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女乱国 第122章

作者:樊笼也自然 标签: 古代言情

  拓跋焘认同道,“崔卿说的没错。夏地富庶,只要攻下城池,便能收缴物资,只待金秋马肥时,朕便领兵一举攻克统万城。”

  崔浩忙问,“陛下要亲征?”

  拓跋焘挑眉,“怎么,崔卿有何异议?”

  崔浩直言道,“国本未定,陛下若要亲征,朝中众臣怕是不会赞同。”

  拓跋焘无所谓道,“有太后坐镇,朕心甚安。此一役事关重大,朕不亲往,如何能放心。”

  崔浩并不赞同拓跋焘的话,“太后睿智,人人皆知。只是太后这两年身体越发不好,臣上次去拜见,太后已经五步之外皆不可视,陛下真的忍心让太后继续操劳吗?”

  拓跋焘不吱声了,其实窦太后的年纪并不算大,只是这双眼睛不知为何,看东西越来越模糊。

  自己登基,本该让窦太后享享清福,颐养天年的。可这两年打柔然,朝中政事只能托付给太后和崔浩。

  若是今年自己再去打夏朝,拓跋焘自己都不确定,窦太后的身体是否还能撑得住。

  寇谦之此时发问道,“陛下体魄强健,为何不多多开枝散叶,稳固国本?”

  拓跋焘继续沉默。其实他后宫的嫔妃真的不少。

  刚登基时,他为了迷惑皇叔拓跋破军,故意装得昏庸好色,因此收了不少的女子在后宫。

  这两年他一直领兵在外,后宫的妃子们可以说是守了两年的活寡。

  原以为拓跋焘大胜归来,总该来后宫了吧?结果拓跋焘一心又只想着檀邀雨,对别的妃子提不起半点儿兴致。

  “陛下,”崔浩劝道,“按说这是陛下的家事,臣本不该置喙。只是事关国本,您不可不慎重。您该知道,大魏有子贵母死的规矩,您若真想保全天女,就该先有长子,再将长子放在天女膝下养大。如此才是稳妥。”

  拓跋焘认真地想了想,点头道,“崔卿说的没错。朕是要同天女长长久久的,不能让她因为朝廷的规矩丧了命。”

  一旁的寇谦之心中叹息,拓跋焘和崔浩终究还是小看了檀邀雨,他们不知道檀邀雨要走的路,已经远远凌驾于后位之上了。

  寇谦之平静地将一颗白子落在棋盘上,“崔大人,您输了。”

  崔浩这才反应过来,转身去看棋盘,随后摇头遗憾道,“难得棋逢对手,我却分神了。可惜,可惜了……”

  寇谦之笑着随手从棋笥里抓出一把白子,随意洒在棋盘上,他看着棋盘上的棋子弹跳碰撞,最终落定,抬头对拓跋焘道,“卦象大吉。臣先预祝陛下凯旋而归。”

  寇谦之的一句话,不仅坚定了拓跋焘攻夏的决心,更是让拓跋焘再不能回避生儿子的事儿。

  拓跋焘思虑良久,最终吩咐书房外的宗爱道,“去给朕备一壶鹿血酒来。”

  候立在外的宗爱闻言眼睛一亮,陛下这是终于开了窍,要进后宫了!就不知会是哪位妃子有这好运气,被陛下选中了……

  ——很和谐的分界线——

  檀邀雨他们走到西凉的边境时,她脚下的双布鞋寿终正寝。

  邀雨一边气呼呼地脱鞋,一边道,“好不容易道理天王同意我们搭商队的马车。可商队居然都不敢现在去北凉!”

  “师姐……”

  “你闭嘴。”云道生才刚开口,就让邀雨给怼了回去。

  “辩难”获胜后,檀邀雨就给云道生起了个“道理天王”的歪名。还禁止云道生,在未经她允许之下说任何言论。

  邀雨觉得,幸好这世上最硬的道理还是拳头,否则真是要被云道生给带歪了。

  结果等她见到那块被当做镇寺之宝的石头时,不免大失所望。这就是快大石头,上面有个马蹄状的凹陷。

第二百五十六章 、义舍

  墨曜给邀雨拿了双新鞋出来,刚想帮邀雨穿上,就觉得不对劲儿。

  她将新鞋在邀雨的脚上比了比,为难道,“婢子就说女郎的鞋怎么坏得这么快。女郎您是不是又长个子了?脚也长了,咱们带来的鞋,您怕是不能穿了。”

  邀雨站起身,用手同子墨比划了一下,“好像是长高了。”

  墨曜急道,“这荒郊野岭的,上哪儿去弄新鞋子给您啊。”

  邀雨取过墨曜手上的鞋,往自己脚上套,“先凑合一下吧。等到了北凉再说。”

  结果不知道是不是脚走得胀了,还是新鞋太紧,邀雨塞了半天也没塞进去。

  邀雨苦了脸,“难不成要我光脚走到北凉去……”

  此时云道生满眼期待地盯着邀雨看。邀雨叹了口气,“好啦,你说吧。”

  云道生这才开口道,“再往前大约一里地,就应该有天师道的义舍了。师姐可能坚持走到那里?”

  子墨立刻弯下身,“我背你。”

  邀雨见墨曜和云道生都看着她,竟突然有些不好意思。

  可子墨却毫不犹豫地反手抱起邀雨的腿,将邀雨背上就往前走。墨曜和云道生赶紧跟上。

  云道生说的没错,果然走了约一里地,就见到了几间盖在路边的茅草庐。

  而草庐前,早有一人正等候张望,一见到邀雨一行,便立刻返回草庐报信。

  紧接着,草庐里就走出十几个身着破旧道士服的道士,快步向邀雨他们走来。

  云道生对着当先的一人抱拳道,“闻祭酒,几年不见,您身体可还硬朗?”

  “无量天尊。道生,你可长高了不少。上次在天师那儿见你,还只有老道我肩膀高,如今老道都要仰头看你了。”

  云道生闻言忙微微弯腰,“师父来之前便让我一定要来拜见您。师父说您这些年辛苦了。若不是您在此坚持,西秦和北凉的天师道怕是早已不复存在了。”

  闻祭酒叹道,“我们在此苦守多年却收效甚微。西秦和北凉的国主都崇尚佛教,甚至不允许我们进入城中传道。我们也只能在这路边建立义舍,遵循天师的教诲,为贫苦之人舍粥施药。只是……”

  闻祭酒面露无奈,“这几年愿意为义舍供奉的人越来越少,来义舍祈求庇护的流民却越来越多,再这么下去,怕是难以维继。”

  邀雨看着闻祭酒打满了补丁的道服,又想到炳灵寺穿着绸缎袈裟的大和尚,就觉得心里有些难过。

  寇谦之曾问过邀雨,是否应该让道家成为天下第一大教。

  此时邀雨更坚定地认为,如果一个教派为主,另一个教派就要落到闻祭酒他们这种窘境的话,那就真的不该有哪种教派或是学说成为世间唯一的言论。

  佛教渡人,难道道教就不渡人?

  同样都是渡人,信什么教又有什么关系?

  邀雨破天荒地从自己怀里掏出一包金叶子递给云道生,“我们这次出来带的不多。先拿去给他们救急吧。”

  “这位是?”闻祭酒看着子墨背上的邀雨,问云道生道。

  他只听寇天师传来消息,说云道生正在北地传道,近日会途径此处。

  这几日他们就一直轮流守在草庐外,生怕将云道生错过了。

  云道生忙介绍,“是我疏忽了。这位是仇池仙姬,也是魏皇新封的天女。仙姬同我们一样是道教中人,因此与我结伴同行。”

  他又对邀雨三人道,“这位是我天师道在西北的教首,闻祭酒。”

  闻祭酒忙道,“近来常听路过的商队提起仙姬的神通,没想到竟有缘得见。失敬失敬。只是……您怎么让人背着?难不成是炳灵寺的和尚们伤了您?”

  邀雨不好意思说自己脚变大了,鞋子穿不下,所以只道,“鞋子破了,我们又没带针线。正打算找地方修补修补呢。”

  闻祭酒闻言颇为感动,“仙姬自己鞋子破了都舍不得扔,竟然还捐资给我们。无量天尊,您真是同传说中一样,有慈悲的心肠。”

  邀雨很尴尬,她不过是随口一说,怎么人格就升华了呢?

  闻祭酒将四人引进草庐内,邀雨见里面虽然陈设简陋,却也还干净整洁。

  由于没钱购置案桌、床榻,里面的人都只是在地上铺张草席休息。

  大部分来义舍求助的人,都是面黄肌瘦的难民。

  北凉和西秦交战,边境不少村落受到牵连。他们不敢留在村里,只好逃出来。

  “有些已经饿死了。”闻祭酒道,“活着的都是运气好的。前日两国停战了,我们才搞到些吃食,否则莫说他们,我们也坚持不下去了。说来还是托道生你的福,你一辩成名,西秦王却被气倒了。”

  闻祭酒正说着,另有两名道士给四人每人端了一碗清水。闻祭酒苦笑道,“粮食刚好没了,你们先喝点儿水垫垫肚子。”

  四人接过水喝了,邀雨又让墨曜将他们带的干粮取出来给大家分分。

  “不行不行。”闻祭酒出言阻止,“你们要北行传道,这一路还远着呢。干粮给了我们,你们吃什么?”

  云道生也将自己带的盐巴,干粮都给了闻祭酒,“这里离广武城不过一日脚程了。我们有炳灵寺主持的引荐信,想必他们不会为难我们。到了城里,再兑换些粮食就好。”

  “还有一日!?”邀雨突然惊呼,她看了看自己只穿了袜子的脚,总不能让子墨背着她走一日啊。

  闻祭酒见状笑道,“仙姬莫急,我们这儿人多,那些逃难来的妇人,都会针线。我们的道袍也多亏她们帮忙修补。肯定也能帮您将鞋缝补好。”

  邀雨苦笑,“只是补可能还不够……得大补……”

  云道生适时插嘴道,“闻祭酒之后有何打算?若是西秦和北凉依旧不让你们入城,你们打算一直在这草庐里生活?”

  闻祭酒叹气,“没打仗前,还时不时有商队经过这里,可以跟他们换些东西。开战以后,连商队也不来了。天师传来消息,让我们去大魏……我也老了,等帮这些难民熬过了今年冬天,明年开春,我们便打算启程去大魏了。”

  闻祭酒若是离开,天师道在夏朝以西就再没根基了。只是看到这些门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云道生实在无法开口让他们留下来……

第二百五十七章 、祁连山脉

  邀雨最终请一位年长的大婶,用带来的两双没穿过的鞋,拆了重缝了一双鞋面大一些的。虽说鞋底来不及做,所以依旧是小的,不过勉强走一天还是不成问题的。

  四人逗留了一日,便又要启程了。

  闻祭酒拉着云道生,忍不住老泪纵横,“年纪大了,泪窝子浅。本该高高兴兴地送你……我也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再见你一次。”

  云道生笑道,“您在大魏等着我,我一定回去给您老烹茶吃。”

  闻祭酒哭着重重地点头,“好。你一定回来。一定平安回来。”

  邀雨被他们弄得有些感伤,“每次都看别人跟云道生依依惜别,又是范把头,又是盖吴,又是闻祭酒,怎么没人送送我呢?”

  墨曜甜甜一笑,“因为女郎喜欢的人,都一直跟着女郎走啊,自然不用道别。”

  邀雨闻言立刻笑逐颜开,“不错啊。跟着你家女郎我这么久,你这脑子总算是开窍了!”

  墨曜乐呵呵道,“婢子谢女郎夸奖!”

  一行四人赶了一日的路,才在天黑前进到广武城。

  守门的士兵看见他们的道士服,也没太在意。毕竟广武城离义舍最近,这些士兵都跟闻祭酒他们打过交道。

  北凉国主虽然不允许道士入城,可在城门口同过往行人换些物资,也无可厚非。

  况且广武城里的人,大多都知道义舍里收留了不少难民,对他们也很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