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穿成女配 第58章

作者:大白牙牙牙 标签: 系统 快穿 爽文 穿越重生

  愿我与诸位始终同行,共铸盛世、共享山河盛景。

  ☆、第41章 番外

  番外:

  登基大典之前, 宋溪、祁珞等人因为取什么年号、取什么国号这些细碎又重要的事情争论很久。

  大家都是文化人,你引经我据典,到最后谁也没说服谁, 干脆就将这些年号和国号拟写在公文上, 任由衡玉挑选。

  衡玉全部浏览过一遍,取国号为昭, 定年号为开元,依旧以洛城作为都城。

  昭者,彰明也。

  开元者,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

  都有着非常盛大非常美好的含义。

  这样的国号、这样的年号实在太过张扬骄傲,若是日后衡玉无法将这片山河治理妥当, 后世史书怕是要针对这一点对她进行嘲讽。

  “若是我亲手开创盛世,从此以后, 所有百姓都会因他们是大昭子民而骄傲。”

  衡玉正在更换冕服, 听到春冬的问题, 她语调平静, 显然早已进过深思熟虑。

  “这份骄傲会深埋于汉族子民的血脉里, 哪怕历经千万载岁月, 哪怕汉族会遭遇到各种劫难,哪怕有人要从根基里摧毁我们的民族, 汉族子民都会拥有继续站起来、继续开创新的辉煌的勇气。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先民曾经多么骄傲。”

  哪怕春冬早已通读经史子集,还是没能完全理解衡玉这句话的含义。

  但她唯独能肯定的一件事是——陛下不担心这样的高要求, 作为行此开天辟地伟业的开国女帝,陛下比任何人都更坚定。

  这就是她所效忠的帝王啊。

  为衡玉整理好冕服的衣领, 春冬落后衡玉一步, 跟着衡玉前往昭和殿上早朝。

  这是衡玉登基以来的第一个早朝, 商议的主要问题是隐田隐户问题。衡玉想要重新命人丈量青州、徐州等地的土地,重新统计这几州的人口,推行均田制。

  如今这世道,谁拥有最多的隐田隐户?毫无疑问是世家。

  衡玉此举就是要拿她治下的世家们来开刀。

  现在朝堂上绝大多数官员还是出身世家,一听到这话,不少官员纷纷对视,既想要站出来反驳又没这个勇气站出来反驳。

  ——这位陛下可是从流民里发迹的,一路走来,她几乎没怎么倚仗过世家大族。当初没受过世家的太多恩惠,如今她自然也不可能会受到世家的挟制。

  “陛下,清理隐田隐户事关重大,需要从长计议啊。”有人硬着头皮出列。

  衡玉淡淡道:“这几年,朕陆陆续续在并州、冀州和幽州之地推行均田制,再事关重大也该琢磨透了。”

  身为世家之首的王家主心下轻叹,终于下定决心,缓缓走到朝堂中间。

  他能感觉到世家官员的目光从四面八方射来,都钉在他的背后,似乎是期待他能出声反对——

  但是,他怎么可能反对?早在他和他的家族决定支持女帝时,他就已经知道在这之后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陛下,臣以为均田制此举功在千秋,臣附议。”王家主道。

  王家主是个狠人,既然已经表态,他干脆表态到了底:“臣的老家就在徐州琅琊,待早朝结束,臣定会好好督促族中人,让他们看看族中可有什么隐田隐户,如果有的话会及时协助官府进行清理。”

  衡玉很欣赏王家主这种会权衡利弊的老狐狸,这样的人很清楚怎么做对自己、对家族才是最有利的。

  “王卿果然不愧是国之栋梁,朕之倚仗。”

  得到这么一句夸奖,王家主心下稍松口气。

  但感觉到身后那些越发凌厉的注视,王家主又觉得头疼。

  有了王家主站出来附议,本来就被衡玉杀怕了的世家官员更没胆子出声反对了。明明他们每个人都心存不满,但到了早朝最后,不得不捏着鼻子赞同了这件事。

  有些人琢磨着要不要给各地官员使绊子,让均田制在地方落实不了,成为一项空头制度。但想了想女帝的铁血手段,又实在没有那个胆子。

  于是,均田制度就这么不紧不慢地在各地推行起来。

  趁着这个机会,衡玉将从书院毕业的学子们调往各地担任基层官员,让他们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来。

  这些学子能识字会算数,在书院时已经接触过均田制,他们到了各地,很快就做出了成绩。

  昭朝这边风风火火时,扬州、荆州等地的处境不是非常好。谁都能看出来,等昭国消化完刚到手的青州、徐州等地,那位女帝势必要挥师南下的。

  没有野心的州牧还好,琢磨着要不要效忠昭朝;有野心的州牧就有些坐立难安了。

  衡玉往这几个州都安插了不少人手,不过暂时没有采取任何大动静。

  开元二年春,青州最先完成均田制,清理出的隐田隐户数量令人咋舌。不少世家的人因此事人头落地。

  开元二年夏,徐州紧随其后完成均田制。因为王家主全力支持均田制,苦口婆心督促族人,所以王家死去的人很少。但也有那么几个。

  对此,王家主也是懒得说什么了,良言难劝该死鬼,这些人非要自己作死,非要成为靶子让女帝立威,那就随他们自己的便吧。

  直到开元二年的冬天,北方各地全部完成隐田隐户的梳理。

  这年冬天,帝都下了场大雪。

  衡玉穿着黑色华服站在雪地里赏梅,突然转身去问站在她身后的祁珞:“命你训练的水军训练得如何了?”

  从她决定训练一支水军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六年的时间。

  “这支水军已经可以为陛下征战南方。”祁珞穿着一身劲装,外披灰色大氅,温润之余也显出了几分稳重之态。

  时光淬炼之下,这位曾经霞姿月韵的冀州牧之子,已经从宽仁又温良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治理地方、受百姓尊重爱戴的官员。

  以他的年纪能做到这般地步,已经足以载入青史。

  衡玉道:“那就提前备着吧,等到开春忙完春耕,也是时候出兵取荆州了。”

  祁珞领命退下。

  开元三年春,北方水军挥师南下,拉开了一统南方的序幕。

  单纯论水军的战斗力,那自然是从小就生活在水边的南方水军更强。但北方水军拥有更强的装备、更优良的战船,真正发挥起来,反倒是北方水军更盛一筹。

  这场战争无可避免,这场战争也让女帝的威名彻底传遍南方。

  开元三年夏,天师道天师曾正信在胡云等天师道祭酒的影响下,选择投靠女帝。以天师道在荆州的强大影响力,他的归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局的走向。

  开元三年秋,在秋收来临前,荆州牧自刎而亡,荆州并入昭国版图。

  随后,衡玉布置在扬州的后手发挥作用,耳根子软、又没有太大野心的扬州牧献上文书问候女帝,并在文书末尾表示自己愿意归顺昭国。

  至此,扬州也并入昭国版图。

  开元四年春,修整完毕的北方水军再次挥师南下,同年六月,益州归顺。

  及至开元五年,南方彻底并入昭国版图,天下一统。

  衡玉又花了一年时间,在南方这几个大州推行均田制、整治世家大族。

  确定时机已经彻底成熟,衡玉开始推行以才取士的选官用官制度——也就是后世俗称的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不限男女,不论家世,不考察相貌。只要没有犯过事,就可以报名参加相应的考试,最后按照才能来取用官员。

  世家早就被衡玉打压得老老实实,无力制止这项制度,一些聪明的世家早已经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来努力栽培族中子弟了。

  除此之外,衡玉还大力鼓励发展数学、医学、科学、水利、农学等杂学,并命春冬创办一个杂学报刊宣传杂学。

  开元七年春,衡玉亲自主持第一届科举考试。

  这一届科举考试的头名是位女子,在书院里苦学多年,家境贫寒。除了头名外,这届科举考试里还有另外两名女子。

  衡玉将头名调到她身边充当文书工作,另外两名女子都调去当春冬的副手。

  ——随着女子进入朝堂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女子工作赚到的钱越来越多,这朝堂这天下会越发能倾听到女子的发声。

  同年冬,北地雪灾,匈奴拿来放牧的草场被冻坏,大量的牲畜被冻死,于是匈奴趁机南下劫掠一方。

  陈虎领着早已恢复当年英勇的容家军征战,在朝廷的配合下,陈虎完成了容宁当年未竟的事业,大破匈奴军队,杀入匈奴主帐,打得匈奴五十年内再无南下作乱的可能。

  趁着这个机会,匈奴疆域并入昭国领土,衡玉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想要让匈奴对中原大陆再无威胁。

  开元九年,早已被衡玉渗透了个干干净净的羌人和鲜卑选择效忠昭国——只要效忠昭国就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又为什么要继续和昭国打仗?这世道里有野心的人绝对不少,但更多的,还是想过安稳日子的普通人。

  至此,外族臣服,他们说汉话、着汉服、取汉名,除了外貌上的些许差距外,他们与汉人极为相似。

  天下进入大一统。

  开元二十一年,各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喜乐,天下迎来大治。

  史书谓之曰:开元盛世。

  ————————

  祁珞番外:

  祁珞做过一个很漫长的梦。

  漫长到,他觉得自己在那里也亲历了一生。

  只不过那是个很疲倦很绝望的一生。

  这个梦的前面十几年,和他的记忆没有任何区别。

  分岔点在他从冀州前去并州为并州牧贺寿。

  那时候,并州也有一个龙伏山寨,只是山寨里的寨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祁珞到那里之前,他们已经很久没吃过一顿饱饭。

  他们出来打劫祁珞的车队时,握着兵器的手都在颤抖。祁珞这边的侍卫没花上什么功夫,就将这些山贼制服。

  龙伏山寨的大当家并不是那个张扬却并不讨人厌烦的少年,而是陈虎。在被制服后,他声泪俱下,诉说着山寨寨民的艰苦生活,祁珞本就是个被保护得很好、心地宽和柔软的世家少年,他起了恻隐之心,决定将这几十个走投无路的山贼都收编到他的队伍里。

  如此一来,这些山贼既不会再为祸一方,也能够混得一顿温饱。

  陈虎就是这样效忠于他的。

  抵达平城为并州牧贺寿时,祁珞和宋溪他们发现并州牧在并州的处境很艰难,被出身清河乐氏的乐成景等世家大族子弟逼得空有名头,手底下却几乎没有任何实权。

  曾经意气风发的并州牧被这样的现实击垮,明明才刚过五十大寿,却憔悴得背脊弯曲,祁珞只能从他的眉眼间,隐约寻到几分上马扣弦的英雄气概。

  并州牧的寿辰过去后,祁珞启程从平城赶回冀州。

  快回到冀州时,宋溪向祁珞表示了追随效忠之意。

  “这天下能有如主公这般赤忱之心的,实在太少。”祁珞听到宋溪如此感慨。

  祁珞高兴于宋溪的效忠,没有深想过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他才意识到宋溪这番选择背后的无奈——他其实未必是宋溪心目中最佳的明主,但他是所有人选里最合适的,所以宋溪选择效忠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