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31章

作者:方瑜 标签: 科举 励志人生 古代言情

  “嗯,如松,你之前是不是还想接济爹娘?”陈二哥问道。

  “是,总不能让爹娘跟着大哥大嫂一起吃苦头。”不管怎么样,作为儿子,他希望爹娘好好的。

  陈二哥摇头,“就是咱们太孝顺,大哥大嫂才会任意妄为。”

  这是陈二哥这会悟出的道理,“不管大房怎样,总有我跟如松你兜着,会孝顺爹娘,时不时就送东西过去,每月几碗肉送去,逢年过节东西银钱一样不落,连带着大房也受益,是以他们不用顾忌老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他们知道自家便是差下去了,我们也会帮扶,因为有爹娘在。”

  “可咱们当儿子的,得孝顺爹娘啊。”陈如松呐呐道,他也不想让大房受益,是以总是叫爹娘来自家吃饭,只是家里煮了肉,三次总得送一次过去吧,否则心里怎么也过意不去。

  “是以大房现在就是拿捏着咱们两个的孝顺,知道咱们顾忌着爹娘。”

  “那日后......”陈如松迟疑着。

  “日后咱们就得克制着些,等着干旱过了,咱们也不能再送东西送得频繁了,银钱也别太多,大哥得了六成家产,奉养爹娘本就是他的事,何况爹娘如今还是能干活的,根本就是自己养自己,用不着大房养,咱们逢年过节带一点东西过去都是孝顺了,不必拿得太多。”

  陈二哥劝说着,孝顺也得适度啊,他如今想开了,希望弟弟也想明白。

  “若是爹娘跟大哥分开就好了。”

  “这是没可能的。”陈二哥毫不犹豫回答。

  “好,我听二哥你的。”也许就如二哥所说,大哥一家子就是因着他跟二哥的孝顺,以至于毫无顾忌,希望日后大房能慢慢好起来。

  “这便过去吧,免得那没脸没皮的人过来。”陈二哥起身往外走。

  一路到了老宅,一家人都在,陈大嫂刚刚吃饱了,如今有精神,眼尖地看见两人过来。

  她连忙起身招待,乐呵呵道:“哎呀,二弟三弟你们过来了,我就知道你们是有良心的,粮食是不是太多了拿不过来,没事,等会我跟你们大哥过去搬。”

  陈二哥沉着脸,看着陈大嫂一连串的话出来,他又看向二老,陈大兴脸上带着些许不赞同,田氏满脸担忧,却都没开口。

  “我们田地几亩,哪里有多的粮食,想到大房人口众多,我跟三弟都是捆紧裤腰带,一粒一粒省着吃,不敢来借粮,没成想,大嫂还以为我跟三弟家里能有多少粮食,呵。”陈二哥语气嘲讽。

  既然二哥都说话了,陈如松也紧跟其后,“是啊,我们心里想着大哥大嫂一家子,可大哥大嫂却没想着我们。”

  “爹,大哥家里这是怎么回事?”陈二哥语气不明。

  老二生气了,小儿子也不大高兴,陈大兴听这语气就察觉到了,“你大哥卖了家里的粮食,如今没粮食了,等会我拿钱给你,你跟你大哥还有如松三兄弟去镇上看看有没有粮食,若是没有就去县城瞧瞧,买些回来。”

  说完,他看向小儿子,嘱咐道:“如松,等会你架驴车去,帮你大哥运粮食。”

  陈二哥接着问道:“爹,这银钱是大房公中的吗?别是您的一点私房钱,那可不行。”

  “是公中的,你爹也就能管到今年,日后是管不了了。”陈大兴知道儿子是关心他,好声好气地说话。

  “那就好,这粮食没了可不就该买嘛,您放心,我跟三弟觉得帮着大哥去买粮食。”看来他爹还是没老糊涂,等会他得提醒他爹自己留点银钱,他日后可就不会如从前那样了。

  “这,爹,二弟三弟家里都有粮食的,咱们借一些应应急,如今都年底了,明年开春说不定就好了,这会子花几倍的银钱买粮食,没两月就降下来了多亏啊。”陈大嫂不死心。

  陈如松这会也冷了脸,“大嫂,都说了家里没粮食,你是耳朵听不见吗?”

  “你”陈大嫂急得不行,可是两个弟弟都对她不客气,于是她扯了扯丈夫的衣裳,催促他开口。

  “小弟,你大嫂近来饿着了,脑子不大灵活,你别怪她,你去牵驴吧,咱们等会就去买粮食。”陈大哥知道话说到这份上不管有没有粮食两个弟弟是不会借了的,再说也没用,于是略过了。

  镇上并没有粮食,县城有两间粮铺倒是还有,只是价格是从前的十倍,这还是官府控制了的价钱。

  最后陈大哥买了粮铺最后的近三石的玉米,花去了九两银钱,这还是没磨的玉米才是这个价,磨了的玉米面更贵,陈大哥想起自己之前卖价只是原先价钱的三倍,便心痛不已。

  既然都说了自家没粮食,不买好似说不过去,只是看着这高涨的粮价,陈如松还是放弃了,若是大哥等会问,他就说家里买驴车花光了银钱。

  陈二哥是根本不在乎,反正问就是家里没银钱买不起粮食,等会他还想去大房借粮食,看他们会不会借。

  驴车停到老宅门口,陈二哥帮着搬进屋,看着这粮食,他就开了口,“大哥,我这家里几亩田地,养着五口人,一年也存不下几个钱,家里如今也是没粮食了,你借点给我,等日后有收成了我就还你。”

  陈大嫂立刻跳了出来,“二弟,你不借粮食给我们也就罢了,怎么能还来借,家里可就等这些粮食下锅呢。”

  陈大嫂双手捂着麻袋,一副不许动的样子。

  “大嫂,我之前跟你说的可都是真的,家里是没粮食了,你好歹还有银钱买,我是连买都买不起了,这会既然你有粮食,七八袋呢,就借我一些,做人是要有良心的。”陈二哥硬扯着一麻袋玉米。

  陈大哥犹豫道:“老二,这是大哥家里之后一年的粮食了,怕是借不了多少给你。”

  一直未开口的陈大兴发话了,“老大,这袋分半袋给老二吧,这次之后,没有下次了。”

  二儿子一向老实孝顺,这会能这样借粮,怕是真的没粮食了,还是要帮一下的,只是借去应应急还行,之后还是得儿子自己想办法啊。

  “另外半袋给老三吧,老三买了驴车,家底都掏空了,这会没粮,便也拿去应应急,算我这个当爹的给的,多少银钱等会我拿出来,只是之后如何,都靠老二老三你们自己想办法了。”都给了老二,老三也不能不给,但给出一袋粮食,如今的粮价,怕是一两多银钱了,老大必不会肯,还是他来出吧。

  “爹!怎么能要您出钱。”陈二哥皱着眉,不想接受,他是想让大哥大嫂吃个教训,可不是想吸爹娘的血。

  陈如松也摇头拒绝,“爹,这不成的。”

  “好了,别说了,爹如今康健着,能给你们点东西,日后动不了了,你们多顾着爹娘就好,老大快给两个弟弟分好,让他们拿着粮食走吧。”陈大兴说完就走进屋子,不给两个儿子再拒绝的机会。

  最后,在陈大嫂的不忿中,兄弟俩坐着驴车回家。

  杨稔瞧着拿回来的半袋玉米,开始心痛,“你不会是花十倍多的银钱买的粮食吧?”

  虽是问话,可杨稔已经确定了,这会子粮食的价钱就是十倍左右,大房闹断粮,最后去买粮食,自家也说没粮食,可不得买么。

  “不是,是爹给我们家的,二哥家也有,刚刚买完粮食回来,二哥就闹着要借粮,说自家也没粮食,还没银钱买,于是向大哥借。”

  瞧着大嫂那副垮着的脸,陈如松暗乐,这算不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那大哥就借了?你也借到了,这样好说话?”杨稔不信,不过不是自己花钱买的,倒是不用心痛那十倍粮食的银钱了。

  “自然不是,大哥犹犹豫豫的,是爹拍板的,他拿自己的钱买下一袋,给我和二哥一人一半。”陈如松解释道。

  “大嫂将爹娘的东西都看为是自己的,怕是要怄气很久呢。”不过杨稔想,这就与自己无关了,自家没吃亏就行。

第47章 下雨

  “这次还是二哥有魄力, 我都束手束脚的。”陈如松感叹道。

  “二哥跟大哥是先后成亲,相差没两年,却一直都被大哥死死压住, 对大哥可不是没怨言的。”二房还因为没有儿子, 在大房面前总是低他们一头,家里的活也干得多,对大房自然不会想自家男人那样容忍。

  陈如松叹道:“也是大哥太不像样了,这次, 明明爹娘都说过, 家里的粮食不要卖,爹娘还就跟着一起过的, 都拦不住大哥大嫂他们卖粮食, 咱们跟二哥可都死死守着家里的粮食,当初粮食涨价, 谁不心动,可真正卖粮食的,除了真缺钱,少有人会卖,大哥他们暂时又不缺银钱,居然就卖了,也是没想到的。”

  “大嫂想送铁蛋继续念书, 自然是有钱就赚。”杨稔有些猜到陈大嫂的想法了, 铁蛋没继续念书, 就是因为太费银钱,家里积蓄不多,不好支撑,那么想让铁蛋继续念书, 自然就要多存些银钱,是以她的眼里就不想其它,只想着怎么多挣些银钱了。

  “大嫂的性子确实越来越不好了,但还是大哥没担当,凡事都不动脑子,得过且过的,大房才过程这样子,二哥跟我商量日后少送东西去老宅,我同意了。”

  “少送就少送,家里还能多存些银钱。”谁会嫌银钱花得少呢。

  今年这年过得没什么年味,家里有银钱的都拿来买粮食,过年用的东西基本没什么农户会去买,没有那闲钱。

  腊月二十七,下起了大雪,早上醒来,地上白茫茫的一片。

  杨稔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窗户边瞧着,看着那厚厚的雪,心里不断涌出喜悦之情,瑞雪兆丰年,这场雪虽来得晚了一些,但也不迟,总算卸掉了大家心里的重担。

  只要明年一切风调雨顺,田地正常产出,大家就都能慢慢缓过来了。

  这场雪后,又一直没了动静,好在还没到绝境,干旱的第三年初春,终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大雨哗啦啦地下着,村民没有进屋躲,各个都立在外面伸出双手要去拥抱雨,这是多少人盼了多少个日夜的大雨啊,谁会躲呢。

  连杨稔也没在屋里躲着,与众人一起在外面享受着雨水滴打在身上的感觉。

  这场大雨过后,隔了两日又下了一场大雨,之后便是连绵不断的小雨,这下,大家的心情彻底舒畅了。

  夫妻俩亦是如此,陈如松较为兴奋,“这雨下得及时,今年便该有收成了。”

  “小景也该送去镇上私塾了。”这事杨稔一直惦记着。

  “是了,咱们将小景送去镇上私塾,再慢慢给家里重新发展起来。”陈如松也没忘记儿子的事,只是之前一直干旱,家里都在愁粮食,也就没说这个。

  自家如今有驴车,儿子来回是很方便的,去年冬,族塾先生对小景的评价也是有些天赋,但不足以送去府城族塾,若是不甘心就送去私塾,与对铁蛋的说法差不离。

  是以今年,夫妻俩早就商量好是送去私塾的,镇上私塾开学与族塾时间相同,提前给儿子报好,开学当日陈如松就赶着驴车送儿子去上学。

  在镇上私塾上学与在村里的族塾不同,村里的族塾中午能回来吃饭,镇上的私塾自然没那么方便,中午休息来回就占了小半,还要吃饭,急急忙忙的不好,是以杨稔先给儿子做好午饭,装在食盒里,陈如松到时再拜托私塾先生午饭时帮忙热一下,因为学堂就是私塾先生的家,是以这个请求没问题,不少学生也是如此。

  儿子送去了私塾,夫妻俩开始商量家里的事。

  杨稔提出想法:“这鱼不如就不养了吧,或是只在后面鱼塘养一些自家吃,左右一年挣不了多少,还多蚊虫。”养鱼挣的银钱是养兔的零头,多养一两只兔子就能抵得上这卖鱼的银钱了,杨稔不大想继续。

  “也好,村里也有几个人有养鱼卖的意思,若是他们养成了,咱们这鱼也就不好卖了,那咱们便专心养兔子,后院的鱼塘继续养着,咱们自个吃,若是多了就卖些,零散着卖些,鱼汤滋补,吃鱼头还聪明,得给小景留着。”

  早在养兔子有所收获后,陈如松对养鱼也就不大热情了,只是想到鱼汤补,正好给媳妇儿子补身子,这鱼要买还得去县城才能好买,不若就自家养着,方便。

  “前院还是多种些菜,野菜吃多了,我如今腻的很。”这两年都是吃家里晒干的菜,蘑菇、竹笋、蕨菜、野葱等等,这些东西隔几日吃一次还好,日日吃着,真是不行的。

  “好,今年看着是不缺雨水的,多种些蔬菜,咱们多养几只兔子。”不养鱼,这养兔子可得更加精细。

  自下了大雨后,田野间长出许多能吃的野菜,但一下子就被饿了一两年的人们采摘完。

  到处都还是光秃秃的,少许能见绿色的还是一些不能吃有毒的野草,以及一些硬得不行的树叶。

  是的,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不少人家都断粮少粮,山里都被翻了个遍,陈家村相邻的山都不高,也不深,没什么危险,是以整座山能吃的都被村民采了去,也幸好今年下了雨,否则村民们不是抢粮食就是去更远的大山里找食物了。

  野菜一长出来就被挖走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日,杨稔并没有因着家里还有一些粮食就歇着,也紧跟着村民一起争抢。

  不知为什么,下雨后她原本是十分畅快的,这些日子却又慢慢浮上一层不安,但具体不安什么,又说不出来。

  但是储存粮食是没错的,不管发生什么,有吃的才是最重要的,是以她拉着自家男人也加入了争夺。

  每日都在找寻能吃的野菜,不过杨稔都会小心的保留野菜根部,虽不知还能不能继续活下去,但好歹是有可能活的,若是刨了根便绝对活不了。

  除去采摘野菜,杨稔去换了只半大的公鸡,准备养一段时日好给三只母鸡抱窝,是的,家里剩下的三只母鸡都没再杀,去年年底那两百斤腊肉便是一日吃一斤也能吃上两百日,自家自然不会那样奢靡,每日吃上几块肉都是不错的,也够了,鸡就留了下来,而那些腊肉便是到了如今,也还有一百来斤的肉,能再吃上一年。

  这会兔子这些野味的价格不低,干旱了好些时日,山上野物能抓的都被抓来吃了,基本抓不到,是以兔子还不能养。

  猪仔也是,这会价格贵得很,买来养到出栏说不定卖出去还是买来的价,是以也不急着养。

  村民日日挖野菜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夏日,庄稼长得很好,粮价也慢慢降了下来,虽比从前高上两三倍,可陈家村大多数人买得起粮食了,有粮食吃谁还要吃野菜度日呢?宁愿多花点银钱也要买粮食,好歹吃了肚子不慌,何况夏日的野菜并不好下咽。

  是以轰轰烈烈的野菜采摘就此停下,杨稔也没继续,不过她种了许多蔬菜,有几种是吃叶子的,每到能吃的时候就掐了晒干储存起来,今日刚晒上,她又朝陈如松说了自己春季说的话:“不知怎的,我心里一直有些慌,好似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似的。”

  “这或许就是你的直觉,我也觉得这干旱好似没过完,咱们多存点食物,日后不管发生什么,只要不是人祸,咱们就能好好度过。”陈如松也有所感,是以媳妇要储存食物,他也是一样储存着。

  “这会粮食降下来了,我那日听说县城卖的是两倍多,明日咱们去买些回来存着,家里的粮食咱们省吃俭用能到年底,可这会既然有粮食卖,咱们就别太节省了,还是要吃饱吃好。”

  陈如松算是过惯了好日子的,小时候家里的生活就不错,分家后更是好吃好喝的,如今却过了两年的苦日子,实在难受,很想回到之前的生活水平。

  “好,多买一些,每日吃饱了一下就饿的感觉我也不想体会了。”之前一直是较稀的野菜粥,喝下去没多久就饿了,可又没得吃,实在难受。

  这会买粮食的人也不少,夫妻俩等了好一会才轮到,粮铺限制买粮食的数量了,一次只能买一石,稻谷和玉米任选。

  “当初干旱时没限制,怎么这会限制了。”杨稔小声朝自家男人发表自己的疑惑。

  “当时十倍的粮价,大家都少少的买,这会两三倍的粮价,应当买的不少吧。”虽嘴上这样说,可陈如松心里猜测是朝廷已经严令粮食不得超过干旱前的三倍,是以粮铺只能卖这个价,可又不大想卖,是以才这样的吧,只不过在粮铺,这话他不好说。

  虽玉米便宜一些,可大米养人,若是不够粮食能煮粥,还有稻糠能喂鸡喂猪,是以夫妻俩决定买稻谷,一石稻谷装了满满两大麻袋,县城就这一家粮铺卖粮食,只能买到这些粮食,夫妻俩买了一些其它的食物就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