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薄月栖烟
……
翌日,秦缨未出城,也未去城外施粥,直等到日头西垂,才带着白鸳二人往金吾卫衙门而去,到了衙门外,她未下马车,只让沈珞前去衙内通禀。
一盏茶的功夫不到,谢星阑带着谢咏一同出来。
等到马车处,秦缨掀帘道:“我想见见苏老伯,有事问他。”
谢星阑便知事情已有进展,待谢咏牵马过来,一同往谢将军府而去。
二人一路无话,等进了将军府府门,秦缨才轻声将陆柔嘉所查道来,谢星阑一听便知关窍在何处,“若是染病而亡,你府中其他人不可能安然无恙。”
秦缨颔首,“尤其我父亲,我母亲弥留之际,我父亲一直近身照顾,我不信预防的汤药厉害到这般程度,思来想去,仍觉是中毒,而非染病。”
谢星阑眉峰拧了起来,到书房,谢星阑一边吩咐人带来苏镰,一边关切地看着秦缨。
没多时苏镰进了门,不等他行礼,秦缨已问道:“敢问老伯,当年苏太医开了方子之后,药从何处拿的?又交给了何人?”
苏镰回忆片刻,缓声道:“当时太医院北上的人不多,御医们不但要给主子们看病,坊间大夫不够,他们也要去各处看诊,因此有很多太监杂役来帮忙,老爷开了方子后,小人去药房领药,是太医院识药之人捡药材,再交给小太监们包,若有需要切碎的,便吩咐他们切药,若药事外敷,则要他们捣烂药材,等制好后,再由药房之人送去公主殿下府上,煎药是各家各户自己煎。”
他此言正与陆柔嘉所说对上,秦缨忙问:“给我母亲切药包药的人具体是谁?”
苏镰蹙眉摇头,“想不起来了,就记得是几个面生的小太监在打下手,公主染病前后不足月余,而太医院极忙,人来人往的,也难记清打杂的是何人。”
秦缨有些失望,又问:“苏太医第一次开药,便开了外敷药的方子?”
苏镰应是,“不错,因公主殿下身份尊贵,听闻她染病,陛下和太后都派了人来交代,因此老爷一开始便想着有备无患,其实那外敷药膏不算多,若身上溃疡多,都用不了两日,其他各家还想法子多领药呢。”
秦缨又问:“那苏太医几日去一次?期间可曾说过什么古怪之言?”
苏镰又道:“两日去一次,第一次去的时候,老爷的表情便有些古怪,当时他用药有些迟疑,想再观察一日,但那瘟疫来的凶,他也不敢耽误,便开了方子。”
秦缨蹙眉不解道:“迟疑?我母亲一开始是何症状?苏太医迟疑,是因为觉得我母亲和兄长的不适,不像是疫病?”
苏镰不甚确定道:“若没记错,公主殿下和世子起初都是发热头晕,脾胃亦不适,公主殿下还犯过两次恶心,这些症状的确是部分病患染病之初的症状,不过,当时府里人说公主脾胃不适已有两三日了,老爷一听只觉公主这疫病比旁人更慢些,便有些不解,因其他人哪怕病情轻微,两三日的功夫也已呕吐腹泻起来,但公主还未到那地步。”
秦缨呼吸重了重,“但苏太医也不敢拖延,便开了医方?那后来我兄长亡故,我母亲的病也越来越严重,他便未怀疑过用药无效吗?”
苏镰语声发苦道:“因这疫病严重之后,从生到死也就四五日功夫,老爷怕不用药反而害了公主和世子,后来老爷用药,也的确拖延了时日,他也没想到世子会死,因同样的药,但凡能拖住病程,最终多会好转的。”
“世子去后,老爷自责不已,甚至向陛下和太后请命,给公主换太医医治,但当时好些太医因看诊染了病,他们也仍然信任老爷,老爷无法,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给公主施药,也是那段日子,老爷心中惊惶一日比一日更重,还未离开丰州,便生了告老之心,但也不知怎么,回京之后,他还是撑了半年多才向陛下请辞。”
秦缨心腔越来越窒闷,当着苏镰不好明说,却再问不下去。
谢星阑道:“今日先问这些,带苏老伯下去歇着。”
谢咏应是,等他们离去,秦缨才终于忍不住道:“不是染瘟疫,绝不是染瘟疫!”
“母亲和兄长起初病发的慢,是因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中毒,后来看起来病程被药延缓,也并非是药起了作用,而是因为中毒日日加深,像柔嘉说的,极可能是有人用活商陆替代了雾水葛。当时城中贵族皆在太医院领药,若是无心之失,不可能弄混月余,也不可能只有我母亲和兄长拖了这样久仍然亡故……”
秦缨呼吸紧促,声音也哑了起来,“当时死的人太多,我哥哥殒命之后,苏太医纵然犹疑,也难以断定问题出在哪里,而看诊的人与捡药送药的人不同,正给了其他人浑水摸鱼的机会,毕竟那时满城之人皆染着病,我兄长我母亲之症状,任是谁都以为他们是得了瘟疫,但最终我母亲的病情也无好转,再加上毒性加深症状生异,因此苏太医多半还是反应过来了,但他或许猜到了什么,根本不敢深究。”
纵然没有半点与义川公主有关的记忆,但这一刻,秦缨只将她视若亲生母亲,再想到秦璋多年来饱受追忆亡妻之苦,她胸腔内悲愤交加,再难维持镇定。
谢星阑走上前来,“义川公主并无实权,在外也素有好名声,能用这神不知鬼不觉的法子加害她,必不是常人,而当年在太医院打杂的多为宫内太监,此事,更难与皇室撇清干系,苏应勤不敢深究,也多半是猜到了幕后之人位高权重。”
他又定声道:“这几日我叫人查过苏应勤,他当年入选太医院后擅治头疾,得岱宗信任,岱宗去后,他失了依仗,在太医院稍有没落,只给后宫诸位娘娘诊病,但如此,也不能代表什么,凶手多半会找个与自己无干系之人出面诊病。”
秦缨眼底波光明灭,难理清头绪,谢星阑见此,落在身侧的手下意识抬起,可就在要抚上她手臂之时,又如梦初醒地收了回来。
他缓声道:“既已有推断,我们便循着此路探查,你机敏聪颖,总能勘破常人难想通的关窍,至于其他追查探访之事,便交给我来做。”
他语声中有不可撼动的沉稳,四目相对时,他晦暗的眼瞳里更有令人心折的温柔与关切,秦缨焦灼不宁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她平复片刻,有些愧疚道:“我从前只以为母亲和兄长是染病过世,每每看到父亲追忆他们,我心底,其实没有他那般多的悲痛,生老病死,世事无常,我只觉母亲和兄长太过不幸,却没想到,她们本可以安然无恙——”
秦缨不敢设想,“若父亲知道此事,还不知要怎样愤恨难平。”
谢星阑道:“那便先不让他知晓,等查出真相再论。”
秦缨艰难点头,见他担忧望着自己,又道:“陈年旧事,并不好查明,你有自己的差事,睦州那人也还下落不明,不必帮我许多——”
谢星阑神色不改,“我心中有数。”
见她欲言又止,谢星阑不容置疑道:“朝中差事非朝夕之功,江原另一随从昨夜被带回京中,如今正在严审,你母亲和兄长之事亦非同小可。”
微微一顿,他道:“只要你需要,我时时听你差遣。”
屋外夜幕落了下来,黯淡的天光勾勒出他冷峭的眉眼,偏偏他人通身温润熨帖,再不似初见那般阴鸷骇人。
秦缨鼻尖涌起一抹酸楚,撇开目光道:“得想法子找到丰州旧人,仔细打问当年打杂的小太监是何人所派,也或许,是药房的太医下手,而若只是忙乱之下的失误……”
说至此,她断然摇头:“不可能是失误,不可能失误月余。”
她定了定神道:“我父亲不掌权,我母亲也不关心朝堂,她能有什么威胁?那时候整个皇室最关心的是何时清缴叛军,凭何要对付她?”
太多疑问难解,秦缨又深吸口气提振精神。
再看向谢星阑时,她乌黑的眼瞳又明亮起来,“我母亲兄长的事,与你父亲母亲之事一般难查,但我还是相信,即便过了这么多年,真相不会被时间掩盖,明日起我想法子从太医院入手,查探当年同行丰州的大夫,你若得余闲,或可帮我查一查当年随行的宫人,这些人员众多,多半极费心力,我、我们,都要做好长年累月探究的准备。”
秦缨悲愤难定只是片刻,见她这样快打起精神,谢星阑心弦微松,她这一言不仅对她自己说,亦是对他说,他喉头滚了滚,很庆幸她未将他排斥在外。
时辰不早,待送走秦缨,后脚谢星阑便吩咐谢咏,“去查一查当年丰州之乱,内廷去了多少人,如今还有哪些人在内宫当值,尤其查一查太后、陛下,以及三位娘娘身边之人。”
谢咏道:“公子还怀疑是太后和陛下?”
谢星阑狭眸,“义川公主出身高贵,不曾与人结仇,又早已出宫嫁人,夫妻二人皆是富贵闲人,当年随侍的后妃只有三位,皇后和淑妃入宫两年素有贤名,德妃则还未得陛下宠爱,彼时兵临城下,人人自危,能花月余神不知鬼不觉地谋害义川公主,自在内廷位高权重,不管是太后还是陛下,都并非没有可能。”
谢咏神色紧张起来,“可若是与太后和陛下有关,那、那除非天塌下来才能替县主讨个公道。”
谢星阑显然已想到这一点,他目光冷峻地看向窗外漭漭寒夜,“若当真如此,那便想法子,让天塌下来……”
第208章 动心
秦缨回府已近戌时, 听闻秦璋在经室抄经,她便去作陪,前几日裱好的仕女抱筝图已挂起来, 秦缨坐在秦璋不远处,看着那幅画儿出神。
秦璋笑呵呵道:“爹爹这幅画裱的可好?”
秦缨莞尔, “您的手艺自是精湛。”
秦璋也看过去,叹道:“这幅画,还是当年你母亲喜欢, 我派人费了不少心思去寻来的,可还未挂起, 信阳王世子便起兵谋反了。”
说至此, 秦璋面上笑意淡去, 目光也悠远起来, 似透过这幅画,看到了当日寻画哄义川公主高兴的场景,但他未停留太久, 只问秦缨,“今日下午出府做什么了?”
秦缨道:“去了一趟金吾卫,月前的案子, 还存内奸之疑未解, 我去问问进展,谢大人说又抓到一个嫌犯, 倒也算有了新的希望。”
秦缨言辞周全,秦璋自无怀疑, 二人说了会儿话, 秦缨自回清梧院歇下。
翌日已是腊月十五,秦缨清晨离府, 直奔戒毒院而去。
走在路上,秦缨心事重重,再不见半分笑脸,白鸳知道内情,一颗心高高悬着,不敢轻易劝慰什么,只问:“县主打算如何探查?”
秦缨不知在沉思什么,摇头道:“不好轻举妄动,除非寻个不惹怀疑的理由。”
白鸳叹了口气,只愁自己帮不上忙。
一路南行,小半个时辰之后,马车入了戒毒院所在的巷口,刚入巷,便听不远处传来一阵童稚嬉闹之声,随着马车在院门外停下,孩子们的声音越发清晰。
“风潇潇,雪纷纷,家门清净无嚣声……”
秦缨脚步微顿,看着远处几个孩子念着童谣跑闹。
“……月将升,日将没,绯衣小儿当殿坐——”
白鸳也听见,舒心道:“这才是正常的歌谣嘛,比什么‘死尽’之语吉利多了。”
话虽如此,但秦缨听着“月升日没”几字,却涌起几分古怪之感,古时极重日月星辰之变幻,这“月升日没”岂非是黑夜降临?再加上“绯衣小儿殿中坐”之言,寻常百姓人家,又何来“殿”一说?
虽有此念,但她到底不懂天象,也未接话,转身进了院子。
“县主来了——”
刚入院门,岳灵修便上来行礼,秦缨道:“今日你在?”
岳灵修笑道:“今日没什么差事,便过来等着了。”
秦缨想到城外管事的禀告,忙问:“这几日可还有冻死之人?”
岳灵修叹气,“因冻而死的不多,但有因伤寒和冻伤病死的,昨日又发现两个,就在城外的破庙里,那地方已经成了流民聚集之处,死的二人皆是染了风寒,已经病重,第二日早上才被众人发现断了气。”
说至此,岳灵修面色微肃,“幸亏县主此前给我的验尸集录之上写明了勘验冻死冻伤之人的要点,这几日我照着您写的去验,果真少了许多疏漏之处。”
秦缨欣慰道:“冻死有冻死的症状,但若是因病而死,又有些不同,你要仔细分辨。”
岳灵修颔首,“在下明白的,此前陆姑娘写的那些病况与中毒之状,在下也细细研读许久,如今已经能分辨个大概,若有不解之地,还要找您才是。”
秦缨自是欣然应下,这时岳灵修叹气,“前后算起来,近日冻死的病死的已经有三十来人了,多是身体本就不好的老幼妇孺,更紧要的是,她们逃难而来,多与家人走散,死后也无人为其敛尸,更别说是举行葬礼了,衙门义庄不大,如今死者的遗体都没处放了,幸而是腊月天寒,否则义庄里真是没法去人了。”
秦缨与白鸳皆去过义庄数次,那里的停尸板床不过十来张,想到义庄内此刻停满了因雪灾而亡之人的尸首,二人面色都是一沉。
但忽然,秦缨不知想到什么,眉头紧拧了起来。
她瞳底波光明灭两瞬,肃然道:“城外受冻患病之人本就不少,短日内又死了这样多人,要极小心疫病才是,义庄内可有做预防?”
岳灵修忙道:“您放心,衙门是很小心处理尸体的,如今天寒,尸体不易腐烂,也不易滋生尸虫蚊蝇,暂且还算稳妥。”
秦缨摇头:“瘟疫始于大雪,盛于仲春,绝不是尸体不腐烂便可免于瘟疫的,不可存侥幸之心——”
“县主所言极是——”
秦缨话未说完,汪槐的声音响了起来。
秦缨转身看去,便见他从西厢走出,又一脸赞成道:“县主所言乃是有备无患,殊不知前朝数次大疫,皆是始于年末,虽是天寒,却是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①,民不聊生。”
秦缨接着道:“灾祸生瘟疫,瘟疫生饥荒与战乱,饥荒战乱死人,又生瘟疫,如此往复下来,必将国力衰微,百姓疾苦,绝不可轻忽。”
岳灵修被她所言吓到,顿时面色紧迫起来,看着二人问:“那……那衙门该如何做?”
汪槐是太医,他先道:“除了小心处理遗体,还要主意城外有无密集爆发的伤寒病症。”
秦缨顺着问:“城外患病之人亦不少,不知太医院可有应对之策?”
汪槐蹙眉,“在下这几日守在戒毒院,还未听说太医院有何针对计策,只怕要等西北传来更大的伤亡之数,陛下才会让太医院拟定方略。”
秦缨沉吟道:“大周近十年未生大疫,上一次大规模瘟疫,还是丰州之乱时闹过一场,今岁雪灾,早就听说西北死伤数百人,如今已经过了月余,死伤之数应只多不少,若无预策,开年之后,恐怕要酿成大祸——”
汪槐的表情也愈发严峻,“县主想的极是,当年丰州大疫死伤数万人,如今雪灾未除,若再添瘟疫那可真是雪上加霜,但听闻陛下为西北赈灾发愁,只怕还腾不出手去预防时疫,京城民生富足,衙门又多人手,尚且管不过来城外那些患病的灾民呢。”
秦缨沉声道:“若朝廷腾不出手,倒是可发公文于坊间,令百姓们自己预防。”
汪槐迟疑道:“在下没有防治瘟疫的经验,还真不知从何下手。”
说至此,他又道:“不过如今太医院里,有几位太医当年去过丰州,倒是能问问他们,且据我所知,还有几位已经荣养的老太医,也十分擅长此道,当年也是从丰州回来的,可令他们一同拟定医方,广发告示,令百姓们警觉,至于城外灾民——”
秦缨叹道:“城外我们已安排施药,但对病重者,仍是杯水车薪。”
她又看向岳灵修,“周大人今日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