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49章

作者:方瑜 标签: 科举 励志人生 古代言情

  儿子的名字取好了,陈如松开始思索女儿的名字。

  “女儿就叫知宜如何,宜室宜家,虽一般是男孩用辈分字,可也不是没有女孩用的,这辈分字女孩子也适用。”陈如松只觉陈知宜这名字好极了。

  “族里不会有什么说法吧?”在杨稔认知中,一般都是男孩才用辈分字的。

  “不会,只要当爹娘的乐意就成。”族里没有说不能用,他记得有几家给女儿取名也是有辈分字的。

  没有争议,杨稔也就放下心来,欣赏欣赏自家男人取的名,陈知宜,反正要比村里大部分女孩子的名字花啊翠啊秀啊秋啊的好,听着就与众不同。

  “名字是好,只是两个孩子的名字都让你给定下了。”虽满意名字,可自己没取,全是自家男人取的,杨稔觉得心不平。

  “那媳妇你再想想,咱们看看谁想的名字更好听。”哪个更好就用哪个,只要是自己和媳妇取的都好。

  杨稔嗔道:“不想了,名字都不错,就定下吧,你也想得太快了,我还没个头绪,你两个名字都想好了,还跟我说慢慢来。”

  “就灵光一闪,一下子一个名字就出来了,觉得合适我就说出来了。”陈如松笑了笑,他前面的话到后面一下子取了名字,听着好像是他故意要耍小手段似的,可他是真的突然间想到的。

  “孩子周岁宴要在哪办?在陈家村的话,有些麻烦了。”虽然才满六个月,但杨稔已经未雨绸缪到周岁了。

  “自然还是在陈家村,咱们的根是在陈家村的,孩子也是在陈家村出生的,到时咱们提前几日回去,准备准备,爹娘和二哥他们都会来帮忙的,不会太麻烦,这会还早,先别操心这个。”

  陈如松想不到媳妇这样早就想周岁宴这事了,还太早,可以先搁置一会。

  “你心里有数就行。”是还太早,杨稔只是这会想到了就提出来。

  两个孩子取了名,日子也没什么不同,照常生活。

  从前的绣帕子荷包这个进项,从干旱到现在一直没恢复,县城的人基本都是用自己做的,有闲钱的都是大户人家,要买也看不上一般的做工,都是买专门有技艺的绣娘绣的,是以普通的帕子荷包不好卖。

  是以杨稔每日做完家里要做的活计,就忙着打理院子里的四块菜地,这可是自家一个冬季的菜呢。

  今日小景放学后,杨稔从他口中得知一个好消息。

  “我们先生说,如今天灾过去,东西的价钱都降回去了,明年的束脩就也降回去,每月三百文。”小景认真的将今日先生交待的事情说出。

  “真的呀?”虽说自家如今挣的不少,可能少出点银钱谁会不高兴呢。

  “是的,先生亲口跟我们说的。”小景确认道。

  “好,娘知道了,小景去温习吧。”算上小景的每月的束脩,自家每月的花销是小一两,因为基本日日都要买肉吃,才有几百文的花销。

  这会儿子的束脩少了两百多文,一年就省下了二两多呢,这样一算,杨稔心情愉悦了。

  将消息告知晚归的陈如松,他感慨道:“如今咱们挣了银钱,这一月少几百文的花销,我怎么心里就没太大波动了呢。”

  “那是你,我还是高兴的,一月少两百多文,一年就少花二三两银钱呢。”杨稔是个精打细算的,这每月几百文,一年几两银钱她还是看在眼里的。

  “那这样算算还是能省不少的。”二三两银钱陈如松自然还是在意的。

  “说起束脩,镇上那两家私塾不知如今是个什么光景。”一家胆子大敢敲诈,一家也不厚道,收的比县城还高,也就打量着不少人不去县城,又或是不好去县城私塾,才敢如此行事。

  “少了不少学生了,听说只有几个还在继续读,不是家家都能出得起那么多束脩的。”陈如松之前去县城,有时会到镇上买些东西,偶尔会听到两家私塾的事,只是一直没跟媳妇说起这个。

  “咱们家也真是走了运了,这挣钱的法子一个接一个,居然都没亏,每次都是挣的。”杨稔也不得不这样想,当初分家没多久就养鱼,本来不好养的,自家却养成了,还挣了些银钱,挣的银钱在那时候他们夫妻俩都觉得不少了。

  之后还胆子大的养起了兔子,两只受伤的兔子都好了,养大了配种了,还能生出一窝小兔子,虽然好几只没撑过去,但活下来的小兔子也不少,又挣到了一笔银钱。

  天灾之后还能凭种菜挣个大钱,如今又靠卖米糕每月挣好几两,说出去别人都只会说在吹牛,不会信,太顺了,自家偏偏就是这样过来的。

  “咱家运道是好。”陈如松如是说道,他心里是真的这样想的,自家过得顺顺利利的,干啥成啥,可不是运道好么。

  私塾降束脩,对于陈家来说影响不算多大,谈论一番后,也就恢复平静。

  几块地都不大,没多少活,闲时杨稔就开始给一家人做新衣,今年一家人是要穿新衣的。

  至于小草杨稔也打算给她做一套,来自家帮忙带孩子,一直认认真真的,做新衣怎么能不给她做一套呢。

  做衣服杨稔用的是细棉布,小草十分惊讶,“三婶,给我做衣裳也要细棉布吗?”

  细棉布不便宜,家里基本不买的,只有弟弟小时候时里面的衣裳穿细棉布,之后长大了也没有穿了,都是穿细麻布。

  “是啊,给你做一身好看的衣裳。”杨稔打算绣几朵花上去点缀一下,显得这衣裳更好看些。

  真的是细棉布,小草惊讶,“三婶,这么贵的布,不用给我做。”多费银钱啊,一丈一百多文呢,精贵的很。

  知道侄女是个厚道的孩子,杨稔安抚道:“不贵的,这一套衣裳用不了多少布,只是听着一匹布贵,实际做一套衣裳还是不贵的,小草你放心就是。”

  “怎么不贵了,做一套我的衣裳,一丈都不知够不够,一丈细棉布就一百多文了,给小景他们做衣裳就好了。”小草不是一无所知的。

  “一百多文不贵,咱家每日吃顿肉,吃些零嘴,也要几十文,也就是几日的花销罢了,一套衣裳能穿十几年,多值得,这细棉布的衣裳穿出去漂漂亮亮的,人家也高看一眼,这是三叔三婶的心意,你别拒绝,心里过意不去日后就多帮着三叔三婶照顾壮壮康康他们。”

  小草到底年轻,虽心里觉得不该要这衣裳,可被杨稔一堆话说下来,迷迷糊糊地应下了。

  这应下了自然就不能反悔,她只得多多照顾两个堂弟堂妹,不敢有所松懈,不然对不起在三叔三婶家吃的大鱼大肉和那一套值一百多文的细棉布的衣裳。

  瞧着新衣裳让小草反应如此大,吃饭都惦记着照顾两个孩子,杨稔更是耐心地绣了些好看的绣花,免得让小草抱着大期望最后觉得这衣裳做的不好。

  杨稔喜欢过好日子,分家后就开始将伙食改善,这衣裳自然也是穿好的,小草对于新衣裳的反应这样大,让她一下子反应过来,陈家村的大部分人家,都是还舍不得日常穿细棉布衣裳的,他们夫妻俩得注意了,别太露富。

第74章 买金饰

  搬来两个月后, 陈家在县城彻底安定下来,将家里打理好,什么都忙完了, 杨稔预备好好与邻居打好关系。

  之前给街坊邻居都送了米糕, 基本都有回礼,之后虽有几次接触,但大家都还是较为陌生的。

  住在这一条街的,大多是家境还算殷实, 前房主家境也不错, 才能供得起读书人。

  左边的邻居杜家的当家是一家书肆的掌柜,两个儿子跟着做事。

  自家在供读书人, 自然很该与杜家交好, 日后儿子要借阅书籍也方便,陈家村的族塾虽也有藏书, 可一来一回大半个时辰过去了,不如这方便。

  而右边的邻居当家的是一名大夫,他们家的医馆开了不少年,悬壶济世。

  对面的于家,是县城一家有名的饭馆的东家,还是地主,郊外几百亩良田, 佃户每年的地租能让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

  杨稔很是羡慕这种几百亩田地的地主, 自家不过几亩田地, 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下就能保证吃喝穿用还能结余,几百亩田地那多好啊。

  于家的房子也是这附近最华丽的。

  再远些的,杨稔还未多做了解,只记得离自家最近的这三家。

  在县城待了两个月了, 杨稔出门的时候少之又少,每日的菜有陈如松买好,缺什么也是他去买。

  两个年幼的孩子耗费杨稔太多心血,即便是小草来了帮忙,刚开始杨稔也只是稍微松快,家里的活等着她做,外面的事暂时顾及不到。

  这会过了一个多月,小草渐渐能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不哭不闹时小草一人就能带好,杨稔也就趁此机会收拾家里,这样一来她的闲暇时候就有了。

  家里的事情忙完,杨稔便想出门逛逛,熟悉熟悉外面的事物,日后与邻里说话也有话题。

  只是想到县城有拍花子,她和小草两个女子带两个孩子出门的话,她心里还是不太放心的,便打算先去邻居家串门。

  杜家是她的首选,杜家的老太太面目慈祥,杨稔觉得是个好结交的老人。

  这会两个孩子睡着了,杨稔嘱咐小草两个孩子醒了就大声喊她,她去隔壁一趟。

  刚打开门,杨稔就发现杜老太太坐在杜家门口折菜。

  直接串门略显突兀,杨稔打算先说两句话,于是和声问道:“杜老太太,天冷了,您怎么还在门口折菜?多冷啊。”

  杜老太太闻言转过头,“是陈家媳妇啊,我在这等我家当家的回呢,你舍得出门了?”

  隔壁新搬来的一家子,男人日日出门做活,女人较少出门,这都两月有余了,她都不太知道这女子是个什么性子。

  “之前两个孩子小,我脱不开身,如今有他们的堂姐照顾,我也就能出来透透气了。”杨稔脸上带着笑意解释道,搬来这些日子,她确实没出过几次门,怕是邻居有不少猜想呢。

  “你这两个孩子是双胎吗?”杜老太太询问道,她好似有听到两个不同的孩子的哭声。

  “是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才六个月大,这会实在好动,便是我侄女来帮忙也是带了一月多我如今才有空闲。”

  “竟是龙凤胎,可真有福气啊。”听到是一男一女,杜老太太眼神亮了,龙凤胎可是吉祥的,这家前面还有一个读书的男孩,不错啊。

  龙凤胎是吉利,杨稔笑笑,谦虚道:“若论有福气,还是您更有福气呢,儿孙满堂。”

  杜家老太太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各自生了四五个孩子,并未分家,一家子十几口人,老人最喜欢热热闹闹的。

  杜老太太听着一脸笑意,“你今儿出来是做甚么?”

  “也是出来瞧瞧我家当家的是否回来了。”不好说是打算串门,杨稔只好拿自家男人当借口。

  “这会还早,你家当家的回得比我家晚呢。”杜老太太平日里都会在门口等,大多数时候自家丈夫儿子出门有一会了,才看到新搬来的男人回来。

  “就是出来看看,这会无事。”杨稔当然知道自家男人这会不会回来,之前回来最早的时候也是在自家吃午饭之后。

  一个人在这等人,这会有个人陪着说话多好,自家两个儿媳总是忙得很,是以杜老太太挽留道:“既然无事,不如咱们说会话,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咱们很该亲近亲近。”

  本就是这个打算,杨稔自然点头同意,“我正瞧着您亲切的很,想多与您聊聊呢。”

  杨稔的长相很得老人的喜爱,圆脸,脸色红润,体形丰腴,瞧着就是旺夫相。

  是以杜老太太第一眼瞧见杨稔,心里就看顺眼了,这会听说自己看着亲切,她当即笑得更灿烂,“是吗,咱们街坊邻里的,你日后就叫我一声秀姨,你闺名叫什么,我日后也叫你闺名。”

  “好,秀姨,您叫我小稔就是。”

  两人聊了会 ,杜掌柜带着儿子回来了,两人的聊天也就此结束。

  县城殷实人家都是一日三顿的,据说府城大户人家,一日四顿的都有。

  与杜家初步交好,杨稔心情稍微愉悦,也回去煮午饭。

  杜家午饭要早一些,因为他们吃完就得去书肆守着,午饭要早些吃。

  杨稔煮好饭菜,小景回来了。

  将饭菜打好装进食盒,递给儿子,“快给你爹送去,送了就回来吃饭。”

  小景熟练地接过食盒出门送饭。

  饭后一个时辰不到,陈如松回来了,算早的。

  杨稔于是建议道:“不如咱们一块出去逛逛,自从搬来这里,也就搬来那时一起出门一趟,之后许久没出门了。”

  媳妇想出门,陈如松没有意见,“媳妇你是有许久未出门了,想去哪?”

  “就到处逛逛,如今是下午了,也不那么热闹,四处逛逛便是。”

  思索片刻,陈如松建议道:“不如去瞧瞧金饰,当初你怀着孕不好来看,如今正好。”

  “可我生辰你不是送了一对金耳环吗?不如就不买了。”杨稔还是心疼钱的。

  陈如松却不心疼,“不过就一对耳环,金饰还是要买一套的,至少簪子镯子总要有的。”

  “就咱们带着两个孩子去,让小草在家里歇会。”

  杨稔自己犹豫,心里也是想买金饰的,女人谁不想要更好的呢,是以在自家男人的劝说下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