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娘子山里汉 第421章

作者:枝上槑 标签: 古代言情

  几天前,杨氏和村中那几位针线活好的妇人就把做好的书包送了来。

  一共二十四个,季妧給她们结了一两多银子。

  至于刨除成本后几人怎么分账,季妧是不管的。看杨氏和季雪兰最近关系有所缓和,相信季雪兰会给她们出谋划策。

  杨氏拿到银子后,激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即便沉甸甸的银子就在手中,她还是不敢相信,那是她挣的,她凭自己的双手挣得。

  季雪兰提醒她,这单生意是季妧的“关照”,后面未必会有这么顺当,让她做好心理准备。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两银子确实给杨氏建立了信心。

  她现在已经不再东怕西怕、畏首畏尾了,浑身充满了干劲。

  在季妧的启发以及儿女的帮助下,她和那几个妇人成立了一个小型缝纫队,上工地点就在她家。

  杨氏私下也来找过季妧几回,季妧也确实给她提了些建议。

  比如书包要进行档次上的划分,粗布细布,有刺绣无刺绣。

  再比如先去镇上和县城的学堂周围进行一下市场调查,初期先不要赶太多货,量需而行。

  最后还跟她说了些营销上的手段。

  杨氏一一记下,拿回去与缝纫队其他人合计好,最近已经忙活开了。

  对于杨氏的“创业”,全家都通力支持。

  季雪兰和季明方给她出谋划策查遗补缺,季连松特意在后院搭建了一个凉棚,还置办了桌椅板凳,作为缝纫队干活的地方。

  同时还开始着手搭建新屋,这样等天冷下来,缝纫队就可以搬进去了。

  季雪兰悄悄告诉季妧,家里的气氛是越来越好了。

  以往在作坊劳累了一天,回去还要面对杨氏的唠叨和无休无止的抱怨,常常身心俱疲。

  如今杨氏哪还顾得上。

  每天忙完就一头扎进凉棚,成天琢磨的都是她们缝纫队的那些事,听说连做梦都在念叨。别说抱怨了,家里人已经好几天没跟她说上话了。

  季妧听后,倒不觉意外。

  无所事事才会胡思乱想,忙的吃饭都顾不上,你让她伤春悲秋,她也得有时间呀。

  杨氏有了主心骨,有了精气神,自然不会再被低气压和负能量主导。

  所以说啊,女人还是要有属于自己事情做。

  “何止是喜欢,书包送过去时,村塾里直接炸开了锅,这都好几天过去了,他们的兴奋劲还没过。”

  季明方今天吃的早,过来接大宝,正好听到季妧的话。

  “尤其那个瘦猴,一天到晚背着,堂上都舍不得拿下,还时不时就到大宝面前炫耀一番。”

  只不过他的炫耀比较隐晦,就是打大宝面前一遍遍的过,不过都被大宝给无试了。

  季妧看向大宝,这个大宝到没跟她说过。

  村里那些婶子大娘的手工肯定是强于季妧多倍的,大宝的书包不再独一无二,甚至可能相形见绌了。

  “大宝,要不要给你换一个?”

  大宝摇了摇头“我的最好。”

  对于村塾里每个人都有书包背、有些甚至比他的还好看这件事,大宝并不怎么在意,反正那些都不是他阿姐做的,只有他背的那个,是阿姐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季妧差点没热泪盈眶。

  “看在你这么捧老姐场的份上,我打算挑战一下自己,给你做件衣裳。”

  大宝小脸一亮,重重点头。

  关山放下碗筷,瞥了季妧一眼。

  季妧装看不见。

  开玩笑,他那人高马大的,一套得抵大宝好几套,那不是挑战,那是自虐。

第546章 背叛者

  “对了,夫子还说要来跟你道谢,被我劝阻了。”

  季妧让人送去村塾的不单单是书包,还有纸笔等学习用品,以及一些点心果子。

  村塾里的孩童们能吃还能拿,简直比过大年还开心。

  季妧摆手“你做的对,用不着谢。帮我跟夫子说,以后有什么难处只管开口,我能做的虽不多,也愿尽一份力。”

  附近这片村落只有这一个村塾,总共也只得二十几个学生,束脩其实并不贵,但绝大多数人依旧上不起,为此多少天资聪颖热爱读书的好苗子被耽搁了下来。

  有时老夫子实在惜才,将本就不高的束脩一再减免,可还是留不住人。

  因为就算读书不要钱,短时间内却也挣不到钱,而那些孩子稍微长成便要帮家里干活,或者跟着大人去砖窑林场做事,家里人是不会允许他们“瞎费时间”的。

  这种事老夫子看的太多了,即便他有心相帮,收不到束脩、连糊口都难的情况下,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季妧起初只是将村塾当个过渡之所,后来从季明方与大宝的转述中一点点得知,这老夫子不但是个淳朴德厚之人,而且颇有才学,年轻时也是过了院试的,只是后来屡试不第,家中又遭遇变故,这才绝了科考之心。

  以他的资历,原可以在县城或镇上找一家书院教书,然而他选择回到了生养他的村庄,这一教,就是近四十年。

  这期间他也教出不少好苗子,但最后的成果很少算到他头上。盖因稍微读出些成效、又能继续往下读的,都转去别处就读了。

  比如季连樘,他既能过童试,就说明确有几分真材料。然而大家只记得他是镇上书院出来的童生,鲜少记得他是在在老夫子这启的蒙、打的基础。

  认真来说,季连樘去了镇上书院后,反倒不如在村塾时好学了,成绩也是一落千丈。导致这种结果固然个人原因居多,却也不是没有环境因素。

  然而他不这么认为,自从离了村塾,偶尔回村时时再遇老夫子,他向来都是目不斜视,仿若不识的。

  老夫子倒也不觉寒心。

  于他而言,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尽了应尽职责,至于其他的,他从来也未放在心上。

  其心其行,令人敬佩。

  季妧不是瞎大方的人,但她始终认为教育是根本,而老夫子这种为众抱薪者,她不希望其“冻毙于风雪”。

  原还打算跟老夫子合作——重修学堂、扩大村塾,然后让作坊职工的孩子都去那里上学。

  然而老夫子已然年迈,身体大不如前,虽一直在苦苦支撑,但也支撑不了多久了。

  所以季妧才会萌生建学校的想法。

  不过学校不比作坊,不是说建就建的,硬件不难,难在师资,这事儿还得徐徐图之。

  季明方和大宝出门后,关山也要去马场。

  临走前问季妧要不要去邺阳,季妧想了想,决定还是去一趟。

  刘掌柜说贤二爷的朋友最迟月底到,却迟迟没有消息,今天就是月底的最后一天,还是去看看吧。

  关山将季妧送至邺阳便离开了。

  季妧先去了留仙楼,得知刘掌柜不在,便回了季氏味业。

  店内还没开始忙碌,张翠翠正在给最近新招的伙计训话。

  李式被调去与金家对接、负责物流所的筹建事宜,店内近来由她主事,不过总账还归李式管。

  经过大半年的磨砺,季妧发现,李式的技能点不仅体现在管账上,在管理上也很有天赋——寡言、利落、有决断,如今已能独挡一面,很多季妧忙不过来或者不便出席的场合,基本都是由他代替。

  不过李式一走,店内人手又变得紧张起来,于是才又新招了几个伙计。

  张翠翠先是汇报了一下店内营运以及新人的培训情况,而后才说到重点。

  “已经和覃老板谈妥了,下个月即可接手他的铺子。”

  覃老板开的是脂粉铺,就在季氏味业隔壁,两家紧邻着。

  由于生意不太好,覃老板早就有将店铺转手的打算,而季氏味业由于生意的扩张,需要扩大店面。

  双方各有所需。

  只不过覃老板见季氏味业如日中天,也吃准了他们想要拿下店铺的心思,所以坐地起价,价格也一升再升。

  还是季妧发话冷了他一段时间,同时在南大街另觅商铺,覃老板急了,这才愿意坐下认真谈判。

  张翠翠想想都不忿“整整拖了三个月,耽误我们多少事,亏得以往来咱们店里还给他打过折!”

  季妧将茶杯放下,道“人之常情,铺子拿下就行,提前联络木匠泥瓦匠,接手后赶紧整修,中间墙壁打通,风格和咱们店保持统一。”

  张翠翠点头“东西也已经找人去订了。”

  新铺子要用来售卖酱菜园的产品,所以柜台、壁柜和陶罐这些,都要早些准备。

  说完正事,店铺也开始陆续上客。

  大家都忙活了起来,季妧起身去了一德堂。

  一德堂如今名声大噪,已是全邺阳首屈一指的医馆,不仅病人挤满了大堂,就连坐堂大夫也多了许多。

  而原先的两个,全都不在。

  平安把季妧引到二楼书房,告诉她辛子期去了县衙大牢,估摸着快回来了,让季妧稍等一等。

  季妧要了本医书在手上翻阅,还没翻几页,木梯上就响起了脚步声。

  辛子期推门而入,对季妧拱手一礼,才隔桌而坐。

  “你师兄都还好?”季妧问。

  辛子期颔首“都好。”

  很寻常的寒暄,只不过话题的中心人物却是个囚徒。

  至于刘兴林为何会锒铛入狱,这事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四月份的时候,刘兴林突然离开一德堂,并且于隔日就进了济世堂,据说是受了济世堂重金礼聘。

  若只是寻常挖角倒也罢了,但情况显然并非如此。

  年前一德堂举办新药推介会时,季妧和关山在人群中旁观,听到济世堂的掌柜和伙计对话,说要从刘兴林处入手。

  季妧还提醒过辛子期,让他多多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