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女乱国 第354章

作者:樊笼也自然 标签: 古代言情

  若檀邀雨真的参与了此事,叔允就算不当场抓人,也不会连个守卫都不带地让檀邀雨入大殿,更不会对她依旧恭敬。

  拓跋焘本想起身,可此时崔浩和监管宗室的建宁王已经在大殿上了,碍于规矩,只好等檀邀雨走进了才询问道:“你怎么也来了?”

  拓跋焘这口气同方才训斥建宁王时截然不同,虽还带着怒气,却柔和了许多,这让大殿里一直屏息的众人也都缓了口气。

  檀邀雨扫了一圈在场的人,竟不见宗爱。她压下心底的疑惑,从容答道:“本宫闲来无事外出走走,途径小昭寺附近,遇到官兵在追杀一个七、八岁的小和尚,觉得奇怪便出手拦了下来。后来听说是在抓反贼,便将人又带回小昭寺交给了叔大人。又想着陛下会问起,索性便跟来回话。只是……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

  叔允忙撇清关系,“臣奉旨审带领金吾卫审问寺中的僧侣,禁军负责抓捕。许是其中有什么误会,抓捕时有些逃跑的僧侣被当场处决。”

  拓跋焘并不在乎死了几个和尚,他只想知道真相如何。于是追问叔允道:“审的如何了?”

  叔允看了檀邀雨一眼,没急着开口。

  拓跋焘摆手,“但说无妨。”

  叔允这才回道:“方丈主持与几个大和尚都审了,按他们招供的,那些武器是三年前藏在一批礼器里,存放在小昭寺的。来存放的人是个内侍,还给了不少金叶子为佛像贴金身,还说这些礼器是替宫里的贵人私下做法事用的。后来也的确每年都用这些礼器做过些法事。只是都是由那内侍带人来摆放器物,他们寺中的人并未碰触过。”

  叔允恭敬地垂着头一股脑儿地说完,倒是完全没去看拓跋焘的表情做何反应。

  崔浩听完上前道:“陛下,且不说这些僧侣所招有几分真假,即便全是真的,也不能证明此事是太子所为。”

  建宁王也道:“太子殿下素来仁孝,绝不可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还请陛下明察!”

  拓跋焘冷哼一声,“若不是他,他心虚什么?又为何要逃出皇宫?”

  檀邀雨有些讶异,太子逃出皇宫?这是怎么回事?

  此时一名禁军入内,抱拳禀报道:“回陛下,东宫里的一名小内侍招了,说是他替太子去的小昭寺。”

  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现在说人证物证俱在也不过分了……

  拓跋焘冷眼看向崔浩和建宁王,“你们还有什么好话能帮他说?”

  建宁王垂下头,心知太子多半是保不住了。可崔浩却依旧作揖道:“还请陛下不要听信一面之词。无论如何,也该听听太子殿下的说法。”

  拓跋焘冷哼一声,“朕知道崔司徒曾经教过太子,可是要在此时徇私?”

  崔浩腰杆一挺,底气十足地答道:“臣一切为了大魏,绝无私心可徇!正因臣教导过太子,才更确信太子为人,绝不是犯上作乱之人!”

  檀邀雨站在崔浩身后,默默看着眼前这个脊背笔直的人,终于还是看见了曾经那位清高直谏的崔氏族长的影子。

第七百七十一章 、名誉之死

  拓跋焘的眼神还是落到了檀邀雨身上,“天女怎么看?”

  崔浩的余光瞟向檀邀雨。这个女人的出现显然出乎了崔浩的预料。虽说檀邀雨曾登门示好,并表示在储君一事上不与崔浩为难,可事到如今,连建宁王都打了退堂鼓,她一个尚未入宫的天女,又能说什么?

  方才在马车里,嬴风便帮着邀雨又重新调息了一番。可即便如此,檀邀雨也不敢再用内力或是武功,否则用银丝在这皇宫四下打探一番,至少也能得到些消息。

  此时所有人都在等她回话,她却扭过头问叔允道:“物证何在?”

  叔允朝殿外招招手,就有十几个金吾卫架着四个大木箱进入殿内,打开后里面有用来掩盖武器的礼器,更多的是查抄回来的长刀和弓箭。

  无论是礼器还是武器都十分寻常,既没有标识也没有印记。檀邀雨拿起几把长刀掂了掂,就皱起了眉。

  拓跋焘注意到了,忙问,“可是发现了什么异样?”

  对武器和功法都十分痴迷的檀邀雨,曾经将何卢打出来的刀一把把验过,所以这长刀一上手,她便觉得有些不对。

  檀邀雨想了想道:“的确是有些奇怪,却谈不上是能证明太子无辜的证据。若是陛下准允,可否让本宫带一把刀回去再细细研究?”

  拓跋焘原本还对檀邀雨抱着一丝希望,毕竟她总是能给人惊喜,此时连檀邀雨都这么说,就有些无力地点头同意了。

  檀邀雨刚要将长刀递给嬴风,就听见殿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宗爱一路冲进大殿,第一眼却先瞧见了正提着刀的檀邀雨,吓得他本能地就倒抽了一口凉气!脚下一软差点滑到。

  拓跋焘见是宗爱,虽有些厌恶他方才的反应,却也来不及多问,急不可耐地吼道:“太子人呢?!”

  宗爱这才从突然见到檀邀雨的恐惧中醒过来,一抹头上的汗,对着拓跋焘就跪了下去,“陛下!太子人虽然已经带回,可情况却不大对!太医已经在诊治了!您快去瞧瞧吧!”

  拓跋焘闻言“腾”地站起身,直接就往外冲!

  檀邀雨看着演得声泪俱下的宗爱,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这是什么戏码?昨日乔女还带着太子去找崔浩,而宗爱和乔女早就成了一丘之貉,按理说宗爱也是要保太子的,怎么出去一趟,回来就要死了?

  今日一整天的事情都有些突然,非但嬴家完全没收到任何消息,就连这背后的意图都让檀邀雨琢磨不透了。

  嬴风也察觉到了,压低声音道:“许是出了变故,别担心,我这就找人去查。”

  檀邀雨点头,又示意嬴风看那搜回来的长刀,“明显是杂铁铸的,莫说造反,拎个锄头的杀伤力都比它大。这些兵器显然不是打出来用的。”

  “而是专门用来陷害人的……”嬴风接下去道,“那你打算如何做?”

  两人远远地跟在后面,简短地两三句就商量出了对策。

  等到了东宫,拓跋焘先一步入内,崔浩等人守在门口,檀邀雨则站得更远了些。她环顾四周,明明宫人们都在跑进跑出,她却觉得此处死气沉沉。

  回想起她进刘宋皇宫时的感觉,亭台楼阁虽不相同,可压抑的氛围却如出一辙。她望着远处飞过的一排大雁,喃喃道:“看来我是真的不喜欢皇宫。无论是这儿还是刘宋……”

  嬴风听见了,笑了一下,悄声问:“你这意思是,只能嫁我了?”

  檀邀雨的脸不合时宜地红了!她瞪了嬴风一眼,虽然一个字没讲,可那眼神分明就在说,小心撕了你的嘴!

  众人在门口等了不到半柱香的时间,就听见里面传来拓跋焘低哑痛苦的哭声,交杂着一声声捶打床榻的闷响。

  得知太子已经薨逝,崔浩扼腕叹息,垂泪双颊,他率先跪地,高呼道:“天妒我储君,何其不公!陛下还请保重龙体啊!”

  又过了半柱香的时间,拓跋焘才让众人入了偏殿。

  方才还因太子疑似谋反而怒不可遏的拓跋焘,此时却成了痛失长子的父亲。他双眼通红,沉默不语地坐着。

  他不开口,其他人也不敢多说一个字。毕竟造反之事虽有人证物证,却并没有定罪。

  还没定罪,疑似的主谋就已经死了,这一日的变故实在让人唏嘘。

  在场的人就这么沉默地等了许久,才听拓跋焘道:“小昭寺一事就此作罢。晃儿……突发急病……天不予寿,以太子礼下葬,追谥号景穆。与小昭寺相关的人……一律处死。”

  叔允心里叹息,小昭寺的那些僧人终究是性命不保了。心里替他们可惜,但他依旧抱拳应道:“喏。臣这就去办。”

  “小昭寺的人不能杀。”

  檀邀雨的突然发声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小昭寺的人是给太子做陪葬了,可若是能以此平息拓跋焘的怒火,掩盖宫中丑闻,便是崔浩也不会出面阻拦。

  谁能想到, 方才一直躲在后面的檀邀雨,此时却突然站了出来。

  拓跋焘的眉头深深地拧在了一处,哪怕是檀邀雨,在这种时候反驳他的旨意,都让拓跋焘难以容忍!

  “怎么?天女还有何高见?”

  檀邀雨并不在意拓跋焘突然凛冽起来的口气,平静道:“敢问陛下,今日之事,即便小昭寺的人全都死光了,是否就能掩住悠悠众口?”

  她看了一眼太子卧房的方向,“人死如灯灭,虽说生前如何,死后都归于尘土。可太子却不能是病逝,否则无法取信于人。殿下该是以死自证清白,方为大善。”

  建宁王此时反应了过来,出声应和道:“天女所言有理。”病死和名誉之死,两者的差异犹如鸿泥。

  拓跋焘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方才他看见太子时,太子已经口不能言、目不能视,却在感受到他时,死死握住他的手。

  太医说太子是因惊惧引发急症,心悸而亡。可拓跋焘总觉得,他的儿子并不是什么胆小鼠辈,怎么可能会被吓死?!

  晃儿临死时,明显是有话要对自己说,却已经来不及了…

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观全局

  檀邀雨见拓跋焘依旧没有松口,便继续道:“本宫听闻,太子妃已有四月身孕。若此胎能得龙孙,按大魏祖制,当立为储君。陛下为了日后储君的地位稳固,也不能让景穆太子有被人诟病的污点。”

  拓跋焘心里清楚,檀邀雨嘴上虽说得头头是道,可本意是想救下小昭寺的僧人们。然而在拓跋焘看来,这些贼和尚害了他的太子,死一千次,一万次都不为过!

  “太子之事,便如天女所言。自戕虽为不孝,可若为守气节,却也能为他留个清名。”拓跋焘沉着脸道:“不过小昭寺的人,依旧得统统处死,免得徒生枝节。”

  檀邀雨此前也听说了拓跋焘变得残暴嗜血,却在此时有了切实的体会。仿佛他随口除去的不是两百条人命,而是碍眼的杂草。

  她直视着拓跋焘的眼睛再次问道:“陛下当真不想查清真相?究竟是谁害了太子,您当真不想知道?就只用两百条人命将此事盖住?小昭寺的人若都死了,真相便再不可查,太子即便真有冤屈,也再不可昭雪。且太子的死因,也会因此引人生疑。”

  拓跋焘沉默了。按檀邀雨的说法,小昭寺的人是生是死,只取决于他到底相不相信太子是无辜的。

  若是相信,就该彻查下去,还太子一个公道,让害他之人伏法。

  若是不信,就直接用这两百个僧人的命做个了断,从此谁也不许再提及此事,甚至景穆太子这个人也会成为宫中的禁忌。

  崔浩此时终于不再沉默,上前叩首在地道:“老臣相信太子殿下的品行。叩请陛下彻查此事,还太子殿下清白。也让陛下和天下人……日后都能以思悼之情,追忆太子……”

  崔浩的话终于触动了拓跋焘悲痛中的慈父之心。他怎会希望自己的儿子死后变成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

  拓跋焘深吸了一口气道:“既然如此,就依众卿所言。小昭寺的人便留在金吾卫,令建宁王同叔允一同负责彻查此案。”

  建宁王和叔允闻言同时抱拳,“臣遵旨。”

  叔允此时真想给檀邀雨数个大拇指,她居然真的在陛下的盛怒之下将小昭寺的两百条人命保住了!

  建宁王则是对邀雨点了下头,似是表示感谢,保住了太子的名声就等于保住了宗室的名声。这对整个拓跋氏都是好事。

  崔浩也忍不住看了一眼檀邀雨,见她依旧泰然自若,并没有因为说服了陛下便露出一丝喜悦。

  崔浩此时竟觉得,若得檀邀雨为后,对崔家或许是阻力,可于大局来说,却是好事。至少窦太后走后,再没有一个女子能这样劝谏陛下了。

  在场的唯有拓跋焘,情绪有些难测。他摆摆手,疲惫道:“你们都下去吧。天女再留下陪朕坐一会儿。”

  众人闻言纷纷后退而出。

  嬴风立刻就不干了,他怎么肯留邀雨跟拓跋焘独处,还是在这种时候!当即就小声对邀雨道:“快装晕!”

  檀邀雨却对嬴风摇了下头,朝宗爱的方向使了个眼色。

  嬴风咬了咬牙。他清楚现在正是查询真相的最佳时机。再看了眼邀雨,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将人留给拓跋焘,可他也信邀雨定能保护好自己。

  于是嬴风叮嘱了句“小心”、“等我”,转身跟上了宗爱。

  待众人退尽,拓跋焘的脊背才弯了下来。

  他此时显得精疲力竭,垂着头,喃喃道:“晃儿是朕的长子……朕心里……”

  檀邀雨默默走到他身旁,扶着他的胳膊帮他起身,“走吧,我们也出去,好让宫人们为太子穿戴。他是你的太子,便是离去也要体面地走。”

  拓跋焘这才意识到,他坐在这儿,宫人们为了不犯忌讳,不敢入内给太子穿戴殓服,于是便借着邀雨的一扶,站起身走出东宫。

  檀邀雨并没有再多说什么。扶起拓跋焘后,她又拉开了两人的距离。此时虽同拓跋焘并肩而行,却始终保持着半臂的距离。

  拓跋焘感觉到了檀邀雨此时的疏离,想到方才自己对她横眉冷目的情形,有些懊悔自己迁怒于她,却不知如何开口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