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农场小媳妇 第24章

作者:芥末三三 标签: 年代文 甜文 穿越重生

  范红英还是挺失落的,“我还是跟你一起出去找吧,再说羊城大,万一弄丢你,我没法跟沈连长交代。”

  她都走出两脚水泡了,再不歇着怕是回去的路都走不了了。

  赵菀香从第一天晚上就悄悄用后世的药敷脚,还能坚持,笑着过去捏捏她的脸,告诉她,“不用担心,我这几天已经逛熟了,说不准明天运气特别好,一出门就能收获好消息。”

  她嘴巴开了光,第二天才出去一上午,就托人带回口信,找到了能生产大尺寸塑料薄膜的厂家,已经下了订单付了定金,厂家也已加工加点开始生产。

  队里任务圆满完成,她打算去商场逛逛,买些结婚用品,晚点回来。

  范红英高兴坏了,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变得轻松万分,乖乖在家等赵菀香回来。

  赵菀香此时在郊外,早上过来跟人租了一间仓库,把空间里十几卷塑料薄膜一一放出来,仔细清除掉原先的商标,雇两个人用木头架子包装起来,打上一个并不存在的厂名,然后通知邮局物流过来托运。

  实在找不到能生产大尺寸的厂家,只能如此了。

  这边物流把东西拉走后,她就摸去了本地的黑市,打算卖点东西换点钱和票。

  她有很多想要买的东西。

  比方给沈奉做一套中山服,他手表上面的玻璃碎了,再买块新手表送他,买双现在流行的三接头牛皮鞋,给冬天准备双牛皮皮靴。

  他喜欢看书,再去新华书店买几本书,还有钢笔和笔记本。

  同样也要给何大姐他们带点礼物。

  赵菀香之前列了张清单,大概估算要花掉六百元,还不包括所需的各种票证。

  她走的时候,沈奉倒是专门说过,让她带足钱,来了这边看见有喜欢的就买,不用顾虑以后的花销,他都会想办法的。

  她沈大哥事事为她考虑,把她当小孩子一样疼爱,她怎么可能给他留下那么大个烦恼。

  所以她打算弄点钱,也为将来急用。

  这个年代黑市不安全,不小心就有被逮走劳改的可能,赵菀香裹了一条头巾,跨了一只篮子,乔装后才过去。

  她明面上卖的是肉包子,进了巷子,有人经过时就小声问,“要包子吗,肉馅的,1毛5一个不要票。”

  吃的东西在哪个年代都有诱惑力。

  大多数人都会停下脚步,问清楚是不是真的不要票,然后一口气买五个十个。

  碰见男买家,赵菀香看对方装扮如果像干部时,就再多问一句,“要不要烟酒。”

  男的基本就很动心了。

  何况赵菀香拿出来的是茅台,和去掉包装散装的好烟。像这种档次高点的烟酒,地方上都会限量,普通人是没有渠道买的,除非有硬关系的,到了年底才能稍微整点。

  一瓶酒的市场价是五块多,赵菀香卖十块钱,男同志至少都会买一瓶,还有个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整整五瓶,走的时候喜滋滋的。

  赵菀香这时候就立马离开巷子,反侦察一会儿再去下一个黑市。

  她一个下午跑了三个地方,赶傍晚前到最后一个黑市,结果出师不利,碰到个二百五。

  她在跟人交易的时候,有个穿着夹克的青年,拿着相机拍她。

  赵菀香抬脚就走。

  那青年追上来,一个劲地叫,“姐姐,姐姐,慢点走,我要买你的东西。”

  黑市买东西还有他那样大声嚷嚷的?

  赵菀香生怕招来线人,脚步一拐进了另一条小巷,听见那人跟了进来,就转过身掀起自己篮子上盖着的布,粗声粗气道,“不用跟着我了,卖没了。”

  那青年笑,“我不要包子,要烟和酒。”

  赵菀香知道自己大意了,居然没发现被他注意,她冷声道,“也没了。”

  她转身要走的时候,青年有点着急地揪住她袖子,见她瞪过来,又赶忙松手道歉。

  还道,“刚才对不起,没有征求你意见就拍你。我是新北社实习记者,叫陆文修,平时喜欢摄影,没事就会出来到各处拍拍照,刚才只是想记录下那一幕,没有冒犯你的意思……如果冒犯到了,我再向你道歉,对不起啊姐姐……”

  赵菀香暗自打量他,发现他不仅是个少爷打扮,也是个少爷心性,说话办事都像没感受过人间疾苦。

  她视线落在他手腕上露出来的那只劳力士,忽然笑了笑,态度也热情起来,“你想要多少烟酒?”

  青年神色迷茫了一瞬,或许本来只想要少量,对上她目光后,挺了挺胸道,“……你剩多少我就要多少!”

  赵菀香掖了掖头巾,不让自己笑得太明显,说道,“那我还剩挺多,不过你得跟我取一趟。”

  “……好啊。”

  “你带够钱了吧?”

  “够,当然够,我身上有五百块。”

  傻不傻。

  赵菀香心道。

  然后带他取货。

  一路上她专门往偏僻的地方走,青年果然害怕了,但似乎不好意思半路逃跑,还是硬着头皮跟上。

  赵菀香看时间不早,也不再跟他兜圈子,随便找个了宿舍楼进去兜一圈,出来就带了货。

  十瓶酒十条烟,正好五百。

  当然是加了价的。

  他都说他有五百,她怎么好意思不掏光他口袋。

  青年这次倒是什么都没问,看见东西很高兴,干脆利索的掏了钱,还说,“姐姐,你以后要再有,不要卖别人,来社里找我,我都要了。你记住我名字,就叫陆文修,耳朵旁的陆,文学的……”

  赵菀香一个字也没听进去,看了看他脚边用绳子扎好,布裹好的一堆东西,拿出十块钱塞过去,直接打断道,“给你打个折,送你点回去的路费。”

  转身走进夜色,很快失去踪影。

第19章 (三合一)

  赵菀香乘坐最后一班公交回来, 到站下车,就见范红英和她爸正在站牌前翘首等待。

  原来他们怕出事,打算这儿等不到她, 就到外面找人了。

  看她平平安安回来, 这才放下心。

  三人结伴回家, 都为解决了塑料薄膜的问题而高兴,期间范爸爸问起哪个厂子, 赵菀香也只说在珠三角地区, 还不等再瞎诌几句,范红英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她, 她妈明天调休,带她们去吃羊城正宗的早茶,完了逛逛商店, 帮赵菀香一起选购结婚用品。

  赵菀香欣然答应。

  她刚下车的时候,看见范红英和她爸眼眶红红的, 好像哭过,当时没好意思问, 等晚上睡觉的时候, 问了问范红英。

  范红英不好意思地揉了揉鼻子,闷闷道, “是提起了我大伯。”

  “大伯出事后,我婶婶受了牵连, 被那些人关禁闭审问, 过几天回到家里想不开就……她没了, 我堂哥堂姐刚刚初中毕业,出去当兵的当兵,插队的插队, 这些年也没敢回来,好好的家就那么散了。”

  她一边说一边偷偷擦眼泪,鼻音也越来越重,说到后来,“我爸过了几年才托人查清楚他下放到哪里,偷偷找过去,远远的看了一眼,没敢上去认人。我婶婶的事,到如今也就没人说给大伯,我爸说了,我也不能说,瞒着他,能瞒多久瞒多久,叫他心里有个希望……”

  她眼泪止不住,抽泣起来,赵菀香看着心疼,托起那张梨花带雨的脸,给她擦眼泪,安慰道,“不说这个了,都会好起来的。”

  “真的吗?”

  范红英泪眼婆娑地望着她。

  赵菀香肯定道,“真的。以后不仅会好起来,还会越来越好,都能过上好日子。”

  范红英莫名信她,脑袋倚过来,渐渐睡着了。

  第二天范妈妈晚班回来,带着她们吃了正宗早茶,帮赵菀香选购了她要买的东西,也就到了跟她们分别的时候。

  她们回去的火车票在第二天凌晨。

  范爸爸范妈妈给女儿收拾出来大包小包吃的用的,给赵菀香专门带了本地特产,送到火车站,范妈妈终归舍不得,抱住女儿哭起来。

  范爸爸劝慰,并且也警示女儿,“过去那边不要想太多,学习不能丢,工作要踏实,时刻听组织的话,做个有用的人,爸妈就放心了,咱们家也算给国家做了贡献。”

  “记着了?”

  范红英点头,“记下了。”

  赵菀香在旁边也记下了,她母亲没了后,很多道理家里没人教她,都靠她长大后一点点摸索。

  范爸爸和范妈妈夫妻恩爱,相处和谐,对待子女更是教育有方。

  她这几天看在眼里,深刻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氛围,心里羡慕,觉得范爸爸这话讲的有道理,便也当做给自己树立的名言警句。

  送别终有分离。

  沉闷轰隆的声音从地底下传来,火车不多时出现在人们视野,渐渐近了,停在了站台前。

  赵菀香和范红英最后告别范爸爸和范妈妈,提着行李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他们探着头的注视中,登上了火车。

  ###

  两天后的早上,赵菀香和范红英抵达云景镇,坐着顺路的牛车回到了队里。

  此时大伙儿刚刚下工,都在吃饭休息,看见她俩回来,纷纷围了上来,听说塑料薄膜的问题解决了,那边厂里顶多半个月就往过发货,个个脸上喜气洋洋。

  有人殷勤地帮赵菀香拿过行李,说道,“菀香,快回去跟沈连长报个信,别看他这几天四平八稳的,其实没事就往那条路上看,盼着你回来哩!”

  人群里顿时响起阵阵善意的哄笑。

  赵菀香也跟着笑起来,脸上却滚烫滚烫的,赶紧跟大伙儿道别,抬脚往回家的方向走去。

  她一进门就发现屋里有些变化,桌上摆了一盏台灯,用的是拉线,没有插头,灯罩是厚玻璃,底座是块棕红色木头角,上面有胶水修复过的痕迹,像是旧物改造过来的。

  放置衣服的柜子旁边,多了一只高低柜,高的那边门上镶嵌着一面窄穿衣镜,矮的那边桌面上摆放了暖壶和搪瓷水杯。

  床靠墙的地方也用报纸贴了一圈。

  整个屋里看起来温馨了不少。

  赵菀香想到她沈大哥空出时间专门弄这些,心里不由涌起一阵暖流,正想出去找他时,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何大姐叫她,“菀香。”

  “何大姐。”

  赵菀香赶紧开门,还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就见她眼里有点慌张,脸色也不太好看。

  赵菀香心里突突跳起来,有了不好的预感。

  果然,何大姐一关好门就拉着她袖子,压低声音道,“沈奉出事了!”

  原来就在今天三天一次的割胶日,人们照例摸黑起来到橡胶林割胶,沈奉也照例检查各个林段的生产,每个人正常上工下工,这天本来跟以往的每个割胶日没有什么不同,直到早上八点,胡文丽在她妈陪同下,眼睛红肿地走进队部,告沈奉利用工作之便耍流氓,在橡胶林里抱了她,要跟队部要一个说法。

  赵菀香听到这里,斩钉截铁道,“不可能,沈大哥绝对不是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