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22章

作者:方瑜 标签: 科举 励志人生 古代言情

  果然,得知儿媳要去扯笋子让她帮忙带孙子,田氏乐呵呵接过孙子,“小稔,你放心去扯笋子吧,小景我会带好的。”

  “多谢娘。”杨稔庆幸自己没碰到很偏心的婆婆,否则不会这样容易。

  这次还是和大头的媳妇惠娘一起,陈如松被叫去帮忙了,一个人去山里总是孤单,有个伴是最好的。

  惠娘平常是不多话的,不过这次话却多了起来。

  交流一番后,惠娘问出一句:“小稔,你跟如松这一年过得怎么样?累不累?”

  “还好呀,自己当家做主,虽然心里有些不踏实,可过了一年后,也渐渐好了。”惠娘这样问,是不是想分家了?

  “村里少有你家这样,爹娘还建在就分家了的,便是有的,也是家里实在不和才分,可跟你家这样兄弟和睦又爹娘康健的,几乎没有。”惠娘感叹道。

  这倒是,陈家村也是向来奉行‘父母在,不分家’的,其实她也不知公婆是怎么想的,但是分家,她是很乐意的,不分家总是束手束脚的,做什么都有人管着,分了家,想干什么干什么,多轻松自在。

  “这是我公婆他们的想法,应当有他们的考量。”

  惠娘吞吞吐吐半天,讲了自己问话的原因,“我公公身体不好了,他想趁他在的时候,给我们分家。”

  “原来是这样。”难怪会问分家后的生活了,只是她记得大头家里同样是有着三十几亩田地的人家,还是两个儿子,大头便是小的,以后也能分到十几亩田地,吃喝不愁的,惠娘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样想着,杨稔也接话道:“那日后你就有十几亩田地了,还能当家做主,日子可比我们家好过多了。”

  听到这个,惠娘却是一脸愁容,“哪里是这么容易的,孩子他大伯不愿意养婆婆。”

  惠娘的婆婆?杨稔终于记起了,大头家三十几亩田地,又只有两个儿子,其实要比公公更富裕,陈家村其实家里有些银子就会生出送孩子念书的念头,毕竟是陈氏一脉。

  之前陈大哥说要送铁蛋念书,公公虽然不赞同可也没反对,心里怕也是想的,只是觉着太费银钱了没说。

  大头家之所以没有,听说是因为大头他娘生大头时有些不顺,身体一直不大好,时不时要病一场,家里要备着一些银子不能动,虽然生活还算富足,可也不敢想念书的事。

  “可养老人不是向来是长子的事吗?”除非是不孝的,可这不养老人,算是明目张胆的说自己不孝了,大头他大哥这么不要名声吗?

  “他说我婆婆是因着大头才生产不顺的,是大头的错,这些年家里一直供着婆婆抓药吃,已是大头占了便宜,既然分家,就一家一个老人,他养公公,我们养婆婆。”惠娘语气愤恨。

  一家养一位老人,村里闲话是少些,但还是感觉不正常啊。

  “你公公怎么说?”不管怎样,惠娘公公还在,应当不会让此事发生。

  “公公,我公公他本就偏心大房,不然大哥提出来就该骂的,不仅不骂,他自己都快被说服了。”这才是惠娘不安的原因。

  偏心,是当爹娘的通病,杨稔不奇怪,“那家产怎么分?”既然都一家养一位老人,那么家产自然就不能四六分了吧。

  “大房还想分六成,不过大头是绝不会同意的,还僵持着,只是最后只怕是对半分,但婆婆分到我们养。”既然说了,惠娘也就不瞒着,都说了出来。

  “你们倒时候分家,立个字据为好。”杨稔给出建议,其实她心里觉得,大头他娘平时也是比较和气的人,要是一家养一位老人,大头他娘帮着大头带孩子也是不错的。

  又不是一直生病,而且那病只是身子弱,药钱没有很多的,还能对半分家产,多出来的家产就当看病抓药的银钱,其实也还好,只是惠娘明显不愿,她也就不说了。

  惠娘点头应下,“这个大头也说过。”

  一路听着大头家的官司,终于到了山里竹林密布的地方。

  二人分散开来,杨稔开始专心扯笋子,春笋这时候嫩的很,越扯越有味,不知不觉,就扯了一整背篓外加一大麻袋。

  “扯够了,再多就背不回去了。”杨稔自言自语着,又高声呼喊:“惠娘,你扯好了没?”

  很快就得到一个回复,“好了好了,我过来找你。”

  杨稔便将一大麻袋的春笋压在背篓上,绑好,惠娘也是如此,背着这样重的东西,两人都没了谈话的心思,只想赶紧背回家。

  一路无言,到家后,杨稔才长长的出了口气。

  隔壁二嫂已经近八个月的身孕,平时一些农活能干,但上山扯笋子是绝不会去的,陈二哥也去帮族人干活了,两个侄女也不大,这会怕是没有笋子吃,杨稔就拿了一大把过去。

  回来后,又拎了一大捆去老宅接儿子。

  小儿媳总是这样客气,田氏瞧见杨稔拿着一大捆笋子,心里不由叹气,还是分家的错啊。

  “小稔,你咋又带东西过来?每次带小景都要拿东西,你请我带的么?”田氏佯装不高兴。

  “娘,这也就是给您尝尝鲜,我都去扯笋子了,难道还能不给您二老吗?”就算是婆婆不给带孩子,自家也是得时不时孝敬二老一番的。

  晚上陈如松回来,杨稔询问大头家的事,她跟惠娘的关系虽然不错,可问得细了,她怕自己发表什么意见,这可不是能说的话题。

  “我今日听惠娘说,他们家要分家了。”

  “是,大头跟我说了,你想知道什么?”陈如松一听媳妇的话就知道她好奇了。

  “大头家里不是还挺和睦的吗?为什么大头他大哥不想养他娘了,真就是觉得看病花钱?”都这么多年了,要有怨言早该有了吧。

  “大头他哥新娶了个媳妇,这怕是那个新媳妇的枕边风。”陈如松解释道。

  新娶了媳妇?杨稔不解,“没听说啊,什么时候娶的?”

  “是个寡妇,还带了个女娃,大头他娘不太瞧得上,不让摆酒,已经进门小半年了。”

  “那这次大头他哥说不养他娘,指定是这新娶的媳妇的报复了。”女人的报复心可是很重的,乡下人家娶媳妇不摆酒可是很轻视的,再穷的人家都会摆一两桌。

  没摆酒的媳妇,出了门可是让人瞧不起的,夫家都瞧不起了,外人自然更甚。

  “这婆媳的关系可真难处,以后咱们自己过自己的,不让儿子来养,免得这儿子被媳妇枕边风一吹,就来嫌弃爹娘了,到时老了还遭罪。”杨稔皱着眉头道。

  她是真的受不了以后儿子成了亲,他媳妇说什么就听什么。

  “好,别想这些,以后你绝对不会碰到这样的事情的。”要是他,儿子说出不想养娘的话,他直接就扫地出门了,一点家产也别想要,辛辛苦苦养这么大,给娶妻生子,帮着照顾孙子孙女,到头来还敢嫌弃当娘的看病要钱,也不看看谁生的你。

  到底是别人家的事,杨稔好奇一番就放下了,只是在心里给自己提个醒,要小心以后。

  接下来继续扯笋子,春笋晒干,能保存许久,杨稔忍不住要多扯一些囤起来。

  到了二月底,天气暖和了,山上有蘑菇可以采了,蘑菇比竹笋更让杨稔喜爱,于是她又约着惠娘一起去采蘑菇。

  蘑菇难找,一整日下来也不到一个背篓,不过一顿吃不了多少,还是能存下很多的。

  晒蘑菇要先将蘑菇蒸了再晒,免得有虫子在晒的过程将蘑菇给吃了。

  蘑菇捡完,又有新鲜东西了。

  野葱,三月初,空地里长了不少,瞧着喜人。

  杨稔自然是接着忙活,不错过每一样野味。

  野葱刚找够,轰隆一声,下雷雨了,杨稔颇为狼狈地跑回家,眼神却亮晶晶的。

  无它,雷雨过后,就有雷公菌了,虽然难洗了一些,可炒酸的吃却相当美味,为了这味道,她情愿费些时候来洗。

第34章 生产,卖鱼……

  春季就像是老天爷对他们这些穷苦人家的馈赠一般, 山里以及小山坡或者田地都不断的有食物冒出。

  吃了一段时日的雷公菌,蕨菜长出来了。

  一个接一个,杨稔每日安排的满满当当。

  只是蕨菜不能摘个尽兴了, 要播种了。

  农忙时, 田氏就不能帮着小儿子带孩子了,她也要去田地干活。

  夫妻俩就带着儿子在田地忙活。

  带着孩子干活,时不时还要去看顾一番,实际并不方便, 陈如松在心里惦记着, 在想是不是就让媳妇在家带着儿子算了。

  可巧,这一日回来, 陈二哥过来说了件事, 陈二嫂已满九月,说不得什么时候就生了, 两个孩子还小,有什么事也不能指望她们,是以想让弟媳过去陪着,两家一块干活。

  这个忙是应该帮的,还不用一边顾忌孩子一边干活,自然极好,陈如松连忙应下:“二嫂是快生了, 行, 我让小稔每日过去陪着。”

  “好, 辛苦你媳妇了。”陈二哥满脸笑容,自家婆娘这一胎他可是期盼已久的,要是儿子,自家也就不会被村里人瞧不起了。

  于是杨稔每日吃了早饭就带着儿子过去照看陈二嫂, 确实跟之前说的那样,只是陪着,陈二嫂身体虽然笨重,不过农家妇人就是快生了,也是能干活的,杨稔过来时,陈二嫂已经将家里的事情收拾妥当,杨稔就陪着说说话,没什么好操心的。

  就这样一直过了大半月,陈二嫂依旧没有要生的迹象,这个孩子看来还挺稳的。

  农忙结束,接下来就是时不时有的田地的活,并不是一直忙活,不过依旧是两家一块,毕竟陈二哥总要去干活,而陈二嫂越到后面自然越是要人陪着。

  五月初二这一日,杨稔刚吃过早饭过来,一直没什么动静的陈二嫂终于发动了。

  杨稔赶紧让小花去叫村里的接生婆,又叫小草去通知陈二哥以及陈家二老。

  一边安排叫人,杨稔一边扶着陈二嫂到房间。

  田氏是来得最快的,跑过来的,小儿媳没有接生经验,二儿媳隔了几年才有的这一胎,可不能有闪失。

  “小稔你去烧水,我来照看。”

  杨稔巴不得,她只是自己生过一次,其实还不太明白。

  过不久,接生婆来了,开始接生,陈家其他人也过来了。

  虽然已经分家,可这添丁的事,还是很被看重的,特别是陈大兴,他跟陈二哥一样重视,心里也盼望着二儿媳这一胎是男孩。

  不知道是不是陈家几个人的祈祷有了作用,傍晚,孩子出生,是个男孩,哭声洪亮,一听就知道这孩子很是康健,一直等着的几人都露出笑容。

  给陈二嫂炖上鸡汤,杨稔就跟自家男人一起带着儿子回家了。

  “二哥终于有儿子了,咱们也能放心了。”陈如松感叹道。

  “是啊,不管怎么样,孩子还是自己的最好。”夫妻俩都是极为重视孩子的人,二房那夫妻俩看小景那亮晶晶的眼神,暗含了什么他们是都有所察觉的。

  陈二嫂生了孩子,也不用杨稔操心,陈二嫂的亲娘第二日就过来了,说会照顾女儿到出月子。

  之前大头家的事这会也落实了,大头与他大哥家每家养一位老人,家产均分。

  分家之后,大头将分到的一半宅子卖给他大哥,自己去找村长批了一块地。

  宅基地就在杨稔家不远,批到田地后,大头过来跟好伙伴诉苦。

  杨稔正绣着帕子,陈如松今日正好没事,在家带儿子。

  “我说大哥为什么宁愿分出一成家产也不愿养娘,原来是因为吃的药。”大头略显伤心。

  “药怎么了?”陈如松也是好奇,一成家产可就有三亩多田地,至少有十几两银子呢。

  “今年我娘病得次数多了,从前一月一次,如今是一月至少三四次,每次要抓三副药,一副一钱,三幅便是三钱,一月就一两多,一年就十余两了。”

  也就是说一年就能花接近一成家产去,杨稔明白了,难怪大头他大哥这样直白,就这样下去,一年十两,十年百两,哪里有那么多银子?不都给花光了。

  “婶子到底是什么病?抓的药怎会这样贵?”也幸好大头家还算富足,否则如何能承受得住。

  “说不清,大体就是体弱,天热天冷都容易生病,大夫开的都是治病的药和补药,补药贵,县城的大夫都看过了,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说法。”

  陈如松不懂,这补药开得这样频繁?还跟治病的药的次数配对,实在难以理解。

  “你留意一下有没有游历的大夫,多看看,总不会都不能根治。”陈如松只能给出这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