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4章

作者:方瑜 标签: 科举 励志人生 古代言情

  “那挺好,二哥二嫂平时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因为没有儿子,总是有些郁郁不得志,分了家,没有来自公公婆婆的压力,应该会好一点。

  吃完了早餐,开始细分家产了。

  因为在田地上大房占了六成,所以这些小东西,陈大兴基本多分了给另外两个儿子。

  也是担心,两个儿子心里因为田地的事有疙瘩,虽然大家都是这样分的,但是轮到自己心里总是不好受的。

  他当初分家,只有一个弟弟,就因为只分了四成的家产,小弟嫌少,逢年过节都不来看一下爹娘,幸好爹娘的心宽,不然得气出病来。

  要是自己两个儿子也这样,他可受不了。

  所以除了家族规定,田地如果长子无大错,那么必须分得六成,家里其他东西的分配,他都是偏向老二和老三的。

  十只鸡,老二老三各四只,老大两只;

  两头刚抓来不久的小猪仔,老二老三各一只。

  锅碗瓢盆油盐农具均分,不好分的,就由老二老三均分。

  听到两头猪自己都没份,陈大嫂心都凉了,亏她这么精心地照料了小半月。

  可是她也不敢提出意见,公公婆婆心里最满意的就是她大方,爽朗,有大嫂风范,她不能斤斤计较的,何况他们大房分了六成的田地还有老宅这五间气派的砖瓦房,是分的最多的,但是,真的好心痛啊。

  “好了,东西都分好了,散了吧,老二老三,你们的宅基地划好了,趁着这时候田地还不忙,你们去叫人盖房吧。”

  既然分了家,就尽快搬出去吧,刚刚的老大家的和老二家的吵架的事陈大兴已经听孩他娘说了,分家后,老二家的也硬气起来了,他是满意的,但是得搬出去了,不然总是吵也不好,希望在外面也能这么硬气。

  把分到的东西放好,陈如松与陈二哥出门请人,杨稔回房照顾儿子,刚刚分东西的时候,儿子就醒了,不过他还挺乖巧的,喂了奶后,由着陈家大孙女陈秀兰抱着,不哭也不闹。

  “秀兰,辛苦你了,东西分好了,你去帮你娘收拾吧。”杨稔笑着接过儿子,双手轻摇,“咿呀咿,我们小石头看看娘呀。”满月之后,杨稔给儿子取了小名,叫石头,大名是留给公公取的。

  石头被逗得笑出了声,可爱的婴儿声,将杨稔的心软成了一团。

  陈秀兰羡慕地看了眼弟弟,抿了抿唇,默默地走了。

  盖房先要打地基,趁着这时,陈如松去镇上定了青砖和瓦片,挑的都是质量好的,价钱上面要高一些。

  等地基打好,青砖也已经烧好送过来了,杨稔将儿子交给婆婆带着,也跟着一起忙活,不过她做的都是些轻省的活,重活轮不到她来干。

  每日的午饭和晚饭才是她的主要任务,有些人节省,人家过来帮忙盖房,菜色不好还吃不饱,午饭还没有,大多数人家是一日两顿,可那是自己吃,若是别人来帮忙,自然是得提供午饭的。

  当然,不准备午饭或者让人吃不饱,结果就是房子也盖得歪歪扭扭的,要问为什么盖不好,人家就说,饭都没吃饱,哪有力气给你好好做。

  所以,村里的房子盖的整齐与否,基本就看主家做饭做得怎么样了。

  为了自己的房子整齐美观,杨稔在每日的午饭和晚饭上,可是下足了功夫的,不仅顿顿有肉,主食管饱,还时不时有糖水或者绿豆汤喝,其实糖水就加了一点点红糖,有一丝甜味,绿豆汤也只有绿豆,但是大家都不是难伺候的人,都说好。

  陈家族人不少,光是过来帮忙盖房的人就有二十多人,所以盖房子的速度很快,不过半月,已经完工,连院子都围好了,猪栏和鸡笼都有了,只等着搬进去住了。

  当然粮食也吃了大半,杨稔怕熬不到今年收获,只好拿钱去村里粮食有多余的人家那买了一些,去粮店里买要贵些,村里买既便宜又近。

第6章 新家

  新房子总共花了九两多,之前原本打算只盖三间,只是想着现在手里既然有钱,索性跟老宅一样,盖个五间,以后也就不用再改了,虽然耗费不少,但看着这五间明亮的砖瓦房,还是很值得。

  杨稔手里分家得来的只有二两多了,加上自己存的一两多的私房钱和二两嫁妆,陈如松的一两多私房钱,公公婆婆私底下塞的五两银子,总共差不多是十二两的样子,跟分家得的银子一样,看来她跟十二还挺有缘的。

  陈二哥开工的日期和他们是一样的,不过他们因为只建三间房,所以完工的时间更快,现在已经搬进去住了。

  现在陈家老宅就只有陈大兴和田氏还有大房和三房了。

  因为老宅现在已经是属于大房的,所以杨稔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虽然陈大嫂没说什么,甚至还表示让他们不用着急,多住一段时间,她还是感觉不自在。

  所以新房晾了几天之后,杨稔就让陈如松准备搬东西进去。

  陈大兴得知后,一整天都没有好脸色,虽然分家是他做的决定,但是他还是很舍不得两个儿子搬走的,田氏也是。

  搬家时,陈如松又得到他亲娘给他的一两银子,田氏是趁着陈大嫂和陈大哥都有事出去了才偷偷拿给小儿子的,昨晚当家的心疼了,让她从两人的棺材本里拿二两银子给两个儿子。

  其实在她看来,两个儿子都没必要这么快就搬出去,老二没儿子,老三儿子才几个月大,根本不是搬出去的好时候,但是当家的说已经分了家,不分开住容易吵架。

  田氏知道,那天早上两个儿媳的事,让当家的在意了。

  搬进新家,杨稔的感受很新奇,好像突然解放了。

  院子里起了猪圈,养了一只猪,三只母鸡一只公鸡,还种了一棵枣树和一棵石榴树,很有农家韵味。

  杨稔抱着儿子在院子里晒太阳,春天的太阳不烈,很是温和,正适合晒太阳,整个人慵懒又自在。

  杨母就是这个时候过来的,提着一堆东西,见到女儿轻松地坐在院子里,她很是松了口气,“你到是清闲,我还担心你呢。”

  “娘,你怎么过来了?”杨稔立刻起身,领着杨母进堂屋。

  女儿还抱着外孙,杨母就把东西直接放在桌子上,现在女儿女婿成了单独一个家,她带东西过来也不用担心会被其他人占便宜了。

  “还不是你们的事,之前如松说亲家决定分家,我还琢磨着只是说说而已,你们到底还年轻,怎么这么快就分了?”天知道她和孩她爹听说了女儿女婿被分了出来有多着急。

  “也没什么,就是大嫂想送铁蛋去镇上念书,公公怕二哥二嫂跟我们有异议,就干脆分了家。”杨稔将她的理解说了出来。

  杨母听了,神色倒是舒展了一些,且连连点头,“很是,很是,亲家是个明白人。”

  “娘?”杨稔不解,供出一个读书人,不是农家人的梦想吗?村里好几户都是一大家子供着一个读书人。

  杨母笑笑,“你啊,还年轻,不知道供一个读书人需要花费多少,当初你祖父也有想送你大堂哥去镇上学堂的念头,不过一打听每年的花销就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每年要交五两银子给书塾,逢年过节给教书先生的孝敬一次最少得半两银子,笔墨纸砚得自己买,这些都是贵重东西,一年下来花个十几两都是少的,咱们哪有这么多银钱,且就算能送,这个去了,那个没去难道心里没意见?总是要闹腾的。”

  “原来是这样。”不知道陈大哥去打听了花销后,有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他们可是只分到了二两现钱的。

  “是,不过,稔儿,读书虽然花销大,但若是有了出息,即使只考上童生,也比咱强百倍不止,所以,石头你得送去念书,要是不够钱,娘拿给你。”

  现在外孙还小,但是女儿自小就是聪明的,如果不是女儿身,她当初是拼了命也要送女儿去读书的,几个儿子虽然不算笨,但是都没有念书的天分,只在村里学堂认了三年字。

  现在女儿生下了儿子,她就有了送外孙念书的想法,她知道她的想法跟大家很不同,孩她爹都有些不认同,但是她还是坚持,反正孩她爹还不是得听她的。

  “娘,看你说的,石头我肯定要送啦,你们的钱留着自己用,石头念书的钱我会想办法的。”杨稔嗔笑道。

  家里几个弟弟陆续要成亲,花钱的地方可不少,她帮不了忙也就算了,怎么还能再要父母的钱呢。

  杨母无奈,拉着女儿的手,“我跟你爹能花几个钱,我存的钱,都是留给你的,你弟弟有了媳妇忘了娘的,还没成亲呢,就跑到你未来弟妹家去帮忙了,端茶倒水好不殷勤,我和你爹以后啊,还不是得靠你。”

  “娘,弟弟要娶人家的女儿,肯定得去表现表现的,您这是吃醋了。”杨稔故意逗杨母,她觉得她娘说这些,就是气话,等弟弟回来,很快就又好了。

  杨母没有再说,只是摇摇头,她说儿子的不是,只是个借口而已,在她心里,女儿才是第一位。

  外孙现在还小,也不用太急,杨母就没有再说,而是拉着杨稔问近况。

  “挺好的,我现在每天就带带石头,等他睡了就绣帕子和荷包,可以卖了贴补家用,如松去田地上干活。感觉比没分家要踏实些。”分家后,他们单独一个小家,有了养家的压力,两个人都比之前还勤奋了。

  “嗯,你打小就聪明,肯定能把日子过好。”说是这么说,但是当送走杨母后的杨稔在杨母带来的东西里翻出五两银子时,杨稔就知道她娘只是那么一说。

  娘家的情况,杨稔挺清楚的,这五两银子,抵得上杨家两三年的积蓄了,大弟马上要成亲了,娘还能拿出五两银子给自己,杨稔还是很感动的,不过这钱她不能收,她现在又不困难,怎么能拿爹娘的钱,过几天再送回去吧。

  搬到了新家,杨稔和陈如松开始了自己的小日子,现在还没到农忙的时候,事情不多,所以陈如松就又买了三只小母鸡仔,现在家里有六只母鸡一只公鸡,这样一来以后都不用担心鸡蛋不够,也不需要买小鸡了,自己就可以繁衍,照顾好的话每年还可以卖些小鸡。

  小猪仔也买了一只,家里的家禽就是这七只鸡两只小猪仔了。

  但是喂养是不可能用自己的粮食的,所以陈如松现在每天都会出去打猪草,抓虫子来喂它们。

  杨稔就负责带儿子,闲时就绣帕子,做荷包,每月都有些收入,加上陈如松时不时去抓几条小鱼增加营养,勉强维持生活,家里原来还有的银子都不打算动。

  家里只有三亩水田,三亩八分的旱地,秋收也不会很累,可以有时间忙其他的,只是到时候可能需要帮公公婆婆。

  杨稔自小就知道想出人头地,光是种田是不行的,他们得找其他出路,不然一辈子就辛辛苦苦在田地忙活,还贫困潦倒。

  陈家能存二十多两的银子,是多亏了最近这些年风调雨顺,朝廷也安稳,税收一直不高,田地产出也一直稳定,但是灾害几乎隔一段时间就出现,所以光靠种田很不保险。

  杨稔抱着儿子,仔细思索着有哪些赚钱的方法。

  家里有五只下单的母鸡,每天三到五个鸡蛋是有的,但是她才生了孩子不久,她和孩子都需要营养,所以每天每天的鸡蛋基本都被她自己包圆了,没有收益。

  院子里的青菜(丝瓜南瓜豆角小葱韭菜)刚刚种上,现在吃的还是分家时分得的菜地,只够自家吃,两只猪仔也是才养的,年底才能见到收益。

  看来短时间她还是靠着绣帕子荷包生存。幸好当时对绣花有兴趣,跟着学了刺绣,否则是真的难。

  这些天陈如松在帮着族里一个堂叔建房,包了三餐,菜色也不错,所以家里的粮食只有她一个人在吃,消耗不大,可惜因为建房消耗了太多粮食,撑不到秋收,过上一两个月就得买粮食了。

  大房没建房,粮食应该还有不少,到时候就直接买他们的,当地人都有存粮的习惯,有条件的基本会存上一年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陈家自然属于有条件的,当时分家,分到的粮食如果只有他们夫妻俩吃的话,可以吃到过年去,不过建房来了那么多人,饭量大的很,所以消耗很大。

  趁着儿子睡着了,杨稔加紧速度,争取多绣几个荷包。

  傍晚边,陈如松回来没多久,陈大兴过来了。

  杨稔刚刚吃过晚饭,逗着儿子玩,陈如松正在厨房给她洗今天早中晚吃饭的碗筷。见到公公,马上起来招呼。 “爹,您过来了,快坐。”

  陈大兴摇手,“不用起,你抱着石头的,坐着就行,老三呢?”

  “哦,舀水准备洗澡呢,您坐,我去叫他。”当然不能说在洗碗了,幸好从外面看不到厨房里面。

  陈大兴点头,端坐着等儿媳把儿子喊过来。

第7章 取名,旧友……

  农家的饭菜,没什么油水,三双碗筷很容易洗,杨稔过来的时候,陈如松已经洗好了,在舀水准备烧水洗澡了,跟她找的借口相衬了。

  “爹过来了。”

  “好。”陈如松应下,洗了手,跟着杨稔走到堂屋。

  “爹,你怎么过来了,有事叫秀兰他们过来叫我过去就行的。”陈如松亲切地话令陈大兴心里舒坦。

  “我过来是想看看我的小孙子的,还有呐,孩子都五个多月了,可以取大名了,我特地让你大哥去镇上,请了秀才公帮忙取名,有三个名字,你这个当爹的看看吧。”

  当地人觉得刚出生的孩子不宜取大名,一般都是孩子健健康康地活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才会取大名。

  现在陈大兴这样说,也就是在他心里,自己儿子是能健健康康长大的,杨稔心里开心。

  老人家经历多,看人也准,她儿子一定能健健康康长大的。

  陈如松接过父亲递来的纸,上面写了三个名字。

  陈如松虽然没去过正经学堂念书,但是村里的陈家族学是整整待了三年的,没什么学问,但是能识字,这也是陈氏家族创办学堂的原因,除了不然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也是希望家族的人至少都识字。

  而杨稔,她也是识字的,小时候崇拜读书人,弟弟去了村塾,在家一有空她就跟弟弟学,之后出嫁又跟丈夫学,到现在,常见的字她大致能认识。

  纸上的三个名字分别是:知景,知行,知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