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30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能听到别人把自己的新诗唱出来她当然很高兴,不过她等了半天也没获得详细点评,这会儿面对满桌茶点也没什么心思尝了。

  三娘卖力地把方凳往李隆基那边挪了过去,凑到李隆基近前开始和李隆基讲起自己写诗时的心路历程。

  她一股脑儿把自己的构思给讲完了,才开始追问李隆基许多问题:想表达这个想法的话,她的典故用没用对?有没有更好的典故?

  在三娘的认知里,李隆基是天子,是一国之尊,是整个大唐的所有者,那么李隆基一定是个无所不知的聪明人!

  既然刚才没机会向贺知章他们仔细请教,这会儿当然要逮着李隆基问个尽兴。

  李隆基:“……”

  这小孩还真是一点都不拘束。

  面对小孩儿满含期待的灼亮目光,李隆基哪怕不懂也要装懂,何况他本来就是个精擅此道的风雅帝王。

  他当真给三娘讲起更多合用的典故来,听得三娘乌瞳更为炙亮,满脸都写着“您好厉害啊”的惊叹。

  李隆基平生最爱的是音乐,经常亲临梨园点拨诸乐师,时不时享受一下为人师的乐趣。指导小孩子写诗如何用典这种事他倒是第一次做,感觉还挺不赖。

  主要还是三娘聪慧,一点就通,往往你只是讲了个词,她便能明白你要说的具体是什么。

  ……难怪贺知章他们都爱指点她。

  李隆基心情颇不错,万般惬意地倚坐在那儿听三娘提问。

  见到三娘得了这样的待遇,哪怕是刚才在心里说酸话的人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看来这郭家三娘确实有那么一点诗才,否则不会连圣人都对她这般另眼相待。

  许多人正各怀心思地暗自琢磨着,李龟年三兄弟已经做好演奏准备。

  他们兄弟之中鹤年擅歌,彭年擅舞,龟年不仅曾以歌喉名动一时,还精擅多种乐器。

  他们在梨园中地位超然,宫宴上由他们演出时大半宫廷乐师都听凭他们调度,可见他们多得李隆基爱重。

  座中王侯将相也不乏曾喜欢李龟年的,见李隆基把他们召来奏唱俱是放下了手里的酒杯,饶有兴致地准备听他们唱新曲。

  李龟年先向李隆基施了一礼,又转身向众人行礼。接着诸乐师便奏起丝竹萧管,其弟彭年随着乐声翩然起舞。

  李龟年于曲声舞影中唱起了新诗第一句,其弟鹤年则从旁相和。三人从小便生活在一起,兄弟间的默契无人能及,丝毫看不出这是他们只有那么短促的准备时间。

  三娘挨在李隆基身旁坐着,占了最好的观赏视野,能把李龟年兄弟三人看得清清楚楚。她听到李龟年唱起来时便愣住了,一时都认不出这是自己刚才写的诗,只觉这人的歌喉真是她从来没见识过的好听。

  旁人在他面前怕是都不敢开口了。

  一曲毕,满堂都忍不住喝起彩来。

  三娘也不由跟着高喝几声,直至发现李隆基在旁笑睨着她,她才不好意思地坐回位置上当个乖巧的小孩儿。

  李隆基乐道:“看来你觉得自己的诗写得很不错?”

  三娘回答:“是他们唱得好!”她只觉得李龟年他们唱得特别好听,舞也特别好看。三娘满脸欢喜地说道,“我本来只想请贺学士他们帮我点评一二,没想到您竟能让这么厉害的人把我的诗奏唱出来。您对我真好!”

  李隆基笑道:“你若是写不出诗来,也是没这个机会的。”

  他命人再择些写得好的诗拿去给李龟年他们唱,一时间场中又热闹起来。

  酒过三巡,诗也唱了几轮,李隆基便先行离席了。

  李隆基一走,三娘便不好再赖在上首,立刻哒哒哒地跑回她祖父身边。

  可怜郭家祖父熬了大半天,才算摸到三娘的诗稿。

  他想到这诗稿经了那么多人的手,还在圣人手里逗留了那么久,爱不释手地看了半天后便珍而重之地把它揣好,准备回头拿去祖宗灵前供起来。

  娘咧,哪家小孩第一次写诗能出这样的风头?

  那可是圣人啊!

  在场这百来号人有几首诗能呈到御前去?

  那可是李龟年啊!

  李龟年唱过的诗,哪首不是传遍大江南北?

  若说此前三娘被召入宫问对只是小范围确定她的“神童”出身,那这次九州池赐宴过后她这个六岁能诗的小神童怕是要天下皆知了。

  一直到散席后,郭家祖父脚步都还是飘着的。

  虽然他自己写诗都要找人提前帮忙打个草稿,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为孙女的有出息而得瑟不已,并且在心里头抒发着最原始的感慨——

  娘咧,娘咧,咱老郭家祖坟真是冒青烟了。

  至于孙女日后会外嫁这种事,郭家祖父一时半会是不会去想的。他孙女才六岁,离嫁人还远得很,他还可以得意许多年!

  一如郭家祖父所想的那样,到二月初整个洛阳城便传遍了关于“咱大唐出了个小神童”的新鲜消息。

  许多人说得绘声绘色,说小神童六岁能诗,写的诗连圣人看了都夸好,还当场命李龟年负责奏唱。

  李龟年当初就是在洛阳声名鹊起的,街头巷尾都有认得他的人,一听此事更是讨论得如火如荼。

  本来还有人觉得未免有些夸张:就一个小娃娃,还是个女孩儿,能写出什么诗来?

  等到有人把诗稿抄送出来,这些声音就哑火了。

  没办法,这诗虽看得出孩童特有的天真,但它真的就是一首非常适合传唱的好诗,读来既然不缺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也不失小孩儿的童趣。

  最关键的是,它寓意极佳!

  三娘想送走的那些东西谁不想送走?

  要大伙自己写他们可能写不出来,但是他们可以背上几句,明年晦日拿来用啊!即便寻常人家没有宫廷乐师奏乐,孩童们也能在街头巷尾拍掌欢唱。

  这诗会以什么方式传开是显而易见的。

  ——嘶,看来这小神童要一诗成名了!

第37章

  三娘也渐渐晓得自己在洛阳城中变得有名了, 主要体现在她邀贺知章出去遛弯练对句的时候,不时有人向她问好,问她是不是就是那个写《晦日诗》的郭三娘。

  时人排行是按祖父一辈来论的, 一般还男女分开来算,巧的是她不仅在自家姊妹中排行第三,在堂姊妹中也是排行第三, 对外便该称“郭三娘”。

  至于《晦日诗》什么的,也是外头的人简略后的诗名,准确点来讲应该叫《晦日九州池侍宴应制得寒字》之类的。可惜这诗名实在太长,大伙便把它给缩略成《晦日诗》了。

  三娘被人搭话后兴致勃勃地与人聊了起来, 这般溜达了几日后便从众人嘴里知晓坊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传闻了。

  她如今居然也算是东都小名人!

  不过比起自己小小地出了个名, 三娘还是更在意自己新增的羯鼓兴趣课。

  幸运的是,她不用另外找羯鼓老师了, 因为她八叔这个宴饮爱好者恰好擅长此道。虽然肯定比不过李隆基、李龟年他们这些专业人士, 可教三娘已经绰绰有余。

  三娘闲暇时便在家与她八叔学羯鼓。

  郭家祖父怕他们把御赐的羯鼓给敲坏了,另外给他们买了面羯鼓以及好几套鼓杖供他们造作。叔侄二人也不嫌弃便宜羯鼓不好, 一个教、一个学, 敲得十分起劲。

  唯一叫三娘比较郁闷的是她手太短了,力气也太小了,不能像大人那样击打得轻松自如。

  她天生就是不服输的性格,每天早早起来哼哼哈哈地锻炼拳脚,盼望着自己能快快长大。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一准要比八叔厉害!

  有次李俅拉着李俨来找三娘玩, 瞧见三娘要学羯鼓,便也吵着要学。李俨无法, 也叫人弄了面羯鼓,兄弟俩一起跟着学羯鼓。

  几个小孩子每天凑一块玩耍, 干什么都觉得很有意思。

  哪怕根本不懂其中章法,也敢兴冲冲地展开一场场稀奇古怪的比试,比如比比谁能击得又久又响。

  下场比试的当然是年纪相仿的三娘和李俅,她们拉着李俨和郭幼明当见证者,抡起鼓杖便较起劲来,纷纷使出平生没用过的大力气去击打,羯鼓声一下塞一下响。

  两小娃娃年纪本来就不大,没一会便激动得两颊通红,身上热乎起来了,手腕也酸麻起来了,可就是谁也不喊停,非要赢过对方不可。

  众仆从听得外头的动静,也纷纷出来看热闹,只见庭中芳树杂然,枝条上已经长满了青碧的嫩叶,枝叶间还藏满蕴着春意的花苞。

  花树之下,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分据两边十分卖力地击鼓,脸颊都红扑扑的,眼睛也都晶晶亮亮的,瞧着便可爱之至。

  最终还是李俨怕他们伤了手,命人取来她们爱吃的茶点摆到廊下。

  一听有好吃的,两个小的顿时忘记了一较高下的决心,纷纷扔下鼓杖跑过去与李俨一起围坐在廊下吃吃喝喝。

  有几只不怕生的鸟儿在廊外啾啾啾地跳来跳去,仿佛迫不及待地等着他们分些碎屑给它们尝尝鲜。

  真是再快活不过的好时光。

  入了二月下旬,忽有来自秦州的急报,说是几日前秦州地震,州中房舍尽毁,连官吏都压死了四十余人,百姓的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这样的大灾祸,李隆基第一时间遣使前往秦州搞灾后抚恤工作,并让尚书右丞相萧嵩前去祭祀山川。

  说起来萧嵩就是和前任宰相韩休御前吵架的倒霉蛋,当初韩休还是他举荐上来的,结果韩休连他的面子都不给,两个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李隆基听烦了就把他们一起从相位上撸了下去。

  不过萧嵩不仅官够高,还和李隆基是亲家,他儿子萧衡娶了新昌公主,所以有这等要事由他出面去主持祭祀还是很正常的。

  三娘本来不应听说这种噩耗,但她还是知道了,因为她经由李俨他们结识了新的小伙伴,新昌公主家的儿子萧戡。

  萧嵩是个军事高手,年轻时经常和吐蕃干架,老了虽行事十分谨慎,养出来的孙儿却大多有几分他年轻时的性情,不爱读书爱习武。

  三娘得知萧戡从小练武,便追问他是怎么练的,有没有什么锻炼之法可以教她。

  上回她和李俅比谁能击更久的羯鼓,过后好几天手都麻麻的,根本写不了字。要是她能变得更厉害一点就好了!

  对上三娘满含期待的目光,萧戡顿时膨胀了,卯足劲把自己知道的都讲给三娘听。

  说到要紧处还要跳起来给三娘演示一遍。

  好学的三娘毫不含糊地跑过去跟着他比划。

  李俅最爱凑热闹,也跑上去跟着嘿嘿嗬嗬!

  ……于是不知怎地就变成萧戡一个人带一大串小萝卜头,连看起来十分稳重的李俨都悄然混入其中。

  奇怪的集体活动又增加了。

  秦州地震这事儿就是萧戡给他们讲的,他岁数也不大,没见识过真正的地震,只是听旁人说起来觉得很可怕,便给三娘她们提了一嘴。

  三娘听后也忧心忡忡。她问萧戡:“要是遇到地震该怎么办?”

  萧戡这位萧三郎今年也才七岁,哪里晓得应对之法,他只是听说了有这么一件事而已。他摇着头说道:“我也不知道。”

  三娘道:“怎么能不知道呢?既然知道有这种祸事,肯定要知道该怎么办才行,不然往后真遇上了岂不是束手无策?”

  萧戡嘴硬道:“天底下的灾祸多了去了,水患、火灾便不说了,连风雪雷电都可能要人性命,你难道全都要知晓遇到了该怎么办?”

  三娘奇怪地问:“为什么不要?”她以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萧戡全都数给她听了,她当然得想办法全部弄清楚才行!

  萧戡语塞。

  三娘便拉着萧戡追问他还知道什么灾祸,一一给记了下来,最后还拉李俨他们一起来集思广益,准备游说大伙一起齐心协力编一本《灾害自救指南》,以后给每个亲朋好友送一本。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