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乡里 第208章

作者:青铜穗 标签: 爽文 甜文 穿越重生

  陆瞻没忍住,眼眶红了,张开双臂抱住她:“儿子回来就要另开府了,介时,我来接母亲回府,颐养天年。”

  宁王妃没说话,含泪拍了拍他的背:“母亲习惯了青灯古佛,在这里,才觉得与你父亲离得更近些。我若走了,他大约也会觉得孤单吧。所以,不用牵挂我。”

  “母亲!”

  “听话。母亲能这样看着你一点点长大,最终将宁王府一肩挑起来,就很满足了。倒是你养母,她对你的恩情是无以比拟的,你将来无论如何,也要全了孝道才是。”

  陆瞻像个孩子一样,伏在宁王妃肩头哽咽起来。

  ……

  出寺的时候已经日中时分了,陆瞻看了眼天色,估摸着王池没那么快,王府里宋湘不在,晋王妃也不在,去了也没意思,便策马先去了趟桂子胡同,盘算着吃了午饭再回去。

  郑容看到他突然到来也是很意外,又见他眼红红的,还是独自一人,满心以为宋湘姐弟出了什么大事,慌不迭地问起,听说他才从拂云寺出来,这才放下心来,把他迎进了屋里,连声招呼人去茶楼里把老太爷请回来,又着王妈去加几个菜。

  王池到了吏部,早有人闻讯出来迎接。问明来意,立刻就有人去查找卷宗,等了约摸一柱香工夫,吏部侍郎亲自拿着两本册子过来了,道:“不知王公公要找的龙山州知州杨淳,可是祖籍泸州的那位?”

  王池想了下:“是。”俞妃祖籍便是泸州,她既说打小与杨淳相识,那么杨淳便是泸州人无疑了。

  吏部侍郎凝眉:“可是经查这个杨淳,十七年前已经于任上辞职,不知去向了。”

  “……”

第379章 濂哥儿又淘气!

  郑容早对陆瞻的身世了如指掌,受宋湘的嘱咐,与宁王妃也已经私下见过面,深知这对母子的苦处,给陆瞻备了他喜欢的菜,又让他先去宋湘的闺房里歇会儿,睡醒了再喊他吃饭。

  被岳母如此贴心贴意地对待,陆瞻精神头很快起来了,眯了会儿起来把饭吃了,陪郑百群喝了两盅就回了府。

  刚到门下,负责留在府里把着延昭宫的杨鑫就迎出来了,陆瞻还没来得及问他何以知道他会回府,就听杨鑫说道:“王公公来了,已等候世子好片刻!”

  陆瞻立刻撒手放马进了延昭宫,果然王池已经执卷在厅内来回踱步了。

  “公公!怎么样?”

  “那杨淳不见了!”王池见到他也是未有二话,直接了当把话说了出来:“吏部说他十七年前自蜀地辞任,人已不知去向!”

  陆瞻闻言立刻接在手里翻看,末了也凝重起来:“十七年前,也就是宁王府出事之后不久……他既然是辞职远走,那就不该是被人灭口,为何要辞职?”

  王池道:“从履历上看,这杨淳家境一般,却是进士出身,如此看来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寒窗十年,少年中榜,必定他对仕途也有一番抱负,却在半途辞职,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引发。”

  陆瞻点点头,再从头看了看手上卷宗,说道:“既是猜测他胸怀抱负,那烦请公公再去吏部传个话,请他们再仔细看看,在杨淳辞任之后的那几年里,有哪些上任的官员条件与之相符?我相信一个有抱负的人,定然不会甘心一二十年里毫无作为。”

  王池答应道:“我正好也要回吏部送卷宗。”

  说到送卷宗,陆瞻就拿着它走到书案旁,提笔抄写了一份才将原件还给他:“等公公回来,我们就返程往围场去。”

  ……

  行宫山道上的侍卫彻夜监守。

  俞妃宫里虽说安排了太监,宋湘也怕出篓子,又担心陆瞻路上是否顺利,这一夜直到天亮时才迷迷糊糊合了会儿眼。

  猛地醒来时只见天色大亮,忙的下地更衣,又埋怨花拾不叫醒她,走出来时却见晋王妃已经坐在她殿里喝茶了,便又撂下花拾匆匆赶上去赔礼。

  晋王妃道:“是我让他们不要唤醒你的。我方才也已经派了素馨去俞妃那儿,也去了趟仁寿宫见皇上,事情我都知道了,俞妃这事实属意料之外,但也算是有突破。”

  宋湘回想起昨夜晋王的神态,猜想是他告诉晋王妃的,便看了眼外面道:“外面有动静了吗?”

  “没有。眼下还早,就是去围场,也还得一会儿工夫。不过也是时候打起精神来了。”王妃放了茶,说道:“你先洗漱用早饭。回头还得去仁寿宫听下面人回事。一切须得照常进行,方能做到不打草惊蛇。”

  宋湘打发人去打水,一面挽起袖子来:“阿楠回京之事,对外如何说才好?”

  “皇上已经早就放出风声,说是牵挂两湖水患的案子,打发阿楠与王池回京去取奏章的。”

  晋王妃说着站起来:“我先过去,你回头来便是。”

  宋湘送了她到门口。

  作为宋湘她们这些有差事,这会儿起床算是晚的,但于无差在身的臣子们而言,却不算晚。

  晋王妃往仁寿宫去这一路,山上雾气还没散,路上除了当值的人,只有零星一两个早起的女眷在散步。

  负责率队在暗处埋伏的是苏慕。昨夜俞妃实质上也已经做了比较周密的布防,皇帝出现后,仁寿宫侍卫迅速接手。后来皇帝允准宋湘来负责俞妃,于是监视在原处的宫中侍卫便改由苏慕来统帅。

  苏慕虽然也是宫中御卫司出来的,到底一出来就在王府当差,与天生优越感的禁宫侍卫还是不同的,此番居然让他来统率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家伙,只觉浑身上下都是劲头,早早地嘱咐身边兄弟们打起精神,万万不可让外人看低了。

  大家一样心思,从昨夜到如今,没有一个敢掉链子的,天亮之后更是眼不错珠地盯着山道。

  早饭后浓雾渐散,山道上渐渐开始有人行走。由于那图案所处位置比较显眼,几乎每个路过的人都有注意。但基本上都只是瞄瞄就过去了。当中有几个甚至笑着说,也不知是哪个熊孩子留下的?这明摆着就是没放在心上。

  眼看着天色渐渐亮起来,往来走过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侍卫渐渐着急:“怎么半点苗头都没有?”

  苏慕心下也急,但仍稳住道:“越是不想干的人越是会不在意,而越是相干的人,看到之后越是表现不同,仔细盯着便是了。”

  说罢,又扭头朝远处树林里打了个手势。

  树梢上潜伏的侍卫接收到之后,立刻下树,遁身去往行宫。

  宋湘去了仁寿宫回来,正惦记着这边情况,侍卫就已经到来了:“目前还没有发现可疑的人,苏慕怕世子妃等急了,差小的回来送讯。”

  宋湘也只能打发他回去继续盯着。

  刚把人打发走,敏善走进来了:“四嫂,大表嫂她们在南平侯夫人那儿吃茶,二嫂还亲手做了梅花酥,打发人过来请您过去坐呢。”

  宋湘都没有心思去。但想到在这里等着也是等着,去走动走动也好,便起了身,又打发人去请敏嘉——打从知道陆瞻要搬出王府之后,敏嘉这两日还没能缓过来,宋湘越发不能忽视她。

  敏嘉这边却也有客。因为陆瞻连夜回京,萧臻山他们也打消了去围场的念头,苏倡约了他们近日在山下赛马,永安侯夫人和萧夫人一道过来串门。

  一听宋湘派来的人说南平侯夫人设了茶局,便又一起起身前往。

  刚走出门口,苏绾憋红着小脸,气呼呼进来了。敏嘉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苏绾指着外面:“濂哥儿他们在墙上乱画,我说不能画,他们还说我!”

  “没大没小的!濂哥儿是你舅母的弟弟,你该叫叔叔!”敏嘉先责备了她。

  苏绾弱弱哦了一声,刚才还生着气的脸,一下就收回去了。

  敏嘉见状,放缓语气问道:“他画什么呢?怎么在墙上画起来了?”

  “就在前面!您去看看就知道了!”

  苏绾又嘟起了嘴。

第380章 他的孤独

  敏嘉望着前面不远的宋濂他们,走过去看了看,只见墙上果然被画了几团像星芒,又像火球的图案,除了宋濂之外,还有沈笠他们也在,几个人画得不亦乐乎,不知道哪来这么足的劲头。

  敏嘉正要说话,忽觉后背被撞了一下,一看是永安侯夫人与萧夫人来了,不知是谁收势不住碰了一下她,便笑说道:“男孩子们在一起,就免不了惹出些事来。”

  永安侯夫人微笑称是。萧夫人收回目光,说道:“这图案看着新鲜,也不像是他们这么大的男孩画的了。”

  “瞎闹着玩儿呗。——濂哥儿过来。”敏嘉说着冲宋濂招手。等他到了跟前,便问他:“好好的墙,为何要弄得乌七八糟的?回头你姐姐知道了,仔细又训你。”

  “郡主姐姐,我是拿木炭画的,拿水一冲就没了。”

  宋濂扬了扬手里的木炭说。

  “那也别上这里画呀,又不是没有纸笔。再说你们画的这些怪幼稚的,我们就是照那个画的。”

  “可是再幼稚,也还是有人喜欢呀,前面山道上,不知谁也画了呢。”

  宋濂顺手指了指下山的主道。

  萧夫人抬头看了眼,道:“不会吧,前面可是有亲军卫把守的,怎么也会有人乱画?”

  “夫人不信,可以去瞧瞧,如今可还在那儿呢。不光是墙上有,就连地上也有。再说了,就算是有亲军卫把守,也会有走眼的时候嘛。人来人往的,谁往那站站,画上几笔,士兵们也照看不上是不是?”

  沈笠他们几个都附和起来。他们的“大作”被看轻,都很不服气。

  敏嘉拿他们没办法,只好道:“快去洗手,跟我们去西山,你姐姐也在那边。”

  “郡主姐姐先走,我们再玩会儿就过去!”

  敏嘉也就由得他了,与永安侯夫人与萧夫人走上了甬道。

  俞妃的事除去宋湘陆瞻,以及晋王夫妇,还没有任何人知道,西山这边的茶局也就一切如常。每隔一会儿会有消息传来,但都没有什么进展。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渐渐近午,该从山道经过的人也应该走过一轮了,如此平静就让人心下郁闷起来。

  俞妃的暴露只能说是进一步拼凑出了事件经过,并没有给找到真凶指出方向。

  如果她设下的这诱饵没起作用,那么只能说明两种结果,一是山上并没有当年的凶手在。二是他在,但是他深藏不露到了坚决不肯浮出水面的地步。但如果他当真在山上,面对这样的隐秘的线索被暴露,宋湘却不相信他还能有什么理由藏得住。

  一场茶局就吃得心不在焉,好在她身份够压得住场合,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有人认为不合适。

  汉王因昨日之事,已经没有去围场的计划了,早饭后等太医来验过伤,又换了药,只觉无聊。无奈他此番回京城与城中子弟又无过于密切的往来,一时竟不知请谁来消遣方不觉突兀。坐半日,到头来竟只有个陆瞻能说上几句话,便就跨门前往昭阳宫来。

  谁知门下太监却道:“皇上心忧政事,昨夜差世子回宫取奏章了。”

  汉王凝眉:“几时回来?”

  “说不好,如无它事,或许也就两三日。”

  汉王站了站,也就折转了回来。

  路过仁寿宫,又想到俞妃,索性去给她请个安,便信步往仁寿宫后宫而来。

  到了门下,就觉气氛不同,门下立着好些宫人,宫门还紧闭着。

  他疑惑着到了跟前,门下宫人就迎上来:“王爷留步,娘娘身体不适,不想见人。”

  “哪儿不适?可是着凉了?”

  “是不便言说之症。太医因嘱娘娘静养,故而也发了话,若是王爷来了,请先回去,回头再叙话。”

  汉王也是成年男子,听到这“不便言说”四字,便猜想是女子身上那些事儿。便“哦”了声,没打算纠缠。只是走出半路,他又忍不住皱眉看了眼把守住宫门的宫人们,若有所思地收回目光。

  俞妃便是身上不适,不便见人,只消交代一声不就是了么?为何还要如此兴师动众派人守住门口?

  不过他也没有多作逗留,这里是仁寿宫,是皇帝的禁宫,俞妃作为曾经的贵妃,染恙之时多派几个人看着,似乎也不算什么。

  但是这样一来,似乎就更空虚了。

  汉王站在路上,仰头望着湛蓝的天,又看向远处层层叠叠的远山,第一次感到有些孤独。

  早年在京时,他与陆瞻游走在京城各个角落,各府子弟也熟,那时虽知自己庶出身份比不得嫡出的晋王,倒也没觉什么,因为嫡庶之分历来存在,而他的出身亦是事实,作为皇子,其实对于这点并没有民间那么突出,所以他的言行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但他之国之前,俞妃却郑重地嘱咐他不要张扬,不要当出头的椽子,也不要跟晋王府争储——这是他最为信任亲近的人了,比皇帝这个生父都要亲,皇帝有好几个儿子,而俞妃却只有他一个儿子,毫无疑问,她是为他着想的,于是他也不能不听。

  这些年在封地,便绝不与京官有公事以外的接触,在地方上与官员交往,也时刻注意不落话柄。每日做好他的份内事,便骑马垂钓,做他的闲散王爷。这种情况下,连婚事也没有那个劲头去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