少年去前进农场报道。

  同行的还有一众妇人,她们要去卖山货,顺便再购些粮食油盐回来。

  一路那个颠簸啊,能把人颠散了架。

  一百多里地,到了前进农场已经半上午了。

  苏梅带着孩子们去学校报道,妇人们挑着竹筐去收购站卖货,约好了等会儿在供销社见。

  说是学校,不过是两排泥草房,垒了个院。

  前面是操场教室,后面是宿舍食堂和厕所。

  报过名交了学费,苏梅便提着东西跟小瑜儿,还有镇上的另5位男生一起去了男生宿舍,一间屋子,一至三年级混住。

  提着东西进屋,苏梅眉头便是微微一蹙,这条件也太简陋了,前后分设两条长炕,中间是一米来宽的过道,炕上大多已被人占去了地方,只后面靠墙处留着一片位置。

  光秃秃的连张席子都没有,更别说什么炕柜炕桌等物了。

  因为一个暑假没住人了,屋里透着股湿霉味儿,还混杂了体味、酱菜、咸鱼等各种味道。

  “小瑜儿,要不妈问问农场的门卫,看谁家有多余的房间,咱租一间。”

  小瑜儿迟疑了下,摇了摇头:“这年头都是一家住一炕,哪还会有多余的房间。妈,没事,人家能住,我也能住。”

  “行吧,先住上一周试试,实在不行,咱在想办法。”看了看剩下的地方,苏梅给小瑜儿选了南边靠墙的位置。

  打开茶大娘整理的小包袱,苏梅拿出一个小扫帚,清理了炕上的灰尘。

  小瑜儿打开一瓶汪师傅熬的浆糊,拿旧报纸将他所在的墙面贴了一圈。

  另5位放好东西,过来帮忙。

  旧报纸和浆糊拿得多,小瑜儿这边糊完,剩下的均给了他们。

  苏梅铺上席子,将炕柜、装食物的腾箱,并排放在靠南那头,炕桌组装好摆在席子中间,然后将装有被子的包裹放在炕柜上,支了个架子放在炕下,下面摆上洗脚盆,上面分层放上洗脸盆、饭盒和洗漱用品等。

  一众学生看得一愣一愣的,一屋子二三十个人,没见谁这么讲究的。

  要不是小瑜儿是男生,怕人家说他娘,苏梅还将给小瑜儿围一个帘子呢。

  “好了。”苏梅拍了拍手,背上挎包,招呼小瑜儿和另五个少年道,“走吧,去供销社转转,看还有什么要添的没。”

  五人,有三个摆了摆手,拿上饭盒钱票,跟相熟的人搭肩勾背地去食堂吃饭。

  另两人,家里有人来卖东西,过去一是确实需要添置东西,二是道个别。

  苏梅带着三个孩子出了校门,还没到供销社,便遇到了杨场长的爱人葛大嫂。

  隔着段距离,葛大嫂便笑:“门卫说你开着拖拉机送孩子来上学,我还不信,心想,那么娇滴滴的一个小媳妇咋会开那么个铁家伙,没想到啊,真是你。”

  “走吧,跟我回家。你杨大哥方才从田里回来捉了只兔子,我给你们炖兔肉吃。”

  “嫂子!”带着孩子走近,苏梅也没客气,“行,你先回去,我带孩子去供销社给他们添点生活用品,另外再跟一起过来的说一声。”

  “来的人多吗?”人少了家里不介意多添两副碗筷。

  苏梅笑着点点头,“大伙儿带了干粮,你别操心了。”

  “成,大人我就不请了,等会儿你把这两个孩子一起带过来,跟我们家的孩子正好也认识认识。”

  “好。”

  到供销社跟过来的人一说,正好大家想跟人换点棉花、菜油、买点粮食,供销社要票,大家手头只有卖山货得的几张工业票和二三斤粮票,明显不够用,遂大家便约好了汇合时间,各自分开去找相熟的人换了。

  苏梅买了两瓶水果罐头,一包奶粮,一斤红糖带着三个孩子去了杨场长家。

  “苏同志来了。”苏梅刚一进来,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便笑盈盈地迎了出来。

  苏梅不认识,一时不知该怎么称呼。

  “这是大牛媳妇,”葛大嫂出来,解释道,“春上,你家亲戚顾医生治好了她家小儿子,赵局长给了两袋奶粉一瓶麦乳精养结实了小家伙。这不,今儿听说你来了,过来跟我抢人呢。”

  大牛嫂抱着孩子,过来拉苏梅道:“家里杀了只鸡……”

  “你可拉倒吧,”葛大嫂拍开她的手,拉过苏梅道,“刚杀的鸡,还没收拾,等你做好,都什么时候了。不耽误苏同志回家啊?”

第233章

  “那我炒盘鸡蛋过来,给你们加个菜。”大牛嫂说罢,不等葛大嫂和苏梅拒绝,抱着孩子走了。

  葛大嫂看着她的背影张了张嘴,“哎,算了,让她弄吧。走,咱们进屋先吃着。”

  葛大嫂蒸了锅米饭,炖了盆兔肉,烧了条鱼,一馍筐蘸水菜。

  她家五个孩子,最小的那个跟小瑜儿同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老三比小瑜儿大6岁,今年刚考上初中,跟小瑜儿同班。

  14岁考上初中,已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小伙子本来挺自得的,一个暑假浪得都快飞上天了。结果……临开学了,来了个八岁门门满分的小神童,这打击不可谓不大。

  斜晲着身旁坐着的小瑜儿,杨建修是咋看咋不是滋味,“你今年真是八岁,不是十一二?”

  小瑜儿常年锻炼,再加上吃得好,个头看着比他11岁的四弟还要猛一点。

  “我两岁上学。”小瑜儿咽下嘴里的兔肉道。

  杨建修松了口气:“我说呢。”

  “你家孩子上学这么早吗?”葛大嫂吃惊道。

  苏梅瞟了眼恢复了几分自信的杨建修和她带过来的另两位少年,咽下嘴里的食物,笑道:“在家待着也是待着,送去学校,我还能腾出手来做些事,所以他们兄弟几个上学都早。”

  说话间,大牛嫂拎着竹篮来了:“到家我才想起来,前两天大牛在佳市的百货商场,买了盒鱼籽酱。来,苏同志尝尝。”

  说着端出一碟鱼籽酱放在了苏梅面前,另端了盘炒鸡蛋递给葛大嫂。

  苏梅拿木勺舀了几颗尝了尝,还好,跟新鲜的略有不同:“很好吃。”

  大牛嫂憨厚的脸上满是笑意:“好吃你就多吃点。听葛大嫂说,我家孩子来这儿上学,哪个是?”

  小瑜儿放下碗筷,站起来道:“大娘好。”

  “长得真俊,叫什么名字?”

  小瑜儿不好意思地笑了下:“赵瑜。”

  大牛嫂不识字,只顺嘴赞道,“好名字!”

  “出了你葛大娘家往西走,第三户就是我们家,平时成来吃饭了。”

  “好。”小瑜儿嘴里应承,心里并没当真。

  又说了两句话,大牛嫂拎着竹篮走了。

  用过饭,苏梅带着孩子们告辞,杨建修揽着小瑜儿的肩,已是一副大哥哥的模样,拍着胸脯保证道:“这儿是哥的地盘,有事报哥的名字,保准没人敢欺负你。”

  小瑜儿抽了抽嘴角。

  苏梅听得好笑。

  到了供销社,苏梅给几个孩子一人买了块肥皂,另给小瑜儿买了一管牙膏和一只牙刷,原来的那只用得快有小半年了。

  拿钱票买了这月的粮食和油,苏梅与众人汇合后,冲小瑜儿挥了挥手,开着拖拉机载着众人离开了农场。

  回到家,苏梅双臂都震麻了。

  “咱这路得修一修,”苏梅洗了把脸,换了件外衣,接过茶大娘怀里哭得跟个泪人的小和暄,进屋喂奶道,“好天气儿都这么难走,遇到下雨天,出门就更难了。”

  “镇上的人谁不想修路,””茶大娘跟着进屋道,“路好了,鱼和猎物运出去得省多少事。”

  赵恪巡视回来,听到这话,暗自琢磨了一番:“想修也成,咱们县就有采石场,镇上组织一支队伍,开着车过去自己采了石头回来铺路。”

  顾老捏了撮药材,闻了闻,“那可是大工程。”要修不得修到前进农场,快两百里的路程,光靠他们镇上的几十号壮劳力,难啊!

  “不行吧,咱们又没有那技术,”苏梅喂好小和暄,拿帕子沾水给她擦了擦脸,“别废了劲,修出来的路用不了两年就坏了。”

  汪师傅道:“我看门口的路就不错。”

  “那是早前的工程队修的。”赵恪眉头拢起,“明儿我先找老局长和王老商量一下,他们要是愿意采石修路呢,我就向上面打个申请,请他们给咱派个工程师。”

  这倒是可行。

  翌日赵恪找两人这么一说,两人立马就应了。

  为什么一年年的,他们的鱼和猎物就是卖不上价,只能做到自给自足,不就是路远路差,运出去基本上是两三天后了。春秋还好,夏天都臭了,能卖的只有鱼干、肉干,这么一来要费多少功夫,而且因为人少,他们一季也晒不了多少鱼、肉,卖了也就能换个粮食糊口。

  定好人数,隔天赵恪便开着拖拉机将人送去了采石厂,另开了一片地方采石。

  随后隔上一天两天,赵恪或是汪师傅便去采石厂将采好的石头,一趟一趟地拉回来,卸在待修的路边。

  这么以来,柴油就不够用了。

  为此,赵恪又跑了一趟佳市,磨缠着领导讨要了张批条。

  光有批条也不成,油少需要的单位多。赵恪又找了几位战友,关系托关系地找人买了几千块钱的柴油回来。

  所有的钱都是个人垫付的。

  汪师傅跟赵恪忙得脚不沾地,茶大娘跟苏梅便接手了家里的伙食。

上一篇:硬核真千金

下一篇:清穿之喜塔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