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乡里 第116章

作者:青铜穗 标签: 爽文 甜文 穿越重生

  “太子当时本不该薨逝么?”

  陆瞻的声音隔空传来。

  “事实上也不是,”晋王妃收回目光,攥紧手道:“他原本体弱,那年也确实病了有三四个月,他自己都在上表请皇帝另择储君了,他的离开,应该说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

  “就算没有任何人干预,他寿命几何,确实也不好说。但是,一个人的寿数如何,是老天爷决定的,不该是任何一个人人为改之,不是吗?”

  陆瞻默语。随后道:“既然确实病入膏肓,那又为何说与晋王有关?”

  “太子落葬那日,宁王给我看了样东西。那是半块玉佩。是他在太子病榻的夹缝里发现的。可巧,我认出来那块玉与晋王腰间垂着的一块玉刚好很相似。”

  宋湘凝眉:“按时间算,那时候晋王一府还在原来的封地,宗亲无召不得进京,晋王的玉佩残片,为何会落在太子床榻上?”

  “你说的很对!我们奉旨进京的时候已经是太子停灵第七日,宁王离得近,他又日夜不休赶路,比我们早些。按理说我们都没有理由去往太子寝宫才是。

  “可那玉偏偏就是晋王的无假,我认得!之后回王府仔细翻查,我也确实没再见过那玉。”

  陆瞻道:“他是私下进过京吗?如果是这样,为何太子还会传他进宫,并且也不曾告知外人?”

  宋湘也道:“那玉原本应该好端端地悬在晋王身上,却留下一半在太子床榻,这只能说明发生过什么事情,玉才会碎。

  “而碎玉落进了床榻缝隙一直没有人发觉,当场就拾回去,这说明持玉的人也很大意,当时应是无暇来顾及这种‘小事’。

  “所以,这持玉的人要么是晋王,要么,便是这玉早已落在了别人手上。晋王进京往返少说得十天半月,王妃只要记得起有没有这段长时间出门的记录就好了。”

  “偏偏就是有,不但有,还有好几次。”晋王妃望着他们,“那时候我接连生下敏嘉和旸儿,大部分心力都在孩子身上,而他身为男人,终究也有他的事情要忙,有时候还要奉旨配合官府管管封地之内的民生,时常不归家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直到宁王把玉给我看,我捋出了你们所说的这些可能,才惊觉很可能他在那些不着家的日子里,已经暗中进过京,并且进过宫——要知道,倘若太子允见,那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带个人进宫,还是很容易的。”

  “那这个‘允见’就让人疑惑了,明明应该光明正大地见,太子为何要同意晋王私下进宫见面呢?”

  晋王妃默然片刻:“我也不知道,这桩事宁王也没有查出结果。但是这么一捋,事情就很明显了。不管太子的死跟他有没有直接关系,最起码这当中还有秘密。他请我留意陆——留意晋王,以便查出事实真相。”

  宋湘听到这里,想到她与晋王的关系,心中一动说道:“宁王为何如此信任王妃,并且提出这样的请求?”

  晋王妃抿紧双唇,别开头道:“大概是因为我与他们少时就相识,他没把我当外人吧。”

  陆瞻皱眉。

  宋湘也觉得这理由缺少点说服力,无论如何晋王与她是夫妻,那时候都已经育下孩子,按理说这层关系必定是高于宁王与她的“姐弟情”的,倘若晋王真有份参与太子的死,那么不是更应该避开晋王妃才是吗?

  但如此感伤的晋王妃处处透着哀伤悲情,使她又觉得此时并不是追究这些的好时机。

  “那王妃后来作出什么选择?”

  晋王妃默了会儿,说道:“虽说没有证据,但这些巧合其实使我已经对这猜想信了几分。

  “可他终究是我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成亲之初,我的愿望就是平安到老,所以我自然是不希望他会做过这些事。

  “我在这件事上……很难选择。”

  宋湘安慰道:“这样的事落在自己身上,与自己切身相关,王妃会为难,已经很难得了。”

  基本上,大多数女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丈夫这边吧?再有公平正义的人,怎会因为丈夫做了错事,便私下调查自己丈夫,而后等待告状的机会呢?又不是与他之间本就有怨。

  不过,这样浅显的道理,宁王必然也懂得,但他却告诉了王妃,以及,王妃最后还为宁王冒出这么大的风险,还是让人越来越疑惑。

  “这么看来,就算那块玉仍不能充分说明晋王对太子做过什么,也至少说明他当中某个时刻进宫的动机不寻常。只是,除去母亲与宁王之外,外人都没有发现异常么?太子妃呢?”

  听完陆瞻提及太子妃,宋湘才想起来,太子薨后,太子妃自愿去皇陵旁的寺庙为尼了。

  “她不知情。”晋王妃道。“太子因为体弱,故而总能为人着想,他总觉得自己活不长久,不管谁嫁给他都是踏进了火坑,大好青春都要葬送在宫里。

  “他怜惜那些大家闺秀,也不愿让朝中大户为难,便曾几次说过不愿成亲。

  “但他贵为太子,又怎可没有子嗣?后来,他就稍做了妥协,娶了个曾经受过皇上恩宠、自愿替帝后分忧的低阶官户的女儿为妃,期望着能够绵延子嗣。

  “太子妃性子柔软,娘家又不在京城,素日生怕行差踏错,前朝的事根本无力掌管。

  “而太子怕她接触太多政务来日无法自保,也不愿她卷入朝廷漩涡吧,成亲两年未有子嗣后,便不再入她房中,免得她再经受舆论苛责。

  “所以,后来的事情太子妃是不可能知道的。

  “至于外人,就譬如我,薨逝之前太子确实已经卧床许久,我进宫去探望的时候,他已经很瘦了,精神也不怎么好,我都很担心他会不会……

  “这种情况下,谁会去想他的死还可能有别的缘故呢?”

  “既然如此,宁王也不该一开始就怀疑才对。而且,太子薨逝,宁王的悲伤固然可以理解,但他为何又会前往东宫搜寻太子的床榻?”

第201章 一个母亲的眼泪

  晋王妃望着他:“因为他跟踪了晋王。”

  “跟踪?”

  “对。”晋王妃道,“太子停放灵堂的时候,我们曾在灵堂守灵,那天夜里他们兄弟俩先后离开,我呆久了也起身走动,却看到宁王神色凝重从东宫出来。

  “我停步问他怎么回事?他没说什么。等我回到灵堂,只见宁王已在灵堂,而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

  “落葬那日,礼成后我一个人站在荒地里,宁王才走过来告诉我,原来那天夜里他意外看到他的二哥独自潜进了东宫,他跟随过去,然后就见到他的二哥在大哥躺过的病榻前翻查。

  “后来晋王被进宫来的太监惊走,他等人走后,就在床榻上找出了那半块玉。”

  宋湘听完恍然。

  如是这般,那宁王和晋王妃的疑心就不能说没有道理了。

  “太子葬礼之后,我回王府仔细翻找,果然没找到本该在晋王身上的那块玉。当时便存了疑,但却并没有因此做什么。

  “你说的我面临选择的事,已是后来的事,我们在太子落葬之后都留京陪伴了皇后一个月,那一个月里,宁王来找过我几次,每次他都神情忧郁。

  “宁王妃告诉我,他经常做恶梦,说他在梦里喊‘大哥’。

  “我知道他们兄弟情深,只当他是不肯接受这一切,再者,当时我已经与晋王成为夫妻,理智押着我不曾照着他的思路往下想。

  “我便劝他人死不能复生,不要想太多,伤害了手足感情。他也不争辩,也不多说,依然像那个听话的孩子。

  “所以我没有做什么选择,就当不知道继续过着。后来却发生了一件事,使我改变了主意。”

  “发生何事?”

  “宁王回西安府后一度没有音讯,那年七夕,他突然悄悄来找我了。他乔装成香客在城中佛寺约我见面,然后摆出了一叠案卷给我看,那是他二哥一些表里不一的行为证据。

  “严格来说,他做了些有违王法的事,虽然罪状还不算特别重,但若皇上知道,定然会降下不轻的责罚。

  “自然,一旦降罪,我与孩子们难免被波及。宗室之中,就算是不入狱,不贬黜,光是失去这份恩宠,也会变得窘迫的。

  “宁王本可直接送入宫中,但他与晋王亦是手足,在没有二哥谋害大哥的证据下,去状告二哥这样的事情,他显然做不出来。

  “那份证据摆在我们中间,谁也没有把他往太子的事上靠,但这却足够说明他的二哥,我的丈夫,并不如他表面上那么君子,而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

  “他这样的人在东宫面对着病弱的太子还弄碎了一块玉,背后的真相一定不会让人很舒服。

  “我内心里认可了这个可能。但仍然不承认太子的死与他有关。我不肯相信,也不能相信。

  “送走他后,我还带着旸儿在寺中放起了孔明灯。

  “到这里一切看着都还正常对吗?但翌日回府,彻夜未眠的我回房补觉,半路被冲进来的旸儿惊醒。”

  旸儿是王妃那个夭折了的孩子。陆瞻情不自禁挺了挺身。

  “他的脸上满是惊慌,喘着气跟我说他见到鬼了。大白天的怎么会有鬼?而且才五岁大的人,他知道鬼是什么?

  “但他说完这句话便两眼发直,浑身发抖,抱着我死命不肯松手。我的瞌睡一瞬间吓没了,一面喊着人来,一面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语无论次,一会儿说父亲,一会儿说太子伯伯。

  “这中途他就慌慌张张进来了。我抱了旸儿一夜,半夜他就发起高热,再后来一病不起。几天之后,我的旸儿就这么没了。”

  “……母亲的意思是,大哥他,他的死也是被谋杀?”

  “不管是不是,就冲他发病前嚷嚷的那几个字眼,我就必须得弄清楚所有事情了!我得让我的孩子能够瞑目!”

  陆瞻狠吞了一口唾液,倘若这一切都是晋王所为,那他岂不是成了个魔鬼吗?

  自己的亲兄弟,自己的嫡长子,还有自己的亲弟弟……

  “我几乎就要冲过去问他,到底手上染了多少个人的血,但英娘她们所有人把我按住了。

  “我冷静下来,也明白,倘若旸儿当真死在他手上,那我去问他,能问出结果来么?我虽然有杨家为后盾,但我能强得过他么?就算告到宫中,没有证据在手,皇上会因为死了个孙子而杀自己的儿子偿命么?

  “都不会!而且到了那步,我会连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我的儿子可能死在我的丈夫手上,而我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解决他!

  “所以我只能把这份恨压下去,压到让所有人以为我压根没有怀疑旸儿的死有异为止!”

  王妃说到这儿,胸中的悲恸难以抑制地涌上来,眼泪也大滴落下,将一个世人眼里精明刚强的王妃变成了柔弱痛苦的母亲。

  宋湘忍不住将手抚上她的肩膀,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种痛苦,有谁能比她更理解呢?

  片刻,王妃吸气抬头:“旸儿一个五岁孩子,会有那样的突变,一定不是意外,他那么小的人,都没见过他大伯几次,他不可能突然之间说到他,他必然是撞破了他什么,才会落得这下场!

  “而如果他是被灭口,那太子的死不就更加可疑了吗?我就不信,倘若太子的死他亦有份,皇上还不能收拾他!”

  屋里响彻着一个母亲的困顿的诉说,宋湘心底的悲伤也在流淌。

  如果一切都是晋王所为,那么杀死一个并不是他亲生儿子的陆瞻,对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事了。

  他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但我却没有想到,太子的事还没查明,宁王府又出事了。”

  晋王妃止住心伤,匀气往下说,“你父亲来过那次之后,后来就没来过了,他可能也对我不再抱什么希望。我只好以书信向他们告诉了旸儿的死,之后宁王妃才试着跟我说些他的动向。

  “你的母亲也是位侠肝义胆的女子,你父亲为太子所做的事,她一直很支持。她认为不管宁王有没有冤枉二哥,总之二哥与大哥之间曾经存在些什么纠葛,这点他们是有权力弄清楚的。”

第202章 从一开始就不和吗?

  听到晋王妃口中的生母如此评价,陆瞻心里固然欣慰,但从中又更读出了晋王妃的胸襟,养育了十七年,却在真相大白的时候处处不忘肯定他的生母,几个人能做到这样的宽厚呢?

  他问:“那他,晋王知道你们联系吗?”

  晋王妃微默:“我认为是不知道的,如果知道,我想你根本不可能在晋王府这么多年他也没怀疑。当然如果他肯定确认了,不然他不会冲你下手。但他后来是怎么确认的,我却还没有弄清楚。”

  宋湘把信息捋了捋,王妃是从陆旸的死开始下定决心帮助宁王弄清太子之死真相的。而太子之死的疑因很显然就是晋王那半块落在太子床榻之间的玉,从晋王偷偷倒回去翻查的行为来看,他十有八九是冲着找那块玉去。

  换句话说,如果心里没鬼,晋王为何要悄悄进入东宫再去寻这半块玉?

  既然东西碎得奇怪,他的行为也透着奇怪,太子的死除去疾病之外,那会不会晋王干了别的事催化真不好说。

  太子死后到晋王府搬进京之前那几年,时间并不长,晋王不在府,晋王妃手段也是有的,能够把她与宁王夫妇的一切瞒住不在话下。

  而晋王府之所以搬进京,又是因为宁王的死,皇帝已失太子,朝中上下都在猜测储位即将花落谁,这种情况下,已经“害”死了太子的晋王再向宁王下手,显然就顺理成章了。而最后,他不是正好也顺利搬回京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