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0章

作者:方瑜 标签: 科举 励志人生 古代言情

  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这日子还算平静,只是少了两个人,显得格外安静。

  之前自家男人每月都有不在家的日子,可府城和县城两地来往,不算太远,隔几日就回来了,况且小景是每日都在家的,如今是父子两人不在家,就感觉空落落的。

第104章 中举

  杨稔在家里左等右等, 等了两个半月,父子俩才从省城回到府城。

  这么久未见,一到家, 一家人抱作一团, 杨稔激动道:“可算回来了,真是让人惦记。”

  陈如松紧紧地抱着媳妇,连连点头,“可不是, 咱俩还没分开过这样久。”

  小景就一手放在父亲的背上, 一手放在母亲的背上,三个人这样抱了好一会。

  还是杨稔先松开了手, 父子俩都回来了, 也不急着这一会亲近,“你们刚回来, 很累了吧,饿不饿,先吃饭吧,吃完饭歇息。”

  陈如松应道:“是挺饿的,路上吃得不好,到了半路,那干粮硬邦邦的, 都是不想吃的。”这两个多月, 陈如松都瘦了不少, 儿子到省城还要苦读,即便他每日给炖了鸡汤,也还是瘦了许多。

  杨稔理解地点头,干粮偶尔吃吃还好, 一直吃是指定不行的,可出远门,路上并不算安全,吃自己的粮食是最好的。

  “你跟小景先洗漱一番,估摸着你们这几日会回来,我让吴婶每日都备了一锅热水,好让你们回来时能马上洗漱,先去吧,饭菜待会就好。”

  “好,康康呢?”离家两月多,陈如松不仅想媳妇,也想两个小的,知行这会在私塾,可女儿应当在家。

  “隔壁李家嫂子会织细棉布,康康喜欢,就过去看了。”李家女子都是在家里靠织细棉布为生,康康很喜欢,李家也不排斥,康康就时常过去玩。

  也是最近女儿才喜欢上的,杨稔已想好,若是过几日女儿还是喜欢,她就拿些银钱给女儿拜个师,李家嫂子织的细棉布细密柔软,技艺十分好,就是不知是否会收徒。

  这些过几日再说,杨稔知道自家男人定是想女儿了,“我去叫她回来。”

  父子俩去洗漱,杨稔叫吴叔将驴车上的东西收拾一番,叫吴婶给父子俩做饭。

  将女儿喊回来后,想着让父子俩早些吃饭,吴婶淘米煮饭,杨稔就洗菜备菜。

  等二人出来,稍坐片刻,饭菜就都做好了。

  洗漱一番,两人浑身都清爽了,将在省城给女儿买的礼物给她后,陈如松将刚才没说的最重要的话说了出来,“媳妇,小景这次中举了。”

  杨稔瞬间愣住,“中,中举了?”这真是意料之外,乡试可是比院试难上十几倍不止,许多人一辈子都考不过,虽一直盼望儿子中举,可她从没想到儿子会一次就考过了。

  就知道媳妇会是这样的神态,陈如松笑道:“是啊,虽名次在后排,可也是考中了,二十岁的举人啊。”

  惊讶过后就是兴奋,杨稔脸上的笑容止都止不住,“咱们小景可真是,相当厉害啊。”

  别的话,杨稔也不会说,她只知道,自家大儿子是天纵奇才,二十岁就中举,她听旁人说过,三十岁之前能中举就是极为不错的,那二十岁中举可不就是天纵奇才嘛。

  “歇一歇咱们就得回陈家村,报喜的人是去陈家村报喜的,咱们回去收拾好家里,也要告知族里,这次只怕声势要比上次酒席浩大许多。”举人和秀才,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陈如松接着道:“如今喜报只怕已在路上了,传到县城,县衙就会派人去报喜,咱们快些回去。”自己得知消息后紧赶慢赶回来,就是怕报喜人先到,他们一家子在府城招待不了。

  那是要早些回陈家村,杨稔应下,“我知道了,你跟小景歇会吧,我和康康两个人还有吴婶吴叔一起收拾东西,咱们是明日一早就回去,还是今日就回?”

  杨稔有些担忧,也不知这报喜的人要多久,儿子当初考中秀才,回来第二日就县衙就来报喜了,“县衙不会到县城的房子报喜吧?”

  “那待会就回吧,宜早不宜晚。”惦记着报喜的事,这会便是歇也歇不安宁,至于报喜的地方,陈如松打听过,“不会的,是在户籍上的地方,我问过。”

  “那就好,你待会去接知行,跟先生请上几日假。”哥哥的好事,弟弟总要参与的。

  一家人就动起来,待陈如松接回知行,一家人收拾收拾就回陈家村。

  吴叔吴婶就在府城守着房子,毕竟府城还有些值钱的东西,还有头老驴车在,兔子也要人喂养。

  回到家,怕错过喜报,夫妻俩兵分两路,杨稔将消息告知娘家以及陈大哥和陈二哥两家,陈如松径直去了村长家,将小景中举之事告知。

  考中举人,这可不是秀才能比的,得知小景考中了举人,自认见多识广的村长愣住了。

  静止片刻后,他大笑着,赶紧对几个儿子说道:“快快快,老大老二,去叫三位族老过来,小景中举了,中举了啊!”

  没多久,村长家里热闹起来,除了三位族老,别的族人也来了些,是报信时听到了,就过来瞧。

  上次是秀才,虽稀缺,可这十里八乡,也是有的,但举人,是真的少有,这些年就没见过,县太爷他们这些人也见不到,这会有个举人,可不是得来看看。

  村长和三位族老都想看看这位二十岁的举人,当初十六岁的秀才就算是年少有为,没成想竟在二十岁就考中举人。

  陈如松带着几个人来到自家,四个人都满脸笑意地看着小景,他们族里的头一份啊。

  “日后咱们这一支,就以小景为先,他的话是最算数的。”村长说道。

  大族老点头,“这是自然,举人老爷,不只是咱们族里,在这十里八乡也没人比得过。”

  一行人来到不久,喜报来临。

  县衙安排的三位报喜人敲锣打鼓,嘴里高呼道:“喜报喜报,贵府陈知景老爷乡试中举。”

  不知这一句话,但因着敲锣打鼓声音太大,杨稔只听到这句话。

  她将早已准备好的赏银荷包拿出来,陈如松接过喜报后,她将喜钱递给三人,分量不轻,三位报喜人稍稍掂了掂,估摸着是个不错的数,便笑着再说了几句吉祥话,当即离去。

  报喜人一走,围着的陈家村的人就都凑了进来。

  县衙的人总是令人害怕,便是这会来报喜的,他们也不敢造次。

  如今走了,村民赶紧围了上去,纷纷贺喜。

  杨稔与上次儿子考中秀才那样,准备了不少铜钱,比上次只多不少,每人都散了些喜钱,这是举人老爷的喜气,村民们都很想要,一大箱铜钱瓜分了个干净。

  “这铜钱,咱们回去拿红封包好了,放在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的枕头底下,让他也沾沾福气。”一位族人手里拿到了十几枚铜钱,他乐滋滋地朝媳妇说着。

  那媳妇也是不住的点头,“是是是,沾沾福气。”

  大房二房的人也过来了,陈大哥面带笑意道:“三弟,三弟妹,恭喜啊。”

  陈二哥亦是笑着恭喜。

  “多谢大哥二哥,待会我带小景去爹娘坟上上个香,将这个喜事告诉爹娘,你们要过去吗?”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陈如松很想马上去告诉爹娘。

  清明扫墓之后,两家也一直没去,陈大哥和陈二哥都点头。

  自从陈大兴缠绵病榻,陈二哥看着亲爹被照顾的不错,他娘也没受多少气,对大哥的怨气也就散了,毕竟是亲兄弟,后来也就慢慢走近了。

  等二老去世,陈如松又远在府城,在村里的两兄弟也就相互扶持,大事上犹豫不决的话都会找对方商量。

  在跟村长和三位族老简单说几句,约好晚上再仔细商量之后,陈如松带着一家人,陈大哥和陈二哥算是作陪,就没叫家人,七个人带上东西去了二老的墓地。

  除了草,倒上酒,摆上供品,陈如松跪在爹娘坟前说道:“爹,娘,小景中举了,成了举人,日后咱家就算是真正发达起来了。”

  秀才还有穷秀才一说,举人可没有,都是有权有势,再不济也比平民百姓强上十几倍。

  “您二老在地底下过得舒坦么?要是缺什么,只管托梦给我,我来办……”

  陈大哥沉默着,他想着当初自己若是没那么拎不清,别顾忌儿子念书花费多,别心疼故人之女,咬着牙将铁蛋供出去,是不是这会在爹娘面前絮絮叨叨的就是自己。

  铁蛋当初也是喜欢念书的,村塾先生也说铁蛋有些天赋,或许能考个秀才。

  到了这一刻,他突然才发觉自己当初错的有多离谱,断了儿子或许能有出息的一条路。

  陈二哥心里又不同,他自个是个不想念书的,当初先生教书,他都是昏昏欲睡。

  老来得子,这儿子也是个读不进的,在村塾上的几年都想溜出来玩,先生布置的课业也总是不做,到了十岁就下地了,下地劳累,可儿子不仅不觉得累,还觉得比念书松快多了,他就知道儿子只能接他的班。

  这会三弟的儿子,他的侄子中举,他心里只有佩服,还有荣辱与共,侄子算半个子,自家也能受益,陈家村日后都给供着自家,举人老爷的亲二伯家,陈家村谁敢惹,不说府城,镇上也是没人敢惹的,日后,自家多舒坦啊。

  陈如松念叨完,叫儿子给二老磕了几个头,大家都又拜了拜,一行人这就回去了。

  “大哥二哥,今晚村长叫我们过去吃饭,暂时不得空,明日你们两家都过来吃饭,咱们好好吃一顿。”他们三兄弟总得聚一聚,这些年来,他这一家总是不在家,跟两位哥哥都生疏了。

  陈大哥默默点头应下,“好。”他还没缓过神来。

  陈二哥道:“应该的,小景中举多大的喜事啊,你准备的菜色不能差,我可要吃顿好的。”

  “自然要备的极好,到时只怕你恨肚子太小,吃不进。”陈如松玩笑道。

  一番话后,三兄弟各回各家。

第105章 事宜

  回到家时还算早, 一家人便去了杨家。

  因着县衙报喜时人多,杨家人来祝贺之后就先回去了,这会闲了该去坐坐。

  杨稔好些日子没见爹娘, 既然这次回来了, 总该去看望,趁着这会得闲,先回娘家坐坐,明日不知会不会有别的事。

  杨父杨母这会在家里待着, 屋里里围了一群人, 都在说着恭维的话。

  眼尖的人瞧见杨稔,认识杨稔和陈如松, 但孩子们就见得少, 不怎么认识,但跟着一块的, 一个二十岁的俊秀青年,两个十来岁的孩子,那指定就都是她的孩子,于是惊呼道:“举人老爷来啦!”

  “真的啊?举人老爷,在哪在哪?”旁人连忙转头探寻。

  “叔,婶,你们都在呢。”杨稔打了个招呼, 拉着三个孩子一一喊人。

  被喊道了一群人都露出受宠若惊的神情, 捂着心口夸张道:“被举人老爷这一叫, 我整个人都值钱了。”

  看到女儿一家,杨父杨母俱都乐滋滋,给女儿女婿及三个孩子找位置。

  一番问候之后,大家也都知道杨稔这一家子是来跟杨父杨母说话的, 各自归家去。

  杨母松了口气,嗔道:“他们这总算是走了,从陈家村回来后,这耳边就没清静过。”

  杨父反而享受不已,反驳道:“这是好事,我巴不得他们多待会。”

  横了这得意忘形的老头子一眼后,杨母拉着出息的外孙的手,一脸慈爱,“外婆就知道小景是个有出息的。”

  “知行也在读书,读得如何?”大外孙有老婆子关心,他就问问二外孙。

  知行摇了摇头,作不好意思状,“不如大哥。”

  “你还小呢,听先生教,认真完成先生布置的课业就好。”大外孙太有出息了,是例外,总不会好事都让女儿占了,一个有大出息,另一个也有大出息,只要不太差就行。

  “弟弟们都回他们的家了么?”杨稔问道。

  杨母点头,“人太多,我就叫他们几家回去,知道你来了,应当马上就会过来。”

  果然,杨母话音落下没多久,人就都来了。

  “爹娘,大姐大姐夫,小景知行康康。”得知出息的大姐一家这会来了,杨家几个弟弟都领着一家人过来。

  杨家本就枝繁叶茂,是个大家族,就杨父杨母七个孩子,五个儿子各自生了好几个孩子,最少的是杨二弟,因着与媳妇聚少离多,这会就两个儿子,其余四个弟弟都有不少孩子。

  一大家子聚集在老宅,三四十号人,都快站不下了。

  难怪娘要让他们回去,瞧着人多的,还算大的院子都显得太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